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丨鄉村旅遊發展中 休閒農業如何做好農旅融合

2020-12-21 人民日報

農旅融合是鄉村旅遊和休閒農業發展的新模式,是實現產業融合的新手段。在充分尊重農業產業功能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農業旅遊資源和土地資源,以所開發的農業旅遊休閒項目、農業配套商業項目、農業旅遊地產項目等為核心功能架構,整體服務品質較高的農業旅遊休閒聚集區。

農業旅遊作為農業和旅遊業的結合物,是利用農業景觀和農村空間吸引遊客遊覽消費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形態,是依託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兩大載體,通過整合優勢產業資源、優化空間布局、拓展農業旅遊功能、創優品牌形象全面提升農業旅遊產業。農旅融合不是簡單地給二者做加法,而是要通過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業從生產走向生態、生活功能的拓展,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建立現代農業和鄉村旅遊業的產業體系。

當前,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持續推進,農業產業鏈不斷延伸,農業多功能不斷拓展,農村新業態不斷湧現,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發展步入新階段的重要特徵。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業,促進農旅深度融合,是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強大動力。

當然,農旅融合在摸索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總體處於初級階段,產業融合發展層次較低,產業融合的鏈條短,附加值偏低,利益聯結鬆散,合作方式單一;土地、人才、資金等供給不足,如按國土資源部規定,以農業為依託的各類場所需按建設用地進行管理,許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難以正常實施,農村金融產品極其有限,農用土地和各類設施都不能抵押,借貸融資困難導致規模難以擴大,且多數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缺乏專業型人才和複合型人才;產業融合主體帶動能力較弱,有實力的新型經營主體少,部分新型經營主體結構單一、管理粗放、經營能力不強,部分經營主體創新能力不足,在推進區域標準化、品牌化建設方面服務不足。

那麼在發展休閒農業融合鄉村旅遊這條仍在摸索前行的道路上,存在著這麼多問題,又有哪些模式是可行的?

田園農業旅遊模式

即以農村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和特色農產品為旅遊吸引物,開發農業遊、林果遊、花卉遊、漁業遊、牧業遊等不同特色的主題旅遊活動,滿足遊客體驗農業、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

田園農業旅遊主要包括田園農業遊、園林觀光遊、農業科技遊、務農體驗遊幾種模式。

民俗風情旅遊模式

即以農村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為旅遊吸引物,充分突出農耕文化、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開發農耕展示、民間技藝、時令民俗、節慶活動、民間歌舞等旅遊活動,增加鄉村旅遊的文化內涵。

最典型的就是傣族的潑水節,潑水節不僅僅只有潑水,還包括了很多其他的內容,比如文藝表演、丟包等活動,「丟包」是傣族未婚青年的專場遊戲,「包」是象徵愛情的信物,丟包丟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悄悄交流感情了。趕擺也是潑水節的主要項目之一,趕擺場一般設在江河岸邊平闊之處或田壩中央,場邊置高升架,有專門用來燃火花和放火飛燈的場地。

村落鄉鎮旅遊模式

以古村鎮宅院建築和新農村格局為旅遊吸引物,開發觀光旅遊。

比如位於安徽合肥巢湖經濟開發區的三瓜公社,按照「一村一品」和「一戶一特」的思路進行產業規劃,重點打造了南瓜農特電商村、冬瓜民俗文化村、西瓜民宿美食村和印象半湯度假村,開發茶、泉、農特、文化四大系列一千餘種半湯優質農特產品,建設各類產品基地,通過各類專業合作社促進農特產品產業化發展,讓村民足不出戶把產品賣向全國,形成了以農特產品種養、生產加工、電商物流、餐飲住宿、休閒旅遊為主,三產融合發展的「三瓜公社」新模式。

休閒度假旅遊模式

依託自然優美的鄉野風景、舒適怡人的清新氣候、獨特的地熱溫泉、環保生態的綠色空間,結合周圍的田園景觀和民俗文化,興建一些休閒、娛樂設施,為遊客提供休憩、度假、娛樂、餐飲、健身等服務。

比如位於湛江市東海岸的破頭區龍頭莫村的湛江炭療理休閒山莊,分炭樂區、旅業區、旅遊餐飲區、炭燒烤區、垂釣區和炭文化展示區6個功能區。炭療理休閒山莊主要是以高溫度燒炭過程炭窯餘留的遠紅外線、負離子、純氧熱能對人體有益的物理作用,刺激皮膚出汗,促進人體和細胞新陳代謝。

科普教育旅遊模式

利用航天農業科普教育基地、農業觀光園、農業科技生態園、農業產品展覽館、農業博覽園或博物館,為遊客提供了解農業歷史、學習農業技術、增長農業知識的旅遊活動。

比如英國EDEN伊甸園,植物展示+科研教育+特色活動,通過環境再生,建造一個與世隔絕的人間"伊甸園"。

農家樂旅遊模式

即指農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產的農產品及周圍的田園風光、自然景點,以低廉的價格吸引遊客前來吃、住、玩、遊、娛、購等旅遊活動。

回歸自然旅遊模式

利用農村優美的自然景觀、奇異的山水、綠色森林、靜蕩的湖水、發展觀山、賞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遊活動,讓遊客感悟大自然、親近大自然、回歸大自然。

鄉村經濟發展到今天,不再是一種簡單的經濟活動,而是通過農旅融合,發展成為一種兼顧有物質生產和精神層面的休閒活動,農旅融合也不僅是單一的固定模式,而是有主有次各有特色,在專攻的基礎上相輔相成。未來的鄉村,不僅是農村人守望的美麗家園,也是城市人嚮往的奢侈品。

(來源:大地風景)

相關焦點

  • 江蘇:做好「鄉村+」休閒旅遊農業欣欣向榮
    4月28日上午,在常州金壇區薛埠鎮仙姑村,絲竹聲中,一場金壇雀舌茶藝表演拉開了2020「蘇韻鄉情」鄉村休閒旅遊農業專場推介活動的帷幕。「搞這個活動有兩個主要目的:一是為城鄉老百姓提供休閒旅遊的好去處,二是為奪取『雙勝利』提供重要的產業發展新形態。」
  • 海南農業主題公園興起 農旅融合邁向新臺階
    近年來,農業主題公園逐漸興起,瓊海龍壽洋國家農業公園人氣正旺、三亞海棠灣水稻國家公園吸引目光、海口桂林洋國家熱帶農業公園快速推進,農旅融合邁向新臺階。面對廣闊的田園和鄉村,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在業內人士看來,仍有很多未知空間需要我們去探索。
  • 發展鄉村休閒旅遊業 培育鄉村產業新動能 2020新時代鄉村休閒旅遊...
    12月5日,新時代鄉村休閒旅遊發展論壇在京舉行,同時發布了《中國休閒農業年鑑2019》《圖解〈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兩本新書,旨在培育鄉村產業新動能,為進一步做好鄉村休閒旅遊業出謀劃策。研討會由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指導,中國農業出版社有限公司和中農智慧(北京)農業研究院聯合主辦,《世界農業》編輯部承辦。
  • 傳統農業鄉鎮的農旅融合發展模式
    農業與旅遊業融合發既能拓展產業發展空間,促進產業新業態形成,又能創造地區經濟新增長點,改變財富聚集方向。本文以農旅融合發展視角對傳統農業鄉鎮產業發展進行研究,通過提出傳統農業鄉鎮旅遊發展框架與策略,對農旅融合產業發展重新規劃,可為傳統農業鄉鎮產業發展提供理論借鑑。
  • 農旅項目中有哪些熱門的農業發展模式?
    農業作為永遠的朝陽產業,是一個很大的概念,裡面也有很多細分領域,那麼當下熱門的農業細分領域和發展模式有哪些呢?跟著地道農旅地道君一起來了解下吧!開發農旅項目,將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提質升級是基礎也是重心,更是大勢所趨。一是需要打造高標準、現代化的種植/養殖基地。二是需要融入現代科技,發展網際網路+農業,雖然前期投資資金相對較大,但對於後期提升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幫助非常大。
  • 孟津:文旅農旅融合,推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提檔升級
    近年來,孟津縣秉承「自然生態、綠色和諧」的發展理念,堅持全域規劃,深度挖掘「有機、生態、綠色」資源,大力推進「文旅融合、農旅融合」新模式,規劃開發了一批文化旅遊、生態觀光、休閒度假等具有濃鬱孟津特色的拳頭產品,把歷史文化資源「聚寶盆」轉變為旅遊產品「萬花筒」,使城鄉各地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產業發展協調、人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公園」。
  • 頓崗繪就休閒農旅「路線圖」,以鄉村旅遊助推鄉村振興
    近年來,該鎮依託綠色農業示範生產基地,打造休閒農旅小鎮,帶動當地各項事業的發展。朗時農場的葡萄,寶溪基地的三華李,七北的楊梅……頓崗鎮一年四季瓜果飄香。目前,該鎮種植李子2350畝,葡萄100多畝,是始興縣的水果大鎮。眼下,各種應季水果即將上市,薔薇花、格桑花也競相開放,市民們可以在周末、節假日帶著親朋好友自駕來到頓崗賞花摘果蔬。
  • 鄉村旅遊+現代農業:如何實現融合發展?
    隨著旅遊業的縱深發展,鄉野風光、田間耕作、農產品等均成為可被開發的旅遊資源;同時,城市生活節奏的加快、城市的環境問題等使休閒農業旅遊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並成為旅遊界的寵兒。我們分析其發展特點與存在問題,借鑑國際農業旅遊發展模式,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旅遊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的七大有效路徑。
  • 泰寧:農旅融合 全力推進鄉村旅遊發展
    ,以農促旅、以旅強農,全力推進鄉村旅遊產業持續發展。,發展鄉村、農莊、森林旅遊。在景區沿線、旅遊特色村、森林改造互動體驗型旅遊設施、農業觀光園,圍繞優化「三際三園一街一夜遊」文旅康養線路,打造崇際漁旅小鎮、際溪文旅康養小鎮、水際湖濱民宿全面改造完成,開工建設湖濱休閒步道,九龍潭夜遊建成營業;仁壽堡觀光旅遊家庭農場、上青鄉閒趣園家庭農場、開善鄉康慄家庭農場等被列入省級家庭農場,新發展狀元茗舍、閱山水舍、星空民宿等16家中高端特色森林民宿並投入運營。
  • 江蘇:做好「鄉村+」,休閒旅遊農業欣欣向榮
    省農業農村廳鄉村產業發展處處長蘇士利介紹,2019年,全省休閒旅遊農業綜合經營收入超680億元,增速多年保持在20%以上,具有一定規模的休閒旅遊農業園區景點超1萬個,培育建設了330個省級休閒旅遊農業精品村,300個省級主題休閒旅遊農園
  • 依託休閒農業觀光基地打造「美麗風景」 松陽農旅融合讓鄉村旅遊...
    遊客在花園中不僅可以免費賞花觀光,還可以學習、交流花藝知識,即使回了家,也可以通過代理、淘寶店等多種網際網路形式,在全國各地買到該花園的花卉。  「我一直很喜歡花,託朋友國外帶新品種回來後,就將自家的3畝茶葉地變成花園,越種越多。」花園的主人葉偉蘭說,因為「葉子的花園」,上五木村這個原本鮮為人知的村莊也聲名鵲起。
  • 2020年中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萬億...
    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本質是農文旅融合,農文旅融合即「農業+文創+旅遊」的發展模式,所謂農文旅融合,指的是鄉村振興需秉持「農業是根、文化是魂、旅遊是路」的理念。其中上行企業主要是為核心企業提供原材料供給及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產品創意與設計;下遊則主要是作為核心企業與遊客的中介,為核心企業進行客源輸送及營銷宣傳;配套企業及相關機構部門是鄉村旅遊產業鏈運作的保障,居於上、中、下遊企業的外圍部分。中國休閒農業發展始於20世紀80年代的農業旅遊,從歐美、日本及中國臺灣等地引入。
  • 農旅融合做活鄉村文章:美了鄉村富了百姓
    酒泉廣播電視臺微信號:jqtvwxpt瓜州縣西湖鎮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旅結合精品化,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產業,做活鄉村旅遊富民大文章,有效促進農民增收。近年來,西湖鎮把發展鄉村旅遊作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總抓手,堅持以「智慧、生態、高效、觀光」型農業為發展方向,以田園文化保護傳承為核心,以現代智慧農業、休閒觀光農業為重點,探索實施「鄉村旅遊+」發展模式。
  • 保亭農旅融合促進鄉村旅遊發展 農家樂興樂農家
    運營初期同樣因遊客少而困擾的還有隆濱休閒農莊,隆濱休閒農莊位於保城鎮南茂農場勝利隊,「一開始農莊只有四間茅草房,只能容納6桌遊客,當時資金也有限,規模很小。」隆濱休閒農莊負責人梁國劍說。如何讓農家樂吸引到更多的遊客?保亭當地政府不斷發力,提供資金扶持,做好基礎設施的建設,將道路鋪到了農莊門前。
  • 龍坪舉辦「書記論壇」 支招農旅融合助推鄉村振興
    建始網訊(通訊員 黃秀娟 毛迪)「做好一家人,給遊客一個理由來,用溫暖和特色讓它留下來;炒好一桌菜,挖掘傳承地方特色菜系,搞好品牌文化,打造美食一條街;唱好一臺戲,做好民族特色村寨建設……」12月10日,龍坪鄉楂樹坪村書記陳久龍圍繞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成效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在龍坪鄉「書記論壇
  • 臺灣農業專家支招樂山農旅融合發展
    臺灣農業專家支招樂山農旅融合發展 2018年12月06日 11:1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歐諭達博士支招樂山農旅融合發展。(圖片來源:樂山市臺辦)  中國臺灣網12月6日樂山訊 近日,樂山市邀請臺灣知名農場創意、運營、農業體驗園區規劃專家歐諭達博士到樂山為現代農業和農旅融合發展支招。
  • 以旅興農,以農促旅,遊膩網助力農旅融合與鄉村振興
    縱觀全局,農旅融合是在充分尊重農業產業功能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農業旅遊資源和土地資源,以所開發的農業旅遊休閒項目、農業配套商業項目、農業旅遊地產項目等為核心功能架構,將農業農村發展與旅遊產業的建立與推廣相結合,形成「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發展之路。
  • 江蘇鄉村千億元級產業觀察|休閒旅遊農業起步早發展快,哪些方面...
    溧陽一號公路2019年,江蘇省休閒旅遊農業綜合經營收入超680億元,增速多年保持在20%以上,具有一定規模的休閒旅遊農業園區景點超1萬個,培育建設了330個省級休閒旅遊農業精品村,300個省級主題休閒旅遊農園,年接待遊客達2.3億人次,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星級企業(園區)
  • 山東利津:特色發展提升農旅融合承載力
    近年來,汀羅鎮積極建立「一個項目、一個領導、一套班子、一個專員、一跟到底」的協調推進機制,加快推進聖水循環農業示範園、津汀現代漁業示範園、匯邦渤海5000畝大閘蟹生態養殖科研示範基地等創新創業基地建設,著力打造以循環農業為特色,以食用菌、有機蔬菜、特色林果、生態養殖為重點,集生產、加工、觀光、旅遊為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的省內一流現代農業科技園區,進一步提升農旅融合承載能力。
  • 業內丨德國休閒農業鼻祖是如何做近郊農場的
    田園綜合體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實踐方式,自今年初中央一號文件頒發以來,「田園綜合體」得到了國內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群體的集體關注。放眼國外,德國版「田園綜合體」的經典案例:卡爾斯草莓農場,以一個好產品+一個強終端+一條經濟鏈+一個展示窗+一種品牌的發展模式,成為德國休閒農業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