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浮世繪:葛飾北齋的畫作中,自然已經佔據中心位置

2020-12-11 江蘇頻道

葛飾北齋作品《神奈川巨浪》

這是日本藝術中在西方知名度最高的圖景之一。《神奈川巨浪》(或按畫中日語漢字則稱為《神奈川沖浪裏》),是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系列畫作之一。19世紀初期的江戶時代,風景還是浮世版印畫的新鮮題材,北齋的系列風景畫廣受歡迎。18世紀的浮世繪中,風景只是用作人類活動的背景;而在北齋的畫作中,自然已經佔據中心位置。船上渺小的人類,在狂暴的大海上顛簸,仿佛即將被滔天巨浪吞噬。遠處白雪皚皚的富士山背後,陰雲籠罩的慘澹天空更增添了不祥之感。這幅作品暗示了人類在大自然的可怕力量面前不堪一擊。

浮世繪的藝術,初期原為肉筆浮世繪,即畫家們用筆墨色彩所作的繪畫,而非木刻印製的繪畫。肉筆的浮世繪,盛行於京都和大阪,這個畫派的開始,是帶有裝飾性的。它為華貴的建築作壁畫,裝飾室內的屏風。在繪畫的內容上,有濃鬱的本土氣息,有四季風景、各地名勝,尤其善於表現女性美,有很高的寫實技巧,為社會所欣賞。這些大和繪師的技術成就,代代相傳,遂為其後的浮世繪藝術,開導了先路。

而在作者葛飾北齋所在的江戶時代,處於日本封建社會的晚期,它和我國的清代相吻合。由於經濟的增長,城市裡首先產生一種「町人文化」(即市民文化),由於市民文化迅速得到發展,作者雲起,需要量擴大,大量印製,以供需求。從而使肉筆浮世繪進入版畫浮世繪階段。浮世繪版畫的印刷技巧,初為單純的墨摺本,以後發展有丹繪和漆繪,用彩筆添入的。真正的套色版畫錦繪,在公元1643年至公元1765年前後出現,浮世繪的印刷技術,達到一個高潮,如錦繡萬花,絢爛多彩,代表了日本民族在藝術上的高度成就。

此時,這幅《神奈川沖浪裏》的創作成就了極大的輝煌,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浮世繪之一。

畫面上被梵谷喻為「鷲爪」的驚濤駭浪激起飛沫,即將吞噬小舟。北齋把視點降低,仿佛自己在小舟中隨波翻騰,仰望浪頭及富士山,身歷其境地捕捉住整個場面。將大自然排山倒海的逼人氣勢,抒發得淋漓盡致,其絕妙之處,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然而這幅珍品,並非一朝一夕寫成,北齋於享和至文化年間(1800年左右)所發表的西洋風格版畫中,有過類似的作品,換言之,前後共歷經了三十年漫長歲月,才將這意象逼真的畫面完成。波濤中載浮載沉的小舟,是房總地區(現在的千葉縣)用來運送新鮮魚貨的運輸船。

畫面以大膽而直接了當的構圖和造型手法,表現了一個激動人心,令人振奮的場景:在洶湧澎湃的海浪中,有兩條奮進的船隻,遠遠望去是富士山。作者以極低的視點創造形象,表現出動蕩不安、緊張激烈的氛圍。而巨浪的呼嘯與遠處的富士山的安詳又形成了強烈的動與靜的對比,浪花的表現更渲染出畫面的緊張氣氛。左面高高隆起的浪尖,猶如一片烏雲從天而降、撲面而來,充分顯示了大自然的巨大威力。作者也許就是試圖通過這一手段來表現人與大自然的抗爭,並以此象徵民族的精神和氣節。因此,這不僅僅是一幅風景畫,它充滿著哲理和深刻的寓意。

著名美術史學家秋山光和就認為,已入古稀之年的北齋創作的《富嶽三十六景》中,其中《凱風快晴》、《神奈川沖浪裏》這兩幅作品,「將日本繪畫以往的所有成就都再一次集中地展現出來了」。

值得一提的是,葛飾北齋的繪畫風格對後來的歐洲畫壇影響很大,德加、馬奈、梵谷、高更等許多印象派繪畫大師都臨摹過他的作品。他還是入選「千禧年影響世界的一百位名人」中的唯一的一位日本人。

《神奈川巨浪》

創作時間:約1829-1833

作者:葛飾北齋(1760年─1849年)

材料:木版彩印

尺寸:26cm×38cm

藏於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

作者傳略

1778—1803

18歲時,北齋成為勝川春章門生,稍後啟用第一個繪畫名號「勝川春朗」。建立起技藝純熟浮世繪師的聲譽,專擅繪製市井風俗畫和美人圖。

1804—1820

他開始專注於風景和日本世俗生活場景的創作。與作家曲亭馬琴頻頻合作,為很多通俗小說和傳奇故事繪製插圖,並出版第一本畫冊《北齋漫畫》(1814-1818)。

1821—1833

19世紀20年代,北齋事業如日中天,印發了其最受推崇的系列風景畫《富嶽三十六景》,獲得巨大成功。此系列好評如潮,北齋又新創十幅富士山風景畫加入專集。

1834—1849

北齋於1834年繪製另一著名風景畫系列《富嶽百景》,為黑白印畫。晚年繼續有重要作品問世。北齋一生雖事業成功卻斂財無方,離世時近於赤貧。

聚焦

北齋的籤名

北齋的籤名出現在畫作標題裝飾框的左側。籤名為「北齋改為一筆」(為一所畫,原名北齋)。北齋漫長的藝術生涯中據說用過多達三十個不同的畫作籤名。他有不少作品籤名為「畫狂人北齋」,晚年多籤名為「畫狂老人」。

爪鉤樣浪花

畫面捕捉浪濤達至最高處的一瞬,巨浪隨後將吞沒船隻。浪頭水沫那爪子一般的形狀使得海浪仿佛是活物怪獸,因而突出了大自然那無可抗拒的恐怖力量。船隻即將被巨浪摧毀這一懸念增強了畫面前景的張力感,而且與背景中寧靜佇立的富士山形成對比。

層次豐富的天空

天空顏色微妙漸變,在富士山周圍營造出一種陰鬱籠罩的雲氣效果。呈現這種效果的技術叫做「分割」(bokashi),就是在印刷前將木版上的顏色部分刮除。這種技術與很多其他的彩印技巧一起,改變了19世紀木版彩印的風貌。

相關焦點

  • 18世紀浮世繪:葛飾北齋的畫作中,自然已經佔據中心位置
    《神奈川巨浪》(或按畫中日語漢字則稱為《神奈川沖浪裏》),是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系列畫作之一。19世紀初期的江戶時代,風景還是浮世版印畫的新鮮題材,北齋的系列風景畫廣受歡迎。18世紀的浮世繪中,風景只是用作人類活動的背景;而在北齋的畫作中,自然已經佔據中心位置。船上渺小的人類,在狂暴的大海上顛簸,仿佛即將被滔天巨浪吞噬。遠處白雪皚皚的富士山背後,陰雲籠罩的慘澹天空更增添了不祥之感。
  • 日本浮世繪代表大師——葛飾北齋
    說起「浮世繪」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它常常被當作日本藝術的代表,也常常被用於商業廣告,時尚產業和漫畫的表現中,陌生是因為大多數人對其來龍去脈基本沒什麼概念,然而事實上,在西方美術體系中,浮世繪卻被當作東亞美術的最高代表,並且實實在在的影響了包括梵谷、高更在內的20世紀西方畫家
  • 葛飾北齋晚年以「鐵棒滑滑」為筆名創作了大量的肉筆浮世繪
    洋洋灑灑的名單中卻只有一位日本人的名字,他就是葛飾北齋。但如果葛飾大師還在世,他應當會對此名單非常不以為然,畢竟在他74歲的時候曾認為自己70歲之前所畫過的東西都不怎麼樣,也不值得一提。富嶽三十六景-神奈川沖浪裏北齋1760年生於江戶(現東京)東郊的葛飾村,原名中島時太郎,14歲時學習雕版印刷,18歲起向浮世繪大師勝川春章學習畫畫,當時的他叫「勝川春朗」,19歲開始陸續發表作品,畢生留下的作品據推定約3萬5千幅。
  •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等浮世繪亮相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但是今天我們要給大家介紹的東方藝術描繪的則是喧囂浮華的入世之景——浮世繪 (Ukiyo-e)。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浮世繪珍品展展出了150餘件浮世繪作品,其中包括葛飾北齋的「富嶽三十六景」和大部分喜多川歌麿「美人繪」作品,並推出了350頁的浮世繪畫冊。
  • 日本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
    說起「浮世繪」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它常常被當作日本藝術的代表,也常常被用於商業廣告,時尚產業和漫畫的表現中,陌生是因為大多數人對其來龍去脈基本沒什麼概念,然而事實上,在西方美術體系中,浮世繪卻被當作東亞美術的最高代表,並且實實在在的影響了包括梵谷、高更在內的20世紀西方畫家 在日本江戶時代時期的繪畫
  • 日本浮世繪代表大師——葛飾北齋
    說起「浮世繪」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它常常被當作日本藝術的代表,也常常被用於商業廣告,時尚產業和漫畫的表現中,陌生是因為大多數人對其來龍去脈基本沒什麼概念,然而事實上,在西方美術體系中,浮世繪卻被當作東亞美術的最高代表,並且實實在在的影響了包括梵谷、高更在內的20世紀西方畫家
  • 淺談日本浮世繪,曾影響梵谷莫奈,附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賞析
    喜多川歌麿的代表作《寛政三美人》 「錦繪」創始人鈴木春信,致力於錦繪(即彩色版畫)創作,以描繪茶室女侍、售貨女郎和藝妓為多,畫作中的女性身形纖細、體態輕盈,秀美超常,自成風格。
  • 浮世繪中的「異世界」,讀葛飾北齋、鳥山石燕筆下的靈與怪
    伝土佐光信《百鬼夜行圖卷》(部分),室町時代(16世紀),京都真珠庵藏(重要文化財)非本展展品在日本美術史上,「鬼怪」作為異世界的生物開始出現是在平安時代末期(12世紀)。從這一時期到鎌倉時代,「鬼」的形象在美術作品中大量出現,如描繪神靈驅邪的《闢邪繪》、呈現地獄情景的《六道繪》,是後世「妖怪」形象的源頭。
  • 暮春的大阪,屬於浮世繪:從葛飾北齋看到鈴木春信、歌川國芳
    4月17日,「江戶的戲畫——從鳥羽繪到北齋、國芳、曉齋」在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開展。4月24日,「鈴木春信——波士頓美術館浮世繪名品展」在大阪阿倍野HARUKAS美術館開展。兩個展覽讓觀眾可以通過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及其作品,直觀地了解17世紀至19世紀日本浮世繪的風格門類與發展歷史,進而領略浮世繪風靡一時的魅力。毫不誇張地說,四五月暮春的大阪藝術,應該屬於浮世繪。
  • 【日】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
    葛飾北齋(1760年─1849年)Katsushika Hokusai,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他的繪畫風格對後來的歐洲畫壇影響很大,德加、馬奈、梵谷、高更等許多印象派繪畫大師都臨摹過他的作品。他還是入選「千禧年影響世界的一百位名人」中的唯一的一位日本人。
  • 淺談浮世繪藝術 & 葛飾北齋的《富嶽三十六景》
    但它的奇妙旅程還在繼續,20世紀初,不少畫家以浮世繪的材料與技法,創造出融合西方風格的新浮世繪,這些作品被稱為「新版畫運動」,是帶著印象派光影和透視的浮世繪,代表人物有川瀬巴水和吉田博。 吉田博新版畫作品《梅門》
  • 竹空間|浮世繪ICON創作者——葛飾北齋
    想知道答案,就到展覽「浮世繪ICON創作者——葛飾北齋」中一探究竟吧~「🌊」其實源自於一幅家喻戶曉的浮世繪名品——《神奈川沖浪裏》,作者吸收了日本畫自古以來似「鷲爪」的浪頭樣式,將畫中的海浪表現得極具裝飾性。在洶湧的海浪背後,富士山屹立其中,盡顯姿態。這件具有浮世繪ICON的作品,正是由日本藝術界有著「狂畫人」之稱的葛飾北齋創作而成。
  • 葛飾北齋: 日本浮世繪的「巨浪」
    >若提起日本江戶時代的繪畫,"浮世繪"幾乎是它的代名詞,而在這段風雲迭起的時期裡,日本浮世繪三大家之一葛飾北齋(Katsushika Hokusai)則是一個充滿神話色彩的名字。▲《春美人》 1806年北齋趕上了浮世繪盛行的年代,從小就繪畫天賦超群的他,18歲時便拜入浮世繪畫師勝川春章(Katsukawa
  • 風起雲湧:十九世紀的日本浮世繪藝術
    香港秋拍期間,佳士得將首度於亞洲二十世紀藝術日間拍賣呈獻一組精美絢爛的私人珍藏日本木刻版畫(浮世繪)作品。
  • 葛飾北齋浮世繪作品亮相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十七世紀後期,被後世成為「浮世繪之祖」的日本版畫家菱川師宣 (ひしかわ もろのぶ,Hishikawa Moronobu) 將剛剛普及的版畫印刷技術第一次運用到藝術中,並以作品《見返り美人圖(回眸美人圖)》震驚了日本藝術界,隨著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運用版畫印刷的手法進行創作,日本藝術史中著名的」浮世繪「時期也正式開始了。
  • 為什麼浮世繪這麼火?
    鳥居清長 庭院賞雪 18世紀 萬般風情 奇幻境界 浮世繪最廣為人知的是美人畫,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對華麗服飾的描繪,佔據畫面最大位置的莫過於美輪美奐的和服款式和圖案。
  • 浮世繪 · 繪浮世
    唐朝時,中國文化在日本大規模普及,包括唐朝繪畫在內的中國繪畫被稱為「唐繪」,日本繪畫開始模仿和學習唐繪的構圖和筆法。9世紀末到10世紀後半期,隨著日本文化自覺和遣唐使廢止,日本繪畫也從模仿唐繪轉向表現日式美學的和風,大約11世紀形成頗具特色的「大和繪」,以柔和的筆觸、豐富的色彩和溫雅的情調,繪製日本的名勝古蹟和貴族生活,帶有唯美主義的審美情趣。
  • 日本浮世繪如何吸引西方畫壇 緣何風行世界
    站在喜多川歌麿的美人畫前,能感到畫中人溫熱的呼吸和有力的心跳聲;對於生命與自然世界的思考,都凝聚在葛飾北齋的風景畫裡從 1680年代的 「一枚摺」,到1765年彩色套印版畫誕生,從隨著美人畫進入成熟期,到19世紀憑藉風景花鳥畫攀上最後一座高峰,在二百多年的歷史中,浮世繪湧現了幾十個流派,一千多位畫家和版畫家異彩紛呈,在日本藝術史甚至世界藝術史上佔據重要位置
  • 梵谷《星夜》夢繞葛飾北齋浮世繪:大咖藝術復刻《神奈川沖浪裏》
    而這位葛飾北齋,是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日本的風俗畫、版畫)大師,也是唯一入選「千禧年影響世界的一百位名人」的日本人。梵谷借鑑的,就是下面這張木刻版畫《神奈川沖浪裏》,日本江戶時代富士山旅行手冊——「富嶽三十六景」中的第21幅。
  • 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
    葛飾北齋(1760年-1849年)Katsushika Hokusai,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他的繪畫風格對後來的歐洲畫壇影響很大,德加、馬奈、梵谷、高更等許多印象派繪畫大師都臨摹過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