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中,我與大家分享了空間經濟趨勢對於企業的戰略意義,以及未來企業應如何抓住空間經濟帶來的巨大機遇。這一期,我將繼續和大家分享「大轉型時代」下,在中國市場經營的企業需要密切關注的一個宏觀趨勢:資本過剩。
2018年全球投資者向中國初創企業投入了約810億美元,佔全球風險投資的32%,僅次於美國。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根據貝恩公司預測,到2020年全球資產規模將達到900萬億美元,可能達到實體經濟的10倍左右。這一龐大數字的背後是資本過剩現象,可能會持續數十年,導致資本回報率被壓低。和全球市場一樣,中國市場也同樣出現大量資本過剩。據預測, 在2010-2020年全球總金融資產增長的約2,000萬億人民幣中,中國總金融資產的增長量佔到約30%。
另外,中國新經濟板塊在過去五年中大幅擴張: 中國的網際網路和科技公司在全球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中所佔份額不斷增長,從中也可以看出中國市場發生的巨大變化。 以初創企業為例,2018年全球投資者向中國初創企業投入了約810億美元,佔全球風險投資的32%,僅次於排名第一的美國初創企業,而五年前這個數字只有4%。儘管美國仍在孵化更多的獨角獸企業,但中國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追趕。在過去8年中,網際網路和高科技板塊交易約佔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增量的85%。
曾經由風險投資主導的中國新經濟市場湧入了更多玩家,包括傳統的私募股權公司,有限合伙人,主權財富基金以及像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這樣的網際網路巨頭。投資者的湧入使得小型交易市場快速飽和,促使許多人關注更大的投資,由此帶來的結果是:2018年平均交易規模從2013年的3,000萬美元上升至2.13億美元。
隨著投資者大量湧入市場,有跡象表明中國新經濟可能過熱。隨著資產價值的飆升,投機泡沫可能會提早到來。我們觀察到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警示性信號:
1、網際網路和科技資產的大規模和不斷擴大的退出。在過去五年中,私募股權基金在大中華區收購了1,000多家網際網路和科技公司,但他們在同一時間內僅出售了約130家。
2、與其他行業相比,網際網路和高科技領域交易被大幅高估。中國網際網路和高科技公司的併購交易估值是大中華區其他行業的兩倍,是2016-2018年亞太區交易估值的2.4倍,這對投資者來說是一個警示性信號。中國的新經濟回報處於下降狀態:投資回報從2014-2015年的4.7倍降至2016-2018年的不到兩倍。
3、近期IPO出現疲軟,退出機會變得更少。2017-2018年上市的公司在IPO後12個月的破發平均損失了其初始市值的21%,62%的上市公司流失了超過30%的價值。相比之下,2015年至2016年上市的公司在IPO後的前12個月平均上漲了105%,只有7%失去了超過30%的價值。
貝恩調研發現,有65%的投資者認為,未來幾年泡沫破裂的風險很高。與此同時,很少的投資者擁有經過驗證的模型和方法來評估投資風險或增加被投企業的價值。
網際網路和高科技領域交易被大幅高估。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領先企業資本化擴張的未來戰略選擇
儘管存在一些挑戰,中國市場依然潛力巨大。中國的新經濟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然而,只需要投入資金便可獲利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未來企業要適應更加靈活的資本結構,只有能夠提前制定戰略的企業將有望進行更多的資本化擴張。
從投資角度,企業可以參考三點建議。第一,提升盡職調查的能力。投資獲利越來越難依靠多級擴張,因此,在投資前對於公司商業模式和盈利能力的盡職調查和判斷愈發重要。第二,注重交易後的價值創造計劃,切實提升公司的運營和盈利能力等,實現短期內成本節約、長期關注邊際利潤擴張「兩手抓」。第三,關注海外投資機會,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在「走出去」,這一過程中投資將會起到重要作用。
從融資角度,企業應從投資方的持有時間與風險偏好兩個維度來進行投資者細分並判斷投資者是否與企業自身的戰略一致。傳統的股權和債權融資對於企業將依然重要,但是資本結構可能會變得更加靈活,從而使投資者的利益與企業的業務戰略和投資期更加統一,使不同類型的投資者與不同類型的投資項目相對接。
韓微文先生是貝恩公司大中華區總裁,全球董事會成員,擁有20年以上豐富的管理諮詢經驗。多年來,他帶領團隊為國內外領先企業制定可持續的發展戰略,協助他們全面提升績效、改善組織效能、完善流程管理並提高管理能力。韓先生致力於研究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撰寫了主題為創始人精神、民營企業治理結構、組織專業化等論著。韓先生經常受邀在如世界經濟論壇、《財富》全球論壇、陸家嘴論壇等重要會議和行業論壇上發表演講,他的觀點常常被國際國內主流財經媒體和專業媒體所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