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劇「春秋」

2020-12-12 騰訊網

廬劇「春秋」

作者/王從啟【微博】 編輯/王崴【微博】

每天下午1點20分開始,隨著陣陣鑼鼓,合肥南七街道丁崗社居委的很多居民,紛紛端著茶杯、拎著板凳,從社區各個方向聚集到丁怡花園附近的小廣場上看廬劇。原汁原味的鄉土表演不時逗得觀眾開懷大笑,臺下爆發出熱烈掌聲。

小區廣場上的廬劇舞臺面積不大,就是用腳手架搭建的一個小平臺,四周用塑料布圍起來,舞臺布置也非常簡單,看上去略顯陳舊。可能為了節約資源,道具都被長年反覆使用,有的布景顏色已經褪色。一塊兒塑料布隔開了舞臺和後臺。演員上下場需要走過近兩米高的鋼管搭建成的樓梯。演出劇團名為「盛鑫廬劇團」,是一個業餘廬劇團,有演出人員21人,其中年齡最小的24歲,最大的有50多歲。演員大部分來自肥東、長豐、無為等地,出於對廬劇的喜愛而走到一起。

臺上演員與伴奏就那麼幾個人,但幾乎都是多面手,幾乎每個演員都能演幾個角色,什麼老生、小生、花旦、丑旦等,就憑這麼幾個人,利用換角時的間隙在布幕後換戲裝、行頭,相互之間倒也配合得天衣無縫。活生生的方言把角色演繹得惟妙惟肖,令觀者忍俊不禁,場下不時傳來轟堂大笑。

劇團每天在小區表演兩場,下午1點半開始到4點半結束,晚上6點半開始到9點半結束。中間空隙時間是演員們吃晚飯和進行晚場走臺練習的時間。演員們住在附近的回遷小區裡,房子是居委會安排的,為了節省開支,劇團在住處自己開夥。「來看演出的人特別多,但是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劇團團長盛太慧說。年輕人都不願意看「老掉牙」的廬劇,更沒有年輕人願意學,目前劇團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演員年齡偏大,「以後老了,唱不動了,劇團就散了。」

盛團長說,像他們這樣的民間劇團演出非常辛苦,由於全部是自負盈虧,沒有演出就意味著生存不下去。每年過年前後的兩三個月是劇團的旺季,要到處出去找活,其他的時間就是淡季了。「旺季的時候演出會多一些,演出人員也相對固定,淡季的時候如果沒有演出,演員就各自回家忙自己的事情。很多以前唱廬劇的人都改行了,幹這一行太辛苦了,又顧不上家。」

五六十年代是廬劇的繁榮時期,那時候的劇團也非常多,人們很喜歡。而今,廬劇似乎漸漸離開城市人的視野。目前,像盛鑫廬劇團這樣的業餘劇團已經越來越少,雖然還有一些活躍在鄉村和城市,但演員大多年歲已大。後繼無人和觀眾老化使廬劇面臨生存危機。

>>觀看更多紀實圖片故事,請點擊【騰訊網《活著》欄目匯總頁】

>>《活著》官方微博(@huozhestory)

>>《活著》投稿郵箱:ppqq_huozhe@qq.com

 

相關焦點

  • 安徽「廬劇之鄉」三河古鎮發展旅遊巧打廬劇牌(圖)
    張強 攝  中新網合肥3月29日電   走進「廬劇之鄉」——安徽省肥西縣三河古鎮,街道的入口懸掛著爭創5A級景區的橫幅。據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是三河鎮創建5A級景區的關鍵之年,屆時,將有更多的廬劇文化旅遊項目投入建設,這給廬劇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 廬劇《情意緣》進京首演成功
    8月5日晚,北京長安大劇院內,新編古裝廬劇《情意緣》精彩上演,其精美場景和優美唱腔引得觀眾讚賞不絕。更令人自豪的是,《情意緣》在北京首演成功,不僅讓外界看到安徽民營院團的實力,更讓廬劇走上了一個更高水平的舞臺。
  • 「戲曲」傳統戲劇——廬劇
    廬劇是在皖西大別山一帶的山歌、合肥門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鑼鼓書、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的,因其創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帶,古屬廬州管轄,故最後定名為廬劇。廬劇的傳統劇目分本戲、折戲和花腔小戲幾種,本戲以愛情、公案等為主要內容,折戲是從本戲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戲以小喜劇和鬧劇為主。
  • 廬劇不創新不行 但「心臟」不能改
    說起藝術生命,一件事做40年已難能可貴,而對於廬劇,丁玉蘭已經堅持了80年,而且還在繼續……初春的午後,在六安路與安慶路交口的小巷子裡,穿過一道門,轉一個彎,就看到戴著茶色眼鏡的丁老已在門口等著,頗有大隱隱於市的味道。在這裡,我們帶你走近「廬劇皇后」丁玉蘭的世界。8歲結緣廬劇加入丁家班說起廬劇,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丁玉蘭。
  • 國家級非遺廬劇進京送鄉音
    廬劇《清風亭》在長安大戲院上演。新京報訊 1月12日,國家級非遺廬劇改編劇目《清風亭》在長安大戲院演出。廬劇,原名倒七戲,流行於以合肥為中心的江淮一帶和大別山區,包括六安、淮南、巢湖、滁州、蕪湖等地。廬劇曲調清新樸實,優美動聽,很受當地群眾喜愛。屬安徽省內著名地方劇種之一。2006年5月20日,廬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安徽省無為縣石澗戲劇團演員在後臺化妝。
  • 首部廬劇電影《啊!媽媽》亮相北京電影節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吳曉東)首部廬劇電影《啊!媽媽》近日受邀參加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戲曲電影展映、第五屆戲曲電影線上論壇暨展映等活動,受到廣大廬劇戲迷和影迷的關注。2015年以來,合肥演藝股份有限公司陸續創作了以大別山革命老區為背景的「大別山紅軍三部曲」:舞劇《立夏》,廬劇《等不到今生等來世》,廬劇電影《啊!媽媽》,謳歌大別山革命老區兒女為紅軍做出犧牲和奉獻,感召新時代兒女為創造美好未來而努力拼搏。廬劇電影《啊!媽媽》講述的是1934年秋的大別山根據地,賀家村年輕姑娘賀冬蘭為掩護紅軍安全撤離,毅然決然地承擔起養育紅軍遺孤的重任。
  • 廬劇《三孝口》 赴滬惠民演出
    合肥日報訊  日前,我市原創古裝廬劇《三孝口》走進上海市松江區連演5場。本次演出是合肥民營院團參與上海市「百姓戲臺」配送活動競標成功的結果,也是合肥廬劇首次參與上海的文化惠民演出,贏得當地觀眾廣泛讚譽。
  • 廬劇《三孝口》赴滬惠民演出
    日前,我市原創古裝廬劇《三孝口》走進上海市松江區連演5場。本次演出是合肥民營院團參與上海市「百姓戲臺」配送活動競標成功的結果,也是合肥廬劇首次參與上海的文化惠民演出,贏得當地觀眾廣泛讚譽。廬劇《三孝口》由民營院團合肥雨中語廬劇團出品、演出,講述的是一位繼母和三個孩子之間,由誤會不滿到和諧相處,最後生死相依的感人故事。該劇唱法上融入了民歌腔調,加上舞臺上的字幕,因此好看易懂。
  • 廬劇《休丁香》引發著作權案昨再次開庭審理
    昨天上午,廣為群眾熟知的傳統廬劇戲目《休丁香》引發的著作權糾紛案在合肥市中級法院再次開庭審理。今年77歲高齡的原告陳仲,以安徽音像出版社、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安徽黃梅戲劇院、安徽省徽劇院、黃瓊以及廬劇演員丁玉蘭等侵犯其著作權,要求6被告共同賠償損失30萬元。
  • 「文藝星天地」廬劇小生 以腔傳情
    導言說起廬劇,相信咱們合肥的觀眾朋友們並不陌生,它是安徽省地方傳統戲劇,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演員無疑是戲劇中最重要的生命之一,傳統的廬劇之所以能夠蓬勃發展,正是因為在這過程中不斷湧入了很多新的血液、新的力量。
  • 非遺傳承人談廬劇傳承發展:機遇和挑戰並存
    多位廬劇傳承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紛紛表示,廬劇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局面。廬劇,原名倒七戲,又稱小倒戲等,流行於安徽省江淮之間的皖西、皖中和江南部分地區,是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2006年,廬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每一個老合肥都知道,廬劇就是家
    把傳統文化的範圍縮小到合肥,不難想到廬劇。大多數人對於廬劇的印象,還停留在鄉村空地上那個臨時搭建的簡易戲臺子上,輕易就能看到演員們描眼線撲白粉。或者是家裡一臺可攜式收音機,咿咿呀呀整天放的只有戲劇。你喜歡聽廬劇嗎?10個人裡面能有1個說「喜歡」就已經很不錯了。現在合肥人對於合肥傳統文化的關注都微乎其微,更別提去傳承。
  • 戲曲|現代廬劇小戲《拆灶臺》
    廬劇是咱們合肥本土戲曲,也是安徽省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今天,一起來欣賞現代廬劇小戲《拆灶臺》現代廬劇小戲《拆灶臺》藝術指導:汪凌編劇:程受成
  • 合肥民間廬劇「叩開」上海文化市場大門
    11月25—27日,由民營院團、合肥雨中語廬劇團出品的古裝廬劇《三孝口》在上海市松江區接連演出5場,現場觀眾叫好聲一片,當地相關部門在演出巡查中更是不吝讚美之詞。作為千年古城合肥的唯一本土劇種,廬劇如何走出去贏得更多的觀眾,打開更為廣闊的天地?合肥廬劇人一直在探索突破口,以期「叩開」那扇期盼之中的大門。
  • 從「倒七戲」到廬劇 走過67年的廬韻芬芳
    3天前的8月27日,廬劇新勢力2015級廬劇小班的學員們,在天仙配大舞臺進行了第四學年暑期集訓匯報演出,上演青春版大型廬劇神話劇《白蛇》。廬劇小將們的演出吸引了包括丁玉蘭、李龍斌、董成、張強、黃冰、段婷婷等在內的一批前輩前來捧場。回望1952-2019年,廬劇走過了67個年頭。從「難登大雅之堂」,到中南海演出、精品頻出,翻山越嶺的廬劇,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又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 90歲「廬劇皇后」丁玉蘭新收三徒
    廬劇俗稱「小倒戲」,廬劇是地地道道的安徽地方戲,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1955 年改今名。
  • 廬劇《馬郢計劃》入選安徽省脫貧攻堅題材優秀劇目
    此次展演將集中展示全省脫貧攻堅題材藝術創作的優秀成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營造濃厚氛圍,其中,由長豐縣廬劇團原創的大型廬劇現代戲《馬郢計劃》(原名《連心橋》)成功入選,也是此次展演劇目中合肥市唯一入選劇目。演出當晚,座無虛席,吸引了安徽省內外眾多業內專家和廬劇愛好者前來觀看,現場觀眾反響熱烈,好評如潮。
  • 大型原創廬劇《包公打舅》安徽合肥上演
    新華社合肥1月22日電(記者張紫贇、周暢)由安徽省肥東縣委宣傳部、肥東縣文化和旅遊局出品,安徽大學藝術學院製作的原創廬劇《包公打舅》於本月20日、21日在安徽大劇院上演。觀看完100分鐘的表演,安徽大學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研究生黃文奇深受感動,「這部劇創新融合大鼓書、門歌與廬劇藝術,打破常規戲曲模式,生動傳遞了包公廉潔奉公的為官態度。」黃文奇說:「傳統戲劇要吸引年輕人,就需要多一些內容和形式的創新,結合時代特色。」據了解,肥東縣作為廬劇發祥地之一,是安徽廬劇之鄉,同時也是包拯的家鄉。
  • 肥西本土廬劇《紫蓬山的紅杜鵑》公開上演
    合肥在線訊(記者 江琪) 近日,記者從肥西縣獲悉,歷經三年精心打磨的大型廬劇《紫蓬山的紅杜鵑》正式公開上演,該劇講述一名年輕教師紮根基層,為學生奉獻青春的故事。這部大型現代廬劇《紫蓬山的紅杜鵑》時長2個多小時,共有七場戲,劇目裡的紅杜鵑原型來自於紫蓬鎮羅壩村的小學教師。
  • 廬劇大師進學校「傳戲」 86歲丁玉蘭曾走進中南海為毛主席演出
    60年前的5月初,風華正茂的丁玉蘭走進了中南海懷仁堂,把廬劇帶到了毛主席、周總理面前;60年後的5月初,已步入耄耋之年的丁玉蘭,站在了合肥一所學校的禮堂裡,向孩子們講述自己的廬劇生涯,親手為孩子們化妝、穿戲服,傳承廬劇藝術的薪火。在合肥市戲曲進校園遍地開花的今朝,丁玉蘭連聲向記者感嘆說:「圓了我多年來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