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又至,那些樂山「艾」水的日子你還記得嗎

2020-12-17 Auto君子

一年一度,端午又至

如同一個民族的精神安寨

無論「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還是「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

端午節總是充滿文學情懷與民俗趣味

「五月五 是端陽 門插艾 香滿堂

吃粽子 灑白糖 龍舟下水喜洋洋」

不同地方的民俗可能有所不同

但是「懸艾」是亙古不變的主題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

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記得小時候

端午這天早早的被叫起床

因為要趕在太陽出來之前把艾蒿採回來

那時候沒有什麼交通工具

睡眼惺忪的跟著爸爸媽媽

匆忙的走過一條條坎子路

去野外採艾蒿

採了艾蒿,還要到河邊洗把臉

以明目醒腦,防病健身

河的兩側人滿為患

有說有笑,好不熱鬧

洗過臉後,還要匆匆趕回去

把整棵的艾蒿插在門上

可以避邪,擋住妖魔鬼怪進來

保佑人們平安健康

今年的端午節很特殊

因為它的前一天是父親節

其實端午節既是個節日,也是個契機

隨著我們的成長

我們長期生活在一個記憶之外的地方

距離產生的不是美,是思念

隨著社會的發展

科技的進步

汽車已然逐步走入千家萬戶

這個端午節,開伽途GT及時趕回家

然後載著爸爸媽媽、老婆、孩子

一家人一起去採艾蒿

作為大7座跨界SUV

荒草野路不在話下

然後再在後備箱帶兩桶河水回來

吃過母親做的早飯

出來在車裡聽了一首李宗盛的

《新寫的舊歌》

加上全車NVH極謐安靜的氛圍

不禁熱淚盈眶

陣哥覺得端午節為更多的人提供了

一家團聚、尊老愛幼的契機

也希望更多的人通過這個契機

能夠記住端午節原本的意義

也希望更多父子因為《新寫的舊歌》

通過這個「寫一個人子和已逝父親的講和」的故事

有幸,成為知己

相關焦點

  • 這些端午習俗,你還記得那些?
    端午節終於在我們的萬千期盼中來臨了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現代人圖便捷有很多傳統習俗已經被遺忘了在今天這樣一個日子你想再次感受一下這些消失的文化習俗嗎端午節吃粽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根據史書記載吃粽子源於春秋戰國,人們為紀念楚國大夫屈原而逐漸流傳下來。經過前段時間韓國將端午節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端午節更加引起了國人的重視。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
  • 【石牌風俗文化】端午 —— 菖蒲與艾
    又因菖蒲天中五瑞之首,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便有了「端午佳節,菖蒲作劍,懸以闢邪。後來的風俗則引伸為「蒲劍」,可以斬千邪」,關於端午為什麼要掛菖蒲我問及過祖父,祖父只是說:菖蒲是「水劍」,端午是一年之中最毒的日子,有了「水劍」,方可百無禁忌,諸邪迴避。祖父的回答我似懂非懂,但我還是相信祖父所說的,這或許就是草木皆兵。
  • 蘭湯沐身,「艾」暖人心 端午安康
    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古人五月採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禮記·夏小正》:「五月,……煮梅,為豆實也,蓄蘭為沐浴也。」屈原《九歌·雲中君》:「浴蘭湯兮沐芳,華採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云:「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這一習俗流傳至唐宋時代,又稱端午為浴蘭之月。
  • 自然之家|古法取鹼水,酸鹼小實驗,包鹼粽煮糖漿,植物美學課堂,自製驅蚊艾柱,端午民俗闖關—「粽」情端午「艾」在心間(自駕/金山)
    四時八節、歲時節慶,使得日子可以慢慢地過,過得隆重而熱鬧。端午就是這樣一個隆重、熱鬧的節日。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有開端之意,五月又稱「午月」,因此這一天稱為「端午」。端午本是一個時令,蒼龍七宿升至中天,先民是日祭祀龍圖騰,它是草木節,是百蟲聚會的日子。後來傳承發展中端午糅合了不同的民族習慣有了不同的祭祀內容,成了龍舟節和粽子節。
  • 你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這個端午節你在幹嘛?端午節安康!
    在這個疫情期間的端午節,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當然了我們要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做一些感興趣的事情,或者分享一下自己小時候過端午節的事情,記得小時候過端午節,媽媽總是在我的手上和腳上綁花花繩,那時的我有多高興,每年端午節都會綁花花繩,據老人說:到了夏天蛇出來了,綁了就會嚇蛇,不敢纏到腿上,到了六月六就剪掉。現在回頭想想都是滿滿的回憶啊。
  • 草衣:端午說艾
    【松風閣語】端午說艾端午一早,愛人從山下市場帶回來一把子「艾蒿」,進了門便喊我將艾蒿用紅綢帶綁了,掛在門口去。我將愛人寄過來的「艾蒿」拿在手裡一看就不大對勁,拿在鼻子前聞聞,一股水蒿的清氣,但看到愛人的喜悅我卻並沒有說破,便遵妻命、將「艾蒿」用紅絲帶綁紮好,悄悄的立在街門的犄角。
  • 「雲帆·端午節特刊」浴蘭燻艾過端陽
    浴蘭燻艾過端陽,誦罷離騷晝轉長。初夏未盡,仲夏初啟,天不十分熱,風景自然好,節日的氣氛不濃不淡,慶祝的形式或多或少,但總有那麼一種心情引你走出家門,去幾處熱鬧,去嗅一嗅這端午的風。於詩人,不論是街頭飄過的粽子香,還是門前插的蒲艾,都是時光的印記,行至遠處,詩行隨路。
  • 端午節快到了,老祖宗留下的傳統你還能記得嗎?
    小時候過端午節,奶奶每年都要拿一把菖蒲和艾草掛在門上,非常不解,帶著疑惑活了很多年才明白個中深意。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要掛艾草,是因為「手執艾旗招百福」。古人認為,將艾草插在門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體健康。
  • 大家還記得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端午節的由來嗎
    大家還記得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端午節的由來嗎時間:2020-06-25 08:0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大家還記得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端午節的由來嗎 在端午節的那天各地都有吃粽子的習俗,那麼關於端午節的習俗你知道多少呢?
  • 端午為什麼要插艾,原來艾葉這麼牛!
    民諺有「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因此每至端午之際,老百姓常把插艾葉和菖蒲作為節日重要內容之一。水煎服,每天一劑,早晚各服一次3、艾葉治氣痢腹痛,睡臥不安:艾葉(炒)、陳橘皮(湯浸去白,焙)等分。上二味搗羅為末,酒煮爛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4、艾葉治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若為客氣所中者,當吐出蟲物。5、艾葉治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湯服10克。
  • 端午節前談景說艾:深山真艾,湘艾一生,健康永相隨!
    端午節前談景說艾:深山真艾,湘艾一生,健康永相隨!--艾草收割。2020.06.16,下午,應邀隨車趕到新邵大新鄉煙竹坪村的深山中的艾葉生產基地。每當端午節時,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稈枯後的株體泡水燻蒸以達消毒止癢,用艾葉燻蒸母嬰室可抑制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結核桿菌、大腸桿菌等10多種常見細菌的生長,還可對B肝病毒進行滅活,並且燻蒸後空氣參數可以達到正常,對產婦和新生兒毒性小、刺激小,因此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燻蒸。彩霞滿天映襯艾草地。
  • 端午四章‖ 端午的祝福(共4篇)
    端午節類似於今天的「公共衛生日」,所以互送問候、祝福時說「端午祥瑞」「端午安康」要更為貼切。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亦稱為「端陽節」。  這樣的好日子不快樂怎麼能安康呢?  安康了怎麼可能不快樂呢?
  • 頭條| 五月初五話端午,最全的端午節習俗,你知道多少
    端午節到了,除了吃粽子、划龍舟以外,其實還有許多的習俗,你都知道嗎?讓我們一起從端午節的傳說、別稱、習俗等方面重新認識一下這個傳統節日。首先一身著漢服的女性端著一盆艾葉水,人們排好隊依次走到主祭面前,主祭用菖蒲草沾盆裡的水,在參加活動的人雙手、額頭、脖頸輕輕拂拭一下,以示驅除晦氣。5、掛艾草——驅邪祛鬼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
  • 自古端午那些事
    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嶽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慄、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
  • 鞍山湯崗子康復醫院:端午尋「艾」傳承中醫文化
    古泉湯醫承本草,端午艾香護健康。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前夕,遼寧鞍山湯崗子康復醫院攜手抗疫英雄識艾採艾,傳承中醫文化,共迎端午佳節。此次活動由中國家庭報社、中國針灸協會、鞍山市湯崗子康復醫院聯合開展,通過端午採艾活動體現湯崗子醫院傳承傳統,尊崇中藥的特色中醫文化,通過製做香囊,專家講座、知識問答等方式宣傳艾的知識,通過邀請抗疫英雄家庭體驗獨特的溫泉與艾灸療法,展示湯崗子醫院的康復療養勝地之實。傳承文化和愛心的盛會天清氣朗,惠風和暢。
  • 端午說艾:中醫傳承,艾草留香,你不知道的養生知識
    端午說艾:中醫傳承,艾草留香,你不知道的養生知識來源:藥智網|丘豔貞端午節,按中國傳統習俗,吃粽子,門前掛艾葉,賽龍舟,掛香囊吃五黃是必不可少了的。在此,我們就挑艾葉說說吧!我們農村地方俗稱有艾蒿,艾草,香艾,狼尾蒿子,杜艾葉,灰草等等。艾草在我國古代都有很高的地位,詩經《王風·採葛》中「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採葛為織布,採蕭為祭祀,採艾為治病。因此,艾還被稱為「相思草」。艾草,它可不是一般的草。
  • 爬龍舟,吃粽餈… 這些端午習俗,你都知道嗎?
    每到端午節江門各地都有「扒龍舟」活動,這可是端午節的一大盛事,小夥伴們都去湊熱鬧了嗎?江門人的「起龍舟」有一套儀式:首先要準備一些鮮柚葉、鮮柏葉和一條新的紅布,紮成一個花球。端午節吃粽餈是一個習俗,還記得以前圍在爐邊等粽子出鍋的時候?當然之前還要幫忙買粽子、洗粽葉、浸糯米等等。鹼水粽也是一種傳統製法粽子,深受當地人喜愛。煮熟後的灰水粽的米粽顏色呈淡黃色,看起來非常誘人,韌勁十足,清香四溢,讓人愛不釋口。
  • 你知道端午節的這些知識嗎?
    上日端午,有的地方』稱為『上日』,意思是「神的日子」。亦有佳日、佳節的意思。 菖蒲節、艾節古人認為菖蒲、艾草有闢邪作用,端午陽氣旺,且艾、菖長勢茂盛,每年端午人們有在門上掛菖蒲或艾草闢陰邪的習俗,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艾節」。
  • 端午「艾」文化|繡額朱門插艾人,羞將角黍近香唇
    戰國時期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於此日投水,後來為了紀念屈原的高風亮節,逐漸演變成端午節。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南北迥異,有賽龍舟,舞槐龍,回娘家,送麥饃,飲菖蒲酒,沐蘭花浴等等,十裡風俗不相同。然而,要說端午節最重要和最相近的兩種傳統,千古習俗皆一般,那就是吃粽子和掛艾草。
  • 爬龍舟,吃粽餈… 江門各地端午習俗,你都知道嗎?
    每到端午節江門各地都有「扒龍舟」活動,這可是端午節的一大盛事,小夥伴們都去湊熱鬧了嗎?江門人的「起龍舟」有一套儀式:首先要準備一些鮮柚葉、鮮柏葉和一條新的紅布,紮成一個花球。端午節吃粽餈是一個習俗,還記得以前圍在爐邊等粽子出鍋的時候?當然之前還要幫忙買粽子、洗粽葉、浸糯米等等。鹼水粽也是一種傳統製法粽子,深受當地人喜愛。煮熟後的灰水粽的米粽顏色呈淡黃色,看起來非常誘人,韌勁十足,清香四溢,讓人愛不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