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閶門
老宅窗沿木雕
躬耕學堂
當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們對於古村的眷戀也愈發深厚。
從寧波市中心出發,沿柳汀街、藕纜橋前行,就會發現一方靜謐的天地。這裡河水清淺,屋舍安靜,弄堂鋪陳著長條石板,浮雕門牌被歲月撫摸,雖有褪色,卻也恰到好處。
2016年,海曙區高橋鎮新莊村被評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村。
這裡青磚黛瓦,古巷悠然,文雅與市井味並存。村外車水馬龍,現代繁華,但這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小村莊,一磚一瓦都有著安靜而自得的樣子。
周氏家風
「新莊村留有多處明清古蹟,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有浮石塘廟、周氏宗祠、大宗伯第等歷史遺存。村內共有36條大弄堂、72條小弄堂。」 76歲的周財寶自小在新莊村長大,是新莊歷史的「活字典」。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周氏祖先周得延自大岙遷居而來,開啟了新莊繁衍至今630年的歷史。
新莊周氏家族是一個在寧波歷史上僅次於鄞東史家的又一科舉世家,從北宋慶曆二年(1042年)考中進士的周選開始,先後出了20多位進士。新莊歷史上曾有70餘位名人,包括禮部尚書周應賓、工部員外郎周薇、禮部尚書周萃、鹽運使周保等,到民國時期,還有在上海創業,後回鄉開辦學校、醫院的商業大亨周茂蘭等。但在新莊村,幾乎看不到什麼「豪宅」,連馬頭牆也屈指可數,多數為硬山頂建築。在後人眼裡,許是家族向來低調的緣故。
周氏閶門是新莊的大門,直至現在村民依然保留「紅白喜事」進出閶門的習俗。周氏閶門是周應賓故居的門廳,周應賓是明萬曆十一年進士第二甲第一名,官至禮部尚書。
閶門內,「冬官第」、「欽賜義門」、「大宗伯第」等匾額保存完好,雕刻精美的梁柱仿佛述說著當年屋主的輝煌。
閶門外一角,有一塊1893年立的雙面碑,石碑的內容相當於現在的「村規民約」。碑的陽面是《禁洋菸碑》,刻於清光緒十九年,清楚寫道:開設煙攤,以致不肖之徒吸菸成癮,失業蕩產,身入下流,與匪為伍;日則吸洋菸,夜則肆意偷竊,窩聚煙攤……以憑捉究,不稍寬貸。其各凜遵毋違!告誡周氏子孫禁毒。碑的陰面是《稻令規約》,規定禁止偷盜秧苗,嚴禁攀折樹木。從中可見周氏家風家訓之嚴謹。
經過一片荷塘,是浮石塘廟。浮石塘廟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重修,由照壁、門樓、戲臺、天井、兩廂房、大殿組成。廟頂屋簷上,幾個生動的彩塑小人威風凜凜,靜守著這個村落的日起日落,鬥轉星移。
躬耕學堂
城市擴容把許多偏遠地方變成了城郊接合部,但似乎唯有這裡依然保留著最初的樣子。在周財寶的印象裡,新莊村的布局變化不大,弄堂裡留存的一磚一瓦,幾乎都還是百年前的樣子。
新莊村民仍然保留了淳樸的民風與對先人的敬畏。周氏閶門外,有三三兩兩的村民正在納涼,當他們敘述往事,無不神採奕奕,眼神中飽含自豪與崇拜之情。令他們自豪的,不僅僅是悠長的歷史和古色古香的建築,更是耕讀傳家的村風家風和藏於血脈的家族眷戀。
依河而建的民國建築「躬耕學堂」中西合璧,在村裡一眾中式古建築裡顯得尤為引人注目。外立面是西洋設計風格,清水磚砌,大門拱劵式,以紅磚做腰線,中間頂部及兩翼分別用灰塑奔馬、雄鷹和卷草做紋飾,學堂後一進則採用中式的木樓結構。
76歲的陳長風原是高橋鎮文化站站長。他認為,躬耕學堂是新莊人重視教育的縮影,「周茂蘭在上海經商成功後,回鄉反哺村民辦了這個學堂。新莊祖輩許多人都曾在這裡讀私塾,接受啟蒙教育。縱使幾百年過去,讀書重教的觀念一直保留了下來。」
多年前,躬耕學堂由於年久失修,房屋部分結構和構建都有不同程度的殘缺、腐朽。2018年,村裡對其進行修繕,所需木頭、瓦片、磚頭等主要材料更多採用寧波本地舊木舊瓦舊磚,儘量做到修舊如初。修繕後的躬耕學堂外洋內秀,又回到了最初的模樣。
如今的躬耕學堂,裡外都是村民進出的身影。一問才知,為了繼承傳統文化,村裡打算在這裡創辦新莊村歷史文化名村研究會,挖掘新莊村的歷史文化底蘊。
新莊村黨支部書記周建耀說,「走近這批歷盡滄桑、風雨侵蝕的古建築,依然可以感受到它們當年的恢宏與精緻。每一棟古建築都是一篇動人的故事,留住老宅院,其實是想把祖祖輩輩的根基和血脈留住。」
周財寶也是這麼想的。他的兒子好幾次要他搬去城裡住,但他不肯,他寧願和老伴守著近200歲的清代老屋。院子裡四處散放著老式的農耕用具,他都捨不得丟,總覺得哪一天村裡想辦博物館了,興許就能用上,「這是根,不能丟。」
新莊村人心裡惦念的還有周氏祠堂。祠堂重建於清乾隆十年,由前、中、後三進及兩廂山頂建築組成。門梁上,有牛腿、雀替、祥雲、和合二仙等精美磚雕、木雕;門口牆角上,同樣鑲嵌著動植物圖案的石雕。這裡是新莊周氏的精神家園,每年春節正月初一到十五,祠堂裡聚滿了人,無論新莊周氏後人在哪裡,只要有條件都會回來祭奠先人。每逢此時,村裡也會請戲班子過來,連唱三天,整個村子喜氣洋洋。
保護與傳承
在陳長風看來,新莊村作為一個城中村,目前還擁有保存完好的30多處明清古建築,簡直是個奇蹟。「這與新莊代代傳承的『埋頭讀書,誠實做人,詩書傳家』的家風不無關係。即便在時局動蕩的年代,村民也不會損毀村裡的老房子,因為從小長輩都教導,這是祖宗留下的家業,要好好守住。」
對古村落保護的呵護之情就是這樣流淌在一代代新莊人的血液中,但就像大多數湮滅在城市化的古蹟一樣,新莊村的古蹟也面臨著種種危機。
8月6日上午,周建耀、陳長風和周財寶在新莊村村委會的會議室坐了下來。
「在村集體經濟實力不是很寬裕的情況下,村領導班子近幾年投入大手筆資金修建了村文化禮堂,集資重修《周氏家譜》,躬耕學堂等一批古建築也相繼維修完畢。村幹部還成立專門的平安巡邏隊,為這片古蹟保駕護航。但如今的新莊村有村民1400多名,外來務工人員卻有1萬多人,加上周邊因城鎮建設需要一直在大拆大建,新莊村面臨著巨大的環境衛生、治安消防等管理壓力。如何保護利用好古村的文化資源,新莊村正走在要緊的岔路口。」周建耀說得很坦率。
陳長風認為,新莊村的歷史文化底蘊很深厚,只是沒有經過梳理、深入挖掘和研究。他希望村裡在保護古建築的同時,能更好地利用這個優勢,畢竟他心裡有底氣,「歷經600多年風雨滄桑依然風姿綽約的新莊村,有著其他村莊無可比擬的文化家底。你看,市中心距新莊村僅20分鐘車程,簡直就是寧波市民的後花園,是一日遊的最佳目的地。我們期盼極具慧眼的專業人士給出建議,讓新莊成為寧波城中獨具特色的尋古探幽之所在。」
保護和修繕古建築責任重大,但目前村裡缺資金也缺整體規劃,周建耀覺得肩上的擔子很重。他希望能得到社會各界的更多關注,「築巢引鳳,把古村歷史文脈好好傳承下去。」
【來源:寧波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