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柏林禪寺方丈明海法師在香港理工大學演講
河北柏林禪寺方丈明海法師
佛教在線香港訊 2017年11月25號晚,在香港理工大學演講廳,諸位法師,善信居士同聚一堂,共享法宴。河北柏林禪寺方丈明海法師以「生活禪的戒定慧」為題,為眾人做出了精彩的演講,將高深的佛法深入淺出地展現出來,同時讓大家領略到了禪者的風範,一種別樣的灑脫和自在。
1、佛法的核心問題
「是什麼」是佛教也是東西方哲學最核心的問題,明海法師一開始便跟大家討論這個問題,想要啟發我們的智慧。比如說明海是什麼?是這個身體嗎?身體從出生到死亡一直在不停地變化,哪個階段的才是真正的明海呢?那是精神嗎?精神長什麼樣呢?它是怎麼發生作用的呢?其實我們都沒有看到名字所指向的真實,佛陀覺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看到了事物的真實存在,那就是任何事物不能孤立,永恆,自我主宰地存在。
2、生活禪的提出
「生活禪」是柏林禪寺淨慧長老在1991年的時候提出來的,那麼淨慧長老為何要提出「生活禪」這個理念呢?究竟什麼是生活禪呢?它是淨慧長老發明的嗎?帶著疑問我們聽明海大和尚為我們娓娓道來:生活禪就是要我們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它並不是什麼發明,而是對漢傳佛教禪宗精華的一個強調,目的是讓佛法和社會連接,讓傳統和現代連接,讓生活和修行連接。
3、生活禪的見地
禪是梵語,翻譯過來是什麼意思呢?是靜慮。靜是止,慮是觀,通過止觀這樣的方法我們便可以得到定慧。南傳禪法提倡的是先止後觀,這個方法在中國南北朝的時期非常盛行,並且出現了一些很有成就的人。北傳禪法則重視定慧等持,定是慧體,慧是定用,這是達摩祖師的傳承,也是《六祖壇經》裡面特別提出來的。定慧等持便是生活禪在涉及到禪修時的重要見地。
4、生活禪的定慧修行
從愛憎到理解----看法
從用心到無心----修法
從避它到看它----辦法
為什麼會有愛憎?我們看到一個事物,馬上會有相應的概念跑出來,對於不同的概念就會有不同的情緒,所以對任何事物,我們不要總是抱著一成不變的態度,試著去看看事物背後的東西是什麼,它是由什麼因緣導致的,理解它便能遠離愛憎,這就是改變我們的看法。
為什麼從用心到無心呢?從小到大我們總是被教導說,做任何事都要好好用心,怎樣叫無心?那是一種全然放鬆,一種無所求的狀態。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位師父,他會告訴我們該怎麼去做。當我們用思維邏輯去判斷,去不斷地思量,心的妙用就不會顯現,所以六祖說「思量即不中用」。心就像一面鏡子,它本來可以照徹大千世界,可是當有情緒的灰塵落在上面的時候,它就無法發揮作用了,這就是禪的修法。
我們在生活中有時會很想逃避一些事情,一些問題,而往往事與願違,生活讓我們無處可逃,既然如此,我們不妨選擇面對,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屬於勇敢者的天下。禪的修行是經驗主義,想知道茶的味道就得自己去品味,這就是處理問題的辦法。
5、換個心態過日子
佛法猶如栴檀木,片片皆香。現在我們就信手拾來一片,讓香氣縈繞在我們的生活中。且聽明海大和尚如是說:不追憶,不等待,不猶豫。「不追憶」就是過去的事情不要去回憶,分別,猜忌,讓心保持原本的等持的狀態,因為我們本來就跟佛一樣具足智慧,我們並不缺什麼,修行是減法,而不是加法,讓心回到原本的清淨,平等,正覺;「不等待」就是要我們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未來或者是某個人的身上,這就是禪的精髓,想要沒煩惱,當下就可以呀,只有當下是我們能把握的;「不猶豫」很好理解,不要在權衡利弊中迷失了自己,世上沒有絕對的好壞,看似錯誤的抉擇有時候可能會變成更大的正確,不要被自己的思維方式困住,要在適當的時候學會轉身。
明海法師,1968年生人,俗姓肖,祖籍湖北潛江,199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89年開始留心佛學,1990年於北京廣濟寺結識禪宗大德淨慧上人,從此歸心佛門,潛心精研佛學專著。1992年9月,於河北省趙縣柏林禪寺淨慧上人座下披剃出家,1993年於洛陽白馬寺受具足戒。多年來,積極參與柏林禪寺的興復及「生活禪」夏令營的組織、弘法工作。2000年於淨慧上人座下得預臨濟宗第四十五代傳承。2005年於淨慧上人座下再得曹洞宗第四十九代法脈傳承。2010年11月30日--2012年11月9日摒息諸緣,於五臺山潛心閉關修行。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柏林禪寺住持、河北省佛學院院長等職。系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屆全國青聯委員、第十屆、十一屆河北省政協常委、省政協民宗委副主任。並被中央民族大學、河北師範大學等高校禮聘為客座教授。(文:隆懷法師)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