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整平正《史晨碑》

2020-12-21 百家號

隸書發展到了東漢,完全成熟,甚至達到了極致,出現許多堪稱為後世規則的經典碑刻,這是成熟規範的有力佐證。我們透過刀鋒看筆鋒,尚能依稀看到漢代藝術大家們墨舞筆唱的神韻與高蹈。《史晨碑》是其中之一。因為是陳奏祭祀孔子的奏章,事關敬肅典穆之禮,因此書寫極為端莊肅穆,走的是規整方正一路,尤其是碑陽更是端正整飾,碑陰相對就稍稍隨意一些。

《史晨碑》,又稱《史晨前後碑》,兩面刻,碑通高207.5釐米,碑身高173.5釐米,寬85釐米,厚22.5釐米,無碑額。前碑全稱《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刻於東漢建寧二年(公元169年)三月。17行,每行36字。末行字原掩於石座中,舊拓多為35字,新拓恢復原貌36字,字徑3.5釐米。碑文記載當時魯相史晨及長史李謙奏請祭祀孔子的奏章。後碑全稱《魯相史晨饗孔子廟碑》,刻於建寧元年(公元168年)四月。14行,每行36至35字不等。《史晨前後碑》為東漢後期漢隸走向規範、成熟的典型。前後書風一致,當為一人所書。傳為蔡邕所書。現存山東曲阜孔廟。

《史晨碑》為著名漢碑之一,結字工整精細,中斂而四面開張,波挑分明,呈方稜形,疏密有致,行筆圓渾淳厚,有端莊肅穆的意度。明郭宗昌謂其「分法復爾雅超逸,可為百代模楷,亦非後世可及」。清萬經《分隸偶存》評云:「修飭緊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識之師,步伍整齊,凜不可犯,其品格當在《卒史》(《乙瑛》)、《韓勑》(《禮器》)之右。」方朔以為《晨史碑》「書法則肅括宏深,沉古遒厚,結構與意度皆備,洵為廟堂之品,八分正宗也」(見《枕經堂題跋》)。何紹基說:「東京分書碑尚不乏,八凡遇一碑刻,則意度各別,可想古人變化之妙。要知東京各碑結構,方整中藏,變化無窮,魏、吳各刻便形板滯矣」(《史晨碑》跋)。現代書家費聲騫評《史晨碑》:「此碑筆姿古厚樸實,端莊遒美,歷來評定為漢碑之逸品。磨滅處較少,是漢碑中比較清晰的一種。《前碑》結字似略拘謹,《後碑》的運筆及結字比較放縱拓展。總體而言,《史晨前後碑》的字體規正,屬漢隸中普通平正的書法,是當時官文書體的典型,宜於初學入門。」

碑主史晨,字伯時,東漢建寧元年時擔任魯相,曾為祀孔而以隸書作碑,立於孔廟,史稱「史晨碑」。該碑建於東漢靈帝的建寧二年,也就是公元169年的時候,距今已有1800多年之久。碑上所刻的文字,就是東漢時魯相史晨、長史李謙祭祀孔子的文章,分為前後兩碑,前碑載奏章,後碑敘饗禮之事,迄今全文完整可誦,隸書神碑超逸,端正謹嚴,為後世書法研習之宗。

將《史晨碑》分為前後碑的說法,始於北宋。趙明誠《金石錄》卷一:「第一百五,《漢魯相史晨孔子廟碑》。(原註:靈帝建寧元年四月)。」「第一百十一,《漢史晨孔子廟碑》。(原註:建寧二年三月。」將此碑一分為二。又洪适《隸釋》卷一將前碑稱作《魯相史晨祠孔廟奏銘》,後碑稱為《史晨饗孔子廟後碑》。《寶刻叢編》卷二稱前碑為《漢史晨祠孔廟奏銘》,後碑稱為《漢史晨饗孔子廟後碑》。以上記載,均誤以為是兩塊碑石,後人多不加考察,以訛傳訛,將兩塊碑分開,遂有「史晨兩塊碑」之說,實則是一塊碑的陰陽兩面。直到當代,在明知所謂「前後碑」其實就是一塊碑之陰陽兩面的情況下,為維持「前後碑」之說,調和前碑刻於建寧二年,後碑刻於建寧元年的矛盾,解釋說南面為前,北面為後。如此等等,均屬牽強。學術界早有論述,茲不贅及。

《史晨碑》因其是東漢隸書中較為規範、定型的經典作品,所以我們在臨習時,只能隨著它的筆划走向、間架結構的運動而運動。它不像《衡方碑》、《張遷碑》那樣可以自由地發揮主觀想像和更多的審美經驗的滲透與參與。但由於《史晨碑》的個性風格並不十分突出和強烈,所以初學者在臨習時會很容易忽視它隱蔽起來的個性實質和變化。比如方筆中,起筆時切入的角度稍有變化便能改變機械的「一刀切」,圓筆的虛勢出鋒入紙和虛勢直人又可使技法更為豐富。至於它的實質和變化,只能在和其他隸書漢碑的比較中仔細地甄別和體會其細微處。

另外,在表達它的線條特色時,可以選用一些筆鋒較長的毛筆並利用其筆尖部分來書寫,這樣容易奏效,也容易較清晰地表達出線條的微妙變化。在具體的臨習階段上,可根據個人的不同情況或較長、或較短地來加以安排,但要注意循序漸進,不致「欲速則不達」的後果。

蕭散子

相關焦點

  • 學隸書之臨帖《史晨碑》
    上一篇說到寫了各一張紙每張84字的不太「正經」的兩個碑,分別是《鮮于璜碑》與《好大王碑》,寫完心下又犯嘀咕,不寫這不太「正經」的,那繼續寫什麼呢?繼續翻手機,翻APP裡的隸書碑刻,細數一下,《張遷碑》《曹全碑》《禮器碑》《乙瑛碑》《爨寶子碑》《石門頌》《西狹頌》《鮮于璜碑》《好大王碑》這一些,通通都寫過了。前面六個,是通篇寫完一遍的,《西狹頌》寫得只差十餘字,《鮮于璜碑》與《好大王碑》就只各寫了一張紙84字。
  • 《史晨碑》是規範、成熟隸書的代表之作嗎?
    而差異之處,即三碑各呈異彩,各具獨到,都有可圈可點、可贊可嘆之美!此篇專聊《史晨碑》。我覺得此碑於清秀典雅於一身,完美雄渾集一品,平正嚴謹,法度完備,亦稱得上是巨作宏制、隸中典範,我近來臨習、研究此碑銘,自覺獲益良多。這是塊一石兩面刻的雙碑。前碑刻的是《魯相史晨祀孔子奏銘》,也稱《魯相史晨孔廟碑》、《史晨前碑》等。
  • 漢隸入門《史晨碑》高清單字欣賞
    《史晨碑》又稱《史晨前後碑》,此碑古樸渾厚、端莊典雅,磨滅處非常少、筆畫較清晰。此碑為東漢後期漢隸走向規範、成熟的典型,歷來被奉為隸書初學入門的門徑。 《史晨碑》兩面刻,碑通高二百零七點五釐米,碑身高一百七十三點五釐米,寬八十五釐米,厚二十二點五釐米,無碑額。前碑全稱《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刻於東漢建寧二年(169)三月。十七行,行三十六字。末行字原掩於石座中,舊拓多為三十五字,新拓恢復原貌三十六字,字徑三點五釐米。碑文記載當時魯相史晨及長史李謙奏祭祀孔子的奏章。
  • 看到漢隸《史晨前碑》,終於明白為什麼被稱為漢隸逸品!
    其中,《史晨碑》與《禮器碑》、《乙瑛碑》並稱 為「 孔 廟 三 碑 」,同 為 漢 隸 代 表 作 品 ,可謂標領群倫,是東漢隸書走向規範並逐漸定型的典範,被稱為「漢隸逸品」。今天,我們來介紹一下《石晨碑》:漢《史晨碑》刻立於東漢靈帝建寧二年(169),是孔廟著名漢碑之一,碑陰、碑陽皆刻字,又稱《史晨前後碑》。前後碑共計千字有餘,可謂皇皇巨製。
  • 《史晨碑》被人譏諷為漢隸中的館閣體,卻是學習隸書入門的典範?
    《史晨碑》卻處處表現出標準的漢隸法度,一招式都在向世人解說漢隸些微的技巧法則。因此時常被人譏諷為漢隸中的「館閣體",但是這種「館閣體」在隸書教學的人門階段,其標準化的審美趨向更有教育學上的意義。《史晨碑》亦稱《史晨前後碑》,無額。東漢建寧二年(169年)三月立於魯縣(今山東曲阜)孔廟。
  • 東漢隸書《史晨前後碑》漢碑逸品 高清大圖收藏下載
    此碑為並刻於一石的兩碑。又稱《史晨前、後碑》、《史晨前碑》、《史晨後碑》。東漢靈帝建寧二年(一六九年)立。隸書。前後是以碑之正刻、碑之陰刻而分。碑正刻全稱《魯相史晨祀孔子奏銘》,稱《史晨前碑》,俗稱《奏銘》。碑陰刻全稱《魯相史晨饗孔子廟碑》,稱《史晨後碑》。前碑刻於東漢建寧二年(166年)三月。17行,行36字。後碑刻於建寧元年(165年)四月。14行,行36字。現存山東曲阜孔廟。
  • 中國10大隸書名碑,書法愛好者你喜歡那塊碑
    乙瑛碑《2》石門頌此碑其結字極為放縱舒展,體勢瘦勁開張,意態飄逸自然。《4》鮮于璜碑此碑分陽碑與陰碑。陽碑其用筆剛勁挺直,狀若金線,結體方整飽滿,挺拔峻峭,顯得規矩方整,氣勢雄強,剛折而富於生意。陰碑部分文字不為界格所囿,且字跡參差,錯落有致,豐厚樸茂,勝於碑陽。
  • 山東曲阜孔廟訪碑之旅
    孔府、孔廟、孔林這三個地方瀏覽的時間不長雖說碑刻也眾多,不過最想看到的還是「廟堂三巨製」乙瑛碑、禮器碑和史晨碑所以這幾個地方只是匆匆瀏覽,各種拍照片張猛龍碑原以為史晨碑字應該挺大的
  • 漢代隸書10大名碑,你喜歡哪一種?
    我個人把隸書分為三個大的風格分類:1、秀美典雅,如《曹全碑》、《乙瑛碑》、《禮器碑》、《史晨碑 》2、方整樸茂,如《張遷碑》、《鮮于璜碑》、《衡方碑 》、《華山碑 》3、摩崖刻石,如《石門頌》、《西狹頌》
  • 何紹基《臨史晨碑》欣賞
    《史晨碑》兩面刻,碑通高207.5釐米,碑身高173.5釐米,寬85釐米,厚22.5釐米,無碑額,現存山東曲阜孔廟。此碑為東漢後期漢隸走向規範、成熟的典型。
  • 初學書法從隸書入手,應該選《曹全碑》還是《張遷碑》呢?
    最主要的是你的審美眼光,你喜歡《曹全碑》,還是《張遷碑》?經典的書法碑帖水平都是很高的,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與愛好選擇碑帖,然後從筆畫,單字,作品逐漸一步一步來,都會學好!《曹全碑》局部由於每個人的性格、經歷、所處環境等因素不同,決定了每個人的審美情趣不同,愛好各異,漢代碑刻,尤其是東漢喪葬立埤、表功刻石之風盛行,因而流傳下來的碑刻極豐,這些碑刻雖然同屬漢隸,但風格確有很大差異。
  • 《啟功論書絕句百首》:22 朝侯小子殘碑
    周進和顧燮光都是見過碑原石的人,啟老舉的例子,可見啟老也是花過時間研究的。【啟功自注】此碑點畫工整妍美,極近史晨一路,在漢碑中,應屬精工之品。昔鄭季宣、楊叔恭諸殘碑,以出土時早,曾經乾嘉名輩品題,遂得煊赫於世,而小子碑字跡、鐫工,俱無遜於鄭楊諸碑,而名不加著者,出土年近而品題者少耳。不佞嘗為友人題此碑,戲云:既為此碑吐氣,我輩亦須各自奮勉。假令吾二人得為翁覃溪、黃小松,則小子碑亦可儕於鄭楊諸石。假令得為歐趙諸洪,則此拓本可值重金,其斤兩將逾碑石矣。
  • 漢隸氣勢之大,無逾於此 (附:漢隸十大名碑)
    此碑碑陽第一行豎刊「元氏封龍山之頌」,後世著述因而多稱其為《漢元氏封龍山之頌碑》,一般簡稱之為《封龍山頌》或《封龍山碑》,亦有簡稱《封龍山》者。《封龍山頌》道光年間才得以面世,流傳較晚。但其不俗的風格、大氣磅礴的藝術氣息直逼此前面世的諸多名碑,備受書壇敬重。
  • 名家臨古:臺靜農臨《北魏中嶽嵩高靈廟碑》
    臺靜農臨《北魏中嶽嵩高靈廟碑》,此碑為北魏早期著名碑刻,屬隸楷,結體既有向後世楷書發展的趨勢,又較多地保留著隸書的遺意。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多次提到《靈廟碑》,盛讚其品格「高簡」、「古樸」,對此碑推崇備至。
  • 神舟國旅集團總經理史晨:旅行社市場或迎新一輪洗牌
    為此,北京商報記者專訪了神舟國旅集團總經理史晨。  北京商報:不少遊客已經開始從傳統的「觀光遊」轉向某一目的地的「休閒遊」,這是否將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  史晨:傳統團隊旅遊已經很難適應所有消費者需求,從客源年齡結構來看,年輕人群、家庭遊、銀髮族成為主力消費人群,他們對於旅遊的定義遠不是簡單的景點遊覽。
  • 隸書發展史和名碑賞析,帶你領略隸書風採。
    常見的東漢名碑有:曹全碑、禮器碑、張遷碑、石門頌、乙瑛碑和史晨碑等五、隸書的衰敗期(魏晉南北朝)期間出現的好大王碑、廣武將軍和泰山經石峪等均有人在臨習。六、隸書的復興期(清朝)隸書雖不復當年,但碑學興起。隸書又迎來了第二春。其中的代表人物有鄭簠、金農和伊秉綬等。下面我們一起從隸書的用筆特徵和結字特徵來賞析一下東漢隸書名碑。
  • 書法反芻興碑學
    包世臣作《藝舟雙楫》談文論書,其中將師傅的學書經歷描述得十分詳盡,石如在梅家時,『『每日昧爽(拂曉)起,研墨盈盤,於夜分墨盡乃就……臨《史晨前後碑》《華山碑》《白石神君》《張遷》《潘校官》《孔羨》《受禪》《大饗》各五十本,三年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