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世界》評選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全看懂的厲害了

2020-12-24 中原網

儘管新冠疫情仍在全球很多地方肆虐,但並未阻止科學家們探究宇宙和自然的腳步,2020年,多項重大科技突破仍紛至沓來,給我們帶來驚喜的同時,也將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英國《物理世界》雜誌的編輯對該網站上今年刊發的數百篇研究成果進行嚴格篩查,基於在提升我們對知識或科學理解方面取得重大進步、對科學進步及實際應用具有重要影響以及讀者深感興趣等原則,遴選出了其中最重大的10項突破。

1

首次給量子測量過程拍快照

來自瑞典、德國、西班牙等國家的科學家,運用一系列「弱」測量來探究量子力學中疊加態坍縮的本質。測量量子系統會導致它發生變化,迫使量子系統變成確定的經典狀態,這是量子力學奇怪但基本的方面之一。但這一最新研究表明,某些測量不會破壞所有量子信息。

在以單個鍶離子為對象展開的實驗中,該團隊拍攝了一系列「快照」。結果表明,測量並非瞬間、而是逐步把量子疊加態變成經典狀態。

△被電場捕獲的鍶離子。圖片來源:《物理世界》雜誌網站

從原理上說,「弱」測量過程能做到在不破壞這些量子態的前提下,探測到其中的誤差,所以這項工作或許有助於改善量子計算機的勘誤能力。

2

第一個室溫超導體面世

美國科學家在溫度高達15攝氏度的高壓富氫材料內觀察到了超導現象。

超導體能以零電阻導電,廣泛應用於從核磁共振掃描儀內使用的高場磁體到粒子加速器內。但超導體在工作時必須冷卻到極低的溫度,成本高且要使用氦,因此,凝聚態物理學家一直期望開發出能在室溫下工作的超導材料。

在最新研究中,科學家製作的碳硫氫化材料將此前的超導溫度紀錄提升了大約35攝氏度,首次在室溫下觀測到了超導現象,不過,這還需要高達260萬個大氣壓的高壓,研究人員認為,改變材料的化學組成或許能減少所需壓力。

這些突破涵蓋材料學、量子力學、天文學、醫學、物理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其宗旨都是為了拓展人類的認知邊界,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加健康美好。

3

新型鈣鈦礦X射線探測器面世

美國科學家利用薄膜鈣鈦礦開發出了一種極為敏銳的新型X射線探測器,其靈敏度比傳統矽探測器高几個數量級,且輻射和成本均大大降低。

△新型薄膜鈣鈦礦X射線探測器的靈敏度比傳統矽探測器高100倍。圖片來源:《物理世界》雜誌網站

研究人員在這種薄膜鈣鈦礦探測器中使用了同步加速光束線,並且發現,鈣鈦物質的X射線吸收係數平均比矽高10—40倍,這種新型X射線探測器的靈敏度比傳統矽探測器高100倍,且只需用極低劑量的輻射就能生成醫學圖像和牙科圖像,即用少得多的X射線就可生成和現在同等質量的圖像,這對需要接受X射線掃描成像的病患來說是個好消息。此外,建造大規模此類探測器陣列的成本應該遠低於相同規模的半導體探測器陣列。

4

在液晶內觀測到鐵電向列相

美國科學家首次在液晶內發現了鐵電向列相。在這種相內,液晶特定團塊(域)內的所有分子都大致指向相同的方向。早在1910年,美國物理化學家彼得·德拜和德國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馬克斯·玻恩就提出了相關假說,100多年後終於得到證實!

在最新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當在一種名為RM734的有機分子上施加弱電場時,包含液晶的細胞邊緣會出現一系列明亮的顏色。事實證明,與傳統向列相液晶,鐵電向列相RM734對電場更敏感。

雖然科學家還需進一步發現能在室溫環境下表現出這種現象的物質,但鐵電向列相物質無疑能在新型顯示屏、重構計算機內存等多個領域找到用武之地。

5

科學家為聲速設置上限

來自英國和俄羅斯的科學家通過計算證明,聲音在固態和液態物質中傳播速度的上限取決於兩個基礎常數:精細結構常數和質子與電子的質量比。

他們用大量不同材料進行實驗,證實聲波速度隨傳播介質內原子質量的增加而下降,並由此推測,聲波在固態氫內傳播速度最快,且通過計算得出了聲波在固態氫內接近理論極限值的傳播速度:36公裡/秒。

研究人員表示:「了解聲波在固體內的特性,可以讓多個學科領域受益,如地震學家可以利用地球內部深處地震引發的聲波來了解地震的本質以及地球的組成,而且聲波與重要的彈性特性(包括抗壓能力)有關,這也令材料科學家感興趣。」

6

探測到新型太陽中微子

義大利太陽中微子實驗(Borexino)合作組在太陽的碳-氮-氧循環(CNO循環)中探測到了一種以前未曾見過的中微子——CNO中微子。

Borexino探測器由278噸極其純淨的液態閃爍體構成。研究人員花大力氣將Borexino探測器的背景輻射影響降到了最低,隨後有了最新發現。這個觀測結果證實了科學家於80年前提出的恆星核合成理論,同時也能激勵物理學家使用下一代中微子探測器解決太陽的「金屬豐度之謎」——一個有關太陽內部碳、氮、氧豐度的未解之謎。

7

混合粒子束提升了粒子療法的精準度

由來自德國和英國的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團隊證明,混合粒子束可以讓癌症治療和療後監測同時進行。

他們的基本思想是:利用一種既含有碳離子又含有氦離子的粒子束,其中,碳離子可對目標腫瘤進行照射治療;而氦離子則會直接穿透病人身體,因而可以用來成像。

研究人員在海德堡離子束治療中心利用骨盆模體開展實驗,結果證明了運用混合粒子束監控人體內部及局部解剖學變化的潛力,可使粒子療法變得更精準,最終給癌症患者帶去更好療法。

8

將扭旋電子學應用於光子

由來自中國、美國等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證明,在二維三氧化鉬的扭曲層中,光可能實現無色散及無衍射傳播,且解析度比衍射極限超過一個數量級。

他們的研究建立在發現「魔角」石墨烯的基礎上,通過使用二維材料的扭曲層來改變光子(而非電子)的傳播性質。

他們指出,「扭旋電子學」現已催生出一系列有關超導性和電子狀態的研究,全新的「扭曲光子學」也有望在納米成像、量子光學、量子計算和低能光學信號處理等方面「大顯身手」。

9

直接帶隙矽基光發射器研製成功

來自荷蘭和德國的科學家研製出了一種直接帶隙矽基材料,其發出的光可應用於通信領域。

正常情況下,矽的電子帶隙是非直接的,這意味著矽發射光的能力較弱,且必須和其他半導體材質結合起來才能製造有效的光電設備。

為開發出直接帶隙,研究人員必須研製出一種擁有六角形晶體結構(而非尋常鑽石結構)的矽鍺合金晶體。

在最新研究中,科學家們研製出了發射紅外光的合金納米導線。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新型矽基材料除應用於光學通信和光學計算領域之外,還能用來開發化學傳感器。

10

量子波動「踢」了大鏡子一腳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於浩村攜手來自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科學合作組成員,第一次測量了量子波動在人類尺度上對物體的宏觀影響。

他們的研究報告指出,儘管微觀量子波動如此微小,但仍可以「踢動」一個像LIGO裡重達40公斤的鏡子一樣大的物體,使這個物體產生了很小幅度的移動,而且,他們測量出了這一幅度——LIGO探測器中的量子噪聲足以將大型反射鏡移動10-20米,這種位移是由量子力學所預測的,對於這種大小的宏觀物體,科學家們過去從未進行過此類測量。

這項研究可以提升LIGO、歐洲「處女座」引力波幹涉儀,以及未來天文臺對引力波的觀測能力。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物理世界》評選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全看懂的,給你點讚
    來源:科技日報儘管新冠疫情仍在全球很多地方肆虐,但並未阻止科學家們探究宇宙和自然的腳步,2020年,多項重大科技突破仍紛至沓來,給我們帶來驚喜的同時,也將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英國《物理世界》雜誌的編輯對該網站上今年刊發的數百篇研究成果進行嚴格篩查,基於在提升我們對知識或科學理解方面取得重大進步、對科學進步及實際應用具有重要影響以及讀者深感興趣等原則,遴選出了其中最重大的10項突破。
  • 《物理世界》評出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
    圖片來源:《物理世界》雜誌網站新型薄膜鈣鈦礦X射線探測器的靈敏度是傳統矽探測器的100倍。儘管新的王冠流行病在世界許多地方仍在肆虐,但這並沒有阻止科學家探索宇宙和自然的腳步。 2020年,許多重大技術突破將繼續出現,這將帶給我們驚喜,也將改變我們的生活。更好。
  • 「外爾費米子研究」入選《物理世界》2015十大突破
    原標題: 「外爾費米子研究」入選《物理世界》2015十大突破  英國物理學會主辦的《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今天公布「2015年十大突破」,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團隊的「外爾費米子研究」入選其中。
  • 兩院院士評選2020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202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21年1月20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7次。評選結果經新聞媒體廣泛報導後,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使公眾進一步了解國內外科技發展的動態,對普及科學技術起到了積極作用。
  • 科學院工程院評選2019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南大物理學院參與項目入選
    導語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
  • 《科學》雜誌評出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
    ◎ 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 當地時間12月17日,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新冠疫苗的研發居於榜首,另外9項研究則囊括愛滋病、室溫超導、CRISPR治療遺傳性疾病、全球變暖等多個領域。
  • 《科學》評出2020年十大突破:新冠疫苗研發居榜首,還有一項關於...
    當地時間12月17日,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新冠疫苗的研發居於榜首,另外9項研究則囊括愛滋病、室溫超導、CRISPR治療遺傳性疾病、全球變暖等多個領域。
  • 2019年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發布,快看看有哪些
    2019年已經步入尾聲。即將過去的這一年發生了哪些科學傳播的大事件,有哪些打著「科學」旗號肆意傳播的流言,哪些人默默地在為科學真理的傳播付出努力……這些答案在今晚中國科協主辦的「典贊科普中國」活動上揭曉。
  • 《科學》評出2020年十大突破:新冠疫苗研發居榜首,還有一項關於鳥類
    來源:上觀新聞(下同)   當地時間12月17日,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新冠疫苗的研發居於榜首,另外9項研究則囊括愛滋病   《科學》雜誌在文章中表示,儘管2020年全球多國飽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但科學家們仍竭盡所能開展研究,而這些研究成果,正是疫情中綻放出的希望之光,將指引著他們未來作出更大貢獻。   新冠疫苗點亮希望之光   2019年末發現的新冠病毒以驚人的速度席捲全球。
  • 《科學》雜誌評出2019年十大科學突破,猜猜排名第一的是?
    2019年馬上就要結束啦,在這一年,科學領域碩果纍纍,近日,《科學》雜誌官網盤點了2019年科學領域的累累碩果,選出了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其中不乏中國科學家的身影。接下來,讓我們看看2019年度十大科學突破都有什麼吧!
  • 東方評選出2020年「十大名菜、十大小吃」
    原標題:東方評選出2020年「十大名菜、十大小吃」   東方十大名菜 四更烤乳豬 (張家老字號) 在東方市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暨迎中秋慶國慶主題活動上,東方市消費者協會會長王章宣布了獲得第二屆「東方十大名菜」和「東方十大小吃」的企業及名菜小吃,其中張家老字號的四更烤乳豬獲得「東方十大名菜」一等獎,吳慧製作的白粑獲得「東方十大小吃」一等獎。   「我家的烤乳豬皮脆肉香嫩。」
  • 3分鐘看《科學》雜誌盤點年度十大突破
    3分鐘看《科學》雜誌盤點年度十大突破 日前,美國《科學》雜誌盤點了2019年十大科學突破,史上首張黑洞圖像位列榜首,此外量子霸權、「新視野」號拍攝的最遙遠天體圖像、抗擊伊波拉病毒藥物等也榜上有名。
  • 2020首屆湘西世界地質公園十大最美景點評選結果公示
    2020首屆湘西世界地質公園十大最美景點評選活動自8月6日啟動,經過各單位申報推薦、公眾投票、專家評審等環節,綜合評定選出了十大最美景點。現將評選結果公示如下(排名不分先後):芙蓉鎮園區/湘西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評選結果公示期為5天,2020年9月11日至9月15日。如對評選結果有異議,請在公示期內與組委會聯繫,聯繫人:向先生聯繫電話:18274865304。
  • 南日島走出國際熱物理知名學者
    5月2日,國際熱科學大獎Nukiyama Memorial Award(簡稱NMA)評選委員會宣布,華中科技大學楊榮貴教授獲此殊榮。 國際工程熱物理領域的知名學者楊榮貴,是一位從莆田市秀嶼區南日島普通農家走出來的的青年才俊,其成才經歷和人生成就對當今家鄉的青年學生不乏啟示和教育意義。
  • 「九章」量子計算機的三大厲害之處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理化學研究所曾經稱,日本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的超級計算機「富嶽」在性能排名4個單元中繼2020年6月奪冠後再奪世界第一。超級計算機連續兩次奪得「4項冠軍」尚屬首次。富嶽的計算速度達到每秒44.201億億次,曾經是排名第二的美國「頂點」(達到14.86億億次)的3倍。
  • Science期刊盤點2018年十大科學突破
    2018年12月22日/生物谷BIOON/---每年年底,Science期刊都會評選出十大科學突破。本周(12月20日)Science期刊公布了該期刊評選出的2018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今年的Science十大科學突破之首是單細胞水平下的細胞譜系追蹤(去年為首次觀測到雙中子星併合),除此之外,今年的十大科學突破還包括來自遙遠星系的信使,解析分子結構變得簡單,冰河時代大碰撞,科學界的女性性騷擾現象發生好轉,古人類的混血兒,法醫譜系學日益成熟,基因沉默藥物獲批上市,窺探原始世界的分子窗口,細胞利用相分離機制調控它的內含物
  • 「2020中國餐飲(品類)十大品牌」評選正式啟動
    來源:中國網2020年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對於餐飲人來說,2020年亦是一個無比艱難的年份。疫情重創餐飲行業,營收少得可憐,從業者哀嚎聲一片。基於此,在去年「2019中國餐飲(品類)十大品牌評選」活動的基礎上,中國餐飲營銷力峰會組委會繼續推出「2020年中國餐飲(品類)十大品牌」評選活動。希望藉此機會挖掘出在行業細分領域做深做透的頭部潛力品牌,探索中國餐飲行業的創新發展。今年的評選依然延續2019年度「線上投票+線下綜合評審」雙渠道的綜合評分法,致力將其打造成為業界最權威的榜單。
  • 2019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
    2019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 2020-01-15 來源:教育部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的評選自1998年開展以來,至今已22屆,對提升高等學校科技的整體水平
  • 2019年餘杭區十大新聞事件評選揭曉
    餘杭未來科技城航拍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姚穎康 攝2019年餘杭區十大新聞事件評選結果正式揭曉。十大新聞事件均為2019年發生在餘杭各行各業、各條戰線、各個領域,對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典型意義的大事、喜事,從中可以清晰地勾勒出這一年來的餘杭圖景。
  • 2020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揭曉
    2020年12月31日,在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上,「2020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結果揭曉。「長江中下遊等地梅雨期及梅雨量均為歷史之最」等獲評國內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與拉尼娜前赴後繼,加劇氣候異常不確定性」等獲評國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