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美麗古城 家園共造」社區營造競賽迎來中期匯報

2020-12-12 閩南網

歷時一個半月,由泉州市古城辦、鯉城區政府主辦的「美麗古城 家園共造」社區營造競賽近日迎來中期匯報。10支參賽團隊帶領專家評委走訪相關社區,展示社區營造工作成果、計劃和思路,專家評委也給予團隊專業建議,指導他們接下來的社區營造工作。

  城南地保隊在青龍巷打造的牆繪現在紅了

  去年,由社區幹部、專業人士和熱心人士組成的10支泉州社區營造團隊,在6.41平方公裡的古城範圍內選取街巷開展活化文化業態、提升居民對文化認同感、增強居民凝聚力等工作。從「政府讓我做」變為「我要做」,社區營造正在古城掀起「自下而上」的文化共建潮流,基層活化傳承的活力不斷湧現,在新型社區治理方面邁出探索的一步。

  因巷制宜

  深挖文化特色激發居民積極性

  古城社區各有文化特色,每條街巷都有故事。10支團隊分別選取了水門、通政、溪亭、新峰、東門、新橋、隘南、新門等社區,深入街巷與居民溝通交流,根據社區特色和居民訴求制訂行動計劃。

  溪亭社區地處古城核心區,目前有1000多名居民。「社區裡都是老居民,我們團隊的初衷就是拉近鄰裡間的距離,打造一個可以供居民開展活動的公共空間。」溪亭家婆團隊成員楊琳介紹,他們牽頭聯繫溪亭社區居民,籌集資金對社區內中山花園小區一處閒置小樓進行重新裝修與水電布置,使其成為社區新的公共活動空間。小樓裡的家具基本上都是居民捐贈的,包括沙發和棋牌桌等。

  小樓熱鬧開張後卻少人使用,團隊又進一步與啟航社工合作開辦「四點鐘學堂」。「四點鐘學堂服務對象是社區裡的小朋友。四點鐘是小學放學時間,而家長一般都是五六點下班,這段時間裡小朋友可以到小樓裡看書學習,有個放心的去處。」楊琳說,小樓漸漸熱鬧了,鄰居走動也多了,在這個活動空間裡大家還會不時討論社區的衛生、環境等如何提升。

  中期匯報時,溪亭家婆團隊還別出心裁地舉辦了「百家宴」,讓每戶居民拿出一道菜一起吃。「當天有百分之八十五的社區居民都來了,非常熱鬧,就像一家人一樣,心更近了。」楊琳說。

  青龍巷位於隘南社區,巷內有青龍宮、林拔瑞故居、林廉平故居、李妙森故居等文化地標。城南地保隊結合古巷的文化,在進行社區踏勘、入戶了解居民情況後,與隘南社區的居民達成了社區營造提升的共識。今年元宵節,以泉州城南為主題的「城南舊事」照片展在李妙森故居舉行,展出了城南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變化的照片。這是城南地保隊開展社區營造的一項成果,他們跟故居的繼承人進行了多次溝通,這座帶有南洋風格和閩南特色的建築通過展覽的形式呈現在眾人面前。

  而製作牆繪也是小組成員們集體的創意。「我們聯繫了『歪脖子系列泉州人』的作者,聯繫了不少熱心人士在巷子裡做牆繪,現在這面牆也紅了,不少人前來打卡,感受濃濃的閩南風情。」城南地保隊隊長黃強說道。在交流過程中,青龍宮的主事提議以青龍宮為推力來加強社區營造。還有志願者自發參與巡境夜志願服務,共同感受保生大帝巡境的氛圍,這就是社區營造帶來的改變。

  以點帶面

  關注環境提升也注重人的改變

  在中期匯報的走訪過程中,10支隊伍紛紛展示團隊與居民共建的成果:泉城淘井隊選擇通政社區,以「井」為線索,營造街區的「井」文化;沙礫留金團隊提出了「微社區」的概念,還與居民一起疏通排水管道,提升居住環境;通政木偶隊以木偶和街巷文化作為橋梁,開展相關文化活動。在這一個半月裡,10支團隊各出奇招,聯合街巷社區居民共同開展「社區營造」工作。

  「這些團隊是一個個微小的細胞,『社區營造』就是聯合更多微小的細胞,組成鮮活的器官,最終讓古城活力湧動。」社區營造競賽評委、鄉愁經濟學堂社長林德福認為,泉州古城保護模式是3.0的「見人、見物、見生活」,而「社區營造」就是解決「見人」的問題。他認為,社區營造的精神本質是住在社區裡的人對這方土地、這份文化的認同感,有了認同感才會去保護,才會將社區當成故鄉去經營。

  「泉州古城擁有最好的社區營造基礎。泉州古城裡各個年齡層的人口比較齊整,還未出現空心化現象。泉州還擁有悠久而包容的歷史文化,很多年輕人關心文化,敢於也更願意去嘗試新鮮事物。這些都為社區營造提供了豐沃的土壤。」林德福從事社區營造工作20餘年,曾參與臺灣、成都、廈門等多地的社區營造項目。在中期匯報過程中,有不少團隊讓他感到驚訝,比如溪亭社區的居民在社區營造小組的號召下,自發地修繕、整理房屋,甚至捐出自家家具,發揮積極性、主動性,聯手改造社區公共空間。「一個半月時間就能做到這樣,實在很不容易。」

  中期匯報過後,10支團隊將繼續完善行動計劃,最終將選出5支隊伍,給予資金開展「社區營造」示範點建設。最終競賽的評判標準包括:能否帶動居民自發參與,促進居民與團隊、居民與居民之間的互動關係,增加居民對社區環境及社區文化的認同感,計劃的可持續性與可行性,能否以點帶面向外推廣,擴散到其他社區等。(記者 殷斯麒 實習生 黃穎穎 文/圖)

相關焦點

  • 泉州古城社區營造:環境改善鄰裡同心 社造初見成效
    古城社區營造中期評委走現場上周末舉行——在社區居民、入圍團隊成員共同努力下,將轄區一處閒置房屋,略加修整,成為今後社區共同的活動場所;請來民間高手,對一堵臨街圍牆,進行牆體彩繪;挖掉原來的破舊石階,鋪設防腐木臺階,擺上花花草草,共同改善家園環境……(記者林福龍 通訊員李偉才 文/圖)
  • 泉州古城社區營造怎麼造 他們有9大暢想
    社區營造怎麼造 他們有9大暢想古城社區營造進階培訓落幕,81名學員匯報成果,並將再次自由組隊,進入「提案初賽」小組分享調研成果東南網11月28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劉燕婷 通訊員 楊琳 文/圖)上周末,為期一個月的「美麗古城
  • 「社區營造」怎麼做? 泉州鯉城3-5個社區今年將試水
    「社區營造」是什麼,該怎麼做?昨天海都會客廳邀請到泉州市古城辦主任、政協委員、街道社區和居民代表,來共同探討。據悉,2017年,將以鯉城區為重點區域,以3到5個社區為試點進行社區營造,豐澤、洛江也將局部嘗試。
  • 臺籍社區規劃導師林德福:永居才能保鄉愁
    有著十年臺灣社區總體營造實踐經驗和十年大陸規劃實踐與社區營造推廣經驗的林德福,在會上通過典型案例,分享了自己對推進古城區社區營造的見解和看法。圖為臺籍社區規劃導師林德福在閩臺兩岸社工人才交流會上,通過典型案例分享了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葉秋雲 攝林德福表示,社區營造的生命力在於真正符合群眾的需求,最終實現居民的共建、共創、共享。
  • 專家聚焦城市社區營造難點
    新華社福州10月31日電(記者吳劍鋒、趙雪彤)鄰裡互不相識、歸屬感缺失、群眾參與度低……隨著城市化推進,各地社區營造面臨諸多難點,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一大掣肘。  如何培育居民主體性和歸屬感?31日在福州舉行的2020年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中,多名專家圍繞此話題,分享社區治理的創新方法。
  • 活地圖·草根力量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社區營造: 激活社區內生力 古城是800多萬泉州人共同的古城,如何凝聚起千千萬萬普通市民群眾的力量,一起共建共享、共管共治美好古城?2017年9月,由泉州市古城辦、鯉城區政府主辦的「美麗古城 家園共造」社區營造活動啟動,邁出新型社區治理模式的探索步伐。
  • 居民動手扮靚家園 營造社區美麗環境
    彩繪輪胎花盆上牆。3月8日上午,為了營造美麗和諧的社區環境,積極探索社區發展治理路徑,提升居民歸屬感,呼籲全民參與「社區營造」,小關廟社區召集轄區單位、商家、黨員群眾共同開展的「廉行小關綠潤家園」志願服務行動在東城拐街拉開帷幕,社區工作人員、志願者、西南油氣田工程技術研究院的黨團員們以及獅馬路幼稚園的小朋友和老師紛紛參與到建設綠潤家園的活動中。
  • 泉州2019社區營造決賽收官 4個社區獲評「試點社區」
    上周五,泉州市城市管理提升行動2019年社區營造在新門文旅城市會客廳如期舉行,泉州社區營造的「操盤者」們齊聚一堂,談規劃,話藍圖。來自鯉城、豐澤、洛江等8個社區的代表一一登臺,展示各自社區的創建特色和民生亮點,評委們根據社造團隊與社區民眾的關係,社造團隊關於社區願景的思路,社造計劃的過程性、滾動性、參與性,社造團隊真實坦誠的態度,活動補助費使用情況等5個維度,進行全方位評定。
  • 2019海絲泉州古城徒步報名啟動 五千名額穿越古城
    中新網泉州11月2日電 (記者 孫虹)覆蓋古城200多條古巷的2019海絲泉州古城徒步活動正式啟動報名。本次徒步活動規劃人數5000人,以福建泉州古城文化為背景,透過每一條街巷、每一段歷史文化,結合泉州多元宗教文化特點,讓參賽者們在以雙腳丈量古城風貌之餘,探尋古城脈搏,感知古城風味。
  • 泉州5個社區營造試點方案出爐 年底前將建成
    閩南網6月15日訊 昨日上午,泉州市城管辦專門召開「社區營造」項目工作推進會。海都記者會上獲悉,為推進5個試點社區的「社區營造」和泉州的總體營造研究顧問工作,組建了泉州市街巷社區營造共享工作坊」策劃團隊,針對每個試點社區存在的問題,提出金點子,為每個社區量身定位改造思路。
  • 服務臺灣職工 營造溫暖家園 泉州工會推動泉臺兩岸職工融合發展
    兩岸要應通盡通,提升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努力把福建建成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要加強兩岸交流合作,加大文化交流力度,把工作做到廣大臺灣同胞的心裡,增進臺灣同胞對民族、對國家的認知和感情。要在對臺工作中貫徹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像為大陸百姓服務那樣造福臺灣同胞。」
  • 泉州古城:顏值氣質 活韻生香
    社區營造: 激活社區內生力古城是800多萬泉州人共同的古城,如何凝聚起千千萬萬普通市民群眾的力量,一起共建共享、共管共治美好古城?2017年9月,由泉州市古城辦、鯉城區政府主辦的「美麗古城 家園共造」社區營造活動啟動,邁出新型社區治理模式的探索步伐。
  • 泉州首個「社區營造」服務中心啟用 今後將推廣
    新啟用的寶秀小區社區營造服務中心,吸引了居民的目光。  核心提示  近日,位於泉州市區寶秀小區的「社區營造服務中心」正式啟用。這是泉州首個啟用的社區營造服務中心,市區其他4個試點社區也將陸續啟用。  社區營造,或將為未來的社區、城市,構建起共謀共建、共管共享的平臺,推動更多的居民主動參與到社區治理中。
  • 連日來,區直部門街道社區忙著建設綠色家園
    通過此次植樹節活動,提高轄區居民保護社區生態環境,建設美麗家園的意識。 街道、社區巾幗黨員、居民志願者共30多人參加,精心種下350株冬青苗。(葉芬芬) 大家默契配合,栽下一株株樹苗,為美麗家園增添了一抹新綠。(蘇友傑) 豐澤街道 迎津社區 近日,迎津社區黨委、居委會組織社區在職黨員、黨員志願者、計生中心戶長到武陵農場,開展「黨員主題黨日」義務植樹活動。
  • 人文氣息與市井氣息交織 泉州通政社區打造共治共享模式
    暑假期間,孩子們在社區睦偶9號館公共活動空間學習知識。 (通政社區供圖)「文武一條巷」——說的是位於中心市區中山路鐘樓以南向西,東起中山中路,西止於會通巷的通政巷。再過不久,這條巷子將作為泉州古城29條背街小巷綜合提升工程首批啟動的巷子,率先動工。
  • 綠染城鄉滿眼春 ——仙遊縣加快推進國土綠化營造美麗家園
    鯉城街道及洪橋社區開展義務植樹活動。仙遊紅木生態園綠意濃濃、花木蔥蘢。□本報記者 朱建婷 通訊員 鄭凌生 張力 文/圖3月12日,正值植樹節,仙遊縣委書記鄭亞木、縣長吳國順等縣領導與400多名幹部群眾一起來到客山公園開展2019年全民義務植樹活動,以實際行動為美麗新仙遊增添新綠。
  • 泉州首個「社區營造」服務中心啟用 位於市區寶秀小區
    ­­  近日,位於泉州市區寶秀小區的「社區營造服務中心」正式啟用。這是泉州首個啟用的社區營造服務中心,市區其他4個試點社區也將陸續啟用。­  社區營造,或將為未來的社區、城市,構建起共謀共建、共管共享的平臺,推動更多的居民主動參與到社區治理中。
  • 泉州北濱江公園已開放8園 臺魁巷打造文化示範點
    26日上午,為增強《關於進一步完善泉州市區「城市雙修」工作的提案》《以「雙修」試點驅動古城提質和轉型發展》《關於做好海絲泉州城市營銷工作的幾點建議》三個重點提案的辦理實效,市政府市政協聯合開展重點提案督辦活動。  昨日,督辦組一行現場走訪泉州·北濱江公園、臺魁巷7—1號古民居、東亞之窗文創園,並召開專題座談會。記者獲悉,泉州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 【上海公安大調研】營造美麗社區家園,一起來看看蜀黍付出了哪些努力
    【上海公安大調研】營造美麗社區家園,一起來看看蜀黍付出了哪些努力 2020-10-28 11: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探秘泉州豐州古城:引入社區營造 激活千年古地
    豐州古城 從千年走來漫漫歷史行進中,又素有「先有豐州,後有泉州」之說。作為千年古鎮和豐州古地,去年5月,南安豐州鎮被省政府評為「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鎮」。豐州收穫的「眷顧」還不止這些——日前,住建部在泉州組織召開《泉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修編)》技術審查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