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文化交融的歷史見證

2020-12-11 新華社客戶端

圖為雲岡石窟第20窟露天大佛。 (雲岡石窟研究院供圖)

從山西省大同市城區向西16公裡,到十裡河北岸武州山南麓,可見一處依山開鑿氣勢恢宏的石窟,東西綿延1公裡。這就是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雲岡石窟開鑿於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是北魏王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之後精心打造的皇家佛教聖地,歷時近70年完成。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這裡現存大小窟龕254個,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餘尊,堪稱中華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代表了公元5世紀世界雕刻藝術的最高水平。」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告訴記者,近年來,大同市委、市政府始終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放在第一位,在文物保護、文化研究和景區發展等方面積極作為。

挖掘歷史內涵,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雲岡石窟是中外文化、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藝術與石刻藝術相融合的一座文化藝術寶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要堅持保護第一,在保護的基礎上研究利用好。

據張焯介紹,雲岡石窟開鑿大致分為三期,即三個階段。早期為文成帝時曇曜五窟的開鑿,中期為獻文帝、馮太后、孝文帝時皇家營造的大窟大像,晚期為遷洛後民間補刻的窟龕。雲岡石窟造像分為兩類:前則西域風格,後則華夏新式,集中展現了西來像法逐步中國化、世俗化的演進過程,堪稱中華佛教藝術發展的裡程碑。

雲岡石窟研究,始於金代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最初,中國學者重在解析雲岡歷史與建築,介紹鄰邦的研究成果。1947年,宿白先生在整理北京大學圖書館善本書籍時發現《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文,並發表系列文章,從歷史學與考古學角度,對雲岡歷史和藝術進行了全方位的探討,基本釐清了雲岡石窟開鑿分期脈絡和歷史沿革。

「雲岡學」真正走向成熟從雲岡石窟第一部通史問世開始。2006年,《雲岡石窟編年史》出版,以考據和引證的方式標定了雲岡石窟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的確切坐標。

「近年來,我們的研究在向更深入挖掘文化和歷史遺存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等方面拓展。」張焯說,雲岡石窟研究院整理編寫了窟前、窟頂考古發掘報告,開展洞窟調查。創辦了《雲岡石窟研究院院刊》,出版《雲岡石窟詞典》、《平城絲綢之路論文集》等多種學術與普及性讀物,並通過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挖掘文化和歷史遺存,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深入挖掘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涵,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堅定文化自信。雲岡石窟的文化研究就是沿著這樣的路走的。」張焯介紹。

2019年雲岡石窟研究院出版《雲岡石窟全集》,該書用圖12710張,收錄造像59265尊,成為迄今為止最為完整和權威的雲岡石窟影像譜系資料,走向了國內「雲岡學」研究的最新高度。

從搶救性加固到預防性保護

半個世紀以來,雲岡石窟的遺產保護工作步步推進。

1960年,「雲岡石窟保護會議」在北京召開,1961年確定雲岡石窟東西長2.575公裡、南北寬1.565公裡的重點保護區,1964年文化部批准劃定雲岡石窟保護範圍,包括重點保護區、安全保護區與地下安全線三部分。1996年《雲岡石窟規劃》對保護範圍及措施進行調整,將「安全保護區」調整為「絕對保護區」。在解決洞窟穩定性的基礎上,相繼啟動石窟防水工程以及窟簷建設工程。

「這期間大的保護工程有四次,包括『三年保護』工程、『八五』工程、防水工程和窟簷建設工程。」張焯介紹。

「三年(1974-1976)保護」工程是根據1973年9月15日周恩來總理陪同法國總統蓬皮杜到雲岡石窟時的指示精神實施的大規模的搶險加固工程,基本解決了洞窟的穩定性問題。「八五」(1992-1997)工程重點對第14窟、第40至45窟進行加固,對曇曜五窟及西部第30至45窟的前立壁、第9、10窟崖壁進行環氧樹脂灌漿和小錨杆的加固,解決石窟崖壁裂隙和懸石問題。

雲岡石窟的病害主要來源於山頂滲水和雨水衝刷。「窟頂北高南低,山頂滯水、降水滲入基巖後,會沿複雜裂隙網最終滲入石窟,這是針對頂部地質狀況進行詳細水文測繪、地質鑽探後,發現的洞窟滲水機制。」張焯說,從2002年起,雲岡石窟啟動了防水保護工程,2007年開展了西部窟群防水試驗工程,當年成功阻擋了90%以上的滲水,次年再無滲水。2012年,組織實施「五華洞巖體加固及保護性窟簷建設工程」,徹底根除了雨水衝刷立壁問題,使洞窟內的溫度、溼度保持相對穩定,有效緩解了洞窟造像風化的問題。

文物活起來,景區立起來

近年來,雲岡石窟研究院先後組建了文物保護修復研究室、彩塑壁畫保護研究室、數位化室、遺產監測中心、可移動文物修復室等,雲岡石窟本體保護全面轉入防滲水、防風化治理和日常維護。

「雲岡數字中心利用先進的三維雷射掃描技術,保存石窟測繪與形象數據,開展洞窟複製試驗。」張焯介紹,該中心目前已與浙江大學、北京建築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聯合編制全國石窟寺高浮雕數位化行業標準,成功完成了第3、12、18窟等比例複製,開創了大型文化展陳品快捷運輸、安裝的新途徑,邁出了雲岡石窟「行走」世界的第一步,實現了「讓文物活起來」、「走出去」的目標。

在石窟本體得到有效保護和利用的基礎上,雲岡石窟大景區建設步伐加快,景區文化內涵不斷豐富。

石窟承載的文化要有厚度和縱深。在雲岡石窟周圍,雲岡博物館、雲岡美術館、皮影木偶表演院、石兵美術館、北魏書屋、雲岡院史館、雲岡藝術創作基地等,一批還原魏都古文化遺產的場館陸續開張。

大景區就是要留住大同城市的歷史記憶,讓旅遊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在完善景區的過程中,還植入環保節能、循環利用理念,利用當地開山廢石、道路廢水泥塊、石材廠廢料、鐵道舊枕木、建築剩餘的邊角木料、工礦淘汰機具、碑頭碾盤碌碡等舊石雕,創新設計製作出各式景觀。利用大同煤礦、電廠的廢舊機具創新改造,賦予新的藝術形式和藝術生命,大大豐富了景區人文景觀。

「八年來,雲岡石窟大景區共消化固體廢料三萬多立方米,為國家節省資金一億多元。」大同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市監委主任梁曉旭介紹,通過針對性的派駐監督,大同市紀委監委駐市文化和旅遊局紀檢監察組圍繞雲岡石窟研究院(雲岡旅遊區管委會)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歷史文化保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重點對其歷史文物保護管理和景區服務質量提升加強日常監督,推動了所轄的觀音堂、吳官屯石窟、魯班窯石窟三處歷史文化遺存的科學保護,形成了「大雲岡」旅遊格局。

相關焦點

  • 雲岡石窟見證古絲路輝煌
    而在絲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雲岡石窟的開鑿,標誌的不只是佛教的盛行,更展現出了當時世界商貿融通與世界多種文化相互包容,集中於平城(今大同)一地的場面。從歷史角度定位雲岡石窟,它是一道不可逾越的文化鴻溝,更見證了古代絲綢之路半個多世紀的輝煌。
  • 跨越千年歷史的雲岡石窟
    四川在線記者 袁東山11月20日,第十五屆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媒體團走進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位於我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距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 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雲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該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裡。現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 ,石雕造像51000餘座。「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
  • 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雲岡石窟
    許多造像還明顯流露著波斯色彩,這是我國古代人民與其他國家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雲岡石窟,是在我國傳統雕刻藝術的基礎上,吸取和融合印度犍陀羅藝術及波斯藝術的精華所進行的創造性勞動的結晶。雲岡石窟於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雲岡石窟:代表了公元5世紀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
  •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最易被忽視的兩處景點,其實很精彩
    雲岡石窟景區入口,很氣派。這條路見證了中西文化的交融,是歷史見證,北魏少數民族對中華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在公元445年進軍西域,打通了以龜茲為代表的佛教東傳的道路,同時也迎來了中國中西文化交融的第二個高潮,這條路就是歷史的見證者。
  • 雲岡石窟帶火大同文旅
    記者從雲岡石窟研究院了解到,雲岡大景區火速升溫,既得益於一系列重大利好消息和政策,又與該院長期堅持打造多元文化交融一流景區的努力有關。今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岡石窟考察時強調,雲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雲岡石窟,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要深入挖掘雲岡石窟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涵,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 「三大石窟」,三大石窟藝術寶庫,「雲岡石窟」探秘
    雲岡石窟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與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合稱中國「三大石窟」;雲岡石窟,印度阿旃駝石窟,阿富汗巴米揚石窟並稱「世界三大石窟藝術寶庫」。雲岡石窟依山開鑿的雲岡石窟,氣勢磅礴、東西長達1公裡。雲岡石窟由東、中、西三部分組成;主要洞窟達51個,整個窟群共有大小佛蹲1100多個,大小佛像51000多尊,最大佛像高達17米,最小佛像僅有2釐米高。最大石窟是第6窟(北魏孝文帝時開鑿),由地面到窟頂高達20米。「曇曜五窟」是最雲岡石窟的代表。
  • 旅遊商報中原塞外採風行·雲岡石窟之山西大同(平城)
    旅遊商報網9月26日電(記者 王彬 劉曉斌)2019年9月25日,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城西約16公裡的武周山南麓,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是佛教藝術東傳中國後第一次由一個民族用一個朝代雕鑿成皇家風範的佛教藝術寶庫,是公元5世紀中西文化融合的歷史豐碑。
  •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蔚為壯觀的佛教藝術寶庫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蔚為壯觀的佛教藝術寶庫到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體驗佛教石窟魅力 感受傳統文化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始建於北魏,歷代開鑿修建,遺存至今,已有1500年歷史。高古趣味也好,異族文化、外來文化和漢族文化的交融也好,北魏統一北方以後,推行漢化改革,促進民族融合,雲岡石窟也可以看到這些變化和時間經緯度。南北朝是中國罕見的大動蕩和黑暗時代,國家分裂,徵戰不休,宮廷政變,社會動蕩,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
  • 雲岡石窟·北魏平城與民族融合學術研討會在大同召開
    12月7日,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北京大學主辦,山西省文物局、大同市人民政府、中國文物報社、山西大學、雲岡石窟研究院承辦的雲岡石窟·北魏平城與民族融合學術研討會在大同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北京大學等高等院校、敦煌研究院等石窟寺研究單位的知名專家、學者專題研究雲岡學學科建設的任務與路徑,共同探討北魏平城在中西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
  •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天下大同 最美雲岡1961年天下大同 最美雲岡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5月,成為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2015年2月被國家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單位」稱號;2016年6月,被國家質檢總局授予「全國佛教文化與石窟藝術旅遊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稱號;同年12月,被國家人社部、國家旅遊局授予「全國旅遊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 「古建美 中華魂」——中國古建築文化匠心傳承公益行動落地雲岡石窟
    9月25日,古建美 中華魂——中國古建築文化匠心傳承公益行動雲岡石窟站暨雲岡石窟廁所改造公益捐贈項目籤約儀式在雲岡石窟研究院舉行。活動由雲岡石窟研究院書記王雁翔主持。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 張焯擁有1500多年歷史的雲岡石窟,早在1961年3月,就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在龍門石窟,飛天見證絲路文化交融
    近日,洛陽龍門石窟推出「夜遊龍門」活動。夜幕中,在暖黃色燈光的映襯下,一座座佛像倍顯莊嚴神秘,而縈繞在其身旁的一個個飛天,則更顯精美傳神,讓人流連忘返。說起飛天,大家都會想到敦煌壁畫,實際上,在龍門石窟中也有大量雕刻精美的飛天形象,而它們,正是絲綢之路促進中西文明交流、文化交融的見證者。
  • 雲岡峪歷史文化長廊旅遊總體規劃編制匯報會在雲岡石窟研究院召開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云岡石窟官微12月18日下午,雲岡峪歷史文化長廊旅遊總體規劃編制匯報會在雲岡石窟研究院多功能會議廳召開。副市長翟永清參加會議並講話。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高海軍主持會議。雲岡石窟研究院(山西省石質文物保護研究中心)院長、主任張焯,黨總支書記王雁翔,副院長、副主任盧繼文、何建國、崔曉霞及有關科室負責人參加會議。會上,上海復旦規劃建築設計研究院文化旅遊室主任孫文斐詳細匯報了《雲岡峪歷史文化長廊旅遊總體規劃》。
  • 雲逛浙大藝博館,帶你見證雲岡石窟「行走」世界的第一步!
    「魏風堂堂:雲岡石窟的百年記憶和再現」展覽分為四個單元,精選雲岡石窟研究院所藏石雕造像、碑刻、陶瓷器具、建築構件等文物112件(套),回顧並整理了一個多世紀以來,研究和記錄雲岡石窟的中外學術文獻、珍貴歷史影像,許多展品為首次向公眾集中展出。
  • 雲岡石窟之遊玩
    我家住在雲崗石窟附近,小時候去石窟玩真的事有點好怕這些大佛,由於年代悠久,很多佛爺缺胳膊短腿,面相有的也不好,小時候看佛是隨便看的,我們小孩子可以坐大佛懷裡,佛身都是碳灰,很髒的,因為附近就是晉華宮礦,煤車天天從佛下過,塵土飛揚,佛也被搞的灰頭土臉。
  • 雲岡石窟講解
    雲岡石窟講解 地圖導航 大小: 10.19MB
  • 《雲岡石窟全集》出版 首次全方位為雲岡石窟「立檔」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記者史競男)國家「十二五」重點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雲岡石窟全集》已由青島出版社出版。這項浩大的出版工程歷時近7年,共20卷,用圖12710張,收錄造像59265身,編號洞窟45個,全景式展現了雲岡石窟的文化特色與藝術精華。
  • 雲岡石窟開始「行走」世界
    本次活動由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石窟專業委員會,山西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浙江大學聯合主辦,雲岡石窟研究院,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石窟寺文物數位化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浙江大學)、浙江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承辦。
  • 雲岡石窟 導遊詞
    歡迎大家來到雲岡石窟參觀遊覽。我是此次雲岡石窟之行的導遊員小張,我很榮幸陪同大家一起參觀遊覽,下面將由我來為大家講解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 16 公裡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裡。
  • 重謁雲岡石窟
    從雲岡石窟始鑿,歷史上掀起了各地石窟寺的營建運動,影響遠及中原、河北、河西及西域地區,其造像制式被佛教考古界稱為「雲岡模式」。以宏大之美,精緻之美,空靈之美,滄桑之美享譽世界,代表了公元5—6世紀世界雕刻藝術的最高水平,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