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晚,北京長安大劇院內,新編古裝廬劇《情意緣》精彩上演,其精美場景和優美唱腔引得觀眾讚賞不絕。更令人自豪的是,《情意緣》在北京首演成功,不僅讓外界看到安徽民營院團的實力,更讓廬劇走上了一個更高水平的舞臺。
知恩圖報,用大愛書寫情義
新編古裝廬劇《情意緣》講述了一個知恩圖報、有情有義的故事。
故事由富家千金劉文英與窮書生馬良棋私奔而起。兩人的後代馬小寶年幼失去雙親,幸得富家子女萬小春、萬金鳳兄妹帶回家中作為伴讀,與萬家小姐青梅竹馬,更與萬小春結為兄弟。
十年寒窗適逢秋闈,馬小寶陪同萬家公子進京趕考。萬小春染疾客棧病臥在床無法應試。為報萬家收留養育之恩,萬小寶情急之下頂替赴考,誰料竟蟾宮折桂得頭名狀元。
報喜之日,朝廷主考李大人登門拜訪,言談中,馬小寶冒名應試東窗事發。生死關頭,馬小寶只能如實相告冒名頂替之緣由。李大人對馬小寶知恩圖報仁義之舉大為讚賞敬佩,並將女兒許配萬小春。同時,奏明聖上欽定馬小寶萬小春同為今科狀元,並御賜牌匾「情意緣合」昭告天下。
天有不測風雲,因家中惡奴洩憤縱火,萬家瓦片無存,萬小春父母葬身火海,萬金鳳死裡逃生,與老管家千裡上京尋兄。最終,苦盡甘來花好月圓。
現場座無虛席,觀眾為之著迷
「這是我第一次看廬劇表演,沒想到這麼好聽,尤其是故事情節令人著迷。」方曉翔是一名出生於1989年的安慶姑娘,很喜歡黃梅戲,幾年前來到北京打拼,對《情意緣》讚不絕口。
當晚的北京長安大戲院內座無虛席,從19:30演出正式開始,到21:40落幕,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內,隨著劇情的推進,精彩處掌聲陣陣。演員謝幕時,觀眾都還坐在座位上鼓掌,久久不願離開。
對於這一幕幕,劇本投資人、劇本創作人、民營劇團雨中語廬劇團團長宣祥友激動不已,他說:「我們就是希望用古典劇來演繹現代社會的正能量!」
據悉,該劇本於2015年著手創作,創作時間長達八個月。2016年8月在安徽大劇院首演,之後聽取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對該劇進行了打磨和調整。在北京的首演,是這部戲的第二場正式演出。
正如宣祥友所言,作為一部大型原創作品,《情意緣》繼承了廬劇以故事動人、以情感人的傳統。劇中登場的人物,無不展露了人性的閃光點。無論是知恩圖報的馬小寶,還是真誠待人的萬家兄妹,以及通情達理、一身正氣的李大人,皆顯示了做人處事的至真至誠。這既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的弘揚,又是對廬劇紮根民間文化、講述民間故事的傳承。
廬劇進京,走上高水平舞臺
《情意緣》北京首演成功,不僅讓外界看到安徽民營院團的實力,更讓廬劇走上了一個高水平的舞臺。廬劇舊稱「倒七戲」,是安徽省地方戲曲劇種,因其盛行的皖中地區古屬廬州(今合肥市),1955年正式定名廬劇。廬劇是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把安徽民間的廬劇帶到了首都,讓北京的觀眾現場感受到什麼是廬劇。」宣祥友表示,他還將通過觀眾的不同反應、專家老師的點評,對這部劇進一步打磨,讓廬劇更加適合現代觀眾的口味和時代的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赴京首演的《情意緣》,與此前的版本相比已經有所調整。其中,在唱腔上,運用了新的音樂構想,採用廬劇「西路風格」,曲調帶有大別山民歌的韻味,在保有廬劇風味的情況下,讓平時不聽廬劇的人也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