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料植物園成了當地最大的特色
「沒有什麼比香料更能拴住我們雲南人的鄉情,定遠社區從一無所有到香料滿園滿村,並且走出了屏東,走向了高雄。想吃地道的雲南菜只有到定遠社區,這已經是周邊居民和遊客的共識。」臺灣屏東縣裡港鄉定遠社區居民白黃興說,無論外面的世界怎樣變化,維繫住雲南鄉愁的就是這些不起眼的植物。
在臺灣出生的雲南籍後代白黃興
2月2日,春節前夕,參加第二屆七彩雲南相約臺灣文化月的媒體代表團走進定遠社區,地道的雲南鄉音,手抓米線、椰子雞、包燒鯽魚、酸辣湯、米涼蝦……乍一看還以為來到雲南鄉下,這些帶著濃烈香味和辣椒味的美食完全有別於臺灣食物,讓來賓們在大快朵頤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濃濃的雲南風情。
「我們就是地道的『雲南村』,村民大多由上世紀50年代抵達臺灣的雲南人組成,他們中有漢族、哈尼族、傣族、拉祜族、景頗族……」88歲的張傳中說,自己到臺灣已經整整68年,當初抵達屏東時,面對分到手的岸邊荒涼沙石地。所有人倒吸一口冷氣,但是要活下去,除了開荒推土沒有任何其他方式。
來臺已整整68年的雲南老鄉張傳中
「很多地方茅草很深,溝壑高高低低,我們把土地平整後先嘗試著種黃豆,後來又種植甘蔗、香蕉。看到臺灣飲食因為缺少佐料,口味偏淡外,雲南老鄉打起了香料的主意。」張傳中說,雲南人吃飯重香料,村民在屋前屋後種了不少特殊植物,從花椒、野薄荷、馬蜂橙到水蓼、刺芫荽等,沒想到大獲成功,酸酸辣辣的食物一端上來,雲南味就出來了。
「我們這些漂泊的人終於落腳生根,生活越來越安定。上世紀末,兩岸通航後,我回去過臨滄雲縣的老家,但父母早就去世,我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把他們的墳墓修整一新。」 張傳中說,整個家族已經沒有親人,唯一的一個姑姑也不在了。來臺時間雖然久遠,但非常想念雲南的家鄉。
50年代抵達定遠社區的雲南鄉民
白黃興是在臺灣出生的雲南籍第二代鄉民,能講一口地道的雲南話,他說,雲南村的說法不是白叫的,從花卉到蔬菜到檸檬,定遠社區的村民發揮了雲南人能把所有植物都加工成食物的本色,口味跟閩南的完全不一樣。「大家一嘗,味道還真不錯,名聲就這麼出來了。」
許美芳是這裡的常客了,這位臺灣大仁科技大學環境與職業安全衛生系的副教授跟定遠社區結下了難以割捨之緣。她從2001年幫助定遠社區開發香料,輔助村民推出當地第一個香料種植園、第一家雲南餐廳,並在網上公開招收有興趣的學員,培訓學習食品安全和料理製作,推廣雲南香料,傳承鄉土文化。
「種香料不容易,開闢出一塊熟地要好幾年功夫,不同品種的香料是定遠社區最大的特色,這有別於臺灣其他地方的生存之本。現在當地有了好多家餐廳,雲南的酥肉、香腸也登上了餐桌。」 許美芳說,醃製香腸,香料功不可沒,滇味特色飲食文化在臺灣越來越受到歡迎。
地道的雲南美食讓大家只顧拍而忙不得吃
記者了解到,當地還成立了滇緬民俗文化協會,幫助村民辦起雲南美食文化季及潑水節、米線節活動,推廣滇緬香料美食與特產,以及滇緬風味攤位、民俗舞蹈表演等,來賓還可參與滇味特色「飲料」——米涼蝦製作體驗。
村民介紹,涼蝦其實不是蝦,就是用米做的甜品,先將米磨成漿,攪拌均勻後加上蓋煮半個小時,然後用網眼狀的篩子濾成「小蝦子」的形狀,再放入冷水桶,舀出後加上碎冰、糖水就成了清涼消暑的甜點。「我們小時候最愛吃的就是米涼蝦,涼了身子,甜了心裡。」
臺灣「雲南村」的鄉民們正用這些傳統的手工技藝方式,表達著對故鄉雲南的最深切懷念。雲南網記者趙崗 彭詩奇發自臺灣
來源:雲南省臺辦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