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走入氣象領域,大數據視角下的天氣到底能在生活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日前,墨跡天氣副總裁兼首席氣象官黃耀海在華潤海澱幸福裡與36氪共同舉辦的「超級幸福+」進階生活公開課上,給出了墨跡天氣的答案,即「用科技連接天氣與生活」。
氣象預報的準確度,主要取決於氣象數據的豐富度以及數據的分析能力。黃耀海介紹稱,墨跡天氣除了擁有來自國內氣象機構的氣象數據之外,還與國際專業組織,如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等合作,每天獲得數百G量級的氣象數據。不僅如此,墨跡天氣平臺的6.5億用戶也是巨大的氣象數據來源,每天通過時景社區及用戶後臺反饋,墨跡天氣可以獲得海量的用戶眾包數據,眾包數據與專業的氣象數據結合,通過一系列的算法及後訂正技術所產生出的天氣預報具有更高的精準度。
過去的氣象,僅僅只是陰晴雨雪溫度的數據監測,AI科技提供的靈感與契機就是如何將這些冰冷的數據與美好生活連接到一起。對於空氣品質的監測及由此提供的建議是墨跡天氣正在服務的方向。
基於專業的氣象分析能力和龐大的氣象、用戶數據創建的AQI(空氣品質)預警,墨跡天氣相關數據顯示,北京2018年至今空氣品質一直在轉好。其中,AQI平均值2020年相對於2015年下降了33%
黃耀海還分享了一組調查數據:年輕人的一天,大約有80%的時間是在室內或者封閉的場所度過的。「大家不是在辦公室就是在去辦公室的路上,對環境、空氣的要求是越來越高」,但以往人們不是忽視這些數據,就是缺少相關方向的監測。
以前的天氣預報只停留在簡單粗暴的數據展示,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大數據視角下的人們不光想知道明天是晴天還是下雨,還想知道晴天會有多晴,下雨會下多大、下多久。
去做更精細、更精準的氣象預報,這是AI技術應用之下,天氣與生活的又一連接點。比如,墨跡天氣在提供空氣品質監測數據的同時,又將服務做了延伸,還為用戶提供關於運動、佩戴防護口罩、室內空氣淨化設備開關等建議。基於氣象技術與AI技術相結合的全新應用,墨跡天氣推出的短時預報可以提供全國範圍內最細顆粒度達到500米*500米未來兩小時的降水預報。
「就比如小朋友們放了學想踢個球,老師看了天氣要下雨,一般就會說下雨踢球容易感冒,還是回家。但她打開墨跡天氣就會知道,雨30分鐘後就會停,為接下來的活動做好安排」,這是黃耀海分享的一個真實典型的案例。
半小時雨停了之後可以去打球,明天早高峰會颳大風,定好的活動時間段會下雨……AI技術之下,這樣的氣象生活服務應用場景還有很多。
「我們把天氣預報和生活的一些關聯連接在一起,就可以控制空調、新風系統開啟指數,來控制溫度和空氣品質」。
用科技連接天氣與生活,讓氣象服務真正為人們的生活決策提供指導,為此,在基礎的氣象服務之外,墨跡天氣把氣象服務向精細化、多元化方向延伸。
截至目前,墨跡天氣已經開發出了三十種以上、覆蓋了包括環境、健康、生活、出行、活動等六大類的指數,會有針對性地對護膚、穿衣、運動,甚至會對過敏原進行指數分析和預報。
「比如我們綜合了氣溫、降水、空氣品質、氣壓等氣象要素,同時結合專業的釣魚經驗等,研製出來的釣魚指數,就是很受到歡迎的一款指數產品,這款指數下,我們會為釣友們推薦比較適合的釣場,也會推薦大家攜帶的餌料,並告訴大家如何選取合適的釣魚設備,這又是天氣滲透到場景的一種綜合服務。」
基於高精度的氣象預報與大數據AI算法,墨跡天氣能做到外推預報、圖像識別,甚至是全球經緯度級別的天氣預報,並將這些高精準算法數據與生活服務場景緊密結合。
「墨跡剛剛推出的全球風雲產品,就是一款全球經緯度的天氣預報產品,在用戶進入到山區或者在海上航行的時候就非常有價值,當進入陌生領域無法定位到具體城市或者相應地域名稱時,這款產品就可以根據用戶所在的經緯度提供此時此地及此地未來24小時內逐小時的基礎天氣信息,提供給企業的精細化預報甚至可以支持未來72小時的天氣預報。」黃耀海介紹稱。
從基礎的天氣預報到多元、場景化的氣象服務,未來,大數據視角下的氣象服務還有很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