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堂社區的新生活,讓石麗珍倍感幸福(供圖)
福堂社區永福服裝扶貧車間(供圖)
福堂社區幼兒園,各民族小朋友快樂成長(供圖)
雲龍縣易地扶貧搬遷點諾鄧鎮福堂社區(供圖)
2019年年底,距雲龍縣城近40公裡的檢槽鄉清朗村搬到距離縣城只有15分鐘車程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福堂社區,建檔立卡戶中43歲的石麗珍每天的生活充實、忙碌,有奔頭,易地扶貧搬遷讓這個本就性格開朗的年輕媳婦,每天做起事來都幹勁十足,風風火火!
「從沒想到會過上這麼好的日子!」
搬到福堂社區後,石麗珍在福堂社區居民委員會上班。每天早上八點到社區上班,她和同事就忙碌開了:通過社區的大廣播給居民播放防疫防控、愛國衛生專項行動相關工作信息及政策等,根據社區居民的相關情況,為他們介紹相匹配的工作,幫助指導一些年齡稍大的居民學習使用電器,幫助社區居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協助智慧社區、一部手機辦事通建設等相關工作。
石麗珍家在雲龍檢槽鄉山區,交通基礎設施薄弱,通往縣城的泥土路,一遇下雨出行就變得非常困難,孩子急病送醫一度成為她最頭痛的事。「一到雨季,泥滑路爛,送孩子看個病真是太艱難了。現在診所就建在家門口,真是太方便了!社區有幼兒園,足球場,娛樂休閒的廣場,下面正在建設一個農貿市場,小學離這裡就十多分鐘。」石麗珍熱情地介紹著福堂社區新家園,開心地講述著新家園裡的新生活。
「原來在老家,我們家就有一個小苗圃,種點天麻,這也是我們家的主要收入來源。現在,我在社區居民委員會工作,一個月有2000多的收入,丈夫在社區裡開了一個小飯館,每天生意還不錯,刨去七七八八的開支,每個月也有2000多的收入,家庭年收入比原來增加一倍多。有了穩定的收入,還住上了漂亮的電梯樓房,就醫就學就在家門口,我從沒想到會過上這麼好的日子。」石麗珍說。
「這裡好在,家門口就可以掙錢!」
和石麗珍一樣對新生活充滿熱情和幹勁的,還有37歲的羅二業。在福堂社區永福服裝扶貧車間裡,羅二業專注地擺動著手裡的布料,腳下縫紉機踩得熟練又飛快,誰能想到這是一個只有4個月縫紉經驗的新手呢?永福服裝扶貧車間的負責人何蘭告訴記者,「她能吃苦又勤奮,短短幾個月,已經是這個車間完成計件最多的人了!」
羅二業的老家在苗尾鄉早陽村,距離縣城有90多公裡,每年收成近3000斤的玉米就是全家最重要的經濟來源,年收入僅有一萬多元。 「因為要照顧兩個正在讀書的孩子,也不能外出務工。」通過前期的培訓和4個月的工作,羅二業每月可以領到3000多元的工資。「原來種玉米,現在踩縫紉機,剛開始學起來是困難的。慢慢學,只要努力就能做好!現在在家門口就可以掙錢,照顧好兩個孩子,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我還要更努力!」羅二業說。
據何蘭介紹,永福服裝扶貧車間現在有42個工人,都是社區的居民,服裝廠採用「底薪+計件」的結算方式,既方便工廠管理,也方便農戶的季節性安排。在房租、員工培訓、產業發展方面,政府還給予很多優惠政策。
配套完善建得好 強化就業促增收
石麗珍和羅二業在福堂社區的新生活,是福堂社區2000多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共建幸福新生活的一個生動縮影。
據介紹,雲龍縣福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位於大理州雲龍縣諾鄧鎮,共安置該縣10個鄉鎮591戶2198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其中建檔立卡戶485戶1832人,同步搬遷戶106戶366人,共有漢族、白族、傈僳族、彝族、藏族、侗族等6個少數民族。
目前,福堂社區配套設施建設完善,社區內設有新建幼兒園1個、社區衛生室1個、村民議事點1個、文化休閒廣場1個、老年協會1個、黨員之家1個、婦女兒童之家1個、工會之家1個、青年之家1個、職工驛站1個。安置點內水、電、路、訊等設施全部配套到位,安裝210盞路燈、種植銀杏、香樟等綠化樹苗1000餘棵,設置垃圾投放點7個。結合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雲龍縣委、縣政府還著力打造了福堂智慧社區,建設智慧社區系統,為社區居民提供一個安全、舒適、便利的現代化、智慧化生活環境。人居環境優美,智慧便利,現代化的福堂社區正在形成。
在硬體建設完善的同時,福堂易地扶貧安置點還聚焦群眾後續發展問題,按照「以崗定搬、以業定遷」,同步制定產業發展和就業計劃,細化落實到具體項目、具體崗位和具體家庭。
一是利用安置點安置房一層開設商店、家具店、理髮店、藥店、手工業加工等便民服務點(店)6個,解決搬遷群眾就業13人;建檔立卡搬遷戶自主創業19戶就業40人。二是引進永啟金屬製品有限公司、雲龍縣永福服裝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建立扶貧車間2個,解決就業44人。三是實施「點亮福堂春風行動」,解決就業206人。四是流轉土地91畝,建立食用菌種植基地,採取「黨建+村集體經濟+企業+貧困戶」經營模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解決勞動力就業,增加貧困勞動力務工收入。五是安排公益崗位369戶369人。目前,福堂社區搬遷群眾戶戶有人就業,戶戶有穩定收入,真正做到「挪窮窩」與「換窮業」,真正實現「搬遷一戶、脫貧一戶」。
投8.9億元共建24個安置點
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過程中,雲龍縣落實「兩保」強配套,注重安全保質量,聚焦「建得好」;通過強化宣傳主動搬,嚴把對象精準搬,分類指導有序搬,壓實責任包保搬,聚焦「搬得出」;通過落實保障政策,解除就醫就學後顧之憂,強化黨建和社區建設,夯實社會治理基礎,開展「四新」培訓,促進群眾儘快融入新生活,聚焦「穩得住」;通過產業發展幫扶、就業幫扶,重就業,強產業,聚焦「能發展」。
「十三五」期間,雲龍縣共投入8.9億元,完成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總計1614戶6032人(其中,建檔立卡戶1213戶4637人,同步搬遷戶401戶1395人),工程自2016年啟動,2019年年底結束,共建設完成24個安置點(其中,集中安置點21個,分散安置點3個)。截止目前,24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已全面竣工,全部達到搬遷入住條件。
2019年底,雲龍縣累計脫貧11837戶46050人,貧困人口減少到696戶2292人,截止今年5月底貧困人口全部達到脫貧退出標準,取得了顯著的減貧成效。
2020年,雲龍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重心由「搬得出」轉向「穩得住、能發展」,做好新增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後半篇文章」,將重點做好強化搬遷群眾工作、加大拆舊復墾復綠力度、深入推進「穩得住」工作、精準施策謀求發展等工作,鞏固提升易地扶貧工作成效,全面實現脫貧出列、同步奔小康。(中國日報雲南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