史籍記載,佛教傳入中國內地的時間是在漢明帝時期(公元57年至75年)。佛教亦是伴隨來自印度、中亞一帶的商人、使者和移民,沿著通貫亞洲大陸的絲綢之路傳到中國。可以說,古代的絲路是世界商貿流通與佛教傳播的有力載體。沒有絲路的文明就沒有佛教的盛行!
而在絲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雲岡石窟的開鑿,標誌的不只是佛教的盛行,更展現出了當時世界商貿融通與世界多種文化相互包容,集中於平城(今大同)一地的場面。從歷史角度定位雲岡石窟,它是一道不可逾越的文化鴻溝,更見證了古代絲綢之路半個多世紀的輝煌。
在各地搶抓「一帶一路」發展機遇的今天,以73歲的安大鈞為首的大同市古城保護研究會老專家、老學者,正手持「雲岡文化」的旌旗,為山西融入「一帶一路」奔走、諫書。
4月下旬,本報記者專訪了安大鈞。他的一些真知灼見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鑑。
大同是公元五世紀上承兩漢下啟隋唐的絲路起點
記者:在多數人的印象裡,古代絲路鼎盛時期為唐宋,山西與古絲路的歷史淵源表現在哪個時期?
安大鈞:史籍記載,佛教傳入中國真正興盛於南北朝時期,第一個高潮則出現於北魏太武帝再次開通西域之後的北魏文成帝時期(公元452年至465年)和獻文帝、孝文帝時期(公元466年至499年)。其標誌性事件就是雲岡石窟的開鑿和北魏平城眾多皇家寺院和貴族寺院的建造以及佛像雕刻「令如帝身」「拜帝即拜佛」的佛教與政治的結合、一系列國家佛教制度的建立,如僧官制度、寺院經濟制度、邑社制度和僧人管理制度。
北魏平城時代的文成帝、獻文帝和孝文帝,在集中全國財力和集聚全國高僧大德、能工伎巧開鑿雲岡石窟的同時,還在首都平城營造了五級大寺、永寧寺等廟宇。除太武帝在崔浩的蠱惑慫恿下有過幾年的滅佛行為外,從開國皇帝道武帝、到明元帝、文成帝、獻文帝和孝文帝都是儒、道、釋三教並重,從而奠定了中華文明的「三大支柱」的根基。
在這一時期,平城作為首都歷經六帝,建都時間長達97年。二十四史之《魏書》和《北史》中的帝紀、西域傳和釋老志則是文字實證,再輔之以在大同市出土的眾多文物,如波斯銀幣、銀器、玻璃器、琉璃器等,大同是上承兩漢、下啟隋唐的公元五世紀的絲綢之路起點的結論是無可置疑的。
雲岡石窟是北魏平城時代絲路文化的歷史見證
記者:有學者說,北魏時期的絲路經濟或絲路文化達到了空前的繁榮!能見證這一繁榮的文化遺產,山西是否最有發言權?
安大鈞:有史籍文字記載為證、有館藏西域文物為證、有大地上的絲路文化遺產為證,雲岡石窟就是全國最大最好的物證。
雲岡石窟本身就是佛教石窟,是印度和中亞的信仰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產物。它展現了美己之美的文化自信。從拓跋鮮卑族的角度講,曇曜五窟的佛祖形象就體現了拓跋鮮卑統治者高大雄偉的身軀和大氣凜然的曠野之氣。從中華民族的角度講,作為雄偉的佛教建築,絕大部分都傳承了秦漢兩朝的建築式樣。它也展現了中華民族美人之美的博大胸懷。具體講,石窟的窟形、展示的佛教教義內容,特別是眾多的紋飾既有南亞、中亞的,也有西亞、歐洲的。這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寬廣博大的胸懷氣度。而在展現中華民族美美與共的融匯能力中,我們能看到雲岡音樂舞蹈窟裡,既有中國的傳統樂器和舞伎、飛天,也有南亞、中亞的,形成了中西舞者共聚一堂、中西樂器共奏一曲的壯觀和諧場面。梁思成、林徽因和劉敦禎先生在《雲岡石窟中的北魏建築》一文中分析了第九、第十窟在中國廊式建築中融入了歐洲的立柱和南亞中亞的佛像、大象和獅子。在眾多的裝飾紋樣中,以西式紋樣為主,也融入了中國傳統紋樣。
「雲岡絲路文化」與「一帶一路」精神高度契合
記者:作為文化遺產,雲岡石窟已是逝去文明的象徵!而作為一種絲路文化,它的傳承與發揚光大有著怎樣的時代意義!
安大鈞: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雲岡絲綢之路文化」是「一帶一路」精神的歷史詮釋,「一帶一路」精神也是「雲岡絲綢之路文化」的當代升華。
《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明確提出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提出了「堅持和諧包容。倡導文明寬容,尊重各國發展道路和模式的選擇,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求同存異、兼容並蓄、和平共處、共生共榮」的原則;提出了「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的合作重點;提出了「民意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
對待人類文明,就要像社會學家費孝通所說的那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世界大同。」這就是說,首先要有美己之美的文化自信,也要有美人之美的博大胸懷,還要有美美與共的高超能力,這樣才能達到天下大同的境界。雲岡石窟展現的正是中華民族包容開放的傳統理念、美己之美的文化自信、美人之美的博大胸懷、美美與共的融匯能力。
雲岡是山西融入「一帶一路」的最佳文化切入點
記者:國家層面曾表態,「一帶一路」是中國今後對外開放和對外經濟合作的總綱領,就各省市而言不存在誰在路上、誰在帶上,誰不在路上、誰不在帶上的問題。山西根據自己的特點,發揮自己的優勢,如何去尋找參與的契合點?
安大鈞:古絲綢之路是商貿之路,也是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之路,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明秉持開放包容的心態對話溝通、彼此接納交流互鑑,為世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發揚光大這種精神並注入新的時代內涵,對於當代不同文化、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交往合作,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推動作用。
融入「一帶一路」,最為重要的是文化認同、民心相通。雲岡石窟本身就是亞歐大陸文明交流交融交匯的產物,是絲路文化的奇葩「、皇冠」。我省以雲岡石窟絲路文化為「切入點」,大打絲路文化牌,可以把雲岡石窟本體、雲岡窟頂北魏寺廟遺址及雲岡陳列館作為中國最大最好的絲綢之路文化博物館,據此舉辦絲路文化國際論壇,出版絲路文化書刊。這樣,通過學習、研討、宣傳雲岡「包容開放、美美與共」的精神,更好地宣傳絲綢之路文化的精髓,讓絲綢之路沿線各個國家對對「一帶一路」精神更加認同,達到民心相通。與此同時,也可以大大促進我省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本報記者趙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