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班倒閉潮不用慌,下一個 「1.2 萬家」 正在趕來

2020-12-26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叄裡河」(ID:Sanlihe1),作者 卡羅,36氪經授權發布。

圖片來源:少年派

1

前兩天路上聽到兩個初中生聊天,其中一個女生問她朋友:「馬上期末考了,你有學而思的題嗎?」 聽到這裡讓人感到很震驚,學而思的題居然成了期末考試必刷的秘籍。以前都是考前追著老師劃重點,沒想到現在還不如刷個培訓班的題更有用。

但其實,有這種想法的學生絕不是個例。80、90後熟悉的由任課老師免費或者家長自行承擔的、以「補差」為目的的課後補習,已經轉型成了課外付費全民「培優」補習,補習提分也早就成了家長們的共識。

課外培訓班所代表的補習行業被稱作是學校之外的影子教育系統。教育研究者認為這種影子系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教育系統無法觸及的場景,補充了原有教學的不足,比如八零後熟悉的課後補習班,老師通常無償為後進生提供補習服務。

但是也有人認為,從補差轉變到培優之後,「影子教育」 就成了一項需要用錢購買的商品,如果與入學資格等因素掛上鉤,就立刻變成了教育不平等乃至社會不平等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市場總是青睞資本,富裕家庭總能購買更多更好的服務。

在極端情況下,課外補習機構這個影子還可能蓋過學校本體。《直面影子教育系統 — 課外輔導與政府政策抉擇》裡曾經提到土耳其的一個例子,2005 年土國教育者聯盟一項調查發現,超過 55% 的高中生會在備考階段購買或偽造醫生證明,以逃課去課外輔導班進行備考。作為背景,當時土耳其已經有很發達的補習市場,在 2004 年,土家庭為課外輔導所支付的費用達到 29 億美元或當年 GDP 的 0.96%。

我國近年來一邊快速擴張一邊受到政策調控的 K12 補習市場雖然沒達到反超學校教育的地步,但開頭兩個初中生對機構的信任還是能說明一點問題的。這種現象在升學壓力巨大的一二線城市尤其明顯。

12月9日上海社科院發布的上海市中小學生成績變化及影響因素調查報告顯示,從孩子出生到初中畢業,靜安區平均每個家庭總投入接近84萬元,其中教育投入超過51萬元;閔行區平均每個家庭總投入共76.31萬元,其中教育投入52萬元。

看到這個數據,很多上海家長表示80萬根本不夠,校外教育支出,已經成了家庭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7年發布的《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對全國家庭教育支出情況進行了深入跟蹤調查。調查發現,在不同教育階段,家庭在校內和校外教育支出方面的比例存在差異,其中義務教育階段校外教育支出比例較高,達到整個家庭教育支出的三分之一。

這與在校時長和學習壓力有關。在學前階段,家庭生均校內支出是生均教育總支出的大頭,校外支出只佔11.2%。小學階段學習壓力相對較小、課後時間多,校外支出上升至38.3%。到了初中,在校學習時間和壓力上升,校外支出下降到32.5%。到了普高,校外支出進一步下降至26.7%。

校外學科類和興趣類輔導班的報班比例更能說明家長對培訓班的依賴。從整體來看,中小學階段學生校外教育總體參與率為47.2%,參與校外教育的學生平均費用約為5616元。其中學科類校外教育參與率為37.8%,興趣類校外教育參與率為21.7%。分省份看,學科類校外教育參與率最高的地區超過了60%,興趣類參與率最高的地區接近50%。

2

高考的目標沒有變化,減負政策卻不斷重提,規定與執行繼續細化,家長轉而向補習系統尋求幫助。

在教育機構、教育自媒體鋪天蓋地的「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宣傳下,教育焦慮成了每位家長擺脫不掉的陰影。即便這句話已經看到想吐,但該花的錢還得花,因為大家都在搞教育投入,自家不投入就是對娃不負責任。就算家庭收入不高,為了孩子的教育也要勒緊褲腰帶。

上海中小學生的報告顯示,靜安區年收入在5-9萬元的家庭投入了大約一半的收入用於孩子身上,而年收入更低的5萬元以下的家庭在孩子身上的投入更是達到總收入的71.17%,其中教育投入就達到總收入的43.82%。

這說明在靜安區,教育投入有一個由市場規定的門檻,無論貧富都需要拿出大致相當的金額來跟上大流,這對給低收入家庭造成了巨大壓力。

這種讓大部分城市家庭身不由己的投入自然催生了一個教培大市場,然而和任何一個過熱的行業一樣,教培市場在經歷過追捧之後也在今年頻頻暴雷。

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共有1.2萬家教育培訓機構關停,其中不乏韋博英語、太傻留學、樂高、芝麻街英語等知名品牌。這些機構倒閉的原因大多是經營持續虧損,這和教育機構的運營模式脫不開關係。

教育機構往往採用預收款的形式,在一次性收取一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學費後,就把資金用於營銷、校區運營和擴張,甚至投資到其他領域。在此模式下,課時消耗根本跟不上運營開支,資金鍊往往存在很大風險。再加上近兩年教育行業整治下政策頒布頻繁,導致資本市場看待教育行業回報率更加理性,投資也更謹慎。

這些倒閉、跑路的機構涵蓋了早教、英語培訓、留學、K12等多個細分賽道,特別是早教,簡直是倒閉重災區。2012年開始,國家開始鼓勵發展早教。在早期政策紅利期,早教機構辦學門檻低,擠入賽道的機構非常多。但伴隨近兩年對早教機構資質、場地、從業人員標準等各方面規定越來越嚴格,倒閉的早教機構也越來越多。

除了影響教育機構的生存,政策在另一種程度上也是家長選擇培訓班最明確的風向標,同時「指揮」著家長的焦慮不斷轉移。

比如在公民同招、百分百搖號、減負等消息不斷發布後,還是有一部分家長去退了幾個培訓班的。但就像2018年取消奧數後STEM變得更火的道理一樣,更多家長認為校內減負了,校外總得補回來。

決定命運的高考永遠在終點等著,大家想上好學校的心態永遠不會變,在終點之前只要能夠取得一點優勢,什麼手段都值得用上。當義務教育階段百分百搖號之後,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混在一起,學校採取的又是統一內容和進度的授課方式,想上好高中好大學的學生只能求助課後輔導來拉開差距了。

3

20 世紀 50 年代,韓國政府曾經為了減輕中學生負擔,打擊課外輔導對教育系統施加的各種壓力,考慮通過改革學生篩選制度來為學生減負。

1969 年,從首爾開始,韓國政府嘗試了取消初中考試做法,改為用隨機抽籤的入學方式,希望防止學校和學生把注意力過渡集中在考試準備上,減少課外輔導減輕學生壓力。但取消考試的做法只在短期取得了成功,學校為了應對變得平庸的生源改變教學方式,導致了優等生的需求無法滿足,導致 「中考輔導」 的大熱。

為了應對這個現象,韓國政府在 1974 年又嘗試用抽籤分派高中學位來代替中考。到了 1980 年左右,這項政策大範圍實施,再次導致了初中考試取消後的現象,讓最終的高考變得無比重要,甚至把壓力傳導至了小學階段,取消考試的做法對較低層級的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大多數韓國兒童從小學甚至更早就開始參加課外輔導。另一方面,廢除初中和高中入學考試又最終推動了學區房的升值。

1980 年,全鬥煥上臺後,下了很大決心來解決高考引發的學生負擔過重問題,「除了體育、藝術、音樂、跆拳道和插畫方面的課外輔導」,其它科目全面禁止開辦課外輔導,不過,「家長不遺餘力地規避反對課外輔導的規定。大學生輔導老師有時穿 上高中校服,以便進入學生的房間,卻又不引起懷疑。一些家庭房間出租給輔導老師,讓他們能夠為一家或幾家孩子上課,卻又不引起公寓門衛的注意。除公寓套間外,旅遊勝地和賓館裡也常常包藏著秘密的輔導學校。富人們把孩子送到國外去接受課外輔導。」

最終,政府還是和家長妥協,逐步放鬆了禁令,迅速導致了教培市場的反彈性增長。到後來,根據 《直面影子教育系統》的數據,1980 ~2007 年韓國接受課外輔導的小學生比例從 12.9% 暴增到 88.2%,初中生比例從 15.3% 增長到 78.4%,高中生比例則從 26.2% 增長到 63.1%。

道理其實是一樣的,在高考這道線恆定不變的情況下,一系列減負措施使得校內壓力確實可能減小,但校外學習壓力會急劇增加,就算不報學科類培訓,也會選擇素質類培訓,家長焦慮只會在賽段和賽道之前來迴轉移。

一方面是教育機構倒閉潮,另一方面是家長對培訓機構的看重。雖然從教育行業整體範圍看,這些辦學不合規、經營不善的機構倒閉是行業清理、走向規範化的必然結果,但對家長來說,卻是這麼多機構特別是老牌機構都不值得信任,我還能給孩子報什麼班?

在給孩子報的編程課經營不善倒閉後,一位家長表示:「我兒子可喜歡上這個課了,這禮拜停課的話,我得怎麼跟他說?」對於家長,即便之前那家培訓班的錢打了水漂,後續還得立馬找新的培訓班接上。1.2 萬家機構倒下,還會有1.2 萬家機構補上。

參考資料:

《2017 年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 中國家庭教育支出現狀》
滬中小學生成績調查報告出爐 養個孩子到初中要花80萬
http://sh.sina.com.cn/news/k/2019-12-10/detail-iihnzhfz4816798.shtml?wm=3049_1083
1.2萬家教育機構倒下! 獲客成本達八千,投資人更關注盈利模式
https://new.qq.com/omn/20191224/20191224A0NIY400.html

相關焦點

  • 課外培訓機構倒閉潮,今年1.2萬家關停,合同屬於「霸王條款」
    據這名家長透露,她早在2年多前就給兒子在這裡報名學習,學費為一年2萬餘元人民幣。此後的她又續費一次,目前課時尚有剩餘。今年8月,有校區老師給她打電話,表示「8月有促銷,等到9月1日就要漲價了。」她又續交了3萬餘元,作為新一年的培訓費。
  • 實體倒閉潮來了?漢堡王負債2.78億破產,1.3萬家餐飲企業倒閉
    實體「倒閉潮」來了?漢堡王負債2.78億破產,1.3萬家餐飲企業倒閉推薦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越來越多的實體人開始抱怨,日子不好過,越來越多的實體店接連倒閉。如今,特別是在受到這次疫情的影響後,我國的實體店行業真的只能用一個「慘」字來形容了。對於實體店老闆來說,這年前關上的店門原本就「開不起」來了,員工工資、房租水電、擠壓的貨品……入不敷出。即使現在可以開門營業了,很多商家卻也很悲觀地表示:能賺到的錢還不夠買體溫槍和口罩的!
  • 倒閉潮席捲美國,超2萬家零售門店或關閉
    來源:金十數據由於封鎖措施以及「居家令」等防疫措施的影響,美國多個行業都將迎來倒閉潮,其中以餐飲業和零售業損失最為慘重。根據美國餐飲協會數據顯示,4月,美國餐飲業營業指數下挫至92.8(100以下即為萎縮),創有數據以來的最低水平。
  • 半年關閉上萬家,又一行業陷入倒閉潮,一代人的回憶就此結束?
    然而,網吧這個曾火了二十年的行業,在近些年竟然不知覺間便逐漸沒落了,尤其是今年疫情之時,更是掀起了一大批的倒閉潮,據統計,截止12月份,全國倒閉的網吧幾乎達到了3萬家。其實,網吧的大規模倒閉,並非僅僅受疫情影響,其實在八年前,就已有衰退的跡象,只不過在2016年實現了反彈。
  • 疫情下美國11萬家餐廳倒閉 50萬家財務惡化
    來源:觀察者網原標題:疫情下美國11萬家餐廳倒閉,50萬家財務惡化(觀察者網訊)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重災區」美國的餐飲行業大受影響。當地時間12月7日,彭博社報導稱,全美餐飲業協會(National Restaurant Association)發布調查結果顯示,從疫情大流行的3月以來,美國已有六分之一的餐廳永久關閉,數量高達11萬家左右。其中,在過去三個月,有1萬家餐廳永久關閉。調查還指出,58%的餐廳預計將在接下來3個月臨時解僱人員或永久裁員。
  • 減產現象普遍 珠三角企業未現「倒閉潮」
    長三角企業「倒閉成潮」,珠三角的企業還好嗎?    近期,記者大面積走訪了珠三角區域內東莞、佛山、江門、中山等地的多家中小民營企業、行業協會和有關政府部門。     據調查,企業倒閉的現象的確存在,但受訪者均表示未出現大規模的「倒閉潮」。
  • 「倒閉潮」席捲這一行?有企業半年0收入,資本扎堆剝離該行業
    2020年是實體店遭受重創的一年,同樣也是民營醫院的「倒閉之年」,或許看到「醫院」兩個字,大家潛意識裡都認為,醫院是不可能倒閉的,畢竟醫院和普通企業的性質不同,既沒有講價一說,也沒有關門歇業的情況。不過我們所說的「倒閉潮」,特指那些民營醫院,醫院和醫院之間也是有差別的,我們認為「絕不會倒閉」的醫院,指的是那些公立醫院,而民營醫院不同,他們的性質是以盈利為目的,就是一般的企業差不多。在民營醫院的發展歷史中,曾經出現了三次較大規模的洗牌,一次是2016年魏則西事件之後,第二次就是2018年多家醫院套保被曝光,而最新的一次,就是2020年的疫情了。
  • 四月底恐出現倒閉潮 法企業形勢險峻
    佩尼戈宣布了「部分失業」的新數字:全國共有690萬名員工受到『部分失業』措施的保護,涉及62.8萬家企業;政府已加強這項措施,也向沒有權利享受這項措施的員工擴大實行。 佩尼戈說,「為此國家花費巨大,估計將達200億歐元以上。但應該把這個看成是一筆投資。
  • 陸客不來高雄飯店又倒1家 恐再現一波倒閉潮
    陸客不來高雄飯店又倒1家,恐再現一波倒閉潮。(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中國臺灣網6月28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暑假一向是旅宿業旺季,不過兩岸關係急凍,受陸客限縮衝擊,高雄又傳兩家專接陸客團的飯店倒閉止血。港資經營的蒂亞飯店航空館不堪嚴重虧損,本月初黯然熄燈;另家老字號金園大飯店,醞釀轉租做養護之家;業界憂心成骨牌效應,恐再現一波倒閉潮。
  • 超46萬家企業倒閉!消費卡會員卡違約潮將至?有人10萬打水漂!
    最初看似划算地省下800元,如今卻付出5倍的代價。被疫情「撲倒」的中小微企業正將陣痛傳遞給消費者。有媒體引述「天眼查」的數據顯示,因遭受疫情打擊,第一季度就有超過46萬家企業倒閉,其中逾三分之一營業不足三年。
  • 破產潮來襲?紐約25000家餐廳倒閉 等不到經濟重啟
    (原標題:等不到經濟重啟 紐約25000家餐廳倒閉)
  • 農村這一大火生意,今迎「關門潮」,10年漲8倍,為何大片倒閉?
    要說近些年來農村的發展機遇,農村電商自然是其中的一個。隨著城市電商已經逐漸飽和,而農村不少地區還未普及,不少巨頭都開始下沉市場。畢竟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人在網購這方面花的錢也不少。當然除了農村電商之外,近兩年來農村最火的一個項目就要屬「農家樂」了。
  • 便利店百強榜單發布,美宜佳超2萬家躍居第二,蘇寧小店門店數量爆減
    2萬家門店的便利店品牌,剔除中石化中石油,美宜佳是當之無愧的便利店第一品牌。美宜佳起源於東莞,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份,從第1家到1000家,美宜佳花了十年,第1000家到10000家美宜佳也花了十年,從第10000家到20000家僅花了3年,可見美宜佳發展速度之快。 第2萬家門店開業之後,美宜佳又馬不停蹄繼續開店,目前總門店數量超越崑崙好客躍居排行榜第二,打破了中石化中石化對於便利店榜單的壟斷地位。
  • 咖啡館生存狀況調查:至少1萬家店可能撐不下去
    注1:報告中提到的疫情期指2020年1月25~2月9日。 注2:問卷數據源於2000份公開調查樣本。抗風險能力低,比茶飲更擔心倒閉潮在疫情對2020年長期影響的預測上,佔比最高的是擔心帶來倒閉潮、門店大量關閉,其次為人流量的擔憂、現金流癱瘓,佔比依次為75.22%、74.78%、56.64%。
  • 「害怕花錢的消費者、只會打折的零售商」,澳大利亞下一個倒閉的是...
    1徵服了維秘模特,卻逃不過倒閉潮2019年11月,總部位於墨爾本的女裝品牌Bardot進入自願託管程序。什麼是自願託管模式呢?實際上就是公司自願被接管的一種破產形式。關店計劃將於2020年3月1日完成,包括新州的21家、維州的16家、以及昆州的9家。另外,西澳的5家、南澳的3家、澳首府領地的2家、塔州和北領地的門店也將受到影響。
  • 看似非常賺錢的行業,一年開2萬家新店,今卻遭遇閉店潮
    但是目前的奶茶店總體發展是不好的,甚至有些店有面臨倒閉的風險,這是為何?在生活中,現在不管是大城市還是小城市,每個大街小巷裡都會有奶茶店的存在,多一點會有四五家並排,少一點也會有一家。目前的市場上並不缺乏奶茶品牌。因此很多的人都想借著奶茶這個市場獲得盈利。
  • 陸客不到臺灣高雄飯店又倒1家 恐再現一波倒閉潮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暑假一向是旅宿業旺季,不過兩岸關係急凍,受陸客限縮衝擊,高雄又傳兩家專接陸客團的飯店倒閉止血。­  陸客不來高雄飯店又倒1家,恐再現一波倒閉潮。(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蒂亞飯店航空館不堪嚴重虧損,本月初黯然熄燈;另家老字號金園大飯店,醞釀轉租做養護之家;業界憂心成骨牌效應,恐再現一波倒閉潮。­  高雄市觀光旅館有12家、4049間房,一般旅館384家、1萬9707間房,還有多家大型酒店將開幕,長久以來房間供過於求;尤其陸客限縮後,各家業者嘗到苦頭。
  • 陸客鋭減 臺首爆旅社倒閉 下半年恐掀倒閉潮
    24日更傳出專營陸客團隊旅遊的創世紀旅行社倒閉的消息,這也是島內陸客縮減以來首家關門的業者。此外,臺灣逾萬名旅遊業從業人員將於下月8日上街抗議民進黨當局無法搞好兩岸關係,導致旅遊業搵食艱難。綜合新華社及中央社臺北報導:臺灣交通主管部門公佈的數據顯示,6月陸客來臺27.1萬餘人次,不僅比去年同期減少11%,也創下30個月來新低。
  • 有人欠750元上黑名單 "平臺倒閉不用還錢"該醒醒了!
    來源:中國基金報2018年近半年,P2P的爆雷潮不知道傷害了多少家庭,多少人血本無歸。分析認為,近期P2P爆雷潮,行業流動性風險加大,一定程度上與逃廢債現象有關。部分借款人藉機「惡意逃廢債」、逾期不還款,等待P2P平臺資金鍊斷裂倒閉,從而逃脫還款義務,加劇了P2P網貨行業風險。具體而言,《通知》提出兩點要求。首先,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深圳市互金整治辦要根據前期掌握的信息,上報借本次風險事件惡意逃廢債的借款人名單。
  • 日本壽司店大批倒閉 疫情之下,日料業正在陷入困境
    日本壽司店大批倒閉 疫情之下,日料業正在陷入困境時間:2020-10-23 15:04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日本壽司店大批倒閉 疫情之下,日料業正在陷入困境 疫情對國外餐飲業的影響仍在持續蔓延。以日本為例,該國具有代表性的壽司店、拉麵店都出現了倒閉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