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風味獨特的滷肉飯,全世界只有臺灣人會做」。臺灣小吃雖然有數百種,但能獲此殊榮的只有滷肉飯一家。
不吃滷肉飯,就算沒到過臺灣。
▲ 「小王清湯瓜仔肉」的滷肉飯,圖源@臺北畫刊
滷肉飯是臺灣平民小吃之王
蔡瀾說:「到臺灣,絕對不能去高級餐廳吃東西」,只有談到「庶民小吃」,潮州出身的蔡瀾才會口水流個不止。
蚵仔面線,吸飽了脂香和鮮味;骰子牛肉,嫩滑可口、肉汁迸發;薑絲滷大腸,入口是滿滿的醋香、辛香,回味卻是一陣豐腴;藥膳排骨湯,在餐後溫柔地滋潤你的胃腸……
▲ 臺灣小吃。臺灣人的主體閩南人、客家人自帶美食基因,還受到日本、美國、東南亞文化的影響,讓臺灣成了最熱鬧的美食、文化聚集地。
滷肉飯才是臺灣平民小吃之王。
▲ 臺式滷肉飯
滷肉飯和發明它的先民一樣,帶著隨意且粗獷的性格。一碗澆上事先滷好的碎豬肉熱飯,無須佐菜而滋味俱全,對先民來說已經是莫大的慰藉。
▲ 滷肉飯最令人信服的起源是:數百年前的先民們珍惜食物,把豬肉剁碎、滷煮,往熱飯上一澆,大口吃完,既快捷又解餓;還有一種說法是窮人們吃不起肉,只好拿腥臊的豬下水剁碎、長時間熬製去味,當成下飯的澆頭。
即使八十年代臺灣經濟騰飛成為「亞洲四小龍」,象徵著飢餓與貧窮的滷肉飯卻沒有消失,反而成了早點、宵夜,支撐起臺灣的日與夜。
北投菜市場裡全臺網絡票選第一的「矮仔財滷肉飯」、淡江大學學生口耳相傳被稱為夢幻的「源味滷肉飯」、臺北羅斯福路一段的「金峰滷肉飯」……每個臺灣人生命裡,都有街頭巷尾的一家滷肉飯。
▲ 滷肉飯小攤舊照片。臺灣社會、經濟在三十年前發展變緩,所以即使到現在,小吃攤也沒有多大變化。
如今,滷肉飯成了臺灣人的鄉愁。
一碗熱氣騰騰的白米飯,鋪上一層琥珀色、顫巍巍抖動的五花肉丁……沒有什麼比主食+油脂的組合更能撫慰人心、勾起洶湧的鄉愁了。
▲ 臺灣滷肉飯,最基礎款的搭配最經典,什麼滷蛋、青菜都是畫蛇添足。
但和焦桐所說「吃滷肉飯不宜孤獨品賞,宜在熱鬧歡騰的空間,在服務員的吆喝中,和狂餓的好友搶食」不同,滷肉飯恰恰是一個人的狂歡。
臺灣人的深夜食堂顯得安靜而孤獨。一鍋小火溫熱著的滷肉、面線,一對絮絮叨叨的夫妻,幾張老舊的桌椅,可能就是一家宵夜店的全部。
▲ 今大滷肉飯
在路邊停下機車,「呼嚕呼嚕」快速扒完一碗滷肉飯,肚皮溫熱,才有力氣匆匆前行。一如幾百年前溫暖先民一樣,滷肉飯也溫暖了深夜的臺灣人。
一碗滷肉飯,在臺灣南北也有差異
臺南貴為臺灣府城、美食之都,對傳統美食有天生的驕傲感;臺北則是近代興起的國際化大都市,口味雜糅、飲食也百花齊放。滷肉飯根植於兩地的水土,也產生出差別。
「滷肉飯」、「鹵肉飯」、「魯肉飯」、「肉燥飯」、「爌肉飯」……要想吃到一碗稱心如意的滷肉飯,首先要知道滷肉飯家族的內部區別。
▲ 打著爌肉飯招牌的店家,圖源@半島便利店
「滷肉飯、鹵肉飯、魯肉飯」其實一樣,意思都是指以滷肉做澆頭的主食。在臺北,滷肉飯多指切碎的滷肉;而臺南人的滷肉飯上則是一大塊滷好的五花肉。
在臺南人眼裡,臺北人切碎的豬肉不叫滷肉飯,只配叫做「肉燥飯」;而臺北人則覺得放一大塊肉的明明應該叫「爌肉飯」才對啊。
在口味上,臺南臺北也不一樣。
臺北滷肉飯依賴臺灣手作醬油,肉多切成長條,鹹香得精緻;而臺南滷肉飯則會加入黑糖、甘草等物,肉燥多切成肉丁,甘甜得霸道。
▲ 臺北滷肉飯,在臺南叫肉燥飯
▲ 臺南滷肉飯,臺南長時期作為臺灣最繁華的城市,物產豐富,貿易繁華。蔗糖作為古代的奢侈品,能吃到就是富貴的象徵。所以秉持傳統的臺南人愛好吃甜,就算在平民小吃滷肉飯也要甜口。而近代興起的臺北等地,則沒有這樣的習慣。
而且在臺灣,吃一碗滷肉飯,往往不那麼簡單。臺灣滷肉飯雖然只要3-10元人民幣,但通常是一小碗,讓人意猶未盡。店家精明,基本都搭配些滷味、魚湯甚至面線來增加收入。
要了碗滷肉飯,一般還要站在店門口的滷鍋前駐足思考:要蝨目魚皮湯還是苦瓜排骨湯?要滷蛋、滷鴨滷鵝還是霸氣的滷豬腳?
點完這些,末了再點一盤青菜撫慰自己:今天吃得還算健康!
▲ 滷肉飯的通常搭配。物產差異導致臺南臺北的滷肉飯搭配也有不同。臺北滷肉飯的配湯多為竹筍湯、苦瓜排骨湯等蔬菜肉湯;而臺南養殖業發達,蝨目魚湯、魚丸湯則是主角,有時候甚至點上幾個家常小炒,滷肉飯反而退居其次。
小王清湯瓜仔肉滷肉飯
地址:臺北市華西街17-3號
這家店的滷肉飯被稱為:「黑金滷肉飯」。來這家店,還必須點上一碗瓜仔肉湯,一口湯一口飯,一下子就把香菇滷肉飯扒完了。
富霸王豬腳
地址:臺北市南京東路2段115巷20號
滷豬腳做得好吃的店,滷肉飯都不會太差。富霸王的滷肉飯和豬腳師出同門,同樣名聲在外。
蓮霧滷肉飯
地址:新北市三重區重陽路二段24巷13號
老闆小名蓮霧,結果就取了這個根本不像滷肉飯店的名字。脆口的酸菜就能完美地中和滷肉偏肥的油膩感,也帶來了爽脆的口感,讓對肥肉無愛的人也能吃上一碗。
董娘的店
地址:屏東縣恆春鎮恆南路2巷22號
董娘的店在恆春小鎮已經經營了數十年,花生豆腐、醬油膏鳳梨、挫冰等小吃都充滿了懷舊的南臺灣氣息,但是滷肉飯才是必點品。
矮仔財滷肉飯
地址:臺北市北投區新市街30號北投市場內
矮仔財滷肉飯曾經被網絡票選為全臺灣第一好吃的滷肉飯,結果老闆遇見有人採訪,擺擺手說:「我不會用網路啦」。
這些小吃裡,滿滿的都是臺灣人的鄉愁
蚵仔煎
廣東人稱牡蠣為「蠔」,而在閩南潮汕及臺灣一帶稱之為「蚵仔」。混上紅薯粉、韭菜等用平底鍋煎一煎,就成了「蠔烙」或「蚵仔煎」。
鹹粥
臺灣人的「鹹粥」,源於泉州的「半粥」,最早流行於農業社會時期的臺灣農村。迥異於廣東粥的濃稠,福建、臺灣人的粥要避免煮成糜爛
大體上,鹹粥仍然分南北。「南魚北肉」,北部以豬肉為輔料,而南部則用蝨目魚、土魠魚、蚵仔作為配料,比北部要豪華得多。
薑母鴨
如果會一點閩南語,才能對「薑母鴨」心領神會。
臺灣川味牛肉麵
臺灣牛肉麵是臺灣小吃裡最大的烏龍了。它起源於四川籍國軍老兵,和四川面幾乎沒有相同之處,然而卻滿載著老兵們的鄉愁。
面線
面線糊源自泉州、廈門一帶,以面線為底,再下多種配料,如大腸、小腸、蝦仁、豬肝、魷魚、鴨心、醋肉等,煮滾配油條吃,多見於早餐。
北部多大腸面線;而臺南漁獲豐富,多產蚵仔面線,而如果有人敢賣大腸蚵仔面線,則會被美食家diss:「兩種食材味道殊異,性格相左,並不適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