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經歷長期的高速發展後,中國經濟因為種種原因開始面對增長率下行的事實,之前積累的資本無處可去,於是呈現出「美林風扇」和「野蠻人」等併購活躍的跡象。如在萬科股權之爭的背後,其實是資本過剩無處可去,只能通過資本市場各種運作來企圖盈利。
(搜狐相關公司股票走勢
中國確實處在一個資本過剩的時代。在經歷長期的高速發展後,中國經濟因為種種原因開始面對潛在增長率下行的事實,之前積累的資本無處可去,於是呈現出「美林風扇」和「野蠻人」等併購活躍的跡象。
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下行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因為主導經濟增長長周期的幾個因素都開始弱化。首先是中國面臨人口紅利消退的風險。由於長期的計劃生育政策,以及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發展自然而然遇到了生育率下行這個問題,老齡化是可預見的必然趨勢,人口拐點已經到來。其次,隨著人口拐點的到來,劉易斯拐點也已到來。農村人口勞動力向非農部門轉移是過去二十年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如今人口拐點到來加上中國城鎮化率已達56.1%,考慮到中國農村大量空巢現象,以及城市流動人口規模,實際城鎮化率可能更高。
這兩個拐點是否到來已經毋庸爭論,因為即便是中國政府也已正視這個問題,所以啟動「二胎」政策和戶籍制度改革,試圖從制度改革上釋放更多積極因素。但對面臨的大周期而言,其作用也僅僅只能是緩解,最終目的是希望通過延長周期影響,對經濟模式進行改革。
此外,中國債務拐點也可能已經到來,儘管家庭和公共部門還有增加債務的空間,但企業部門債務壓力已經很大。現在要做的是進行債務轉移,所以企業債轉股也上了改革日程,鼓勵消費金融發展,非熱點城市不再對購房進行限制。
因此可以看到,中國一方面在穩增長,一方面要發展新興產業和服務業,以期產生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但在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形成前,資本過剩已經成形。
資本過剩的跡象之一就是投資收益率的不斷下行,從表面看就是基準利率和10年期國債利率的不斷下行,同時大類資產價格經常出現泡沫。最近兩年中國資本市場之活躍令人咋舌,從理財膨脹到股市泡沫,從債券大漲到商品暴動,再到目前的樓市火熱,所謂的大類資產輪動從著名的「美林時鐘」變成了中國版的「美林風扇」.
即便是已經經歷了一輪大牛大熊快速切換的中國股市,目前還能看到資本過剩產生的後遺症。當下最火熱的事件無疑就是萬科股權之爭,寶能系被視作是門口的野蠻人,大肆收購萬科股權,最終引發了大股東之爭,以及股東與管理層之爭。在萬科股權之爭的背後,其實是資本過剩無處可去,只能通過資本市場各種運作來企圖盈利。
從去年開始至今,併購和借殼在中國股市風生水起,其實質與萬科股權之爭並無差異,且資本的吃相更加難看。以至於中國證券監管當局不得不出手加強對借殼和併購的管制,以防止各種亂象叢生。
雖然資產過剩引發的中國資產價格泡沫和各種資本運作模式出現對投機者而言喜聞樂見,但畢竟隱含了各種風險,包括信貸、債務和貨幣貶值風險等。在去年中國股市經歷的大牛大熊行情中,抵押物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已經充分暴露,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目前中國政府和金融當局工作重點轉移到了以監管為主,防止資本市場「井噴」或者「斷崖」了。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更多內容見搜狐財經思想庫,請掃下方二維碼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