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座佛龕 第5窟南壁
大同雲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早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岡石窟開鑿於北魏時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它的價值在於,開啟了中華大地舉國家之力修建大型石窟的先河。綜觀中國北方的石窟,無不有雲岡風格的影子,因此,雲岡在中國乃至世界藝術史上有著重要價值。
過去人們聽過一句很熟悉的話:「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殊不知,學界還流傳著類似的一句話:「雲岡石窟在中國,但研究在日本。」
有件事一直讓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耿耿於懷。當年,他在國外的圖書館想了解雲岡石窟,人家給推薦的,有且只有上世紀五十年代日本人出的書。
葛劍雄在國外見到的那套書,全名叫《雲岡石窟——公元五世紀中國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學調查報告》。1938年至1944年,日軍佔領晉北期間,以日本人水野清一、長廣敏雄為首的京都大學調查隊在雲岡石窟先後調查7次,1951年至1956年由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陸續刊行了這套16卷的著作。
水野清一、長廣敏雄著《雲岡石窟》
「現在雲岡的研究逐步深入,但學界參閱的還是日文版《雲岡石窟》。這套書獲得過『天皇獎』,他們還曾想申報世界和平獎,簡直是天大的諷刺。」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痛惜地說。
日本學者的這套《雲岡石窟》只有1711幅黑白照片,展示內容只是冰山一角,然而在過去的六十多年裡,全世界研究雲岡石窟的學者都只能將其奉為圭臬。因為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更全面、更高質量的雲岡石窟影像記錄了。
日本學者對雲岡的關注,又何止於此?早在1902年,日本工學博士伊東忠太就來到雲岡石窟,並根據北魏建築樣式、北魏雕刻藝術形象找到了日本文化的根源。
伊東忠太
可以說,在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裡,關於雲岡的研究,一直是以日本學者為主導的。在國內,雖然也有像陳垣、梁思成、周一良這樣的中國學者研究過雲岡石窟,但都是從邊邊角角進行分析,並未進行過系統解讀。
直到1947年,北京大學考古系首任系主任宿白在整理北大圖書館善本書籍時,發現了《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的原文。該碑撰於金代皇統七年(1147年),原碑實物早已不可尋蹤,碑文中的內容涉及北魏歷代開窟建寺的問題,填補了文獻空白,雲岡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隨後,宿白多次到雲岡石窟考察,釐清了雲岡石窟開鑿分期脈絡和歷史沿革,否定了日本版《雲岡石窟》對雲岡石窟的分期問題,為國人的研究工作扳回一局。
宿白先生(前排左五)和北大考古專業1952級同學在雲岡石窟實習
宿白是中國石窟寺研究的奠基人,對雲岡石窟這座中國最早石窟寶庫有著特殊的感情。1988年,有著「黃埔一期」美譽的國家文物局第一屆全國石窟考古培訓班舉辦,在宿白的倡導下,地點就選在了雲岡石窟。
幾十年來,是在宿白的支持下,一屆又一屆的北大考古專業師生走進雲岡,一個窟接著一個窟地做著測繪和研究工作,逐漸奪回了中國學者對雲岡的話語權。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張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