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轉載請標明:玉英聊美食
還記得上學的時候,最喜歡吃的就是學校門口的小吃了。經常會把家長給的中午吃飯的錢用來買小吃。
還記得中學的時候,學校旁邊有一家鐵板豆腐特別好吃,每次放學攤子旁邊都會圍著好多學生。那時候的鐵板豆腐應該是我吃的最多的小吃了,主要因為他們家的鐵板豆腐做的味道很重,很符合那時學生們的口味。而且他們家的鐵板豆腐也不貴,一片只要5毛錢,5毛錢很大一塊的,有時候只吃豆腐都能吃飽。
媽媽每次看到我吃這些路邊攤都會罵我,她總是說這些東西都不衛生,吃多了對身體不好。但是沒辦法,小孩子就是喜歡吃一些不衛生的東西,即使自己心裡也覺得不衛生,但是嘴還是忍不住想吃。媽媽看我這麼喜歡吃,就想著要不自己做吧,自己做的更衛生一點。
其實做鐵板豆腐挺簡單的,但是味道做的好不好就不一定了。我覺得媽媽做的還是挺好吃的,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媽媽是怎麼在家做鐵板豆腐的,希望能對那些喜歡吃鐵板豆腐的朋友有用。
做鐵板豆腐最重要的就是香料了,所以在做之前一定要把香料準備好。大概需要的是香葉、小茴香、花椒和孜然。我媽媽調的香料在我看來是一絕,不只是在做鐵板豆腐的時候。而且這裡調處來的香料不止可以用來做鐵板豆腐,還可以燒烤什麼的,都挺好吃的,我是親身試驗過的。
然後就是做底料了,做鐵板豆腐的底料和火鍋的底料道理差不多,味道好不好就看這底料了。做底料首先要把油燒熱,等到油熱透的時候把之前準備的東西倒進去翻炒一下,記得翻炒的時候一定要是小火。等到味道出來的時候就可以了,然後把鍋裡的渣渣撈出來,把油剩下。
在油裡加入辣椒粉、十三香、芝麻少量、孜然粉少量,然後攪拌均勻。然後再澆一次熱油,把味道逼出來。如果喜歡吃辣的,可以多放點辣椒,我們家是每個人都很喜歡吃辣,所以每次我媽就會放很多辣椒。
因為豆腐很難入味,所以要用特別的方法讓它入味。我媽的特別辦法就是準備一個塑料瓶,然後往裡面加鹽、味精、醬油、生抽、十三香、花椒粉、辣椒粉……然後往裡加點水,晃勻。可以在煎豆腐的時候灑在上面,可以讓豆腐更加均勻地入味。不得不說,我媽在這方面還是挺聰明的,所以我們不能小瞧家庭主婦,家庭主婦比我們想像中有智慧多了。
前戲準備的差不多了,接下來就開始重頭戲了,終於開始做鐵板豆腐了。大家家裡應該都沒有鐵板吧,我家也沒有。但是,做鐵板豆腐又不一定非要用鐵板,如果家裡有平底鍋也是一樣。如果平底鍋也沒有,用炒鍋也是可以的,但是不好控制就是了。
做鐵板豆腐最好是用豬油,不要問我為什麼,我也不知道,這都是我媽媽告訴我的。然後把一塊一塊的豬油按你鍋的大小放,能保證鍋底都能有油就行了,然後開火把豬油練化,我小時候很喜歡看豬油在鍋裡融化的過程,感覺很治癒。然後把切好的豆腐一個個擺好。就切成那種長方形就可以了,當然你也可以切成自己喜歡的形狀,自己開心就好。
接著我們之前調的「神水」就派生用場了,就是之前用鹽和味精調製的那個。把豆腐下鍋後就可以往上面灑了,前前後後要灑好幾遍呢,這樣才能保證能入味。記住一定要澆勻點,要不然一塊鹹的一塊淡的就不好了。等到豆腐快熟的時候用小刷子刷上我們之前準備的底料,這樣味道就差不多了。最後再看心情撒點香蔥,香菜或者芝麻什麼的。我們家做這個豆腐不翻面,這樣就可以吃到兩種口味的豆腐了。靠近鍋底的豆腐焦焦的,吃起來很香,上面的一部分又很嫩,味道也很足,因為大部分的料都在上面。當然這是看自己的口味決定的。
我媽媽做的鐵板豆腐雖然看著沒有街上賣的有食慾,但是味道絲毫不必街上賣的差,在我心裡是這樣的。
上大學後,我發現鐵板豆腐又有了很多新的花樣。
像這樣的豆腐裡面加入餡料的,看著也是不錯的。
還有像這種無論是裝盤還是食物本身都讓人很有食慾的鐵板豆腐,這種就讓人覺得很高端,但是少了點街頭的氛圍,像我這種人,還是比較喜歡吃街頭5毛一塊的,這種就看看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