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逾一成成年人年紙質閱讀超10本 茫茫書海深度閱讀不容易

2021-01-07 浙江日報

2018-04-24 08:02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黃慧仙 李月紅

4月23日,是第23個世界讀書日。第十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手機和網際網路成為我國成年國民每天接觸媒介的主體。2017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6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12本,只有一成以上成年國民全年紙質圖書閱讀量在10本以上,且深度圖書閱讀行為佔比偏低,超過半數成年國民傾向於數位化閱讀方式。

海量閱讀時代,知識經濟站上網際網路風口,電子書、線上課程紛繁湧現,自媒體每天生產大量信息,我們在閱讀方面有著哪些困惑?又該如何做到有質量地閱讀?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讀萬卷書,資訊時代成可能

近年來,我國每年都有20萬種以上的新書出版。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公布的年度全國新聞出版業統計年報顯示,2016年全國共出版圖書499884種,其中初次出版的圖書達262415種,新書出版種類呈現不斷上升趨勢。

紙質圖書品種的變化,帶給有一定年紀的讀者尤為深刻的感觸。「以前看的書主要以文學為主,現在社會、哲學、美學都看,每個月大概買三四本書。」正在新華書店購書的張先生說。

博庫書城總經理徐衝在出版行業從業已有近40年。他說,1988年他在杭州解放路新華書店工作時,一位老先生詢問店裡共有多少品種的圖書,他們一數,發現只有不到一萬種。而現在,書店裡的圖書有幾十萬個品種,這無疑是圖書出版業巨大的進步。

而作為紙質圖書重要流通載體的實體書店的回暖,同樣為海量閱讀提供了良好的業態環境。

從路邊店、校園店到醫院店,這是曉風書屋一路走來的探索足跡。自1996年創辦以來,曉風書屋已走過20餘年。從當初不足25平方米的小店到現在連鎖經營,擁有40多萬會員,「曉風」已成為杭州的文化地標之一。

從南京的先鋒書店,成都的言幾又書店,到前段時間剛剛在杭州開館的曉書館,這些有著「最美書店」之稱的實體書店,帶著每座城市特有的氣質風貌,為讀者提供了閱讀之所,也築下心靈棲息之地。

除了紙質出版物,數位化閱讀更帶來了海量的閱讀選擇。

前不久發布的《2017年度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調研數據顯示,目前數字閱讀用戶已接近4億,其中青年閱讀用戶佔比超七成,並偏愛家庭、文藝、教育類內容;中年人群佔比達到27.3%,數字閱讀用戶年齡分布更加分散,向全年齡段拓展。

從網絡文學、電子漫畫,再到各類有聲讀物、電子期刊等各種閱讀形式,從地鐵站、公交站,到家庭、工作單位等各種場所,數字閱讀的身影幾乎無處不在。

90後王小姐告訴記者,自己平時看紙質版書籍速度比較慢,一個月只能看一本,但在開車上下班時喜歡使用一款有聲閱讀APP,一天會零零散散花上一小時去聽一些歷史、心理類的書。「講述人會把書的核心內容,結合自己的看法說給你聽,可以把路上的碎片時間利用起來。」王小姐說。

「我下了很多漫畫APP,比起購買紙質漫畫,不僅省錢,種類更多,更新也快。」在杭州工作的90後小楊打開手機,向記者展示了近期使用頻率較高的五六款漫畫APP。

而讀者網絡付費習慣的逐漸養成也為數字閱讀市場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2017年度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顯示,中國數字閱讀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152億元,2017年以音頻為主要傳播載體的知識付費服務發展迅猛,用戶願意為電子書付費的意願從2016年的60.3%上升到2017年的63.8%,成為行業增長亮點。同時,數字閱讀滲透率呈現地域差異,深圳、南京、海口、杭州在中國數字閱讀城市指數榜單中名列前茅。

茫茫書海,深度閱讀不容易

從「量」上來說,現在的讀者要「讀萬卷書」,早已不是難事;但從「質」上來說,在海量圖書中準確找到自己需要的書籍,在眼花繚亂的閱讀選擇中沉下心來深度閱讀,並不簡單。

「現在圖書的品種很多,但低質量、內容重複的品種也很多。相比而言,原創品種太少了。」徐衝在欣喜於出版業發展的同時,也有著自己的憂慮。在杭州一家老牌書店的菜譜書架前,記者發現,《會治病的美味家常菜100例》《無油煙家常菜一本會》《一天一道拿手家常菜分步圖解》……五花八門的菜譜書迎面襲來,單是書名中含「家常菜」這個關鍵詞的圖書就有35個版本之多。

如何挑選出一本合意的書,不僅費時,更費神。

「給孩子買書,我常常是在網上看哪些比較火就買下來,結果很多都是孩子不喜歡的。」正在書店尋找少兒繪本的吳女士說。吳女士從書架上拿來幾本少兒繪本供孩子選擇,最終孩子的興趣落在一本「交通工具」繪本和一本兒歌小故事繪本上。記者發現,這兩本書都有著圖片多、文字少,表意簡潔清晰的特點。

「一本好的少兒繪本應當符合兒童心理需求,故事簡潔生動。」一位出版界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但目前國內繪本文字過多,且太注重說教。

「質」與「量」的不對稱,在成人閱讀領域同樣存在。根據開卷檢測系統統計,從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綜合實體店、網店及零售三個渠道數據,年銷售數量小於5本的圖書,佔全部圖書品種的34.5%;年銷售數量小於10本的圖書,佔全部圖書品種的45.19%。也就是說,每年接近一半的圖書品種只能積壓在倉庫中。

除了「質」不令人樂觀,碎片化閱讀帶來的淺閱讀,也分散了讀者的注意力,破壞了讀者閱讀文本時得到的邏輯思維訓練和深度思考水平。

第15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7年,我國數位化閱讀方式如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閱讀等接觸率為73.0%,成年國民人均每天微信閱讀時長為27分鐘。調查發現,我國成年國民網上活動行為中,深度圖書閱讀行為佔比偏低,僅有21.7%的網民將「閱讀網絡書籍、報刊」作為主要網上活動,遠低於「網上聊天/交友」和「看視頻」「聽歌」等。淺閱讀、輕閱讀成為國民閱讀的主體。碎片化的語言、拼盤式的內容,與人類千百年來形成的深度閱讀模式相去甚遠,也與當下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的願景相差甚遠。

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曾說,真正的讀者一直都應該是《堂吉訶德》序言所指的那種「悠閒的讀者」,是拋棄了日常事務和目的性的讀者;為了閱讀將自身、將所有事先所想的、所計劃的都擱置在一邊。書店所營造的文藝氛圍確實為讀書環境增色不少,但倘若讀者只是為了到此一遊,拍張照發個「朋友圈」,那實體書店就成了閱讀「秀場」,脫離了其最核心的本質。

多方助力,全民閱讀再出發

真正的閱讀需要時間的沉澱,它應該是件平凡且日常的事,是晨起案頭的那一卷書,是午後茶盞旁那一首詩,是睡前燈下那幾行字。如何讓讀者靜下來,慢下來,深進去,做一個簡單而快樂的讀書人,是不少出版人,也是許多書店正在探索的問題。

誕生於1993年的國內著名的西西弗書店,經過二十多年發展,在全國近50個城市擁有了近120家實體連鎖書店、200萬活躍會員,在杭州也有了4家分店。西西弗書店成立了專業的買手團隊。他們在文學、社科、兒童、生活等十幾條圖書產品線中鑽研、實踐,熟悉圖書品類的特定屬性,了解不同讀者群的差異需求,對書業動態有著敏銳的把握。他們每年會從30萬種新書中精選出10%的好書,呈現給讀者。

書店還配有完整的三級導航系統,使讀者不會在茫茫書海中迷失。導航系統的安置與讀者閱讀瀏覽的習慣相匹配,不經意間的一抬頭,側身隨意的一瞥,導航就會出現在每一個你想要看到它的位置。從踏進書店到找到想要的那本書,讀者大概需要不到5個步驟,10到15分鐘的時間。

圖書顧問也是一項不錯的閱讀服務。稱職的圖書顧問不僅要愛書、愛讀書,還要在讀書上有所專長,會講故事,也要會交朋友。他們既像商場導購那樣,能夠迅速地幫我們找到想要的商品,並提供搭配或使用意見,又是一種朋友式的存在,與讀者之間互相進益。

實體書店為留住讀者不遺餘力,線上圖書網站又能為全民閱讀做些什麼呢?「傳統書店是1.0版,電商書店是2.0版,兩者之間的關係就像綠皮火車和高鐵一樣。網上書店更好地突破了地域限制,只要讀者有需求,就可以把書送到任何一個角落。」徐衝說。

據了解,博庫書城在2011年起步時,一年的圖書碼洋只有3000萬元;到了2017年,則達到了20億元碼洋,其中,55%的訂單都來自二三線城市和農村市場。

「我們接到過一個來自西藏阿里獅泉河鎮的圖書訂單。在這個只有400多人的小鎮上,有人買了一本經濟學著作。」徐衝分享了網站曾遇到過的一個有趣的訂單。

可以想見,正是因為圖書網站的繁榮,這本「冷門」書,才能從杭州出發,橫跨4000多公裡的路途,來到這位心懷遠志、渴望閱讀的讀者手中。這是圖書的奇妙際遇,更是網際網路為閱讀帶來的強大張力,它給了這片土地上每個人同等的閱讀機會。

書,從聿從曰,秉筆而使文顯。閱讀,是跨越時空交流的一架橋,也是人生行路中的一盞燈。全民閱讀的真正實現,在於賣書者,更在於讀書人。海量閱讀的時代,我們需要的不僅是一本好的書,還有一顆愛書的心。

相關焦點

  • 人均閱讀量4.65本 人們越來越不愛讀紙質書了嗎?
    出遊、上網、或是捧起一本書靜心閱讀?20日,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主要成果(以下簡稱「報告」)公布。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成年國民的綜合閱讀率為81.1%,較2018年的80.8%提升了0.3個百分點。需要注意的是,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5本,略低於2018年的4.67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2.84本,較2018年的3.32本減少了0.48本。
  • 2019年 中國人均閱讀紙質書4.65本
    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包括書報刊和數字出版物在內的綜合閱讀率為81.1%,較2018年的80.8%提升了0.3個百分點,數位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79.3%,較2018年的76.2%上升了3.1個百分點,圖書閱讀率為59.3%,較2018年的59.0%上升了0.3個百分點。
  • 粵式閱讀:人年均讀紙質書5本多,八成人愛手機閱讀,聽書率三成
    成年居民去年紙質圖書平均閱讀量為5.75本,比上一年有所提升,不過,也有四成受訪成年居民表示紙質閱讀量同比有所下降。相反的是,近六成受訪成年居民表示2019年增加了數字閱讀的內容。 全省成年居民日均數字閱讀時長增加為107.35分鐘(數字閱讀包括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平板電腦閱讀等),這一數值已接近紙質閱讀日均時長的3倍。
  • 數位化閱讀與紙質閱讀應「比翼齊飛」
    原標題:數位化閱讀與紙質閱讀應「比翼齊飛」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18日在京公布了第十三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統計顯示,2015年,我國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8.4%,較2014年上升了0.4個百分點,數位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64.0%,較2014年上升了5.9個百分點。
  • 第十七次全民閱讀調查顯示,2019年我國成年讀者人均讀4.65本紙質書...
    在傳統紙質媒介中,我國成年國民人均每天讀書時間最長,為19.69分鐘,比2018年的19.81分鐘減少了0.12分鐘,超一成(12.1%)國民平均每天閱讀1小時以上圖書,與2018年(12.3%)基本持平。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書報刊和電子書閱讀量均有所下降。
  • 亞馬遜發布「2019全民閱讀報告」:近半讀者年閱讀超10本
    「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亞馬遜發布了「2019全民閱讀報告」。報告顯示,近四成訪問者以深度閱讀為主,個人內在需求是促進大眾閱讀及購書的核心驅動力,以閱讀電子書為主的受訪者比例呈持續增長趨勢。此外,經典名著一如既往地受大眾偏愛,而不同年齡段的讀者呈現不同閱讀偏好。
  • 電子閱讀VS紙質閱讀
    關鍵詞之 選 擇  主持人:  2016年4月世界讀書日前夕,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三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58本,電子書閱讀量為3.26本。請問,您現在讀書的主要途徑是紙質書閱讀,還是電子書閱讀?
  • 2017年我國成年人紙質書人均閱讀量揭曉!看看你拖後腿了嗎?
    4.66本,這是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近期公布的2017年我國成年人紙質圖書人均閱讀量。如今,「全民閱讀」活動已經開展了12年,但閱讀是否成為人們生活必需品的話題仍在爭論不休。  事實上,像劉先生一樣一年四季不愛讀書的大有人在。2017年我國成年人紙質圖書人均閱讀量為4.66本,成年國民各媒介綜合閱讀率僅增長0.5個百分點,與發達國家人均讀書量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另據調查顯示,猶太人每人每年的閱讀量是64本書。
  • 陌陌發布網民閱讀報告 超六成網民實體書店打卡
    31.8%網民一年紙質書閱讀超10本陌陌這份報告顯示,過去一年,受訪網民中85.9%的人讀過紙質書,這些讀書網民中,34.9%讀過1-4本書,19.2%讀過5-10本書,31.8%讀過10本以上的書。高閱讀量的網民從佔比上明顯高於全國國民閱讀數據。
  • 數字閱讀也可以有深度(牆內看花)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前不久,2019年中國數字閱讀大會在杭州舉辦,數字閱讀與5G相結合的嘗試打造出鮮活的沉浸式體驗,數字閱讀的發展前景不容小覷。與此同時,也有很多人擔憂,數字閱讀太碎片化、膚淺、缺乏深度了。
  • 我國人均紙質書閱讀量不到5本,聽書成新寵,未成年多為數字閱讀
    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16日在京發布調查結果。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成年人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7本,成年人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32本。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官方微博截圖未成年人的閱讀率下降,但讀書量有所增加受到數字閱讀的影響,手機閱讀、平板電腦閱讀等數位化閱讀方式在未成年人中日趨普及,紙質圖書閱讀率下降。
  • "全民閱讀"調查:男性偏愛深度閱讀 女性偏愛淺閱讀
    原標題:文壇書事   亞馬遜「全民閱讀」調查   80、90後更愛淺閱讀   在2016年「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亞馬遜中國於昨天在京宣布啟動「亞馬遜摯愛閱讀」系列舉措,通過一系列線上線下活動,進一步促進全民閱讀。
  • 2019年我國人均閱讀紙質書4.65本,你拉低了國家的水平線了嗎?
    大家好,我是申浩,希望每個看我文章的人都事業有成,家庭和睦數據顯示:2019年人均手機閱讀時長每天超100分鐘;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5本,電子書閱讀量為2.84本。2019年人均手機閱讀時長每天超100分鐘2.
  • 茫茫書海,該讀哪本?《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教你如何選書
    讀書越多越容易陷入一個誤區,不知道該讀什麼。走進大眾書局,數不清的暢銷書和專業書籍,不知道哪本才是適合自己的。打開讀書APP,好像放入書架的書籍越來越多,自己卻越來越沒有方向感。之所以會有這種問題,是因為我們陷入了「被動讀書」的思想誤區,如何從茫茫書海中找到自己的書單,《麥肯錫高效閱讀法》給了我們答案。
  • 「2020全民閱讀報告」出爐 抗疫期間從書海中獲得慰藉與提升
    大眾閱讀氛圍濃厚,逾七成受訪者習慣睡前閱讀過去一年,大眾對閱讀的熱情持續攀升,六成讀者將閱讀列入了自己的年度計劃,更有25%的讀者認為閱讀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閱讀量看,近五成讀者的年度閱讀總量達10本以上,年閱讀量超過3本的讀者佔比達94%。
  • 紙質閱讀和電子閱讀有什麼區別?
    「紙質閱讀有點像冥想——讓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靜止的東西上,」挪威斯塔萬格大學讀寫技巧教授安妮·曼根(Anne Mangen)說:「和電子閱讀相比,紙質閱讀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沉浸式體驗。我認為能坐下來靜靜地去理解和分析一些不亂動、不吵鬧、不會打攪我們注意力的文字信息對我們是有好處的。」
  • 閱讀行為調查:讀者稱紙質書更有讀書的味道
    原標題:閱讀行為調查:讀者稱「深閱讀」仍需紙質書 又是一年閱讀季。此前,第十三次全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數位化閱讀迅速增長,中國成年國民日均手機閱讀時長首次超過一小時。這一結果引發了不少人紙質書閱讀現狀的擔心。21日,記者在走訪國家圖書館時發現,偏愛傳統紙質書閱讀的仍然大有人在。
  • 紙質書回暖、移動App方興...後Kindle時代,閱讀市場誰主沉浮?-品玩
    :一是傳統的紙質書閱讀;二是相對於「實體書」而言的「電子書」閱讀,通常基於手機等行動裝置的客戶端應用;三是以亞馬遜kindle為代表的專業化「電紙書」設備,相對成熟的品牌還有Sony、Nook、漢王、掌閱等。
  • 去年國人紙質書、電子書閱讀量雙降,但疫情提升今年Q1閱讀需求
    2019年,我國人均紙質書、電子書閱讀量雙降日前,第17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9年,我國人均紙質書和電子書閱讀量雙雙下降。從成年國民對各類出版物閱讀量的考察看,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5本,略低於2018年的4.67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2.84本,較2018年的3.32本減少了0.48本。
  • 回歸紙質圖書是世界潮流:數位化閱讀不能取代紙質書閱讀
    這些年來,適逢世界讀書日,筆者都要寫上一段文字,明天又逢世界讀書日,加上近來在學寫自媒體,更要將此作為一個話題寫上幾句。本文的標題可能會讓不少網民博友不屑,有誰在網絡時代反對網上閱讀?其實,筆者從來沒有反對也從未拒絕網上閱讀,而且還十分熱衷於網上閱讀,尤其是瀏覽自媒體,已經是每天必修課。但是,筆者也堅持認為,網上閱讀不應代替讀紙質書,說嚴重一點兒,不看紙質書學不到真學問。日前公布的權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從成年國民對各類出版物閱讀量的考察看,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圖書閱讀量的7.86本中,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5本,電子書閱讀量為3.21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