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劇「春秋」
作者/王從啟【微博】 編輯/王崴【微博】
每天下午1點20分開始,隨著陣陣鑼鼓,合肥南七街道丁崗社居委的很多居民,紛紛端著茶杯、拎著板凳,從社區各個方向聚集到丁怡花園附近的小廣場上看廬劇。原汁原味的鄉土表演不時逗得觀眾開懷大笑,臺下爆發出熱烈掌聲。
小區廣場上的廬劇舞臺面積不大,就是用腳手架搭建的一個小平臺,四周用塑料布圍起來,舞臺布置也非常簡單,看上去略顯陳舊。可能為了節約資源,道具都被長年反覆使用,有的布景顏色已經褪色。一塊兒塑料布隔開了舞臺和後臺。演員上下場需要走過近兩米高的鋼管搭建成的樓梯。演出劇團名為「盛鑫廬劇團」,是一個業餘廬劇團,有演出人員21人,其中年齡最小的24歲,最大的有50多歲。演員大部分來自肥東、長豐、無為等地,出於對廬劇的喜愛而走到一起。
臺上演員與伴奏就那麼幾個人,但幾乎都是多面手,幾乎每個演員都能演幾個角色,什麼老生、小生、花旦、丑旦等,就憑這麼幾個人,利用換角時的間隙在布幕後換戲裝、行頭,相互之間倒也配合得天衣無縫。活生生的方言把角色演繹得惟妙惟肖,令觀者忍俊不禁,場下不時傳來轟堂大笑。
劇團每天在小區表演兩場,下午1點半開始到4點半結束,晚上6點半開始到9點半結束。中間空隙時間是演員們吃晚飯和進行晚場走臺練習的時間。演員們住在附近的回遷小區裡,房子是居委會安排的,為了節省開支,劇團在住處自己開夥。「來看演出的人特別多,但是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劇團團長盛太慧說。年輕人都不願意看「老掉牙」的廬劇,更沒有年輕人願意學,目前劇團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演員年齡偏大,「以後老了,唱不動了,劇團就散了。」
盛團長說,像他們這樣的民間劇團演出非常辛苦,由於全部是自負盈虧,沒有演出就意味著生存不下去。每年過年前後的兩三個月是劇團的旺季,要到處出去找活,其他的時間就是淡季了。「旺季的時候演出會多一些,演出人員也相對固定,淡季的時候如果沒有演出,演員就各自回家忙自己的事情。很多以前唱廬劇的人都改行了,幹這一行太辛苦了,又顧不上家。」
五六十年代是廬劇的繁榮時期,那時候的劇團也非常多,人們很喜歡。而今,廬劇似乎漸漸離開城市人的視野。目前,像盛鑫廬劇團這樣的業餘劇團已經越來越少,雖然還有一些活躍在鄉村和城市,但演員大多年歲已大。後繼無人和觀眾老化使廬劇面臨生存危機。
>>觀看更多紀實圖片故事,請點擊【騰訊網《活著》欄目匯總頁】
>>《活著》官方微博(@huozhestory)
>>《活著》投稿郵箱:ppqq_huozh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