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雕刻藝術史上的奇蹟—雲岡石窟

2020-12-11 我願意愛你

曇媚石壁

曇媚石壁全文如下:夫光靈鏡覺,凝寂迭代。照周群邦,感垂應物。利潤當時,澤潭機季。概不邀昌辰,慶鍾播末。思戀靈福,同擬狀金石。冀瞻容者加祗受;想像者增忻希。生生資津,十方齊慶。頌曰:靈慮巍凝,悟言鑑覺。家絕照周,蠢趣澄濁。隨像擬儀,瞻資懿渥。生生邀益,十方同沐。四年四月六日,比丘尼曇媚造。

雲岡石窟

據考證此石為北魏景明四年雕刻。譯文如下:佛的靈驗像鏡子一樣明亮,使人很快覺悟。佛的經義本是寧靜,安靜,且歷代如此。佛可以感受到萬事萬物,使當時的人與國家的利益得到滋潤。而這種恩澤太深厚了,終於使佛得到昌盛。而我很感慨我看不到佛的昌盛,但我們聽到了佛傳播的鐘聲,而現在把佛刻在金石上,是希望佛能再次賜予人 安福 ,能看到佛的人對佛更加虔誠,看不到佛的人也能增加快樂,生生世世受佛的指點迷津,十方吉慶。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群入口山門

石窟群入口為一座古色古香的山門,門額題寫「入佛知見」四字。兩側對聯:於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眾生。進入山門,就是步入佛門聖境,與佛祖同在。

雲岡石窟

第一窟(石鼓洞)

第一、二窟為一組塔廟雙窟,位於雲岡石窟東端。開鑿於公元471-494年,窟外兩側各殘存一座單層方塔。第一窟外壁明窗東側題刻清代朱廷翰《遊雲岡石佛寺詩》。窟內平面呈長方形,平頂,中央方塔上下兩層,仿木構屋頂塔簷。塔頂處蛟龍盤繞, 須彌山 逶迤。北壁主像為交腳 彌勒 菩薩 。東壁下層浮雕「睒子本生」故事。據考證,第一、二窟遼代以前建為護國寺,為雲岡十寺之一。明清號曰「石鼓寒泉」,屬雲中八景之一。

雲岡石窟

第一窟中心兩層方形塔柱,下層四面各雕一佛,為四方佛;上層四面佛像兩側雕脅持 菩薩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

第二窟(寒泉洞)

第一窟、第二窟兩窟為雙窟,一窟中央雕出兩層方形塔柱,後壁立像為 彌勒 ,四壁佛像大多風化剝蝕,南壁窟門兩側雕維摩、文殊,東壁後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較完整;二窟中央為一方形三層塔柱,每層四面刻出三間樓閣式佛龕,窟內壁面還雕出五層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築的形象資料。

二窟中央為三層方形塔柱,每層四面刻出三間樓閣式佛龕,塔面上刻出瓦筒、簷椽、鬥拱等仿木建築構件,上層四角鏤刻八角柱。塔柱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佛,上層四面皆雕三世佛;塔頂處以二龍相交纏繞的 須彌山 與窟頂相連。

雲岡石窟

三層方形塔柱,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佛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

塔面上刻出瓦筒、簷椽、鬥拱等仿木建築構件。上層雕三世佛,上層四角鏤刻八角柱

雲岡石窟

第一、二窟均為塔廟窟(有中心塔柱的洞窟)。第一窟內隱約可聞鼓聲,故名石鼓洞;第二窟地下自古就有泉水湧出,故名寒泉洞。與第一窟石鼓洞合稱雲中八景之一的「石鼓寒泉」。據稱此水「清冽可飲,飲之愈疾」。如今已將此水引出洞窟,於窟前匯聚成湖,題名石鼓寒泉,成為雲岡石窟的新景觀之一。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

碧霞洞

碧霞洞位於第二、三窟之間,大約開鑿於元代,一門五窗,門額題刻碧霞洞。系道教諸神中碧霞元君所居洞府。窟中明亮,早期曾在洞窟頂部發現有蓮花和飛天的雕刻,目前均已風化。窟內方整,四壁存有椽槽遺蹟,表明也曾有過木構框架。窟外壁有梁孔,前崖曾建有堂宇。

雲岡石窟

開鑿於元代的碧霞洞

雲岡石窟

碧霞洞中擺放了一尊佛像

雲岡石窟

古道車轍

古道車轍位於雲岡石窟東部窟群,即第3窟向東45米處,在巖石地面上遺存有一條交通參道,稱之為「古道車轍」,現存車渠中心矩1.3米,車渠(石頭壕)深0.16米,此車道在金代以前正是鐵軲轆車的軌跡,是古驛道參合徑的遺蹟。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前自古是晉蒙的商旅要道,北魏以前設有武州塞,金元以後改石佛寺堡,雲岡堡。現存兩行車轍系多年鐵輪碾壓而成。是古道的見證。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

第三窟(靈巖寺洞)

第三窟雲岡最大的洞窟,建於公元471-494年,原設計為大型塔廟窟,但終北魏一代未能完成。窟外依崖原建有木構大閣,今僅存上方一排12個梁孔,說明當年的佛閣為面闊十一開間巨製。上層臺面兩端各一座三級方塔,兩塔間鑿二明窗,明窗之間為一廡殿形窟室,主像雕交腳 彌勒 。窟面東西各開一門,窟內北壁雕阿彌陀佛、觀世音和大勢至 菩薩 三尊像,即「西方三聖」。主尊阿彌陀佛高10米,倚坐,面部圓潤豐滿,神態超然。兩側 菩薩 頭戴寶冠,精美莊嚴。其雕鑿年代,目前有北魏、隋、唐及遼四說,多依據造像藝術風格而推論。窟內留下的分割、揭取巖石的遺蹟,是了解古代石窟開鑿方法的珍貴實物資料。

雲岡石窟

第三窟是雲岡石窟規模最大的洞窟,為雲岡石窟之最,史稱靈巖寺。窟前立壁高25米,開窟面寬50米,原為大型塔廟窟設計,曾建有木構大閣,今僅存上方一排12個梁孔,說明當年的佛閣為面闊十一開間的巨製。上層臺面兩端各一座三級方塔,兩塔間鑿二明窗,明窗間為一廡殿形窟室,主像雕交腳 彌勒 。

雲岡石窟

上層臺面兩端各有一座三級方塔,損毀嚴重,依稀可見當日輝煌。

雲岡石窟

第三窟窟內分前後兩部分,狹長的前部東西開門與後部相通。窟內北壁西部雕西方三聖,主佛阿彌陀佛高10米,倚坐,面部圓潤豐滿、神態超然,背光雕鑿飛天與坐佛。兩側為觀世音和大勢至 菩薩 ,兩 菩薩 立像各高6.2米。頭戴寶冠,面相圓潤,肌肉豐滿,冠飾華麗,衣紋流暢,精美莊嚴。第三窟洞室工程浩大,佛像雕飾精美,絕非民間所為。

雲岡石窟

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後室,前室上部中間鑿出一個 彌勒 窟室,左右鑿出一對三層方塔。後室南面西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花冠精細、衣紋流暢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約10米,兩 菩薩 立像各高6.2米。從這三像的風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紀)時雕刻的。

雲岡石窟

北壁西部雕西方三聖,主佛阿彌陀佛。

雲岡石窟

主佛阿彌陀佛右側為大勢至 菩薩

雲岡石窟

大勢至 菩薩 頭戴高寶冠,髮髻梳妝向上而後下披兩肩成辮,上額露出的髮絲根根有序,精美絕倫,為雲岡石窟最為精美的佛冠和佛像

雲岡石窟

主佛阿彌陀佛左側為觀世音 菩薩

雲岡石窟

西方三聖

雲岡石窟

第三窟開鑿在孝文帝遷都 洛陽 之前,因工程浩大,北魏時期僅鑿出前、後部的窟形及前部上層的 彌勒 龕和東西雙塔,其他部分因遷都而輟工。另一種說法是這裡原為天然洞窟,加以修整而成如今的規模。孰是孰非自有專家評斷,我們只管欣賞這曠世絕倫的佛門輝煌。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

第四窟(塔廟窟)

第四窟塔廟窟,一門兩窗,建於公元494-525年。該窟未按計劃完工。中心塔柱四面造像,均為一佛二 菩薩 。窟內四壁風化嚴重,南壁有正光年間(520~525年)「為亡夫侍中造像記」題銘,是雲岡石窟目前所知時間最晚的北魏造像銘記,現已風化不清。

雲岡石窟

第四窟是塔廟窟,一門兩窗,西壁有一脅洞。中央雕鑿方形塔柱,四面造像均為一佛二 菩薩 。南北兩面各雕六佛立像,東西各雕三佛立像。四壁為千佛龕像和佛傳浮雕,殘毀嚴重。東壁交腳 彌勒 像輪廓保存比較完整。南壁窟門上方原有北魏正光年間開鑿題記,為雲岡最晚的題記。

雲岡石窟

第四窟窟門地面低於窟內1.4米,因此屬於尚未完工的洞窟。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

第五窟(大佛洞)

第五、六窟是一組雙窟。窟前建有五間四層的繞廊木構樓閣,因巖結構,與山崖等高,朱紅柱欄、琉璃瓦頂、氣勢非凡,巍峨挺拔、蔚為壯觀,是明代雲岡八景中的雲岡摩雲。原來雲岡石窟的大窟前均有窟簷,但多數因戰爭或其它因素毀壞。第五、六窟現存窟簷重建於清順治八年,為宣大總督佟養量主持修建的。

雲岡石窟

第五窟為橢圓形的穹隆頂馬蹄形狀,分前後兩室,是一個規模宏大雕飾華麗的具有鮮卑民族建築風格的典型洞窟,這種窟形,既符合力學原理,又能擴大空間雕造大型佛像,明顯有一種迎請大佛安居在鮮卑人故居的意圖, 第五窟,位於雲岡石窟中部,與六窟為一組雙窟。窟分前後室,後室北壁主像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滿雕佛龕、佛像。拱門兩側,刻有二佛對坐在菩提樹已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兩窟窟前有五間四層樓閣,現存建築為清初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雲岡石窟

釋迦牟尼佛為吉祥式結跏趺坐像,高達17.7米,為雲岡石窟中的第一大佛像,大佛的雙腿長達15.5米,膝上可容納120人,一隻腳上可站立12人。

釋迦牟尼佛頭頂藍色的螺髻,面部輪廓清晰,貼金裝飾,白毫點朱,細眉長目,鼻準方直,口吻豐隆,重頤肉頜,雙耳垂肩;身著褒衣搏帶,通肩架裳,胸袒無裝飾;雙手合攏置於腹前。肩寬臂壯,沉穩大氣,給人端莊、肅穆、慈祥之感覺。但因後世敷泥繪彩,已經不是北魏風貌。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

第六窟(釋迦佛洞)

第六窟,釋迦佛洞,建於公元471-494年。該窟為中心柱窟,雕飾富麗。窟內中央方形塔柱分上下層,高15米。上層四面各鐫一立佛二 菩薩 ,四角鏤雕大象承馱九級樓閣式方塔;下層四面開龕坐佛。窟內四壁上層環列立佛十一尊。窟頂格狀、格間可見騎乘各種動物的多臂多首天神。窟內現存反映釋迦一生的佛傳故事畫三十餘幅,集中表現了佛主從誕生到出家、弘法等一些列具有標誌性幾年意義的場面。這些故事畫雕刻,結構合理,手法簡樸,為犍陀羅藝術東傳的新創造,彌足珍貴。

雲岡石窟

第五、六窟前建有氣勢恢宏的窟簷

雲岡石窟

第五、六窟是一組雙窟。窟前建有五間四層的繞廊木構樓閣,因巖結構,與山崖等高,朱紅柱欄、琉璃瓦頂、氣勢非凡,巍峨挺拔、蔚為壯觀,是明代雲岡八景中的雲岡摩雲。原來雲岡石窟的大窟前均有窟簷,但多數因戰爭或其它因素毀壞。第五、六窟現存窟簷重建於清順治八年,為宣大總督佟養量主持修建。

雲岡石窟

第六窟是孝文帝為其祖母馮太后祈福而開鑿,以精巧著稱。因其富麗堂皇被譽為雲岡石窟第一偉觀。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堪稱世界雕刻藝術史上的奇蹟。

雲岡石窟

前室拱門兩側神像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

第七窟(西來第一佛洞)

第七、八窟是雲岡最早的雙窟。建於公元471-494年,窟具前後室,主室平面呈橫長方形。窟內造像胡風漢韻,交相雜糅,東西文化在這裡發生了最絢爛的撞擊與交融。第七窟明窗兩壁為比丘樹下參禪思惟像。北壁上層大龕正中為交腳 彌勒 菩薩 ,兩側為倚坐佛像,下層為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南壁長方形帷幕龕內,六身高髮髻供養天半跪相對,端靜秀麗,風姿綽約,素有「雲岡六美人」之譽,是西域造像融入東方元素的上乘之作。窟頂摹仿木構建築中的平棊藻井,24對飛天圍繞盛開的蓮花飄然曼舞。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

第八窟(佛籟洞)

第八窟(佛籟洞)建於公元471-494年,窟門西側雕騎乘孔雀的鳩摩羅天,五頭六臂,顏若童子,踡發喜笑,手中或託舉日月,或執弓箭,左下手當胸持斑鳩。具有濃鬱的異域風情。東側騎神牛的摩醯首羅天,三頭八臂,面型渾圓,兩側小頭戴尖頂帽,主臂一手叉腰,一手持谷穗,其餘支臂或託日月,或執弓箭,或提如意。多首多臂天神像造型來源於古 印度 ,原為婆羅門教神祇。該組雕像為雲岡石窟所獨有,反映了早期佛教雜密兼容的特徵。

雲岡石窟

第九窟(阿閦佛洞)

第九--十三窟俗稱「五華洞,因後世施泥彩繪而異常絢麗,這組洞窟營造於北魏孝文帝時代。窟像漢風轉濃,具有鮮明的 中國 化、民族化特色。第九、十窟是一組雙窟,前後室的結構、漢式殿堂布局。窟門列楹柱,面各三間。柱雕千佛,柱雕承以獅、象,蔚為壯觀。第九窟(阿閦佛洞)建於公元471年——494年,第九窟窟門,仿 中國 傳統無殿式建築。兩側對稱式布龕,中西合璧,具有濃重的裝飾意味。窟內四壁分層布龕,造像題材多出於《法華經》。窟頂格狀,格內雕團蓮或飛天。八夜叉體魄建碩,力舉萬鈞,單手承託橫枋。後室北壁主像雕釋迦牟尼,東西兩壁各一脅侍 菩薩 。

雲岡石窟

第九窟後堂主佛釋迦像,面相方圓,右袒式的服裝。東西兩壁各雕一脅侍 菩薩 。 西北 壁下層雕鑿附有榜題的分欄長卷式畫面,是太子本生故事圖,手法簡樸。

雲岡石窟

第十窟(毗盧佛洞)

第十窟(毗盧佛洞)建於公元471-494年,前室北壁明窗與拱門之間, 須彌山 層巒疊嶂,山腰二龍交纏,山間有茂密的林木和競奔的動物。外側,阿修羅天單腿盤坐,多頭多臂,手託日月。東西兩壁各雕三間式屋形龕,龕內佛像面相慈和, 菩薩 神情恬靜。閻浮樹下,半跏坐思惟 菩薩 ,一手支頤,沉於四諦。窟門東西兩側金剛力士,頭戴鳥羽冠,手持金剛杵,表情和善。後室主像為 彌勒 菩薩 ,東西兩壁各一脅侍 菩薩 。南壁為表現釋迦因施善教、降服外道的因緣故事龕。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

第十一窟(接引佛洞)

第十一窟(接引佛洞)建於公元471-494年。第十一、十二、十三窟為一組。第十一窟內中心塔柱上下兩層,樣式樸拙簡約。下層四面均一立佛,正面立佛兩側另有二脅侍 菩薩 ,細頸瘦腰,神態溫雅,為遼代補鑿。西壁屋形大龕內七立佛,波狀髮式,面型 豐潤 ,形體高大,華衣飄逸。東壁上層 太和 七年(483)造像題銘,全文共337字,是雲岡石窟現存時間最早、文字最多的題記,書體端樸高古,寄巧於拙,是平城魏碑書法的精品。窟內四壁龕制紛雜,無統一規制,約系北魏民間集資續鑿。

雲岡石窟

第十一、十二、十三窟原在同一建築的窟簷下,即為天宮寺。第十一窟為塔廟窟,是雲岡較早出現的中心方塔式洞窟。窟內中心塔柱上下兩層,樣式樸拙簡約。上層南面為 彌勒 菩薩 ,其他三面為倚坐佛像。下層四面皆以立佛雕像出現,正面立佛兩側另有二脅持 菩薩 ,細頸瘦腰,神態溫雅,為遼代補鑿。

第十二窟(離垢地菩薩洞)

第十二窟(離垢地 菩薩 洞)建於公元471-494年。俗稱「音樂窟」。 前後室窟,前室外壁上方鑿窟簷,窟口列楹柱。前室北壁最上層天宮伎樂十四身,分別演奏吹指、齊鼓、排簫、琵琶、橫笛、琴、五弦、篳篥、箜篌、腰鼓、義嘴笛、法螺等樂器。門楣上一組舞伎群,動作連貫,氣韻奔放,是人間舞姿的藝術再現。窟頂逆發形伎樂天,體格壯碩,具有北方少數民族性格特點。該窟內樂器雕刻的形制、演奏方式以及樂隊的組合形式,集中體現了北魏宮廷樂隊風貌和社會音樂制度,是研究 中國 古代音樂史的珍貴資料。

第十二窟為佛殿窟,前殿後堂,俗稱音樂窟。前殿外壁上方鑿屋簷,窟口列四楹柱,柱上刻滿千佛坐像。構成一座三間殿堂式的建築。前殿壁面鑿有各種龕形及佛像,窟頂雕平棋藻井。前殿充滿了音樂活力。北壁上層雕天宮伎樂十四身,從西向東依次演奏吹指、齊鼓、排蕭、琵琶、五弦、橫笛、箏、觱篥,豎箜篌、琴、細腰鼓、義嘴笛、法螺、鼓等;都是西涼、龜茲、天竺等國的樂器,更加突出了北方遊牧民族的馬上樂器。如此大規模的交響樂隊,出現在佛國殿堂,是雲岡石窟的又一創新。

第十三窟(文殊菩薩洞)

第十三窟(文殊 菩薩 洞)建於公元471-494年。穹窿窟頂,主像為交腳 彌勒 菩薩 ,高13米,頭戴寶冠,頸部戴懸鈴項圈及瓔珞,胸佩蛇飾,雙首啣珠。右手臂肘下,一力士四臂奮力託舉,勢若拔山。該像經後代包泥彩繪,原雕僅見雙足踏蓮。東壁龕像,殿堂飛閣,流蘇帷帳,神龍躍動,盡顯漢風。南壁明窗與窟門之間屋形大龕內,七立佛造像氣韻高雅。

雲岡石窟

第十三窟的平面呈馬蹄形,為佛殿窟,穹窿窟頂。主像交腳 彌勒 菩薩 高達13米,佛像頭戴寶冠,頸部帶懸鈴、項圈及纓絡,胸佩石刻蛇形飾物,雙臂佩臂釧,左手撫膝,右手上舉仰掌。右手臂肘下,一力士四臂奮力託舉,造型奇特優美,勢若拔山。十分巧妙的支撐起交腳 菩薩 沉重的右臂。

第十四窟

第十四窟建於公元494-525年,窟分前後室,歷經滲水侵蝕,雕像風化剝蝕嚴重,南壁及部分窟頂舊已坍塌,僅東千佛柱殘存。窟口兩立柱為1994年依舊恢復。西壁下層方形龕內,左維摩,右文殊,正中一立 菩薩 右手託缽、左手執蓮,表現的是《維摩詰經》中的故事內容。

雲岡石窟

十四窟分前後室,歲月留痕,佛像風化剝蝕十分嚴重,南壁和部分窟頂業已坍塌,僅東壁千佛柱殘存。窟口兩立柱為1994年依原樣恢復。

雲岡石窟

第十五窟(萬佛洞)

第十五窟(萬佛洞)建於公元494-525年 ,方形單窟室,以表現千佛題材為主,舊稱「千佛洞」。窟內現存造像逾萬,故又稱「萬佛洞」。這些象徵釋迦分身的十方化佛,排列有序,構圖嚴謹。西壁盝形帷幕龕基博山爐兩側,雕刻魚鳥水藻,呈現出沙鷗翔集、魚躍於淵的自然景致。下方龕楣伎樂飛天,天衣靈動,縹緲若仙,飛翔的態勢與上方波動的水草,韻律諧合。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

千佛造像是佛教石窟藝術中一種非常流行的題材。通常表現為洞窟的整個壁面、窟頂、門窗、塔柱都雕刻數量眾多的、橫成行豎成列的小佛像。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

第十六窟(立佛洞)

第十六窟(立佛洞)建於公元460-470年。第十六~二十窟是雲岡最早開鑿的一組洞窟,因系著名高僧曇曜主持營建,故稱「曇曜五窟」。窟制相同,平面呈馬蹄形,穹窿頂,窟內造像以三世佛為主,主像雕飾奇偉,冠於一世,分別象徵著北魏的五位皇帝。第十六、十七窟是一組。第十六窟主像為釋迦立佛,高13. 5米,波紋狀髮髻,清秀俊逸。佛像身穿褒衣博帶式袈裟,胸前結帶下垂,屬北魏 太和 年間推行漢化時的服制。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

第十七窟(彌勒三尊洞)

第十七窟( 彌勒 三尊洞)建於公元460-470年,主像是 菩薩 裝的交腳 彌勒 ,高15.6米,頭戴寶冠,胸佩蛇飾及短瓔珞,臂著釧,斜披絡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腸長裙, 獅子 座,具有濃鬱的異域情調。西壁立佛面龐渾圓,造型古樸壯美。東壁坐佛雙肩齊挺,服飾線條流暢,刀法嫻熟。窟內四壁以千佛雕刻為主,雕像清簡勁直,純真樸質,反映了雲岡早期造像的藝術特點。西壁佛像背光外緣供養天,單腿半跪,雙手捧蓮,神情恬靜,造型優美。明窗東壁 太和 十三年(487)造像龕,是雲岡石窟分期斷代的重要標尺。

雲岡石窟

第十八窟(立三佛洞)

第十八窟(立三佛洞)建於公元460-470年,第十八、十九、二十窟為一組,第十九窟是中心窟,開鑿時間最早。第十八窟設計嚴謹,布局完整,北壁主佛像高15.5米,高肉髻,面頰豐圓,鼻梁高挺,渾厚質樸,身披千佛袈裟,兩側分別配置脅侍佛、脅侍 菩薩 及十大弟子像。左脅佛頭頂華蓋,面龐渾圓,體魄偉岸。左脅 菩薩 頭戴花冠,秀麗典雅。上端五弟子雕刻,俱為西域人特徵,或提瓶靜立,或拈花微笑,或閉目傾聽,或若有所悟,或喜從心生,鬼斧神工,令人嘆絕。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

第十九窟(寶生佛洞)

第十九窟(寶生佛洞)建於公元460-470年,主佛像結跏趺坐,高16.8米,是雲岡石窟中第二大佛。佛像耳輪齊肩,下頜崩毀。舉右手,肘下有一小柱支撐。衣紋簡潔明快,輕薄貼體,袈裟邊飾折帶紋。南壁羅睺羅因緣是雲岡最早的佛教故事圖像。窟外東西各開一耳洞,內一倚坐佛像。這種分窟安置三世佛的布局設計,既有變化,又顯莊嚴,是北朝石窟形制的新創舉。

雲岡石窟

第二十窟(白佛爺洞)

第二十窟在遼代曾建有木構窟簷,後毀於兵火。窟前立壁與窟頂早年崩塌,才形成了如今的露天大佛。主佛毗盧遮那佛,呈吉祥式結跏趺坐像,高13.7米,廣額豐頤,長鼻高目,兩肩寬厚,造型雄偉,氣魄渾厚。袈裟質地厚重,紋飾凸起,成階梯狀排列,線條簡潔。雕鑿技法嫻熟,異常精美絕倫。佛像身披右袒袈裟,兩手仰置腳上,手結毗盧印,手形業已殘破。據說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禪思入定,修習成道時,就是持這種手印。

雲岡石窟

主尊像雕工精細、形象姣好、氣勢恢宏。正因為成了露天雕像,所以雖是坐姿,卻仍顯得分外高大。而遠觀露天大佛,更增加了他的莊嚴肅穆之感。

雲岡石窟

主佛毗盧遮那佛,呈吉祥式結跏趺坐像,高13.7米。

雲岡石窟

大佛挺拔健碩的身軀,氣勢雄渾的神情,正是鮮卑民族的體徵。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

大佛全身比例適稱,造型手法簡練概括,穩厚敦重。而挺拔健碩的身軀,氣勢雄渾的神情,也正是鮮卑民族的體徵。大佛上唇留有兩撇彎曲上翹的鬍鬚,據說是北魏 文成 皇帝的象徵。也有學者認為大佛是依照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的形象雕刻的。

相關焦點

  • 雲岡石窟,感受石窟藝術之美
    雲岡石窟是我國三大石窟之一,位於山西省大同市。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裡,現存大小窟龕254個,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餘尊,堪稱中國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代表了五世紀世界雕刻藝術的最高水平。1961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5月成為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雲岡石窟古稱為武州山大石窟寺,開鑿於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時代,距今已有1500年之久。
  • 「三大石窟」,三大石窟藝術寶庫,「雲岡石窟」探秘
    雲岡石窟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與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合稱中國「三大石窟」;雲岡石窟,印度阿旃駝石窟,阿富汗巴米揚石窟並稱「世界三大石窟藝術寶庫」。雲岡石窟由東、中、西三部分組成;主要洞窟達51個,整個窟群共有大小佛蹲1100多個,大小佛像51000多尊,最大佛像高達17米,最小佛像僅有2釐米高。最大石窟是第6窟(北魏孝文帝時開鑿),由地面到窟頂高達20米。「曇曜五窟」是最雲岡石窟的代表。
  • 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雲岡石窟
    石窟規模宏大,內容豐富,雕刻藝術精湛,形象生動感人,代表了公元5世紀世界美術雕刻的最高水平,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曾這樣稱讚雲岡石窟:「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雲岡石窟當之無愧是我國古代佛教藝術文化的巔峰之作。雲岡石窟是北魏皇家工程。
  • 雲岡石窟:「雲」端行走,「雲」遊世界
    1933年,中國學者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等營造學社同人考察雲岡石窟,隨後在合著的《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中,刊發了《雲岡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築》一文,釐定了雲岡諸窟的名稱,討論了雲岡飛仙的雕刻,分析了雲岡石窟表現的建築形式和窟前的附屬建築,文中認為:「這靈巖石窟更是後魏藝術之精華—中國美術史上一個極重要時期中難得的大宗實物遺證。」並在文章中第一次從建築角度研究了雲岡石窟的價值。
  • 將自已雕刻在一壁山崖上的北魏民族: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紀行
    一路上,放眼望去,沿途新修的道路兩旁,綠樹整齊劃一,或鬱鬱蔥蔥,或奇松怪石,將雲岡石窟周圍裝點的古色古香,令人心馳暢想。從隨處可見的「雲岡石窟——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等橫幅和標語可知,石窟早在2001年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來山西旅遊必打卡的景點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國家首批五A級景區,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遺產名錄,來這裡感受一波氣勢宏偉的雲岡群吧!現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尊,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這裡凝聚了古代佛教藝術的高峰,作為北魏的國家工程,整個石窟群恢弘壯觀,氣勢雄偉,大山中雕刻的佛像每一個細節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這裡你可以了解到好多歷史文化,可以請一位導遊幫助你更好的了解每處石窟的歷史由來。
  • 雲岡石窟最全攻略,後悔沒有早點看到(上篇)
    1961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5月成為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雲岡石窟歷史久遠,規模宏大,內容豐富,雕刻精細,被譽為中國美術史上的奇蹟。
  • 大美山西-雲岡石窟藝術的聖地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武周川北岸以西16公裡的武周山麓。石窟依山開鑿,從東到西綿延一公裡。有45個主要洞窟,1100多個小龕和51000多個雕像。它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也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天下大同 最美雲岡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裡,現存大小窟龕254個,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餘尊,堪稱中國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代表了五世紀世界雕刻藝術的最高水平。1961年天下大同 最美雲岡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5月,成為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2015年2月被國家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單位」稱號;2016年6月,被國家質檢總局授予「全國佛教文化與石窟藝術旅遊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稱號;同年12月,被國家人社部、國家旅遊局授予「全國旅遊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 不可移動的雲岡石窟 「離家出走 環遊世界」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這樣描繪彼時雲岡石窟的盛景。如今,想要領略雲岡石窟著稱於世的精細樂舞雕刻和獨特藝術風格,不一定要前往山西大同,「分身」石窟已經可以移動到它想要展示的地方。這次,雲岡石窟離開駐守千年的大同武周山,「移步」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開啟了世界巡展的第一站。
  • 中國石窟藝術巔峰之作,雲岡石窟佛像莊嚴肅穆,龍門石窟又如何?
    中國石窟藝術巔峰之作,雲岡石窟佛像莊嚴肅穆,龍門石窟又如何?文/七月很小的時候跟著爸媽去過一次大同的雲岡石窟,記憶有點模糊了,只記得有尊超大的佛像,莊嚴肅穆。據說這尊露天的大佛像,是參照北魏開國皇帝的形象而雕刻,下令開鑿雲岡石窟的正是13歲登基的北魏第五位皇帝,拓跋浚,也就是我們看過的電視劇《錦繡未央》中羅晉出演的角色。雲岡石窟的佛像,個個氣勢恢宏,大佛的造型大氣,眼神堅定,仿佛向世人傳遞著不可拒絕的力量。按照開鑿的時間,雲岡石窟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風格也各有不同。
  • 雲岡石窟—四大石窟之一,北魏皇家佛教巔峰傑作,國家藝術瑰寶
    迄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景區、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世界聞名的石雕藝術寶庫之一,是中國最大建築規模之大,塑像形體之高、保存之完整的石窟群,較龍門石窟早35年的時間。而聞名天下。又因對研究古代史、佛教史和藝術史有極高的價值,享譽國內外。
  • 雲岡石窟最全攻略,後悔沒有早點看到!(上篇)
    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是佛教藝術東傳中國後,第一次由一個民族用一個朝代雕作而成具備皇家風範的佛教藝術寶庫,是公元5世紀中西文化融合的歷史豐碑。1961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5月成為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
  • 山西大同除了雲岡石窟之外,還有哪些美景美食不可負?
    中國最有名的石窟有4座,是以中國佛教文化為特色的巨型石窟藝術景觀的代表,包括:甘肅山西大同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裡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裡。
  •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蔚為壯觀的佛教藝術寶庫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蔚為壯觀的佛教藝術寶庫到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體驗佛教石窟魅力 感受傳統文化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始建於北魏,歷代開鑿修建,遺存至今,已有1500年歷史。能留下來的大多可能就是石雕、石刻,大同雲岡石窟,是中國罕見地保存完好的大型石雕建築群,也是久負盛名。千年時光流轉,時間在這裡留下了滄桑,卻也讓那些精美的佛像、雕刻蒙上了古意盎然。高古趣味也好,異族文化、外來文化和漢族文化的交融也好,北魏統一北方以後,推行漢化改革,促進民族融合,雲岡石窟也可以看到這些變化和時間經緯度。
  • 考古學家宿白走進雲岡,從日本學界奪回對雲岡石窟的話語權
    十六座佛龕 第5窟南壁大同雲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早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岡石窟開鑿於北魏時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它的價值在於,開啟了中華大地舉國家之力修建大型石窟的先河。綜觀中國北方的石窟,無不有雲岡風格的影子,因此,雲岡在中國乃至世界藝術史上有著重要價值。過去人們聽過一句很熟悉的話:「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殊不知,學界還流傳著類似的一句話:「雲岡石窟在中國,但研究在日本。」
  • 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到底怎麼樣?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的雲岡石窟,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同時也是我國唯一的全皇家建造的石窟。歷經1000多年風霜歷史的雲岡石窟,於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讓這座北魏時期建造的石刻藝術寶庫成為了整個人類世界的遺產。
  • 雲岡石窟 導遊詞
    歡迎大家來到雲岡石窟參觀遊覽。我是此次雲岡石窟之行的導遊員小張,我很榮幸陪同大家一起參觀遊覽,下面將由我來為大家講解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 16 公裡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裡。
  • 中國三大石窟首次聯展!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在洛陽博物館...
    在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十周年舉辦學術交流大會之際,10月18日上午10時,「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在洛陽博物館開幕。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三大石窟首次舉辦的大型藝術聯展,三大石窟,異彩紛呈、各具特色,將在古都洛陽上演為期三個月的文化和視覺盛宴。
  • 中國三大石窟首次聯展!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在洛開幕
    在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十周年舉辦學術交流大會之際,10月18日上午10時,「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在洛陽博物館開幕。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三大石窟首次舉辦的大型藝術聯展,三大石窟,異彩紛呈、各具特色,將在古都洛陽上演為期三個月的文化和視覺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