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為廣告,廣告業務請加小編微信:qianyangshui
文 | 金渭湖畔
端午時節,飯後漫步在渭河灘,忽見艾草青青,一株株,一行行,挺拔堅毅。隨風搖拽,散發出陣陣清新的艾香,給初夏的田野平添了幾多詩意。
在端午這個傳統節日裡,艾草是一個不能缺位的元素,除了吃粽子,戴香包外,到野外採艾蒿,是我們一個重要的活動。記得當年在農村鄉下,田間的堎坎和渠邊,每年都會生長一簇簇的艾草。只見它枝杆堅挺,黃褐色的葉子背面泛著淺淡的灰白,走近它淹沒膝蓋,一股透人心脾的芳香撲面而來,令人心曠神怡。
從我記事起,家裡每年都會在端午節期間,割上一捆艾草,一小把一小把地插在家裡街門、上房及廚房的門楣上。聽媽媽講,端午插艾蒿是個流傳很久的民俗。相傳在很久以前,水怪想侵佔人們的地方,神仙知道後就用艾蒿和菖蒲做成寶劍,和水怪決鬥,最後神仙奪得了勝利。為了防止水怪再次侵犯人類,神仙就將艾蒿和菖蒲做成利劍撒向人間的房子,驅趕水怪,保護財產。對於真偽無從考證,當時自己年齡小,感到這很神密,謎信色彩濃厚,心存恐懼,生怕怪物來搗亂。因而,每年都會跟隨著大人割艾蒿,插艾蒿,祈求平安。
後來長大了,了解了更多關於艾蒿的知識。有一首詩寫道: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從其中的詩意我們可以看出,端午門頭、門楣插艾草、掛菖蒲,更多的是一種民俗文化的傳播,反映了人們趨利避害,追求平安幸福生活的心理。同時,通過學習,自己對艾蒿了解更多了。原來它還是一味常用的芳香化濁的中草藥。懸掛門楣能起到驅蟲殺毒,防蚊蠅侵擾的的作用。在農村生活時,家人定會在端午節的清晨到河灘地邊割上一捆艾蒿,除自己家插放外,還往往送給鄰居一些。在城市工作後,不再採割艾蒿了,但我也會在端午前後從市場上農民那裡,買一小捆艾蒿回來,別在家裡的門楣上,這個習慣多年也未從改變過。
還在我小的時候,喜愛中醫的爺爺就告訴我,艾蒿作為中草藥,它能夠抗菌、抗病毒,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護肝利膽的作用。但真正對艾草有更深入的了解,才是這幾年的事情。2016年7月,我不小心扭傷了左腳踝骨,去了好幾個醫院治療,效果不明顯,腳痛的不能挨地,加上伏天悶熱,整個人煩燥不安,不知如何是好?就在這時,一個醫生朋友向我介紹了一個泡腳的方子。該方由艾葉、川烏、防風、紅花、劉寄奴、透骨草和仲筋草等幾味藥組成,用水煎好後燻洗患處,每二天一劑。按照此方子,我每天晚上將熬好的藥湯倒入洗腳盆,坐在沙發上一邊看電視一邊泡腳,伴隨著徐徐升起的水汽,濃濃的藥香彌散在整個客廳,患處的痛似乎也在減輕,有時竟會在舒適的治療中呼呼睡去。經過半個月的治療,腳傷大為好轉,後來治癒了。
還有一回,我的右膝關節酸痛,就想起了艾炙的方法。在中藥店買回了艾棒,又在網上買了隨身炙的盒子,開始了治療。為了不影響家人,我坐在陽臺的椅子上,點燃一節艾棒,嵌入艾炙盒,固定在疼痛的關節處,手拿一本雜誌,認真讀了起來。一絲絲灰白色的煙霧,伴著艾草燃燒後特有的芳香,彎彎曲曲的飄浮在屋裡。不一會兒,膝蓋溫熱了。一個禮拜下來,疼痛消失了,再堅持了五、六天,完全好了。今年,我還將這個辦法推薦給周圍的朋友,據說效果都不錯哩。
我鍾情於艾蒿。喜歡它的默默堅守,更欣賞它以一個獨特的文化符號,傳承著歷久彌新的歷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