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深海潛水器明年可能進行5000米級海試[圖]

2020-12-13 中國網

這是「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於2010年7月在中國南海執行一次成功下潛後,試潛航員凱旋(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大洋協會供圖)(圖片來源:新華社)

獨家探秘「蛟龍號」深海潛水器

深海技術與太空技術並列,是各國極度重視的高新技術領域,有重要的科研與應用價值。 「蛟龍號」的亮相,宣告中國成為第五個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

本刊記者/王家敏(文) 柴春芽 (攝影)(發自無錫)

數千米的深海海底是地球上最寧靜而神秘的地方,那裡生存著古老的原核生物。然而,好奇心並不是海洋科學家探索深海的唯一原因,要知道,那裡還蘊藏著豐富的能源,它們對人類未來的生存意義非凡。

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美、法、俄、日等國先後開始建造載人潛水器。迄今,世界上僅有的五艘6000米級深海載人潛水器為這些國家所擁有,它們能夠到達遍及海洋深處的大陸坡、海山頂、火山口、洋脊以及漆黑的洋底。

8月26日,中國科技部和國家海洋局宣布,我國第一臺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蛟龍號」載人深海潛水器3000米級海上試驗取得成功,最大下潛深度3759米。實際上,「蛟龍號」的最大設計深度為當今「世界之最」 ——達到7000米。

深海載人潛水器是運載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到達深海複雜環境,進行勘探、科學考察和開發和利用資源的重要技術裝備。「蛟龍號」項目負責人劉峰說,「深海技術與太空技術並列,是各國極度重視的高新技術領域,有重要的科研與應用價值。」

「蛟龍號」的亮相,宣告中國成為第五個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並立即引起世界的關注。

第37次下潛

7月13日,中國海南島東側南海海域,海面溫度30℃,海底地勢平緩,海水平均深度3757米。

「蛟龍號」在這裡進行第37次深潛試驗。現場的人們並沒有預測到,這一次海試不僅完成了潛水器的系統調試,還將下潛深度增加了2米,達到3759米。海試現場總指揮劉峰說,「此前的海試已陸續選擇在50米、300米、1000米級海域進行,這一階段試驗的3000米級深度是一個重要階段。」

全球海洋平均深度為3682米。此前,只有上述四國的深海載人潛水器能在3500米級深度自如展開科研與勘測活動。

中國研製、試驗中的深潛系統由「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水面支持系統(包括「向陽紅09」海試船和水面A型起吊架等)、潛航員培訓等三部分組成。

此時,母船正航行在天氣狀況良好的海面上,「蛟龍號」放置在後甲板。下潛後,潛水器將通過聲波通訊等方式與母船建立聯繫。母船能實時監控潛水器的運行深度、縱傾、橫搖、速度等數據和載人艙內溫度、氧氣狀態等信息,並能即時發出調整指令。

潛水器載人艙內可承載一名潛航員和兩名科研人員。主潛航員葉聰,31歲,已從事海洋研究工作七年,參與「蛟龍號」設計研製,曾18次成功駕駛「蛟龍號」探訪深海。

潛航員系統包括經過專門訓練的潛航員和試航員共11人,葉聰介紹說,「在海試階段,除潛航員外,還有工程調試人員進入載人艙,對潛水器狀態進行檢測與調試。」

海試前,中國大洋協會已對這片預選海域的地形、底流、地質等進行了長期觀測與調查。海試前夕,試驗海域也進行了全面掃海,清除漁網等障礙。下潛前一天,參與下潛的人員會依照操作計劃再三溝通確認。

清晨8點,海試準備到位。工作人員首先在後甲板上對潛水器的通訊設備、導航系統等各項性能進行初步測試。葉聰說,「每次試驗前都需要將一份長長的表格逐項確認打鉤。」

「母船現場工作人員將實時監測海面風向、洋流速度、海水鹽度、密度等狀況,並據此調整潛水器性能參數。」劉峰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海試期間正值西南季風強勁多發季節,母船上還有天氣預報人員。」

隨後,三名潛航人員依次從頂部艙口進入載人艙。水面測試開始,A型起吊架將潛水器平穩放置到海面上。

「蛟龍號」採用常用的「深潛器無動力下潛上浮技術」。潛水器兩側配備4塊壓載鐵,重量可以根據不同深度與要求調整。在下潛過程中,壓載鐵使潛水器具備負浮力,按照一定速度下潛;當潛水器到達設定深度時,可操作拋載其中兩塊壓載鐵,使潛水器處於零浮力懸停狀態,保持在這個深度上實現作業,包括航行、拍照、取樣等;當任務完成,再拋棄另外2塊壓鐵,使潛水器具備正浮力,按照一定的速度上浮,到達水面。

「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設計最快下潛上浮速度是42米每分鐘,到達7000米海底需要大約3小時。

這一次,潛水器以37米每分鐘勻速緩緩下潛,到達預定深度需要約100分鐘。期間,潛航員和母船每隔5分鐘或者20分鐘可能進行一次通話。

深度顯示器上的數字開始跳動,潛航員與調試人員也各就各位,首先根據預定計劃對潛水器性能進行測試,如對航速、自動控制系統等進行考核;其次進行潛航員身體和心理狀況監測;並測試潛水器的作業功能。葉聰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每次下潛到達預定深度後,我們通過插放國旗、採取水樣、抓獲海底生物等工作,進行機械手操控訓練和標本採集訓練。」

潛航工作中,潛航器需要接受海水壓力的考驗。3000多米的深海,潛水器所承受的壓力將達到每平方米3000多噸,一個成年人的手掌大概是0.01平方米,這意味著載人艙表面一個手掌大的面積就將承受30多噸的壓力;如果到達7000米深度,則將承受70多噸壓力。

海水溫度也將隨深度增加而下降。當天的海面溫度為30℃,艙內39.7℃。下潛到3500米左右,海水溫度已經降至2℃,潛水器主體結構溫度也隨之下降。葉聰說,「艙內溫度將保持在15℃左右。」

「海底壓力與溫度變化也是下潛的重要參數,」劉峰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潛水器大部分結構由鈦合金構成,在壓力增大和溫度降低作用下,載人球體等體積將變小,浮力也將發生變化。所以,每一次下潛都需要對壓載鐵的重量進行精密計算。」

海底懸停中,「蛟龍號」在海底緩慢航行,一片未知世界在潛航員眼前展開,葉聰看到「艙外漆黑,各種奇異的海洋生物在燈光中不斷出現」。

完成當天的預定任務後,「蛟龍號」繼續在海底定高(在設定的離地高度,自動跟蹤海底地形)緩慢航行,下午4時53分23秒,找到了該海域3759米深處。

下午6時左右,「蛟龍號」在海面落日餘暉中浮出水面。當天的下潛時間為9小時零3分,接近設計最大工作時長12小時。

潛航人員回到母船甲板上時,他們被潑了一盆海水。葉聰說,這是每次海試後的歡迎儀式,「大家都很興奮,給你澆上一盆海水,從上到下溼透,然後把你舉起來。」

3000米的「逗號」

這是3000米級海試中下潛最深的一次。

從5月31日到7月18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中國南海進行了密集的海上試驗:共完成17次下潛,其中7次超過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劉峰介紹說,「蛟龍號」在3000米級的多項性能和功能指標通過了驗證,其中包括耐壓結構及設備、水面支持系統、無動力下潛上浮系統、蓄電池及供電設備等18個項目。

「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研製專項總設計師徐芑南介紹,海試前,中船重工集團公司702所首先進行了模擬壓力測試和密封性能測試。壓力測試中,潛水器被放置在一個密閉的壓力桶裝置裡,以水增壓模擬7000米深處海水壓力的方式,對每個部件進行了70兆帕壓力考核。

2009年8月15日,首次海試開始,「蛟龍號」下潛,需要解決的問題逐漸浮出水面。葉聰說,「37次海試中,一共有11人參與了下潛試驗,其中潛航員3人,試航員8人,參加海試的參試人員有170多人。」

相關焦點

  • 蛟龍號成功完成7000米級海試 紀念郵資信封青島首發
    日,由國家海洋局、青島市政府、中國大洋協會共同主辦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7000米級海試凱旋歡迎儀式」在青島奧帆中心碼頭隆重舉行。作為歡迎儀式的一項重要內容,由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發行的《蛟龍號成功完成7000米級海上試驗》紀念郵資信封、明信片在活動現場首發揭幕。  據悉,2012年6月,「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進行7000米級海試下潛試驗,最大下潛深度達到7062米,標誌著我國海底載人科學研究和資源勘探能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蛟龍號深潛7020米 創載人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
    6月24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結束7000米級海試第四次下潛試驗,安全返回試驗母船。此次下潛最大深度達7020米。昨天一清早,海上下起了瓢潑大雨,風力6級,給蛟龍號布放過程帶來了嚴峻挑戰。不過據現場指揮部總指揮劉峰介紹,蛟龍號還是經受住了大風大浪的考驗。從早上5點發布第一個命令,5點29分下潛,最終,9點07分蛟龍號潛水器將坐底深度穩定在7020米。隨後,蛟龍號在馬裡亞納海溝的浩瀚深海中展開作業,照相、攝像、布放標誌物,對水體和生物進行取樣。
  • 中國載人深潛器蛟龍號準備下潛 首次深度5000米
    「向陽紅09」船將於14日抵達馬裡亞納海溝海試區域,如果天氣條件允許,14日將在這裡進行本航次的第一次下潛試驗,首次下潛深度預計為5000米左右。  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向陽紅09」船於6月3日從江蘇省江陰市蘇南國際碼頭出發,並於11日上午安全抵達試驗海區——位於西太平洋的馬裡亞納海溝試驗海區。受熱帶低壓影響,「向陽紅09」船11日晚向西南方向航行200海裡左右避風,原定於12日進行的第一次下潛試驗被迫推遲。  根據目前天氣形勢判斷,14日白天試驗海區風力減弱至4-5級,浪高減少至1.3-2米。
  •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製與海試通過科技部組織的專家驗收
    4月27日,科技部863計劃海洋技術領域辦公室在無錫召開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製和海試驗收會。驗收專家組由來自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等單位的15位專家組成,徐冠華院士擔任專家組組長。
  • 明星神器「蛟龍號」:唱響深海「三部曲」
    」深海載人潛水器模型像一條大白鯊,神氣地看著身邊熙熙攘攘的觀眾,「明星範兒」十足。  「蛟龍號」是我國第一臺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深海載人潛水器。  它是國家「863計劃」支持的項目,2002年開始研製。
  • 載人潛水器跳動中國芯!向深海11000米進發!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深海潛水器是海洋技術開發的前沿和制高點之一,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綜合技術力量。2012年我國首臺自主設計、研製的作業型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創造了7026米的世界最深下潛記錄,讓中國成為繼美國、法國、俄羅斯、日本後,第五個擁有深海勘探能力的國家。圓滿完成海試任務的號從哪裡誕生?它的成功需要克服哪些技術難題?《經濟半小時》記者走近,聽聽它的故事。
  •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再創紀錄 下潛深度超過6200米
    6月3日上午,「向陽紅09」試驗母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從無錫江陰蘇南國際碼頭起航,奔赴馬裡亞納海溝區域執行蛟龍號載人潛水器7000米級海試任務,挑戰中國載人深潛歷史的新紀錄。中國是繼美、法、俄、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掌握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
  •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獲大獎 四次潛海超5000米
    據新華社電 曾於今年7月四次潛入海底超過5000米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昨天在2011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簡稱「中國工博會」)上榮獲金獎。  本屆中國工博會共從約1900家海內外參展企業中評出39項獲獎展品,其中金獎3項,銀獎10項,銅獎14項,創新獎12項。
  • 蛟龍號第三次深潛 6963米海底發現多種生物(圖)
    6月3日上午,「向陽紅09」試驗母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從無錫江陰蘇南國際碼頭起航,奔赴馬裡亞納海溝區域執行蛟龍號載人潛水器7000米級海試任務,挑戰中國載人深潛歷史的新紀錄。中國是繼美、法、俄、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掌握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
  • 「蛟龍號」主任設計師做客重圖話深潛
    原標題:「蛟龍號」主任設計師做客重圖話深潛  本報訊 (記者 黃琪奧)10月18日下午,作為「三峽大講堂·百姓課堂」的特別策劃,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設計室支部書記、副主任,「蛟龍號」主任設計師葉聰來到重慶圖書館,以《深潛的故事》為主題,就深海資源、「蛟龍號」的主要用途等問題進行解讀,和廣大市民一起分享深潛的趣事。
  •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深圳亮相
    而「深海一號」上搭載的,正是大名鼎鼎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這些堪稱海洋上的國之重器。據悉「天鯤」「蛟龍」這次現身深圳,是為了出席10月15日至18日在深圳舉辦的「2020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以下簡稱海博會)。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軒慧國之重器深海蛟龍昨日,「深海一號」船順利完成2020年度南海專項設備海試第一航段,靠泊深圳參加海博會。
  • 潛水器「三大頂尖技術」,中國的蛟龍號到底多厲害?
    潛水器「三大頂尖技術」,蛟龍號到底多厲害? 什麼是蛟龍號 蛟龍號」的研製單位就在江南勝地無錫——中船重工集團公司七〇二所。七〇二所歷經3年多時間,萬米級的載人潛水器也研製成功了!
  • 首臺萬米級潛水器「彩虹魚」號海試成功—新聞—科學網
    「彩虹魚」號在南海成功完成4000米級海試,標誌著中國人探秘「萬米深淵」邁出了關鍵性的第一步。 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崔維成教授介紹,本次海試項目主要包括:裝船適應性調試、考核和驗收;各系統和設備在海上工作環境下的功能調試、考核和驗收;各操作崗位和維護人員的培養、訓練;4000米以淺功能和性能測試;為下一階段11000米級海上試驗提供海試經驗及整改方案。
  • "蛟龍號"總設計師:潛水器海底插國旗無政治含義
    「蛟龍號」的機械手深海插國旗。中國大洋協會供圖3759米,這是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創造的最大下潛深度。海試期間,潛航員通過機械手,先後將一面五星紅旗和標誌物「龍宮」布放到南海海底,並完成一系列作業目標。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和首席潛航員葉聰,揭秘「深海蛟龍」。「蛟龍號」外形似鯊魚上月底,中國科技部和國家海洋局宣布,「蛟龍號」載人深海潛水器海上試驗取得成功,最大下潛深度3759米。
  • 他是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也是「中國深潛第一人」
    2007年9月,「蛟龍號」從圖紙變為了現實。作為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臺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的各項性能指標都需要進行海上試驗來進行驗證。   圖為5000米深潛示意圖。
  • 10907米!「後浪」海鬥一號成功完成萬米海試,創造我國潛水器領域多...
    7000米級載人深潛器「蛟龍號」2002年中國科技部將深海載人潛水器研製列為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重大專項,啟動「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的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工作。2009年至2012年,「蛟龍」號接連取得1000米級、3000米級、5000米級和7000米級海試成功。
  • 蛟龍號潛水任務詳解:潛航員球體艙內徑2.1米
    與3000米深度相比,5000米級海試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如何保障潛航員安全?請看記者報導。    7月3日,「向陽紅09」試驗母船運載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按預定計劃向東北太平洋海試區域進發。記者了解到,目前試驗母船和「蛟龍號」一切正常。
  • 「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全過程及「蛟龍」號深潛的意義
    海試現場總指揮劉峰(右)與試航員楊波(左)做客強國論壇     編者按:7月20日上午10時,「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現場總指揮劉峰,海試現場聲學技術保障、試航員楊波做客強國論壇,以「『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全過程及『蛟龍』號深潛的意義」為題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歡迎參與。
  • 我國首臺萬米級無人潛水器和著陸器「彩虹魚」號完成4000米海試
    人民網上海10月29日電 (記者姜泓冰) 我國首臺萬米級無人潛水器和著陸器「彩虹魚」號,近日在南海成功完成4000米級海試,這標誌著中國人探秘「萬米深淵」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 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崔維成教授介紹說,「彩虹魚」號是在我國「蛟龍」號研製成就的基礎上,繼續向11,000米深淵發起的極限挑戰。本次海試項目主要包括:裝船適應性調試、考核和驗收;各系統和設備在海上工作環境下的功能調試、考核和驗收;各操作崗位和維護人員的培養、訓練;4000米以淺功能和性能測試;為下一階段11000米級海上試驗提供海試經驗及整改方案。
  • 蛟龍號「胞弟」無錫池試 將有2名女性駕駛員
    昨天上午,「蛟龍號」的胞弟——4500米載人潛水器開展了全流程水池試驗。央視新聞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對試驗進行了同步直播。 「蛟龍號」作為我國第一個載人潛水器,曾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別下潛到5000米和7000米的深度,驚豔了世界。蛟龍號的問世也使中國成為繼美國、法國、俄羅斯、日本之後世界上第5個掌握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