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5 13:31 |北侖新區時刊
外峙島全景 胡維維 提供
舍遠求近 這裡有小驚喜
外峙島,位於北侖城區東偏南17.8公裡,屬白峰街道,島嶼面積1.41平方公裡,內有最高點外峙大山海拔116.2米。從地圖上看,整個外峙島像一個楔子嵌入白峰海岸線,與大陸之間形成一個牛軛港,這個牛軛港也被北侖人稱為仰島灣,曾經是著名的軍港。
據白峰檔案室文獻資料介紹,外峙島有前頭岙、西山、南頭、蒲灣、北岙、下江邊六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前頭岙。共有村民上千人,現常住居民500餘人。因位於宋代所建巡檢司城之外,故名外峙。
1951年前外峙村為定海縣金榭區大榭鄉村,1951年劃歸鎮海縣,稱山江鄉第八村,1956年歸屬白峰鄉,1958年歸屬華峙管理區,1961年為白峰公社外峙大隊,1983年10月稱白峰鄉外峙村。2005年與白峰鎮輪仰村合併,改名港口村。
外峙島距離北侖城區並不遠,從霞浦上高速,沿著穿山疏港高速短短20分鐘就可在白峰下高速,再開幾分鐘就可到外峙渡口。不過由於是頭次前往不太熟悉道路,記者一不小心開過了頭,直接開到了疏港高速的盡頭,抵達了穿山港區。
萬幸還有手機導航幫忙,趕緊跟著導航沿著進港公路離開港區。不過後來回想一下,卻發現得這條線路相比從白峰下高速更好,突然出現在眼前的巨大貨櫃碼頭近在咫尺,讓人還未上島就感受到了東方大港的風情。而這美麗的失誤也仿佛預示著這趟旅行有驚喜相伴。
遠離喧囂 這裡有慢生活
外峙島還未通車,往來全靠輪渡。原以為登上渡輪還要航行好長一段距離,但沒想到僅是一河之遙,抬眼就可以看到對岸輪渡與我們遙遙相望。一起候船的村民告訴記者,每天早上5點起到晚上8點都有渡輪往來,每隔半小時一班,村民出行不用交錢,而像記者這樣的外來客也只需1元一人。
港口村村主任阮永朝是記者此行的嚮導,他向記者介紹說,「島內的村民主要以出海捕魚、曬鹽或外出打工為生,由於一直沒有通車,外來人口很少,生活節奏相對較慢。」他還笑著將外峙島戲稱為北侖最後的處女地。
在阮永朝的帶領下,記者沿著村間小道蜿蜒而上,行走之間,海島特有的生活氣息鋪面而來,半敞著大門的民居裡不時可見漁家阿姨坐在院中織補著網具,看到陌生面孔,阿姨還友善的打起了招呼:「沒見過嘛,從哪裡來的?」閒話間,手還全然不歇,讓你不禁感慨,「無他,唯手熟爾」。
跟隨嚮導的腳步,我們一路行至蒲灣,來到了島上的百年老屋——周家老宅,屋內的陳設仿佛讓時光倒流,懸掛著的蓑衣、鬥笠,擺放著的竹耙、稻筒以及火熜和各色的吊籃盒子,讓這裡宛如一個時光博物館。房屋的一角,陽光斑駁,剪影灑落一處,寧靜安逸,恍如隔世,淳樸的村貌村容仿佛被永久定格。
來到外峙不能不去當地村民最引以為豪的海鹽曬場,作為北侖唯一現存的曬鹽場,外峙島的曬鹽場共有250畝,分為沉澱池、曬鹽灘地,曬場被劃分為長35米、寬20米的方格,8個一組一字排開,共80個。在陽光的照射下,鹽場上的海水波光粼粼,蔚為壯觀。
曬場依地勢落差逐級濃縮海水,以梯田形式排列,每組方格高低差約為20釐米,這樣從沉澱池到最後的曬鹽灘地一共相差了約2米。提取海鹽首先會用水泵把海水灌入沉澱池,沉澱雜質約一天後,由沉澱池流入曬鹽灘地。達到一定濃度,海鹽就會開始結晶。七八九月天氣最熱的時候也是曬鹽最繁忙的時候,往往4天時間就可以從海水中提取到海鹽了。
沿著堤岸往回走,不經意間瞄見低處的灘涂中滿是「橫行霸道」的小蟹,粗粗看去不但有紅鉗蟹,還有沙蟹。一時間記者和同伴玩性大起,想要悄悄地順著堤岸下至灘涂一展身手,可還沒等我們的腳尖落入灘涂,整片灘涂上的小螃蟹全都吱溜一下鑽進了蟹洞,徒留我們一行人在那乾瞪眼。
面朝大海 這裡是好去處
「其實我們外峙島還是很適合生活或短暫小住的,集大山、大海於一體,山高林密,海風習習,空氣清新,唯一的缺點就是交通不太方便外。」不過阮永朝告訴記者,交通難題即將解決。「今年年初,外峙島跨海浮橋建設項目已經包含在今年的北侖區政府投資項目裡,預計年底前就會開工。」
有了浮橋,外峙島的旅遊開發前景也變得更加廣闊。「它是北侖目前為數不多的擁有鹽場、灘涂、古居等海洋休閒資源的島嶼,有條件開發乘船、觀海、領略東方大港和體驗漁家風情等特色旅遊產品,如果能與計劃中的東方大港景區以及梅山灣旅遊度假區統盤考慮,進行保護性的開發,充分挖掘該島的旅遊資源,相信一定能做到經濟、生態、環境三效益的有機結合。」阮永朝說道。
夕陽西下,外峙島一日遊接近尾聲。記者不禁想起了一位網友對外峙島的描述:「如果你要尋找一份吹著海風聞著花香的清靜,那麼請去外峙島;如果你想重溫一回兒時抓蟹捕魚曬鹽的童趣,那麼請去外峙島;如果你想一見最後的渡輪口體驗淳樸民風的,那麼請去外峙島。」
確實如此,外峙島的每一個角落,總有預料不到的好風光,或是一襲清風、一扇剪影、或是一潭清水、一船海鮮、一抹笑容……深深吸引到你,讓你放下重擔回歸自然。
島上的無名小路 林萍攝
忙著補網的漁家阿姨 林萍 攝
渡口一角 林萍 攝
曬好的食鹽 林萍 攝
開始結晶的曬鹽場 林萍 攝
鹽場工人正忙翻新鹽田 林萍 攝
稿件來源:北侖新區時刊;原稿標題:《遇見外峙島》;原稿作者:蔡曉馨 胡維維 周國偉;稿件編輯:王健
149137030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