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臺籍社區規劃導師林德福此前參加活動資料圖。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福州11月17日電 (葉秋雲)「未來城市化發展比較有潛力的地區是大陸」,林德福正是懷著這樣一種認識,選擇西進大陸發展,從事城市規劃實踐、社區營造推廣等工作,一來已是十餘年。
近日,閩臺兩岸社工人才交流會在福建省福州市社會組織(社工)創業園舉行。有著十年臺灣社區總體營造實踐經驗和十年大陸規劃實踐與社區營造推廣經驗的林德福,在會上通過典型案例,分享了自己對推進古城區社區營造的見解和看法。
圖為臺籍社區規劃導師林德福在閩臺兩岸社工人才交流會上,通過典型案例分享了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葉秋雲 攝
林德福表示,社區營造的生命力在於真正符合群眾的需求,最終實現居民的共建、共創、共享。社工機構不能「服務到家」,不要什麼都做得太「專業」、太好,要留一點點給基層工作者、居民自己去做。
「社工機構『專業』,社區居民的參與度就不高,社區營造就不會有大的突破。」林德福說。
在推進泉州市鯉城區臨江街道社區營造工作時,他便是如此。當泉州「美麗古城 家園共造」社區營造計劃提出時,作為專家的他參與了社會機構人員培訓和選拔,將自己的社區營造經驗分享給大家。
圖為泉州「美麗古城 家園共造」社區營造選點決賽資料圖。受訪者供圖
林德福表示,泉州「美麗古城 家園共造」社區營造是個實驗性計劃,目的是創造一個自下而上的渠道,使自發、自願的民眾以團隊化主動提案的方式,參與到古城的保護和發展中來。
自2017年8月啟動以來,這些古城社造團隊經過三階段六步驟的競賽過程,先後完成報名初階、進階培訓、組隊提案、以賽代練、擇優選點、實踐開乾等多種考驗,而後進入了立項落地、項目推進階段。
林德福認為,社區營造的精神本質是實現在地居民對這方土地、當地文化的認同感,是一個延續特色古城文化的過程,切入點也得從古城生活中找出來,關鍵是要融入到居民日常生活中,直擊和解決社區問題。「只有讓居民感受到自己生活的變化,營造工作才有更持久的動力。」
負責泉州「美麗古城 家園共造」社區營造隘南組的工作人員就認識到了這些。他們組織傳春幼兒園孩子手繪創作街巷指示牌,開展「我為城南代言」「我在城南過元宵」「春節張燈結彩亮古街」等活動,讓居民參與到社區營造中來。
「社區營造,不能只是記得住鄉愁,鄉愁要找到一個在現代社會可以承載的、真實運轉的方式留存。」林德福現被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聘為「社區規劃導師」,也是《鄉愁經濟學堂》社長,他表示,永居才能保鄉愁,經營方可談經濟。
「登陸」十多年來,他先後在浙江麗水、寧波奉化、福建泉州、廣州韶關等地開展在地社區與鄉建團隊孵化、古城保護、城鄉融合等項目。2020年1月,他受聘為集美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教師。
林德福表示,希望自己三十年來在臺灣、大陸的社區營造工作經驗,能夠為大陸培養城市規劃或社區營造人才盡一份力。他還會繼續透過「鄉愁經濟學堂」公眾號推廣社區營造經驗,讓相關行業人士可以借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