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BT財經
京東今年在資本市場可謂動作頻頻,繼京東集團和京東健康先後完成在香港二次上市、以及京東數科啟動上市議程後,京東旗下三大獨角獸之一的京東物流,也傳出將於2021年上半年啟動香港IPO的消息,即將成為京東集團旗下進行IPO的第三家子公司。
「第二增長曲線」
據路透社的消息,本次IPO京東物流可能出售10%至20%的股份、籌集40億至80億美元的資金,公司估值將達到400億美元。
目前京東尚未為IPO選擇投行,但知情人士表示京東與瑞銀、美國銀行和海通證券關係密切。對此,京東物流表示不予置評。瑞銀、美國銀行和海通證券也未回應置評請求。
▲ 路透社報導
京東物流集團雖然成立僅三年,但已從事物流業務十多年,在國內快遞行業佔據著重要位置。
2007年,劉強東決定自建物流。當時公司大部分人都持反對意見,認為做物流是重資產太燒錢,很難保證盈利。但劉強東力排眾議,堅持認為物流是電子商務中最為關鍵的一環,要想給消費者帶去更好的購物體驗,物流是少不了的。
那一年開始,京東著手在全國多個城市建物流基地,並在2012年8月註冊成立北京京邦達貿易有限公司,經營物流業務。2017年4月,京東成立京東物流集團,正式以「京東物流」這一品牌身份進軍物流界,提供物流一體化服務,包括京東物流供應鏈、京東快遞、京東快運、京東冷鏈、京東雲倉、國際供應鏈等。
自立門戶後,在2017年至2019年的三年間,京東物流分別實現營收51億元、124億元、235億元,營收穩步增長。不過,這三年京東物流並未實現盈利,2018年公司虧損額達28億元,至此已連續虧12年,累計虧損近百億。
幸虧2018年2月京東物流及時完成了總額25億美元的融資(這也是中國物流行業迄今為止最大的單筆融資),為京東物流在虧損情況下繼續燒錢擴大業務規模提供了關鍵支持。
京東在今年三季度財報中披露,截至2020年9月30日,京東物流的服務收入約104億元,同比增長73%,遠高於京東集團整體營收28%的增速。
目前京東物流在全國運營超過800個倉庫,包含京東物流管理的雲倉面積在內,倉儲總面積達2000萬平方米。不僅如此,自2017年京東物流向外部開放後,到2020年1月份京東物流的外部收入佔比超過了40%,成為京東物流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
正是這種強勁的營收表現,京東物流如今已被母公司視為「第二增長曲線」。
上市幫助拓展業務版圖
目前,京東物流是全球唯一擁有中小件、大件、冷鏈、B2B、跨境和眾包(達達)六大物流網絡的企業。
而在配送速度方面,京東物流大件和中小件網絡,已實現內地行政區縣近100%覆蓋,90%區縣可實現24小時達,自營配送服務覆蓋全國99%的人口,超過90%自營訂單可在24小時內送達。
國內能與之比肩的企業,只有同樣採取自營模式的順豐一家。
憑藉母公司京東集團的強大電商背景,以及不斷用技術提升流通效率,京東物流與"四通一達"(圓通速遞、申通快遞、中通快遞、百世匯通、韻達快遞)、順豐形成了「民營物流三巨頭」。其中,"四通一達"已被阿里悉數收入囊中組成菜鳥系,以低價為特點佔據中低端市場絕大部分份額;順豐則穩坐中高端快遞市場第一把交椅。
目前京東物流仍在調整自己的業務。2020年6月,它宣布升級「千縣萬鎮24小時達"時效提升計劃,面向低線城市及重點縣鎮繼續布局物流新基建;10月,它在第五屆全球智能物流峰會上發布了「DL京東物流科技」品牌,要提供數位化、智能化、軟硬體一體化的供應鏈物流科技產品和解決方案。
京東物流獨立上市後,從機會層面講,公司將獲得更多資金支持,有助於它建設更多的倉儲體系和配送體系,市場潛力有望得到進一步挖掘,在物流市場競爭中佔得先機,抵禦更多風險。
從挑戰層面講,目前國內快遞業務近八成來自電商訂單,而電商訂單很大一部分來自老對手阿里旗下的淘寶、天貓,京東無法觸及這一塊,僅能靠自有電商渠道及一部分「非阿里系電商」來實現業務量增長。
未來,京東物流必須在保持服務水準的前提下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才能在體量巨大的「菜鳥系」和順豐的夾擊下保持市場領先,並實現盈利。
全行業上演融資大戰
截至目前,京東物流僅有一輪融資——2018年2月份融資25億美元,投資方包括高瓴資本、紅杉中國、招商集團、騰訊以及中國人壽等,交易完成後京東集團持有京東物流81.4%股權。本輪融資後,京東物流估值達到135億美元。但在那之後30多個月,京東一直沒有新的融資行動。
值得注意的是,據傳京東物流在2018年這輪融資時,籤下了三年內上市的對賭協議,必須在2021年3月底以前完成上市,否則投資方要求京東以9.4%年利率回購股份。
從2019年年底開始,關於京東物流上市的消息就頻繁傳出,稱公司募資規模可能達到80至100億美元,目標估值至少300億美元。2020年11月,京東物流再次傳出IPO,估值升400億美元,成物流科技第一大估值「獨角獸」。
與此同時,國內快遞業正上演新一輪「資本大戰」,各個玩家爭相用各種手段融資。
除了京東物流,順豐控股日前也傳出消息,考慮將主營的快遞業務在港股IPO,籌資約50億美元。而在今年9月,中通快遞已經登陸港交所,實現二次上市,成為第一家同時在美股和港股上市的快遞企業。百世集團同樣被傳要赴港二次上市。
其他一些快遞公司則選擇其他方式募資「輸血」,比如今年6月,蘇寧物流以超過60萬平方米的物流倉儲資產為產品底層資產,發行了規模達26.54億元的倉儲物流基礎設施REITs;8月,韻達股份通過子公司YDHI在境外發行5億美元債券;11月,阿里巴巴增持圓通速遞的定增方案獲得審核通過,圓通速遞募來近38億元資金。
在業內看來,國內快遞行業除了大打價格戰,資本戰也將愈演愈烈,各家公司紛紛通過資本市場「廣積糧」,加大對人員、基礎設施和技術的投入,新一輪行業洗牌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