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雲龍:挪窮窩換窮業住福堂 易地扶貧搬遷新生活

2021-01-13 中國日報網

福堂社區的新生活,讓石麗珍倍感幸福(供圖)

福堂社區永福服裝扶貧車間(供圖)

福堂社區幼兒園,各民族小朋友快樂成長(供圖)

雲龍縣易地扶貧搬遷點諾鄧鎮福堂社區(供圖)

2019年年底,距雲龍縣城近40公裡的檢槽鄉清朗村搬到距離縣城只有15分鐘車程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福堂社區,建檔立卡戶中43歲的石麗珍每天的生活充實、忙碌,有奔頭,易地扶貧搬遷讓這個本就性格開朗的年輕媳婦,每天做起事來都幹勁十足,風風火火!

「從沒想到會過上這麼好的日子!」

搬到福堂社區後,石麗珍在福堂社區居民委員會上班。每天早上八點到社區上班,她和同事就忙碌開了:通過社區的大廣播給居民播放防疫防控、愛國衛生專項行動相關工作信息及政策等,根據社區居民的相關情況,為他們介紹相匹配的工作,幫助指導一些年齡稍大的居民學習使用電器,幫助社區居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協助智慧社區、一部手機辦事通建設等相關工作。

石麗珍家在雲龍檢槽鄉山區,交通基礎設施薄弱,通往縣城的泥土路,一遇下雨出行就變得非常困難,孩子急病送醫一度成為她最頭痛的事。「一到雨季,泥滑路爛,送孩子看個病真是太艱難了。現在診所就建在家門口,真是太方便了!社區有幼兒園,足球場,娛樂休閒的廣場,下面正在建設一個農貿市場,小學離這裡就十多分鐘。」石麗珍熱情地介紹著福堂社區新家園,開心地講述著新家園裡的新生活。

「原來在老家,我們家就有一個小苗圃,種點天麻,這也是我們家的主要收入來源。現在,我在社區居民委員會工作,一個月有2000多的收入,丈夫在社區裡開了一個小飯館,每天生意還不錯,刨去七七八八的開支,每個月也有2000多的收入,家庭年收入比原來增加一倍多。有了穩定的收入,還住上了漂亮的電梯樓房,就醫就學就在家門口,我從沒想到會過上這麼好的日子。」石麗珍說。

「這裡好在,家門口就可以掙錢!」

和石麗珍一樣對新生活充滿熱情和幹勁的,還有37歲的羅二業。在福堂社區永福服裝扶貧車間裡,羅二業專注地擺動著手裡的布料,腳下縫紉機踩得熟練又飛快,誰能想到這是一個只有4個月縫紉經驗的新手呢?永福服裝扶貧車間的負責人何蘭告訴記者,「她能吃苦又勤奮,短短幾個月,已經是這個車間完成計件最多的人了!」

羅二業的老家在苗尾鄉早陽村,距離縣城有90多公裡,每年收成近3000斤的玉米就是全家最重要的經濟來源,年收入僅有一萬多元。 「因為要照顧兩個正在讀書的孩子,也不能外出務工。」通過前期的培訓和4個月的工作,羅二業每月可以領到3000多元的工資。「原來種玉米,現在踩縫紉機,剛開始學起來是困難的。慢慢學,只要努力就能做好!現在在家門口就可以掙錢,照顧好兩個孩子,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我還要更努力!」羅二業說。

據何蘭介紹,永福服裝扶貧車間現在有42個工人,都是社區的居民,服裝廠採用「底薪+計件」的結算方式,既方便工廠管理,也方便農戶的季節性安排。在房租、員工培訓、產業發展方面,政府還給予很多優惠政策。

配套完善建得好 強化就業促增收

石麗珍和羅二業在福堂社區的新生活,是福堂社區2000多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共建幸福新生活的一個生動縮影。

據介紹,雲龍縣福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位於大理州雲龍縣諾鄧鎮,共安置該縣10個鄉鎮591戶2198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其中建檔立卡戶485戶1832人,同步搬遷戶106戶366人,共有漢族、白族、傈僳族、彝族、藏族、侗族等6個少數民族。

目前,福堂社區配套設施建設完善,社區內設有新建幼兒園1個、社區衛生室1個、村民議事點1個、文化休閒廣場1個、老年協會1個、黨員之家1個、婦女兒童之家1個、工會之家1個、青年之家1個、職工驛站1個。安置點內水、電、路、訊等設施全部配套到位,安裝210盞路燈、種植銀杏、香樟等綠化樹苗1000餘棵,設置垃圾投放點7個。結合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雲龍縣委、縣政府還著力打造了福堂智慧社區,建設智慧社區系統,為社區居民提供一個安全、舒適、便利的現代化、智慧化生活環境。人居環境優美,智慧便利,現代化的福堂社區正在形成。

在硬體建設完善的同時,福堂易地扶貧安置點還聚焦群眾後續發展問題,按照「以崗定搬、以業定遷」,同步制定產業發展和就業計劃,細化落實到具體項目、具體崗位和具體家庭。

一是利用安置點安置房一層開設商店、家具店、理髮店、藥店、手工業加工等便民服務點(店)6個,解決搬遷群眾就業13人;建檔立卡搬遷戶自主創業19戶就業40人。二是引進永啟金屬製品有限公司、雲龍縣永福服裝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建立扶貧車間2個,解決就業44人。三是實施「點亮福堂春風行動」,解決就業206人。四是流轉土地91畝,建立食用菌種植基地,採取「黨建+村集體經濟+企業+貧困戶」經營模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解決勞動力就業,增加貧困勞動力務工收入。五是安排公益崗位369戶369人。目前,福堂社區搬遷群眾戶戶有人就業,戶戶有穩定收入,真正做到「挪窮窩」與「換窮業」,真正實現「搬遷一戶、脫貧一戶」。

投8.9億元共建24個安置點

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過程中,雲龍縣落實「兩保」強配套,注重安全保質量,聚焦「建得好」;通過強化宣傳主動搬,嚴把對象精準搬,分類指導有序搬,壓實責任包保搬,聚焦「搬得出」;通過落實保障政策,解除就醫就學後顧之憂,強化黨建和社區建設,夯實社會治理基礎,開展「四新」培訓,促進群眾儘快融入新生活,聚焦「穩得住」;通過產業發展幫扶、就業幫扶,重就業,強產業,聚焦「能發展」。

「十三五」期間,雲龍縣共投入8.9億元,完成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總計1614戶6032人(其中,建檔立卡戶1213戶4637人,同步搬遷戶401戶1395人),工程自2016年啟動,2019年年底結束,共建設完成24個安置點(其中,集中安置點21個,分散安置點3個)。截止目前,24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已全面竣工,全部達到搬遷入住條件。

2019年底,雲龍縣累計脫貧11837戶46050人,貧困人口減少到696戶2292人,截止今年5月底貧困人口全部達到脫貧退出標準,取得了顯著的減貧成效。

2020年,雲龍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重心由「搬得出」轉向「穩得住、能發展」,做好新增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後半篇文章」,將重點做好強化搬遷群眾工作、加大拆舊復墾復綠力度、深入推進「穩得住」工作、精準施策謀求發展等工作,鞏固提升易地扶貧工作成效,全面實現脫貧出列、同步奔小康。(中國日報雲南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 桑植縣「搬」出居安業樂新生活
    易地扶貧搬遷「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桑植縣「搬」出居安業樂新生活華聲在線11月28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 記者 田育才 通訊員 羅躍群)11月22走進桑植縣龍潭坪鎮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8棟灰白相間的樓房整齊排列。小區內,孩子們嬉笑玩耍,老人們悠閒散步,臉上露出幸福笑容。「感謝黨的扶貧好政策。」貧困戶丁進財說,他們一家原來住在30多公裡外的大山裡,搬到這裡後,自己在湘藍粽葉扶貧工廠已實現穩定就業。「十三五」期間,桑植縣易地扶貧搬遷總任務為14210人,佔全縣貧困人口的14.4%。
  • 盧氏興賢裡社區:易地扶貧搬遷讓群眾「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
    為了幫這些群眾「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拔地而起的興賢裡搬遷安置社區安置了來自18個鄉鎮、268個行政村、935個居民組的貧困群眾共2757戶、11227人,該社區也成了全省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在社區管理服務方面做了哪些創新和突破?易地搬遷後搬遷群眾生產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
  • 湖南慈利縣力推易地扶貧搬遷 近千貧困戶「挪窮窩、改窮業」
    湖南慈利縣力推易地扶貧搬遷 近千貧困戶「挪窮窩、改窮業」 2017-06-30 23:18:2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雲南麗江:易地扶貧搬遷讓2.49萬人「挪窮窩」
    新華網 和紅豔 攝  據8日召開的麗江市「十三五」成就系列新聞發布會消息,「十三五」時期,麗江市共投入易地扶貧搬遷資金15.24億元,建設集中安置區39個,共安置5956戶、24965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截至目前已全部搬遷入住並實現脫貧。
  • 廣安區易地扶貧搬遷工程讓萬名貧困群眾挪窮窩
    5月22日,航拍的廣安區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興平鎮九石新村產村相融風景如畫。易地扶貧搬遷是一項民生工程、富民工程,更是一項社會工程、政治工程,其目的是通過「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進而實現穩定解決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標,讓貧困群眾早日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廣安區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扶持區,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工作的第一戰,也是廣安區脫貧攻堅的重點和難點。
  • 一副對聯一片情——懷化市異地扶貧搬遷故事
    【對聯】住新房,娶新娘,扶貧政策來幫忙;挪窮窩,換窮業,幸福生活萬年長   【故事】幹部擼起袖子幹,「老光棍」娶上新娘子   「老光棍當上新郎官了。」春節前夕,懷化市鶴城區涼亭坳鄉尹家嶺村傳出這條新聞。
  • 挪窮窩換窮貌搬來幸福新生活——湖南省桑植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自2016年易地扶貧搬遷攻堅戰打響以來,桑植縣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重要論述,突出「六個精準」「五個一批」要求,認真落實上級黨委政府決策部署,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第一民生工程抓緊抓實,緊緊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工作目標,奮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建設。
  • 「決勝2020」保定龍門村:易地扶貧搬遷「拔窮根」
    冀時客戶端報導(記者 耿傑飛)11月20日,「決勝2020」網絡主題活動(河北站)媒體採訪團走阜平縣阜平鎮龍門村易地扶貧搬遷小區——龍門新區,目睹了當地群眾挪窮窩、換窮業後的新生活。針對土地貧瘠、產業薄弱、就業困難等「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情況,阜平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龍門村易地扶貧搬遷項目便是其中之一。項目選址在河口自然村,於2017年5月啟動建設,共建設住宅25棟660套住房,總建築面積51721.25平方米(含公建)。該項目點共計安置了16個自然村640戶1813人,其中建檔立卡人口249戶685人。
  • 「決勝2020」保定龍門村:易地扶貧搬遷「拔窮根」
    冀時客戶端報導(記者 耿傑飛)11月20日,「決勝2020」網絡主題活動(河北站)媒體採訪團走阜平縣阜平鎮龍門村易地扶貧搬遷小區——龍門新區,目睹了當地群眾挪窮窩、換窮業後的新生活。針對土地貧瘠、產業薄弱、就業困難等「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情況,阜平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龍門村易地扶貧搬遷項目便是其中之一。項目選址在河口自然村,於2017年5月啟動建設,共建設住宅25棟660套住房,總建築面積51721.25平方米(含公建)。該項目點共計安置了16個自然村640戶1813人,其中建檔立卡人口249戶685人。
  • 「十三五」期間,河洛山鄉六萬餘名深山區群眾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
    「十三五」之初,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啟動,在河洛山鄉拉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人口遷徙」。5年間,全市6萬多人搬進了大山之外的新房子,挪了窮窩,換了窮業,徹底拔掉了窮根。柴金娥就是其中之一。  坐在汝南社區新房子的沙發上,一抬眼,牆上掛著搬遷前土坯房的照片。
  • 劍閣縣加快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12月19日,廣元市劍閣縣柏椏鄉共同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上,村民們正忙著裝修新家。正在現場忙碌的家居裝修公司員工魏學才說:「我在城市裡幹了5年裝修工作,這裡的新房樣式、裝修風格並不比城市裡差!」
  • 雲南:150萬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實現「挪窮窩」「斬窮根」
    雲南:150萬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實現「挪窮窩」「斬窮根」新華社  作者:  2020-05-11 新華社昆明5月10日電(記者林碧鋒、嚴勇)脫貧攻堅開展以來,雲南省已累計實現
  • 探訪寧夏易地扶貧搬遷點:「挪窮窩」「斬窮根」
    於晶 攝中新網寧夏海原5月14日電 題:探訪寧夏易地扶貧搬遷點:「挪窮窩」「斬窮根」中新網記者 於晶「看到屋,走到哭,水苦澀,土貧瘠,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這句俗語曾是寧夏中衛市海原縣的真實寫照。海原縣地處黃土高原西北部,境內丘陵起伏、溝壑縱橫,素有「苦甲天下」之稱。
  • 甘肅天水市政協獻計易地扶貧搬遷 搬出窮窩
    近日,甘肅省天水市政協召開七屆四次常委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全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調研報告》等4份視察、調研報告。在關於易地扶貧搬遷的調研報告中,市政協建議,要做到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安居與樂業並重。易地扶貧搬遷是我國開發式扶貧的重要內容,是國家在貧困地區組織實施的一項重要專項扶貧工程。
  • 中經評論:奮力「挪窮窩」 走上「奔富路」
    中經評論:奮力「挪窮窩」 走上「奔富路」 2020-12-08 14:41:40 5年、960多萬人,「挪窮窩」「換窮業」,通過易地搬遷「拔掉窮根」,實現脫貧。近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趙辰昕宣布,「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全面完成,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全部喬遷新居。  很多人都經歷過搬家,一個「累」字是大家共同的感受。960多萬人要挪地方啊!
  • 大理雲龍:搬出大山天地寬 安安穩穩住新家
    2019年底,他們一家搬遷到了雲龍縣城福堂搬遷安置點,住上了100平米的單元房,從此開啟了一家人的幸福新生活。供圖  來到位於縣城福堂搬遷安置點的雲龍縣某服裝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一派忙碌景象。只見20多名工人分工協作,加班加點生產縣內一所小學訂製的100多套校服。  趙江平的兩個孩子趙傑斌和趙傑芬也在這其中。
  • 中經評論:奮力「挪窮窩」 走上「奔富路」
    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員子房先生認為,5年間,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深溝裡的貧困群眾在短期內實現了住有所居、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完成了過去需要幾代人才能完成的巨大轉變。一戶人的搬遷,是生活的改變;960多萬人的搬遷,正是讓發展機會更加均等、發展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動註腳。
  • 廣安市廣安區:挪窮窩 住新房 過新年
    2017——四川5個「摘帽」區縣的新春日記 廣安市廣安區:挪窮窩 住新房 過新年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2017年01月26日16:04 廣安市廣安區白馬鄉白馬村易地搬遷扶貧集中安置點,貧困戶王玉蘭正喜滋滋地在新家做飯。(毛小華 攝)
  • 雲南昭通市委書記楊亞林:易地搬遷要挪窮窩、斷窮根
    (長江經濟帶沿線行)雲南昭通市委書記楊亞林:易地搬遷要挪窮窩、斷窮根中新網雲南昭通7月27日電 (記者 萬淑豔)「我們實施異地搬遷工程,不僅是要讓貧困山區民眾走出大山,解決挪窮窩的問題,更要斷窮根。」據了解,昭通市正在實施易地搬遷工程,楊亞林告訴中新網記者,近35萬貧困人口將在2019年底前全部遷入新居。資料圖:亞洲第一高溜」鸚哥溜索改橋主體工程完工。2020年,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全面脫貧沒有退路,確保在2020年前打贏「脫貧攻堅戰」。
  • 搬出窮窩窩 點亮家園夢
    【圖文故事】2019年12月20日,雲南昭通魯甸卯家灣安置區518戶1286名貧困群眾搬入新居。截至去年年底,雲南省121個縣(市、區)「百萬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基本完成。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121個縣(市、區)「百萬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已基本完成,24.5萬套安置房主體工程已全部完工,讓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搬進新房子,點亮新家園,迎接新生活。2019年10月13日,怒江州福貢縣沙瓦村指揮田安置點的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