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雲岡石窟第20窟露天大佛。 (雲岡石窟研究院供圖)
從山西省大同市城區向西16公裡,到十裡河北岸武州山南麓,可見一處依山開鑿氣勢恢宏的石窟,東西綿延1公裡。這就是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雲岡石窟開鑿於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是北魏王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之後精心打造的皇家佛教聖地,歷時近70年完成。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這裡現存大小窟龕254個,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餘尊,堪稱中華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代表了公元5世紀世界雕刻藝術的最高水平。」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告訴記者,近年來,大同市委、市政府始終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放在第一位,在文物保護、文化研究和景區發展等方面積極作為。
挖掘歷史內涵,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雲岡石窟是中外文化、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藝術與石刻藝術相融合的一座文化藝術寶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要堅持保護第一,在保護的基礎上研究利用好。
據張焯介紹,雲岡石窟開鑿大致分為三期,即三個階段。早期為文成帝時曇曜五窟的開鑿,中期為獻文帝、馮太后、孝文帝時皇家營造的大窟大像,晚期為遷洛後民間補刻的窟龕。雲岡石窟造像分為兩類:前則西域風格,後則華夏新式,集中展現了西來像法逐步中國化、世俗化的演進過程,堪稱中華佛教藝術發展的裡程碑。
雲岡石窟研究,始於金代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最初,中國學者重在解析雲岡歷史與建築,介紹鄰邦的研究成果。1947年,宿白先生在整理北京大學圖書館善本書籍時發現《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文,並發表系列文章,從歷史學與考古學角度,對雲岡歷史和藝術進行了全方位的探討,基本釐清了雲岡石窟開鑿分期脈絡和歷史沿革。
「雲岡學」真正走向成熟從雲岡石窟第一部通史問世開始。2006年,《雲岡石窟編年史》出版,以考據和引證的方式標定了雲岡石窟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的確切坐標。
「近年來,我們的研究在向更深入挖掘文化和歷史遺存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等方面拓展。」張焯說,雲岡石窟研究院整理編寫了窟前、窟頂考古發掘報告,開展洞窟調查。創辦了《雲岡石窟研究院院刊》,出版《雲岡石窟詞典》、《平城絲綢之路論文集》等多種學術與普及性讀物,並通過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挖掘文化和歷史遺存,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深入挖掘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涵,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堅定文化自信。雲岡石窟的文化研究就是沿著這樣的路走的。」張焯介紹。
2019年雲岡石窟研究院出版《雲岡石窟全集》,該書用圖12710張,收錄造像59265尊,成為迄今為止最為完整和權威的雲岡石窟影像譜系資料,走向了國內「雲岡學」研究的最新高度。
從搶救性加固到預防性保護
半個世紀以來,雲岡石窟的遺產保護工作步步推進。
1960年,「雲岡石窟保護會議」在北京召開,1961年確定雲岡石窟東西長2.575公裡、南北寬1.565公裡的重點保護區,1964年文化部批准劃定雲岡石窟保護範圍,包括重點保護區、安全保護區與地下安全線三部分。1996年《雲岡石窟規劃》對保護範圍及措施進行調整,將「安全保護區」調整為「絕對保護區」。在解決洞窟穩定性的基礎上,相繼啟動石窟防水工程以及窟簷建設工程。
「這期間大的保護工程有四次,包括『三年保護』工程、『八五』工程、防水工程和窟簷建設工程。」張焯介紹。
「三年(1974-1976)保護」工程是根據1973年9月15日周恩來總理陪同法國總統蓬皮杜到雲岡石窟時的指示精神實施的大規模的搶險加固工程,基本解決了洞窟的穩定性問題。「八五」(1992-1997)工程重點對第14窟、第40至45窟進行加固,對曇曜五窟及西部第30至45窟的前立壁、第9、10窟崖壁進行環氧樹脂灌漿和小錨杆的加固,解決石窟崖壁裂隙和懸石問題。
雲岡石窟的病害主要來源於山頂滲水和雨水衝刷。「窟頂北高南低,山頂滯水、降水滲入基巖後,會沿複雜裂隙網最終滲入石窟,這是針對頂部地質狀況進行詳細水文測繪、地質鑽探後,發現的洞窟滲水機制。」張焯說,從2002年起,雲岡石窟啟動了防水保護工程,2007年開展了西部窟群防水試驗工程,當年成功阻擋了90%以上的滲水,次年再無滲水。2012年,組織實施「五華洞巖體加固及保護性窟簷建設工程」,徹底根除了雨水衝刷立壁問題,使洞窟內的溫度、溼度保持相對穩定,有效緩解了洞窟造像風化的問題。
文物活起來,景區立起來
近年來,雲岡石窟研究院先後組建了文物保護修復研究室、彩塑壁畫保護研究室、數位化室、遺產監測中心、可移動文物修復室等,雲岡石窟本體保護全面轉入防滲水、防風化治理和日常維護。
「雲岡數字中心利用先進的三維雷射掃描技術,保存石窟測繪與形象數據,開展洞窟複製試驗。」張焯介紹,該中心目前已與浙江大學、北京建築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聯合編制全國石窟寺高浮雕數位化行業標準,成功完成了第3、12、18窟等比例複製,開創了大型文化展陳品快捷運輸、安裝的新途徑,邁出了雲岡石窟「行走」世界的第一步,實現了「讓文物活起來」、「走出去」的目標。
在石窟本體得到有效保護和利用的基礎上,雲岡石窟大景區建設步伐加快,景區文化內涵不斷豐富。
石窟承載的文化要有厚度和縱深。在雲岡石窟周圍,雲岡博物館、雲岡美術館、皮影木偶表演院、石兵美術館、北魏書屋、雲岡院史館、雲岡藝術創作基地等,一批還原魏都古文化遺產的場館陸續開張。
大景區就是要留住大同城市的歷史記憶,讓旅遊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在完善景區的過程中,還植入環保節能、循環利用理念,利用當地開山廢石、道路廢水泥塊、石材廠廢料、鐵道舊枕木、建築剩餘的邊角木料、工礦淘汰機具、碑頭碾盤碌碡等舊石雕,創新設計製作出各式景觀。利用大同煤礦、電廠的廢舊機具創新改造,賦予新的藝術形式和藝術生命,大大豐富了景區人文景觀。
「八年來,雲岡石窟大景區共消化固體廢料三萬多立方米,為國家節省資金一億多元。」大同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市監委主任梁曉旭介紹,通過針對性的派駐監督,大同市紀委監委駐市文化和旅遊局紀檢監察組圍繞雲岡石窟研究院(雲岡旅遊區管委會)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歷史文化保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重點對其歷史文物保護管理和景區服務質量提升加強日常監督,推動了所轄的觀音堂、吳官屯石窟、魯班窯石窟三處歷史文化遺存的科學保護,形成了「大雲岡」旅遊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