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捷跨國藝術家夫婦:做兩國文化交流的使者

2020-12-25 中國僑網

中國僑網8月29日電 據《歐洲時報》報導,8月6日,坐落在中國廣西桂平市西山腳下的「日出西山」國際空間美術館揭牌,它由中捷藝術家夫婦覃琨瑛和伊瑞二人共同創建,「我們希望為國際藝術家提供一個創作空間,以後將組織更多國際美術大師到桂平創作。」覃琨瑛說。

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夫婦二人就往來於中捷之間,不僅身體力行在創作中融合中捷兩種文化傳統,更在更廣泛的層面為中捷兩國的藝術交流搭建橋梁,這是中捷在藝術領域互動的一個縮影和延續。

8月15日,捷克藝術家伊瑞(Jiri Straka)在北京接受記者專訪。(《歐洲時報》/卞正鋒 攝)

緣於齊白石畫冊的跨國戀情

伊瑞是中國迷,講中文,畫水墨畫,寫一手漂亮的中文。因為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他來到中國,並由此與覃琨瑛相識相戀。

伊瑞與中國的緣分開始於小學五六年級,那時他偶然在父親的書架上看到了一本齊白石的畫冊。「我一看到就非常迷戀,沒有什麼邏輯可以解釋。」他在接受採訪時說。

伊瑞的父親是建材商,不懂中國畫,書架上之所以會出現齊白石的畫冊還要從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一個捷克藝術家說起。中捷文化藝術交流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別具特色。早在19世紀英、法等國對中國文化藝術開始研究與推崇,但一戰後西方各國對中國文化藝術的熱情逐漸冷卻,這時捷克對中國文化藝術的熱愛卻真正開始了。30年代初捷克藝術家齊齊爾(Chytil)在北平藝專任教時認識齊白石並成為摯友,當時齊白石還沒有揚名全中國,但齊齊爾卻非常欣賞,傾其所有收藏了齊白石的上百幅精品和許多藝術品帶回了捷克。齊白石的作品也因此在捷克流傳。

齊齊爾回國以後,組織了幾場中國藝術品拍賣會,並把所收藏的齊白石作品都捐給捷克國家美術館。從那時起,齊白石等中國近現代藝術家的作品就在捷克人心中有了存在。而伊瑞的父親收藏的齊白石畫冊是由捷克美術史家、漢學家海茲拉爾編寫的,其中也著重介紹了齊齊爾和齊白石的淵源。伊瑞的父親愛好收藏,這本畫冊在捷克出版發行後,他便買了一本。

幼年的伊瑞對齊白石的畫作一見鍾情,後來他去哪兒都要背著那本畫冊,「所以他的同學都叫他』齊白石』,現在大學同學遇到,還這樣叫他。」覃琨瑛說。現在伊瑞把這本寶貝畫冊捐給了北京畫院齊白石館。

高中畢業後,伊瑞為了繼續學習中國畫,選擇到布拉格的查理大學學習中文,「當時我經常去拜訪捷克的一位漢學家,他告訴我,如果想理解中國繪畫的精髓,必須吃透中國文化、歷史和哲學。」

1995年,伊瑞隻身來到中國北京的中央美院,繼續自己的中國畫學習。「當時我對這種技法簡直到了痴迷的程度,有好幾年的時間,什麼都不畫,只練習梅蘭竹菊。」伊瑞說。

中央美院的時光還成就了他和同班中國同學覃琨瑛的姻緣。覃琨瑛當時讀研究生,和伊瑞的座位非常靠近。而且由於覃琨瑛看上去也有點像外國人,讓身為留學生的伊瑞感到很親切,「老師說什麼我聽不懂就問她,有時候她也聽不懂,因為她是廣西人,但當時我不知道,我以為她是韓國人。」就這樣兩人慢慢走近並相戀。

從中央美院畢業後,伊瑞帶著覃琨瑛回到捷克完婚,伊瑞在捷克國立美術館亞洲分館從事中國畫的修復和研究工作,覃琨瑛則在查理大學中文系教授書法。但後來因為國立美術館的人員變化,亞洲館不再受重視,同時伊瑞也更想從事創作而非研究或修復,所以夫婦二人帶著兒子又回到中國,當時北京通州成立了一個藝術區,良好的創作氛圍給了兩人不少創作靈感。

捷克藝術家伊瑞(左)、中國藝術家覃琨瑛夫婦。(《歐洲時報》)

延續和拓展中捷的藝術互動

得益於幾十年幾代藝術家和學者在溝通中捷藝術中所付出的努力,中國藝術展在捷克受到歡迎。「以水墨畫為例,捷克人對水墨的整體理解水平可能要超過歐洲其他國家,他們對中國近現代藝術很有親切感,這也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覃琨瑛說。幾年前,夫婦二人的朋友開了一個拍賣行,從捷克民間收了很多中國畫,這也從一個側面體現出捷克人對中國畫的熟悉度。

除了傳統繪畫,中國當代藝術也是從捷克打開在歐洲的缺口。同樣是在1997年,名為《中國面孔》的當代藝術展在捷克魯道夫美術館舉辦。「魯道夫美術館是歐美是頂級美術館之一,在那兒辦了展以後,就很容易在其他藝術館展覽。」覃琨瑛說。而在魯道夫美術館館長來中國選擇參展的中國藝術家時,伊瑞也全程跟隨,充當了助手的角色。

基於自己在捷克策劃中國藝術展的經歷,覃琨瑛認為,中國藝術「走出去」最難的不在於當地受眾不能接受,而在於中國的美術館等機構和當地合作者之間在文化和規劃方面的差異,「歐洲人什麼都慢,有時候我們這邊特別著急,都覺得來不及了,那邊還是不慌不忙。而且歐洲的美術館和畫廊都有長期規劃,如果要做一個展覽,可能要等三年。」

在布拉格定居一段時間後,伊瑞和覃琨瑛又回到中國北京。兩人在2012年5月共同創辦了中捷當代美術館。「我們希望開展國際間的文化藝術交流,在全球化語境中謀求中捷當代藝術發展演進的最大可能。」覃琨瑛說。

今年6月,中捷當代美術館也參與了老斯科納作品北京展的策劃,老斯科納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離開中國後,沒有能再回來,但是他關於中國和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作品卻回到了中國。

而那本讓伊瑞迷上中國的齊白石畫冊則被伊瑞捐給了北京畫院齊白石館,北京畫院副院長吳洪亮又參與把這本畫冊的中文譯本引入中國。幾代中捷人之間的藝術紐帶一直在延續。

捷克藝術家伊瑞向記者展示其中國畫作品集。(《歐洲時報》)

在融入中堅守本土意識

覃琨瑛伊瑞夫婦都是在中西文化之間遊走的藝術家,兩人在吸收和融入對方所在的文化傳統時都堅守著自己的本土意識。

伊瑞開始學習工筆畫,但這在他跟著覃琨瑛回她的老家—廣西桂平過中國年後有了變化。在桂平他看到了原來在北京看不到的東西,亞熱帶的植物、菜市場上被屠宰的動物和陳列的動物內臟,中國西南部獨特且生猛的日常對他形成了不小的衝擊,「在那兒我發現了一個新的空間,也感到工筆畫離我比較遠。」同時,伊瑞也覺得水墨畫對自己更有挑戰,因此從那時他開始畫水墨畫。

但伊瑞畫的不是中國傳統的水墨畫,他的更具有直接感,融入了很多西方的元素。比如他用水墨在宣紙上呈現雞、羊、豬的心臟、被拍死的蚊子、公路上被汽車碾死的小鳥,把這些生活中尋常的事物放大到不合比例的大尺寸,給觀眾造成觸目驚心之感,但在構圖、造型、色澤上傳達出濃厚的中國古典文化意味。

這種在「之間」的體驗對伊瑞很重要,這也經過了一個艱難的過程。一開始,作為狂熱的中國迷,伊瑞畫水墨畫,說中文,也在中國生活,但他意識到自己骨子裡還是捷克人,不能完全融入中國文化的傳統,這讓他很痛苦。但現在他和自己的雙重身份和解了,甚至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狀態,「我可以從西方的視角看中國,也可以從中國的角度看西方,這讓我對自己的文化傳統有了新的認識。就像一位捷克漢學家回答』為什麼要學習漢學』的問題,他說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浸入一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讓本來習以為常的東西變得不尋常,這不是好與不好或者對不對,而是認識差異本身就很重要。」伊瑞說。

覃琨瑛也是如此,「我畫工筆畫,但受到西方的很多影響,比如我不用傳統的顏料,而是用丙烯創作。我和伊瑞都』崇洋媚外』,他喜歡中國,我喜歡捷克。」而在作品中,覃琨瑛在中西文化之間的特點表現得更加明顯,它們在西方嚴謹細緻的構造中融入了東方任情發揮的意韻。同時,覃琨瑛的本土意識也來自她獨特的取材,很多都是廣西桂平的元素,菜地裡的包心菜、魚販裝在盆裡的魚、舊房子裡的牙刷和漱口杯都是她的素材。「現在每次有國外的朋友來中國時,我都會特別推薦他們桂平看看,它還保留著在現在很多中國城市已經消失的景象。」覃琨瑛說。(周睿璇)

相關焦點

  • 捷信架設中捷文化交流橋梁 彰顯社會責任行業影響力
    作為負責任的消費金融公司,捷信在發展自身業務賦能普惠金融發展的同時,也積極將普惠的理念從金融延伸到金融教育、公共健康、國際文化交流、民生改善等更廣闊的領域,增進公眾福祉,為人們帶來更美好的生活。本次獲此殊榮,正是對捷信長期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的高度認可。作為國際化企業,捷信一直擔當著中捷文化「連接者」的角色,致力於促進兩國民間在語言、音樂、文學、體育等諸多文化領域的合作交流,推動實現兩國間的民心相通。
  • 述評:「17+1」機制下中捷人文交流及地方合作日趨活躍
    2012年「16+1」合作機制建立後相繼舉辦的2016年中國-中東歐人文交流年、2017年中國-中東歐媒體交流年以及中國-中東歐國家文化合作論壇、中國-中東歐國家教育政策對話、中國-中東歐青年政治家論壇、中國-中東歐國家高級別智庫研討會等,這一系列重要的人文交流活動從多個角度和層次提升了「16+1合作」的熱度和水平。
  • 波西米亞學者徐偉珠 不遺餘力推動中捷文化交流發展
    慢慢地我們對對象國的文化背景的了解會越來越強。」作為一名優秀的譯者,徐偉珠憑藉專業知識和深厚的文學功底,汲取中捷語言文化精華,先後翻譯了捷克著名作家伊萬克裡瑪、博胡米爾赫拉巴爾及茲旦內克斯維拉克等10餘部作品。其中,她所翻譯的《嚴密監視的列車》榮獲2018年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翻譯獎提名。
  • 專訪華人企業家王霞:中泰兩國文化旅遊交流推動者
    「中泰一家親,加強中泰兩國在文化、旅遊、投資等領域的合作交流是我一直以來所奮鬥的目標之一。」日前,王霞科技(泰國)有限公司、泰國村品牌創始人王霞女士在接受《美麗中華行》欄目融媒體記者專訪時表示,在泰國生活了6年,一直希望可以成為中泰文化旅遊交流的使者,創建泰國村品牌的初衷,也是以促進中泰文化和旅遊交流為核心,推動中泰友好。
  • 古巴文化專員:中古文化交流中心是兩國文化交流的助推器
    古巴駐華大使館文化專員莉絲貝特·迪亞斯·羅傑斯表示,中國古巴文化交流中心的成立對兩國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莉絲貝特當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中古文化交流中心的成立可以給中國人民帶來更多古巴文化元素,「除了舞蹈和音樂的交流之外,中心還會舉辦關於古巴文化的講座和西語課堂等,推動古巴文化在中國的全面發展。同時,中心會邀請一些精通中國文化的專家解讀古巴現存的中國文化。
  • 「捷中文藝沙龍」:中捷兩國的文學翻譯作品也能成為暢銷書
    9月26日,「捷中文藝沙龍:文化交流70年」在北京舉行。捷克共和國駐華大使佟福德向影視導演徐靜蕾(代領)、北京外國語大學捷克語專業副教授徐偉珠、中捷當代美術館館長覃琨瑛、《世界文學》雜誌主編高興(代領)、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中捷友好協會常務副會長王鵬,五位曾為捷中文化關係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中方文化屆人士授予「揚·馬薩裡克」銀質獎章。
  • 「中外文化小使者」走進奧地利駐華大使館,國際交流傳承絲路友誼
    億歐1月22日消息,近日,「2020絲路新語·中外文化小使者巡禮」活動在京啟動。來自全國近40名優秀學生代表走進奧地利駐華大使館,進行文化參訪和交流,在豐富的活動體驗中感受世界歌劇中心的璀璨魅力。精銳教育助力文化小使者「出徵」,牢記華夏文化傳承此次活動中,多名來自精銳教育集團的優秀學生代表以出色的英語、精彩的才藝表演在活動現場脫穎而出。他們懷著向世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好願景,通過國際青少年文化交流這一世界大舞臺,以各自不同形式表達了中國青少年對中奧友誼及絲路多彩文化的理解,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
  • 捷克總統府外事局長:中捷關係一時有烏雲,也是短暫的
    70年國際風雲變幻,但兩國相互尊重獨立主權和重大利益與關切、平等互利開展友好合作始終是主流。中捷經濟互有所長,文化各有優勢,在諸多領域有廣闊合作空間,堅信在新形勢下,我們有足夠的政治智慧和能力把握大局,抓住新機遇,應對新挑戰,實現新發展。作為歐盟、中東歐的重要政治力量,捷克可以對歐洲和國際事務施加重要影響。相信捷克一定會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做出具有政治智慧的抉擇。
  • 2020首屆「絲路友好使者」盛典在京舉行 四大洲獲獎者「雲端」相聚
    百餘位候選人由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大會、中外媒體、海內外友好團體等推薦產生,從中評出10個國家的10個個人、1個團體為「絲路友好使者」。他們在「雲端」相聚,深情講述了自己的感人故事。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長楊傳堂致辭時說:「我們要表彰的是新空間、新實踐、新貢獻的擁護者、開拓者和建設者,他們是新時代的『絲路友好使者』。」
  • 海外版望海樓:中捷關係的三重意義
    從文化底蘊、發達程度和地理位置上看,捷克在中東歐地區舉足輕重。而中東歐地區又是進入歐洲心臟的門戶。」筆者的回答讓對方轉疑為喜。 英國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一個世紀前曾這樣定位捷克代表的東歐國家作用: 誰統治東歐,誰就能主宰心臟地帶;誰統治心臟地帶,誰就能主宰世界島;誰統治世界島,誰就能主宰全世界。
  • 浙金院學子化身文化使者 遠赴捷克展示中國傳統文化魅力
    近日,來自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文化交流團的19名學生作為「一帶一路」上的文化使者受邀遠赴捷克布拉格金融管理大學校開展文藝演出。演出在開篇舞蹈《煙雨西湖》中拉開帷幕,江南水鄉女子的柔美優雅盡顯眼前;一首崑曲《牡丹亭》,浮現杜麗娘和柳夢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的亦真亦幻的愛情;小組唱《阿里郎》、男聲小組唱《卓瑪》唱出了我國少數民族的熱情豪爽;女生三重唱《西湖春曉》將人帶入春天西湖美妙的境地;舞蹈《禮儀之邦》著漢服,行漢禮,展現禮儀大國風範;茶藝表演《漂洋過海來尋你》將中捷友誼融入一盞盞「九曲紅梅」中,以茶為媒
  • 物言攜中國茶文化使者訪英,匠人作品受英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2019年是中國傳統文化特別的一年,應英中國際友好交流中心、英國華商會的誠摯邀請,由中國廣州市藝夢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物言)策劃的中國茶文化使者赴英交流訪問活動一行來到英國各地進行茶文化及非遺藝術交流。此次茶文化使者們帶上了由中國廣州市藝夢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物言)藝術家徐天碩、陶藝大師梁向昭設計創作和藝術家黃明共同製造的代表廣府陶瓷文化的西村窯陶瓷藝術茶具精品作為禮物贈予英國各大博物館收藏。此次的茶具精品採用了水晶、瑪瑙、石英等天然礦物,把巖泥與釉料的礦物充分熔合,經過1200多度的高溫燒制及工藝繁複的各種陶瓷製作技藝精製而成的。
  • 中捷產業園區舉辦第一屆河北中歐國際葡萄酒大賽
    原標題:中捷產業園區舉辦第一屆河北中歐國際葡萄酒大賽長城網滄州6月21日訊(通訊員 王韻翔 記者 陳兆月)近日,第一屆河北中歐國際葡萄酒大賽在滄州渤海新區中捷產業園區尼特拉酒莊拉開序幕。中捷產業園區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呂振華和滄州市旅遊局副局長李衛東,斯洛伐克葡萄酒協會副主席伊戈爾·曼策,斯洛伐克聯合工業公司董事長愛德華·舍波及大賽組委會成員、品酒師等中外嘉賓出席開幕式。
  • 捷克總統率團訪滬出席中捷旅遊投資研討會
    此次,Medea傳媒集團與作為上海文化品牌的上海文廣傳媒集團籤訂合作備忘錄,將為上海文化產業的對外合作交流與升級發展帶來優厚海外資源條件,進一步推動上海文化產業發展。 澤曼總統在中捷旅遊投資研討會期間接見了中國華信董事會主席葉簡明一行。雙方就進一步加強中國華信在捷克的投資合作進行了深入溝通。在會見中,澤曼總統高度評價了葉簡明率領中國華信為中捷合作做出的貢獻。
  • 張遠翔:我願作中非文化交流的使者
    原來,他成了「空中飛人」,不停地在肯亞和中國間奔波,把更多的精力轉移到了中肯文化交流上面。說起投身中肯文化交流的初衷,張遠翔說,開始時,他只是為了促進旅行社業務的進一步發展而轉向文化交流的。 「因為這種文化的交流必然能帶動旅遊的發展,讓更多的中國人了解非洲,也能(有)更多的人來非洲親眼來看一看,也能帶動旅遊業。
  • 架起文化交流橋梁 中日兩國作品亮相日本京都
    日本京都府知事西脅隆俊、京都市市長助理川口伸太郎、京都書畫院會長山田啟二、中國駐大阪總領事館副總領事張玉萍、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郝佔延等出席開幕儀式並致辭。開幕式後,與會領導和嘉賓在陝西書學院院長張瑞琦和陝西國畫院副院長張華的陪同下,共同參觀了290位藝術家和青少年的332件書畫作品。
  • 中韓文化交流日趨「互通有無」
    原標題:中韓文化交流日趨「互通有無」  深論   近日,有韓媒稱,韓國婚慶業正在瞄準中國新人,針對中國新婚夫婦展開營銷創新。為此,我們不得不為「韓流」軟實力的推陳出新「點讚」。聯想到最近韓國KBS電視臺拍攝的《超級中國》紀錄片在網友中的熱播。
  • 慶祝中捷建交70周年 「捷克文化之旅」系列活動在京啟動
    捷克樂隊演出現場 (劉建峰 攝)國際在線報導(記者張攀、劉建峰):9月19日晚,為慶祝中捷建交70周年,「捷克文化之旅」系列活動在北京捷克駐華大使館啟動。當天,包括中捷當代美術館館長及策展人、藝術家覃琨瑛的「詼 | 阿覃琨瑛個人作品展」,捷克流行搖滾樂隊Mirai現場演出、捷克特色美食展、捷克立體主義設計展等精彩紛呈的活動為「捷克文化之旅」系列活動拉開帷幕,也令現場來賓流連忘返。
  • 這個西班牙女人在中國一待四十年,促進中西兩國文化交流
    1983年,易瑪成為西班牙駐華使館文化專員,2006年開始擔任塞萬提斯學院北京分院院長。四十餘年裡,她成為中西兩國的文化使者,不僅把西班牙文化推廣到中國,也還做了很多向西班牙搬運中國文化的事,比如策劃組織了「從東方之國:中國的藝術先鋒」和「盛宴,儀式,慶典:上海博物館古銅器」兩次大展。
  • 中捷合拍動畫片《熊貓和小鼴鼠》 開播儀式
    《熊貓和小鼴鼠》是由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捷克共和國總統米洛什·澤曼於2014年10月27日在北京見證籤約的國家級文化交流項目。它承載著中捷兩國深厚友誼的動畫片《熊貓和小鼴鼠》,通過講述愛、分享與快樂的故事,將為全世界的孩子們呈現出一個精彩紛呈的動畫世界。  在發布會上,央視少兒頻道莊殿君總監正式發布了《熊貓和小鼴鼠》開播的消息,總局等領導表達了對《熊貓和小鼴鼠》圓滿開播的美好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