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一個半月,由泉州市古城辦、鯉城區政府主辦的「美麗古城 家園共造」社區營造競賽近日迎來中期匯報。10支參賽團隊帶領專家評委走訪相關社區,展示社區營造工作成果、計劃和思路,專家評委也給予團隊專業建議,指導他們接下來的社區營造工作。
城南地保隊在青龍巷打造的牆繪現在紅了
去年,由社區幹部、專業人士和熱心人士組成的10支泉州社區營造團隊,在6.41平方公裡的古城範圍內選取街巷開展活化文化業態、提升居民對文化認同感、增強居民凝聚力等工作。從「政府讓我做」變為「我要做」,社區營造正在古城掀起「自下而上」的文化共建潮流,基層活化傳承的活力不斷湧現,在新型社區治理方面邁出探索的一步。
因巷制宜
深挖文化特色激發居民積極性
古城社區各有文化特色,每條街巷都有故事。10支團隊分別選取了水門、通政、溪亭、新峰、東門、新橋、隘南、新門等社區,深入街巷與居民溝通交流,根據社區特色和居民訴求制訂行動計劃。
溪亭社區地處古城核心區,目前有1000多名居民。「社區裡都是老居民,我們團隊的初衷就是拉近鄰裡間的距離,打造一個可以供居民開展活動的公共空間。」溪亭家婆團隊成員楊琳介紹,他們牽頭聯繫溪亭社區居民,籌集資金對社區內中山花園小區一處閒置小樓進行重新裝修與水電布置,使其成為社區新的公共活動空間。小樓裡的家具基本上都是居民捐贈的,包括沙發和棋牌桌等。
小樓熱鬧開張後卻少人使用,團隊又進一步與啟航社工合作開辦「四點鐘學堂」。「四點鐘學堂服務對象是社區裡的小朋友。四點鐘是小學放學時間,而家長一般都是五六點下班,這段時間裡小朋友可以到小樓裡看書學習,有個放心的去處。」楊琳說,小樓漸漸熱鬧了,鄰居走動也多了,在這個活動空間裡大家還會不時討論社區的衛生、環境等如何提升。
中期匯報時,溪亭家婆團隊還別出心裁地舉辦了「百家宴」,讓每戶居民拿出一道菜一起吃。「當天有百分之八十五的社區居民都來了,非常熱鬧,就像一家人一樣,心更近了。」楊琳說。
青龍巷位於隘南社區,巷內有青龍宮、林拔瑞故居、林廉平故居、李妙森故居等文化地標。城南地保隊結合古巷的文化,在進行社區踏勘、入戶了解居民情況後,與隘南社區的居民達成了社區營造提升的共識。今年元宵節,以泉州城南為主題的「城南舊事」照片展在李妙森故居舉行,展出了城南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變化的照片。這是城南地保隊開展社區營造的一項成果,他們跟故居的繼承人進行了多次溝通,這座帶有南洋風格和閩南特色的建築通過展覽的形式呈現在眾人面前。
而製作牆繪也是小組成員們集體的創意。「我們聯繫了『歪脖子系列泉州人』的作者,聯繫了不少熱心人士在巷子裡做牆繪,現在這面牆也紅了,不少人前來打卡,感受濃濃的閩南風情。」城南地保隊隊長黃強說道。在交流過程中,青龍宮的主事提議以青龍宮為推力來加強社區營造。還有志願者自發參與巡境夜志願服務,共同感受保生大帝巡境的氛圍,這就是社區營造帶來的改變。
以點帶面
關注環境提升也注重人的改變
在中期匯報的走訪過程中,10支隊伍紛紛展示團隊與居民共建的成果:泉城淘井隊選擇通政社區,以「井」為線索,營造街區的「井」文化;沙礫留金團隊提出了「微社區」的概念,還與居民一起疏通排水管道,提升居住環境;通政木偶隊以木偶和街巷文化作為橋梁,開展相關文化活動。在這一個半月裡,10支團隊各出奇招,聯合街巷社區居民共同開展「社區營造」工作。
「這些團隊是一個個微小的細胞,『社區營造』就是聯合更多微小的細胞,組成鮮活的器官,最終讓古城活力湧動。」社區營造競賽評委、鄉愁經濟學堂社長林德福認為,泉州古城保護模式是3.0的「見人、見物、見生活」,而「社區營造」就是解決「見人」的問題。他認為,社區營造的精神本質是住在社區裡的人對這方土地、這份文化的認同感,有了認同感才會去保護,才會將社區當成故鄉去經營。
「泉州古城擁有最好的社區營造基礎。泉州古城裡各個年齡層的人口比較齊整,還未出現空心化現象。泉州還擁有悠久而包容的歷史文化,很多年輕人關心文化,敢於也更願意去嘗試新鮮事物。這些都為社區營造提供了豐沃的土壤。」林德福從事社區營造工作20餘年,曾參與臺灣、成都、廈門等多地的社區營造項目。在中期匯報過程中,有不少團隊讓他感到驚訝,比如溪亭社區的居民在社區營造小組的號召下,自發地修繕、整理房屋,甚至捐出自家家具,發揮積極性、主動性,聯手改造社區公共空間。「一個半月時間就能做到這樣,實在很不容易。」
中期匯報過後,10支團隊將繼續完善行動計劃,最終將選出5支隊伍,給予資金開展「社區營造」示範點建設。最終競賽的評判標準包括:能否帶動居民自發參與,促進居民與團隊、居民與居民之間的互動關係,增加居民對社區環境及社區文化的認同感,計劃的可持續性與可行性,能否以點帶面向外推廣,擴散到其他社區等。(記者 殷斯麒 實習生 黃穎穎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