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壺勝境(古圖)
平湖秋月(古圖)
圓明園是中國古代皇家園林的登峰造極之作,乾隆皇帝讚譽其「規模之宏敞,邱壑之幽深,風土草水之清佳,高樓邃室之具備,亦可稱觀止。」一位曾經看到圓明園景色的英國隨軍牧師寫道:「必須有一位身兼詩人、畫家、歷史家、美術鑑定家、中國學者和其他別種天才的人物,才能圖寫園景,形容盡致。」從這些描述中不難想見圓明園曾有的輝煌與秀美。
圓明園以「水景園」著稱,是一處人工創造的大型水景園林。
造景大部分是聚水而成景、因水而成趣。形成了眾多的水態,彼此之間又由迴環縈流的河道串聯為一個完整的河湖水系,構成了整個園林的脈絡和紐帶,既可泛舟遊覽,又可水陸運輸,宛若江南水鄉般的煙水迷離。而福海作為全園最大的水面,更成為皇家御園的水上遊樂中心。
福海得名
康熙朝圓明園的範圍主要在後湖周圍,《養吉齋叢錄》十八卷記載,「園(康熙賜園圓明園,非指圓明三園)東有東池,雍正間命名福海」。福海在雍正朝命名之前俗稱東池或東湖,其開鑿年代可能為康熙末葉。經雍正即位後的進一步開拓才有後來的規模。明明是湖卻被命名為「海」,這就與中國古代家喻戶曉的傳說有關了。相傳,東海中有三座神山,山上有仙人居住,還有長生不老藥。秦始皇曾派徐福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尋仙境、求仙藥,福海的命名正是取「徐福海中求」的寓意,以求皇帝長生不老,大清帝國江山永固。福海位於圓明三園的中心地帶,以遼闊開朗取勝。水面近於方形,寬度約五、六百米,總面積約為28萬平方米,加上周圍的小水域共計32萬平方米。歷史上福海最深處達3.8米,一般水面深度也有2.3米左右。這樣的深度為每年端午龍舟競渡,及平日大船行駛提供了保證。
巧妙格局
福海水面浩瀚開闊,碧波蕩漾,風光秀麗,四周佳景遍布,群峰倒影,上下輝映。環列周圍的十個不同形式的洲島,將漫長的岸線分為大小不等的十個段落,臨近水面的開闊地段布列不同的風景點,充分發揮出它們的「點景」與「觀景」作用。如「方壺勝境」、「平湖秋月」、「澡身浴德」等等,與福海隔而不斷,若即若離,互為因借,形成開朗與幽深的對比。河道環流於海的外圍,時寬時窄、有開有合,通過十個水口溝通福海水面。大小水面互相依託,相映成趣,豐富了單一的水景。也象徵著百川歸海,四方水流均歸福海,體現了四方歸順的寓意。其間建置各式橋梁點綴聯繫,既消除了岸腳的僵直單調感,又顯示出水面的源遠流長。周圍斷續的堆山把中心水面的開闊空間與四周的河道障隔開。沿河道的幽閉地段則建置小園,通過水口的「洩景」引入福海的片斷側影作為陪襯。宮牆與河道之間亦障以土山,適當地把宮牆掩飾起來。
沿湖岸一帶素妝淡抹,遼闊舒展,建築的配置採用平淡疏朗的手法,沒有高大的體量和惹眼的色彩,為突出水面的寬廣,四周主要以疏疏落落的建築及花木、水磯等組景。眾多的園林佳境,以其不同的園林建築風格和詩畫意趣共同組成了以福海為中心的龐大風景群,被譽為人間仙境。
景群點滴
平湖秋月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位於福海北岸,境仿杭州西湖同名景。為秋夜賞月佳處,由一組散布的臨水建築組成。核心建築平湖秋月殿為南向三間三卷大殿,前簷懸掛雍正御書「平湖秋月」匾。此處初建時,前為臨水敞榭三間,後為正殿三間,嘉慶朝改建成一座三卷大殿。平湖秋月殿東度五孔橋有一倚山高臺的四方重簷亭,外懸乾隆御書「兩峰插雲」匾,亦取杭州西湖同名景。為園內重陽登高之處。
每逢清風徐徐的秋夜,此處湖平如鏡、月光如晝、桂花飄香,典雅的園林建築與湖面、花木、皓月、倒影,融洽協調的組成嫻靜優美的圖畫,真是「萬頃湖平長似鏡,四時月好最宜秋」,令人遐想聯翩,回味無窮。無怪乎乾隆要說:「倚山面湖,竹樹蒙密,左右支板橋以通步屐。湖可數十頃,當秋深月皎,瀲灩波光,接天無際。蘇公堤(指杭州西湖蘇公堤)畔,差足方茲勝概。」
方壺勝境也是園中最為美麗的建築群之一。位於福海東北海灣內之北岸,原是海神的祭祠,建築立意取材於道家的「仙山瓊閣」意境。主體建築是對稱布置、前後三組的殿堂,上覆黃色琉璃瓦,倒影於水面上,猶如仙山的瓊樓玉宇般壯觀。前部的三座 重簷大亭及白石崇基,呈「山」字形伸入湖中,宏偉輝煌,具有東海三神山的寓意。本景其實也是一處寺廟園林,中後部的九座樓閣中供奉著2000多尊佛像、30餘座佛塔。
南部水面是面臨福海東北的一個內湖,並與福海的大水面之間有一座可開啟的吊橋作示意性的分隔,當橋開啟,大的龍盤可由福海進入內湖,直達突出湖中的迎薰亭。當透過橋洞,遠望福海中心的蓬島瑤臺時,更會產生漫遊在仙境的觀感。乾隆皇帝雲:「海上三神山,舟到輒風引去,徒妄語耳。要知金銀為宮闕,亦何異人寰?即境即仙,自在我室,何事遠求?此方壺所為寓名也。
建自雍正初年的蓬島瑤臺,時稱蓬萊洲,乾隆初年定名蓬島瑤臺。傳說中的蓬萊仙境一直是帝王們追求人間仙境,長生不老的一種幻想境界。雍正帝命工匠按照傳說在福海中央用嶙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島,中間是主島,兩邊各有一座小島相輔,寫意傳說中東海的三仙山,並在島上建造了殿閣亭臺。乾隆九年「蓬島瑤臺」詩序曰:福海中作大小三島,仿李思訓畫意,為仙山樓閣之狀,岧岧亭亭,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樓十二也。真妄一如,大小一如,能知此是三壺方丈,便可半升鐺內煮江山。李思訓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畫家,這一景區,就是他的代表作《仙山樓閣圖》的再現。
蓬島瑤臺為皇室提供了一處煙波浩淼中的休閒別墅,在這裡可隔湖眺望如畫的沿岸景色,當福海西部水域每年端陽節舉辦龍舟競渡時,皇太后及后妃內眷例在蓬島瑤臺觀賞。蓬島瑤臺矗立於水面中央,在福海邊,人們的視線雖未被隔斷,但似乎又使人深感物質空間和心理空間的距離和阻隔。乾隆有詩云:「蓬島瑤臺福海中,往來只借舟相通……若臺若榭皆熟境,庭松峙翠盆花紅。不如可望不可即,引人企思翻無窮。」高臺低榭、蒼松紅花都是常見之物,因而近熟而味淡;但是,由於它們置於被水遮隔而可望不可即的島上,卻可以化熟為生,遠而味濃,引發人無窮的企思。
水上遊樂
平日裡皇家經常以在福海上泛盤和在平靜的湖上觀覽沿湖風景為樂。浩淼的水面,波光粼粼,四周的溝叉河道,縱橫交錯,整個環境清幽淡雅,一派水鄉風情。當豔陽高照,雲淡風情之時,蕩舟於此一邊賞景,一邊享受迎面吹來的徐徐清風,心情也會變得分外舒暢,很是愜意。放眼望去,周圍屋宇、山峰倒映水中,岸上花樹隨風搖曳,湖心三島景色秀美,怡人的湖光山色真令人流連忘返,仿佛人在畫中遊一般。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都可以在湖面上享受划船嬉戲、船上觀魚、船頭垂釣,或是品茗暢敘的樂趣。湖上舟船形式多樣,種類繁多,既有大船,也有小舟。王致成記述道「當夫遊船環集,金碧輝煌。或來蕩槳,或事垂綸;或兢水嬉,或排陣勢。必須身親其際,方能領略海上之大觀」。此外,盛時每逢端午福海要例行鬥龍舟,逢中元日要燃放河燈。在冬季,皇帝常乘坐冰床在福海賞遊,有時還在福海舉行冰嬉,即滑冰活動等。
福海厄運
在長達一百三、四十年的時間裡福海給皇家的御園生活增添了無窮的樂趣,但是它也並沒有給皇家帶來幻想中的福氣,相反倒成了埋葬圓明園管園大臣的水中墓穴。1860年夏,鹹豐皇帝在福海最後一次享受了泛舟之樂,此後不久,英法聯軍攻打北京,鹹豐皇帝倉皇逃往承德。10月,圓明園被英法聯軍劫掠、焚毀。管園大臣文豐無力組織保衛,跳入福海自盡。
圓明園罹劫時,除蓬島瑤臺因位於福海中央而倖免於難,廓然大公因位置較為偏僻而偶然存留外,其餘景點幾乎被焚毀殆盡。同治九年(1870年)七月蓬島瑤臺毀於火災,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圓明園遭到進一步的破壞,福海景區也不例外,廓然大公就毀於此次戰亂。後福海逐漸淪為葦塘、稻田,並在西岸形成居民村落。漫步其間,周遭荒煙蔓草,斷壁殘垣,不時映入眼帘。人們只能「於瓦礫想見亭館,於芒葦想見湖沼,於荊榛想見花樹」,真令人深感悲哀與無奈!
福海新生
1949年後,圓明園遺址陸續得到黨和政府的切實保護,1976年正式成立了專管機構。圓明園遺址也先後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逐步被整修為具有獨特意義的圓明園遺址公園。1984年12月1日,遺址公園開始全面整修,福海景區作為第一期整修工程於1985年6月29日竣工開放。
經多年整修,如今的福海景區已是一處難得的山水園林佳境,成為圓明園遺址公園的主要景區之一。遊人在此儘管看不到宏偉壯觀的景色,但盛時的格局仍大體存在;山形水系已基本恢復了歷史原貌;從浩瀚的湖面與環繞的河溪中依稀可見山水相依、煙水迷離的景致;各種樹木蔚然成林,季節性花卉如霞似錦;大多數遺址得到保護整修,復建的少量建築如蓬島瑤臺的東島瀛海仙山六方亭和西島庭院等重現昔日光彩;部分建築的基址,如「方壺勝境」、「蓬島瑤臺」的房基依然存在,「三潭印月」尚能看出輪廓。身臨其境,人們仍不難想見昔日美妙的園林圖畫。而「吳宮花草埋幽徑」的格調,更符合遺址園林的氣質,給人一種滄桑感和關於歷史的強烈震撼。這裡既有洋溢著大自然氣息的山林野趣,又富有遺址的特色,昔日的皇家水上樂園已經成為今日京城大眾休憩、遊覽的理想處所。
張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