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初,國內電力需求旺盛,用電高峰時經常出現大面積停電。許多人對當年夏天的停電記憶深刻。用電緊張是民眾一貫的印象。但十多年後,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一大電力生產國。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卻大幅回落。
這意味著,中國電力供需結構失衡趨勢越來越明顯,全國性的電力過剩已經悄然而至。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國內電源建設的熱情仍然高漲,核電建設更是迎來大躍進的時代。同時,產能的過剩也未能使民眾受益,電價並未根據市場形勢下降。
中國電力進入過剩時代
1、全年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降低,中國電力變過剩經濟隨著中國經濟放緩,全社會的用電量在大幅增長了幾十年之後,終於迎來了發達國家在多年前就遇到的增速拐點:
2013年,全社會用電量5.32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5%;2014年,全社會用電量5.52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8%;2015年1至9月份,全社會用電量4.13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僅為0.8%。與此同時,中國已經出現了嚴重的電力裝機容量過剩,典型的代表就是火電的設備利用小時數連續數年下降,已經達到了歷史的最低點:
2013年,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5020小時;2014年,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4706小時,同比減少314小時;2015年,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預計只有4300小時左右,同比減少400小時左右。
全年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的降低是中國電力過剩最重要的依據。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下稱中電聯)發布的《2014年電力工業運行簡況》,2014年全國電力消費增速放緩,全年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為4286小時,同比下降5.2%,創下近年來新低。
按照電力行業既成的規則:若某一地區,全年的設備利用小時數高於5500小時,說明該地區用電緊張,可繼續增加電源投資,若低於4500小時,則說明該地區電力富餘,一般不能再新增發電裝機。
在2015年中國華電集團的工作會議上,董事長李慶奎表示,過去中國的電力是短缺經濟,上項目、擴規模是關鍵,現在則是過剩經濟。中國國電集團、中國電力投資集團、華能集團等四大電力企業也都表示,全國電力裝機容量已經相對過剩,電力產能過剩問題突出。
2、電力過剩了,電力站還在擴建
截止2015年9月底,全國的火電裝機容量為9.47億千瓦。但在建的火電裝機容量還有1億千瓦左右。
如果以2013年的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為基準,火電裝機容量就有大約14.3%的過剩,換算成過剩的火電裝機容量,即過剩大約1.35億千瓦。火電的過剩發電容量與在建容量加起來超過了2億千瓦。水電在建裝機容量還有約4000萬千瓦左右。
2015年,新增的風電裝機容量預計為3000萬千瓦左右,新增的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預計為1800萬千瓦左右。中國的可再生能源電力還處於發展的增長期,今後每年的新增裝機容量預計還會穩步增加。這也就意味著,2015年550億千瓦時左右新增的風力和太陽能發電量,將會超過2015年中國全社會約450億千瓦時的新增用電量,這將是在中國電力發展史上劃時代的第一次。
中國的核電建設則正在開始大躍進,截止到2015年9月底,中國核電站的運行裝機容量達到2414萬千瓦,在建規模2769萬千瓦。而規劃和擬議中的核電站,至少是5000萬千瓦左右,大約相當於運行和在建的核電站規模的總和。度,累計已達4918.88萬噸。
3、發電裝機的持續跟進導致棄風、棄光、棄水的現象十分嚴重
根據進日召開的國家電網第四季度工作會議部署,中國現有電網格局將實現重大變化,華北、華中、華東、東北、西北等交流同步電網,到2020年將互聯整合為東部、西部兩大電網,到2025年,東、西部電網則通過同步互聯工程,形成一個同步電網。
作為世界上第一大電力生產國,由於經濟增速趨穩,中國正面臨著電力過剩的難題,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棄風棄光的情況,國家擬通過構築一個更大範圍的電網,來解決電力消納的問題。
中國的棄風限電首現於2010年,此後棄風從零星現象快速擴散,成為行業頑疾。
電力已過剩,為何還不停上馬新項目?
儘管全社會用電量增速與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明顯下滑,仍然無法抑制新增發電設備裝機量。2008年以來,中國每年新增發電機組1億千瓦左右。到2013年底,發電裝機總量首次超越美國位居世界第一位。
為何在電力相對飽和狀態下,電源建設的投資衝動依然難以抑制?
1、煤炭價格下跌拉低成本,火電仍有利可圖
自2012年以來,中國煤炭價格大幅下跌拉低了火電的成本,為火電企業帶來良好的盈利機遇。在煤炭價格低位運行的情況下,儘管電力需求降低,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下降,但上馬火電依然有利可圖,因此企業投資熱情不減。
2、國家下放審批權,地方政府投資發電熱情高漲
在轉變職能簡政放權的過程中,國家下放了除核電和大型水電外的所有發電項目審批權,地方政府投資發電帶動經濟發展的熱情也被調動起來。
在火電方面,各省份核准火電的建設速度明顯加快。據悉,已經獲得核准的火電規模,超過1億千瓦,等待審批的還有1億千瓦。
2013年6月,能源局下發《關於同意委託山西省核准低熱值煤發電項目的函》,算是正式給了山西「十二五」期間1920萬千瓦低熱值煤發電項目的建設指標,並可以自主審批。
今年1月到8月,山西自主核准低熱值煤發電項目共計22個,總裝機容量達1830萬千瓦,佔國家能源局下放指標的95%,總投資達825.03億元。而山西本來就作為資源省市電力富裕,如今卻又再密集上馬低熱值煤發電項目。
中國火電發電量已嚴重過剩,然而2015年中國煤電投資卻在中央政府「簡政放權」的背景下得以逆勢投資大幅增長。
3、新能源受政府補貼支持,企業搶裝布局
以風電、光伏為主的新能源項目,因為受政策補貼支持,優質資源區域有限以及未來國家對補貼和上網電價下調的預期。部分地區即便是電力過剩,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項目依然在搶裝布局。
例如,東北地區儘管窩電嚴重,但風電項目仍在不斷上馬,其原因在於,面對有限的優質風資源,沒有企業願意主動放棄,因為放棄布局就意味著未來不會再有參與的機會。水電、核電這些投資周期較長的項目也有利於帶動疲軟的地方經濟。
儘管多方發電主體都表示,是電網建設滯後拉了後腿,導致產能過剩。的確,電路鋪設耗時長是客觀原因,但電路鋪設的時間是可以提前預知的。不顧及目前需求大肆裝機,恐怕還是都是受到不計經營效益而還有利益可賺的驅動。
電力過剩增加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
產能過剩現象無論在歐美還是當年的亞洲四小龍都曾經出現過,是經濟規律導致的周期性現象,也是可以提前預知的。
首先,電力產能過剩,將導致物價總水平明顯下降,形成很強的通貨緊縮壓力,增加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
其次,電力過剩的發展將會使企業的投資預期和居民的消費預期下降,由此使經濟增長面臨越來越明顯的下調壓力。
再次,電力過剩的發展將會導致銀行不良資產明顯增加,金融風險增大。
最後,鑑於能源作為資源型產品,產能過剩造成的過度開發,已經嚴重透支生態環境,基本是把後天的東西拿來在今天廉價消費。
電力過剩了,電價為啥不降?
目前,德國正面臨2011年來最為嚴重的電力供應過剩,電價也已連續3年下跌。但是為什麼中國電力供應過剩了,電價仍然沒有下降?
1、中國電價政府決定,市場競爭也沒用
中國目前仍然對電力實行政府定價。電力首先由發電廠生產,然後通過電網輸送給用戶。
這一過程涉及三個價格:電廠把電賣給電網的上網電價,電網輸送電力收取的輸配電價,用戶買電要支付的銷售電價。中國有很多電廠,央企中有五大發電集團,各地方也有多個大型發電企業,競爭還算激烈。但儘管如此,上網電價、銷售電價都是由政府來定的,市場競爭也難以讓用戶買到更便宜的電。而輸配電價,實際上包含在銷售電價中,並沒有單獨定價,電網就是通過買電賣電的差價來獲取利潤的。
2、中國電價調整沒有制定方法,也沒有審批程序
針對電價的調整,民間多有批評。2008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回答國外記者提問時,指出「中國電價實行政府定價,與美國本質上沒什麼兩樣。」但有學者指出,這個說法表面上成立,其實卻差得很遠。
國外政府實行管制定價,電價制定和調整有明確的方法和規則,比如實行燃料費率自動調整條款,發電企業在燃料費調整後可以先相應調整電價,再報政府和監管機構審批。電價什麼時候調整,調多少等,按照規定的方法和程序可以完成。企業與政府和監管機構主要協調電價制定和調整的方法和規則。
3、電價調整,很大幅度取決於電力企業與政府的博弈
網易《熱觀察》查閱了2004年至今歷次電價調整發現,電價調整多以緩解原料上漲導致企業虧損。如2008年7月和8月電價兩次上調,上網電價平均漲4.14分,銷售電價平均漲2.61分,以此緩解煤價大漲導致電企虧損。2011年4月,部分火電企業虧損嚴重,上網電價上調,調價幅度視虧損程度不等。
國家電價的調整需要考慮到電力企業的盈利情況。某種程度上說,電價也要承擔電力企業因大規模的電源和電網建設的投資成本。
以往的電力體制改革基本不成功,新一輪改革開始啟動
其實,電力過剩以及電價調整等問題均可以歸於在中國電力體制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1、中國的電力體制改革基本不成功
1985年,中國電力行業的投資建設全部由撥款改為貸款,電力工業體制開始了摸索式的改革。在經歷了集資辦電、政企分開的改革後,終於在2002年明確了電力產業的改革方向——市場化改革,並明確提出中國電力體制改革的四大改革措施——廠網分開、主輔分離、輸配分離、競價上網。
2002年4月《電力體制改革方案》的頒布加快了電力產業市場化改革的進程,隨後的一年裡廠網分開改革基本實現,在中央層面初步實現了主輔分離。但電力體制改革方案確定的其它改革措施遲遲沒有推進,2011年11月,拖了近十年的主輔分離改革才基本完成,而其他兩項改革——輸配分離和競價上網至今沒有實現。2005年年底,曾有一份電監會內部報告披露認為「中國的電力體制改革基本不成功」。
2、2013年後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重啟
與中國幾乎同時啟動電力改革的英美等西方國家,基本上已經形成了基於市場競爭又兼顧公平的電力體制。而中國,改革仍在繼續。
2015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被譽為「啃硬骨頭的改革」正式拉開帷幕,重點是有序放開輸配以外的競爭性環節電價、有序向社會資本開放配售電業務、有序放開公益性和調節性以外的發用電計劃,推進交易機構相對獨立,規範運行,就此已形成配套文件。
13年後重啟的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正在向核心區推進。到目前為止,輸配電價改革先後確定深圳、蒙西、湖北、安徽、寧夏、雲南、貴州等七個試點。
11月5日,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司長許昆林提出,隨著煤炭價格繼續下降,將研究進一步完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
新電改框架下,電價究竟是漲還是跌?能否解決電力產能過剩問題,構建合理的電力結構?廣大用戶能否分享電改的紅利?答案還需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