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雲南村」的鄉愁叫香料

2020-12-13 華夏經緯網

  香料植物園成了當地最大的特色

  「沒有什麼比香料更能拴住我們雲南人的鄉情,定遠社區從一無所有到香料滿園滿村,並且走出了屏東,走向了高雄。想吃地道的雲南菜只有到定遠社區,這已經是周邊居民和遊客的共識。」臺灣屏東縣裡港鄉定遠社區居民白黃興說,無論外面的世界怎樣變化,維繫住雲南鄉愁的就是這些不起眼的植物。

  在臺灣出生的雲南籍後代白黃興

  2月2日,春節前夕,參加第二屆七彩雲南相約臺灣文化月的媒體代表團走進定遠社區,地道的雲南鄉音,手抓米線、椰子雞、包燒鯽魚、酸辣湯、米涼蝦……乍一看還以為來到雲南鄉下,這些帶著濃烈香味和辣椒味的美食完全有別於臺灣食物,讓來賓們在大快朵頤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濃濃的雲南風情。

  「我們就是地道的『雲南村』,村民大多由上世紀50年代抵達臺灣的雲南人組成,他們中有漢族、哈尼族、傣族、拉祜族、景頗族……」88歲的張傳中說,自己到臺灣已經整整68年,當初抵達屏東時,面對分到手的岸邊荒涼沙石地。所有人倒吸一口冷氣,但是要活下去,除了開荒推土沒有任何其他方式。

  來臺已整整68年的雲南老鄉張傳中

  「很多地方茅草很深,溝壑高高低低,我們把土地平整後先嘗試著種黃豆,後來又種植甘蔗、香蕉。看到臺灣飲食因為缺少佐料,口味偏淡外,雲南老鄉打起了香料的主意。」張傳中說,雲南人吃飯重香料,村民在屋前屋後種了不少特殊植物,從花椒、野薄荷、馬蜂橙到水蓼、刺芫荽等,沒想到大獲成功,酸酸辣辣的食物一端上來,雲南味就出來了。

  「我們這些漂泊的人終於落腳生根,生活越來越安定。上世紀末,兩岸通航後,我回去過臨滄雲縣的老家,但父母早就去世,我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把他們的墳墓修整一新。」 張傳中說,整個家族已經沒有親人,唯一的一個姑姑也不在了。來臺時間雖然久遠,但非常想念雲南的家鄉。

  50年代抵達定遠社區的雲南鄉民

  白黃興是在臺灣出生的雲南籍第二代鄉民,能講一口地道的雲南話,他說,雲南村的說法不是白叫的,從花卉到蔬菜到檸檬,定遠社區的村民發揮了雲南人能把所有植物都加工成食物的本色,口味跟閩南的完全不一樣。「大家一嘗,味道還真不錯,名聲就這麼出來了。」

  許美芳是這裡的常客了,這位臺灣大仁科技大學環境與職業安全衛生系的副教授跟定遠社區結下了難以割捨之緣。她從2001年幫助定遠社區開發香料,輔助村民推出當地第一個香料種植園、第一家雲南餐廳,並在網上公開招收有興趣的學員,培訓學習食品安全和料理製作,推廣雲南香料,傳承鄉土文化。

  「種香料不容易,開闢出一塊熟地要好幾年功夫,不同品種的香料是定遠社區最大的特色,這有別於臺灣其他地方的生存之本。現在當地有了好多家餐廳,雲南的酥肉、香腸也登上了餐桌。」 許美芳說,醃製香腸,香料功不可沒,滇味特色飲食文化在臺灣越來越受到歡迎。

  地道的雲南美食讓大家只顧拍而忙不得吃

  記者了解到,當地還成立了滇緬民俗文化協會,幫助村民辦起雲南美食文化季及潑水節、米線節活動,推廣滇緬香料美食與特產,以及滇緬風味攤位、民俗舞蹈表演等,來賓還可參與滇味特色「飲料」——米涼蝦製作體驗。

  村民介紹,涼蝦其實不是蝦,就是用米做的甜品,先將米磨成漿,攪拌均勻後加上蓋煮半個小時,然後用網眼狀的篩子濾成「小蝦子」的形狀,再放入冷水桶,舀出後加上碎冰、糖水就成了清涼消暑的甜點。「我們小時候最愛吃的就是米涼蝦,涼了身子,甜了心裡。」

  臺灣「雲南村」的鄉民們正用這些傳統的手工技藝方式,表達著對故鄉雲南的最深切懷念。雲南網記者趙崗 彭詩奇發自臺灣

    來源:雲南省臺辦

 

責任編輯:李欣

相關焦點

  • 臺灣屏東有個「雲南村」
    「我們說雲南話,吃雲南菜,過雲南的節日,其實大家平時就說這裡是臺灣的』雲南村』。」  雲南與臺灣,一個在崇山峻岭的西南深處,一個在波濤萬裡的東南海域,似乎相距很遠,但人們卻有著同樣的鄉愁。「來到臺灣那麼多年,最想的就是雲南的這一口菜。」
  • 臺灣竟有「陝西村」、「雲南村」,這個村子據說住著屈原後代
    海峽導報(記者 薛洋 @臺海大師兄)在臺灣,端午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今年更是放了四天假,今天繼續休假。你也許不知道,在臺灣的彰化縣,有一個叫屈家村的地方,村民據說是屈原在臺灣的後人。臺灣像這樣的「奇怪」村子還有不少,像是彰化還有個「陝西村」,南投有個「雲南村」,全臺各地還有一些「村子」一度流行浙江方言。這些地方銘刻著兩岸大時代的歷史記憶。臺灣屈家村住著屈原後人?在彰化縣寶部裡,有個叫「屈家村」的地方,這個村子有200多名屈姓子孫,據說是屈原在臺灣的後裔。
  • 臺灣有個雲南村,地道美食讓人驚豔,還有一段「滇西往事」
    臺灣北部的桃園龍岡地區有個著名的滇緬美食市場,走入其中,恍如到了雲南,它叫「忠貞市場」。從中壢火車站出來,問一下附近的人都知道。這個號稱全臺灣滇緬小吃最大的集散地,因為豐富多彩的特色飲食而遠近聞名,很多旅行攻略也有介紹過,並且它非那種專門「接待」遊客的美食街一類,所以,不但價格相宜,且口味非常地道。
  • 臺灣清境有個「雲南村」
    新華社臺北1月31日電題:臺灣清境有個「雲南村」新華社記者吳濟海雲南家常菜、雲南菜館、雲南風味料理、火把節,乍看這些內容的廣告牌,以為是到了雲南。但這裡卻是臺灣南投境內,海拔2000米左右的清境地區。「我們的博望新村,就是獨具特色的『雲南村』。」魯文印笑著對記者說。這位身穿彝族服裝的中年漢子,帶領家人經營著遠近聞名的雲南菜餐館——清境魯媽媽餐館。他在跟博望新村的同輩人通電話時,講的是流利的雲南話。「我們從小就說雲南話,因為父母都是雲南人。」他說。民宿「滇緬的家」負責人、南投縣雲南同鄉會理事長李克之,和魯文印年紀相仿、一起長大。
  • 一首《鄉愁》,臺灣臺灣!
    一首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想必大家都知道,說不定還能夠朗朗上口。然而,這首《鄉愁》又讓人想起,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中詩句: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它曾經有過這樣的名字,島夷、瀛洲、流求、雞籠直到設立臺灣府,有了臺灣的稱呼。元朝以來,加強了對臺灣的管理,設澎湖巡檢司,明朝時,大規模的大陸居民遷居臺灣。之後,隨著地理的大發現,西班牙人的殖民,又有荷蘭人的殖民。
  • 美斯樂:泰國的「雲南村」
    有人說它是泰國的「雲南村」,有人說它是泰國的「春城」,也有人說它是泰國的「小中國」。不管是何種稱謂,都賦予了美斯樂一種中國淵源。正是它那特有的歷史淵源,美斯樂才格外受到中國人的注目。  住著原國民黨九十三師後裔  美斯樂聲名遠播,是因為那裡聚居著原國民黨九十三師的後裔,他們大多祖籍雲南昆明、保山一帶。
  • 用香料與鄉愁譜寫娘惹美食傳奇
    初到南洋生活的中國移民思鄉情切,但苦於沒有家鄉食材一解鄉愁,他們和家中婦女遂吸收當地飲食特色,輔以中式煮法,將各類香料加入食譜中,烹調出一道道別具特色的美味佳餚。「始於父輩鄉愁的娘惹菜,就在每一代母女的口耳相傳下。傳承了數百年……文字:蔡志鵬     圖片:有關商家由於早期娘惹菜有不外傳的特點,所以每一家的煮法都略有不同,難以說出哪種口味更為正宗。
  • 有一種鄉愁叫臺灣
    我的大通證是2014年3月17日籤發的,那年4月我第一次去了臺灣自由行。10天9夜的行程,沿著臺灣東海岸一線暢遊。一路的美景、美食令人心情無比愉悅,而臺灣人民那親切醇厚的人情味更叫人沉醉不已。這幾年來,我一直保持著每年兩次出境遊的頻率。因為太多美景、太少時間,雖然心心念念想再去臺灣,卻也一直沒有成行。
  • 臺胞黃麗卿終南山下覓「鄉愁」:鄰裡都叫我「鄉黨」
    臺胞黃麗卿終南山下覓「鄉愁」:鄰裡都叫我「鄉黨」 2020-12-12 14:13:52 作者:孫靜波 責任編輯:孫靜波   中新社西安12月12日電 題:臺胞黃麗卿終南山下覓「鄉愁
  • 《鄉愁》:余光中,鄉愁是遠眺,我在臺灣,母親在大陸
    《鄉愁》:余光中,鄉愁是遠眺,我在臺灣,母親在大陸連接臺海最有名的詩,就是余光中的詩《鄉愁》,每到佳節倍思親,總會有人提起這首詩,簡單,直接,卻觸動了我們的心弦,那就是思念,深入骨髓的思念,我在臺灣,母親在大陸,這份思念,輕輕一碰,就淚如泉湧
  • 泰國北部有一個「雲南村」,風景堪比元陽梯田
    臺灣當局開始將這些兵作為反攻大陸的本錢,後來迫於國際輿論壓力,與這些官兵斷絕了關係。於是這些人後來就成為一群被國民黨拋棄的群體,無根的浮萍,沒有國籍,沒有身份,幾經輾轉落腳泰北,困居高山密林中。90年代一部由劉德華主演的電影《異域》,就是描寫當年這支軍隊在緬甸的生活鬥爭狀況。
  • 一口牛肉麵裡,藏著50年思念的味道,這位70歲的古稀老人從臺灣回到蘇州 ,用時光打磨美食,治癒了鄉愁
    當如梭的時光讓人白了頭當鄉愁沉澱成珍貴的手藝食物的味道就是最好的回憶與思念香料是牛肉麵的神來之筆然而大陸和臺灣的香料有太多不同只要一有時間磨奶奶就會拉著徒弟去逛逛>香料市場看看香料間能否碰撞出不同味道臺灣人本不吃牛肉也沒有面正是第一批眷村人把牛肉麵帶到了臺灣
  • 臺灣人的鄉愁,都在一碗滷肉飯裡
    臺灣社會、經濟在三十年前發展變緩,所以即使到現在,小吃攤也沒有多大變化。如今,滷肉飯成了臺灣人的鄉愁。一碗熱氣騰騰的白米飯,鋪上一層琥珀色、顫巍巍抖動的五花肉丁……沒有什麼比主食+油脂的組合更能撫慰人心、勾起洶湧的鄉愁了。
  • 90後眾籌拍臺灣老兵電影 還原祖輩兩岸鄉愁故事
    中新社泉州1月6日電 題:「90後」眾籌拍臺灣老兵電影 欲還原祖輩兩岸鄉愁故事  作者 廖靜  「我的曾外祖父是一名赴臺的老兵,而我的曾外祖母在老家等待了一輩子。」1995年出生的傅博,來自福建晉江,就讀北京電影學院的他正著手拍攝一部臺灣老兵的劇情短片,欲還原包括自己曾外祖父在內的一個特殊群體的鄉愁故事。
  • 黃曉霞的遊記 | 觸摸臺灣 感受鄉愁
    沒去臺灣,印象中的臺灣是日月潭風光、阿里山的姑娘,綠島小夜曲、外婆的澎湖灣,還有臺北故宮裡與海峽兩岸隔海相望的《富春山居圖》下半卷《無用師卷》……去臺灣看看!2019年元月6日,我隨中旅湖北團,直飛高雄,來到了祖國寶島臺灣。為期八天的環島遊,給我留下印象最多的卻是那濃濃的化不開的鄉愁,老兵刻骨銘心、盼望回歸的思鄉情。
  • 縉雲燒餅給臺灣帶去鄉愁的味道
    縉雲燒餅給臺灣帶去鄉愁的味道 2019年03月25日 15:55:00來源:中國臺灣網 縉雲燒餅給臺灣帶去鄉愁的味道。(圖片來源:浙江省臺辦)  中國臺灣網3月25日縉雲訊 日前,臺灣東森新聞臺1001個故事欄目,以《白院裡的鄉愁味》為題播出了臺灣最新網紅美食——縉雲燒餅,視頻長達9分鐘,刷爆了臺灣眾多網友的朋友圈。
  • 在臺灣有一個雲南村莊,有令人驚嘆的正宗食物和「滇西往事」部分
    甚至還有一家叫「七彩雲南」的餐館,在那裡你可以吃很多雲南菜,比如過橋米線。市場上還可以吃雲南涼拌豌豆粉、八寶、豆粉等,這些都是雲南常見的街頭小吃,做法傳統,味道地道,非常罕見。雲南與緬甸、泰國和其他國家接壤,飲食文化相互影響,他喜歡嘗一點酸辣,很開胃。
  • 鄉愁文化:臺灣文化的清泉,一衣帶水骨肉親情的連接
    由於時間和空間,讓遠離故鄉的人產生了濃鬱的鄉愁。臺灣的鄉愁文化,正是由時間和空間的距離託起的,那一句句話語和一段段情真意切的表達,讓人感覺到積累在內心的深沉。鄉愁文化託起了臺灣文化的半邊天,也證明了不可阻斷的骨肉親情。余光中先生的鄉愁,簡樸而有強烈,有一種刻骨銘心的痛。
  • 臺灣女作家,寫下60年鄉愁
    臺灣女作家,寫下60年鄉愁  她的書裡有中國人一輩子都無法忘記的家國情懷  《環球人物》雜誌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巨流河」一詞對許多人來說都很陌生,但你一定熟悉它的另一個名字
  • 熬一罐叫「鄉愁」的中藥,慢慢療傷
    所以我不敢寫,怕刺痛太多的神經我寫下「打工」想到了許強,鄭小瓊和程鵬想到了自己這些年打工的辛酸想到了千千萬萬奔跑在異鄉卑微的靈魂他們在鋼筋水泥裡,在轟鳴的廠房,在流水線上過著揮汗如雨和黑白不分的日子微薄的收入只能彎曲著生活那種隱藏在身體裡的痛只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熬一罐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