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系房企以愛拼著稱,激進無疑是其關鍵詞。作為另類,34歲高齡的大名城,卻在多年潮流中,迷失了方向,銷售額多年徘徊在百名開外。與位列前10強的同齡世茂沒法比就算了,還被後起的融信、正榮、陽光城等前50強房企,遠遠拉開了距離。
樓市資本論獲悉,7月9日,大名城以8.14億摘得上海臨港一商住地,年內拿地已累積斥資近80億元。這次大手筆操作,讓闊別上海土地市場許久的大名城,怒刷了一波存在感。也讓此前因常暗訪工地督查,被建築商戲稱「魔鬼」的大名城掌舵人俞培俤,再次站在了聚光燈下。
樓市資本論發現,近年來,大名城從穩健房企到投身資本賺快錢,結果卻在2018年虧了近8億,2019年營收更是萎縮至僅55.7萬元,2020年別無可選,只能再回整地產主業。搖擺不定的發展戰略與俞培俤不專注的性格相互交織影響,勾勒出一個典型的房企戰略迷茫樣本。
俞培俤
從地產到資本,再從資本到房地產。
如今斥巨資補倉土儲,意欲再回地產主賽道的大名城,能突出重圍嗎?
【一】戰略迷茫:趕風潮重倉金控,虧損近8億
走錯路不可怕,可怕的是產業聚焦發生重大失誤。
這句話一語點破大名城的問題,對於企業發展來說,戰略迷茫就是最大的迷茫。
大名城,起家福州,成立於1986年,是一家涵蓋房地產綜合開發、商業地產運營、產業地產運營、物業服務管理、金融投資等領域的非典型閩系房企。這麼說是因為,行走地產圈30餘年,大名城如今也就兩百億規模,與傳統的激進閩系房企大相逕庭。
數據來源:克而瑞
到了2015年前後,地產行業興起轉型潮,趕潮流的大名城,位列其中。樓市資本論了解到,這一年,大名城發布「產業+資本」雙輪驅動協同發展戰略,並成立名城金控作為施行金融投資及租賃業務的平臺。
2016年,名城金控開始在資本市場頻頻出手,先是設立「名城大消費產業基金」,隨後接連舉牌上市公司博信股份、安納達。最引人關注的是從中植系手中耗資25億元,將中程租賃攬入囊中。直接花費掉2015年全年68.9億銷售額的三分之一,可見大名城在資本市場的戰略決心。
是年,大名城的金控板塊實現營業收入8.4億元,佔總收入的9.5%,毛利率達53.6%,成為大名城新的盈利增長點。此消彼長,同年少了資金投入的大名城地產板塊,土儲急劇下降82.5%。顯然,發展金控板塊嚴重分散了地產業務的注意力。
2017年,金控板塊項業務繼續增收,為大名城帶來12.1億元的收入,佔總收入的比例上升至11.8%,但毛利率出現下滑,下降至45.6%。同年地產土儲持續走低。
但就像股市,來錢快的往往去錢也快。受穩槓桿及政策管控趨嚴影響,大名城的金控板塊在2018年急轉而下:毛利率驟降至-109.48%,營收同比下滑77.7%至2.7億元,營業成本則高達5.66億元,直接虧損近3億元。
樓市資本論了解到,大名城金控板塊主要有金融投資和租賃兩部分。數據顯示,2018年這兩部分均有資產減值損失,其中金融投資和證券投資產生波動和損失28776.13萬元,處置中程租賃股權減少公司當期經營業績46518.40萬元,加起來共損失約7.53億元。
2019年,不堪重負的大名城金控板塊營收僅55.7萬元,佔比近乎為0。
大名城轟轟烈烈的轉型運動,維持三年後黯然落幕。大名城方面表示,2020年將進一步聚焦房地產主業,集中自身資源發展房地產業務。但是,因被忽視發展滯後的地產板塊還能堪重任麼。
【二】布局迷茫:華東土儲掛零,80億急補倉
戰略迷茫的直接影響就是,大名城在主業地產板塊的土儲投入不足,布局結構失衡。
樓市資本論了解到,2016-2019年,大名城房地產銷售額分別為137.79億元、150.55億元、143.58億元和188.96 億元,近3年增長率分別為9.26%、-4.62%、31.6%,規模未能突破兩百億,業績增長不容樂觀。
數據來源:大名城年報
進一步了解後,樓市資本論發現,大名城規模增長的根源其實在於土地儲備緊缺,尤其是2019年貢獻了41.5億元營收額的華東區域竟然直接「掛零」。道理很簡單,開發商最重要的業務其實就是買地賣房,地都不好好買,賣房的業績又怎麼能好得了。
年報顯示,大名城在房地產方面持有待開發土地的面積136.35萬平方米,同比減少12.08%。值得注意的是,土儲主要位於東南、西北以及大灣區。
樓市資本論注意到,其實早在2015年,大名城土儲就呈現出急劇下降趨勢。數據顯示,2015-2019年,大名城的期末土儲(規劃計容建面)分別約為2397.5萬方、419.0萬方、408.9萬方、357.2萬方及237.9萬方。對比規模接近的大發地產,2019年度銷售額210億元,土儲面積502萬方,是大名城的2倍多。
7月9日,大名城子公司以底價8.14億元競得上海臨港一宗商住地。這已是大名城今年內第七次拿地,且其中6宗地塊均位於上海。截至目前已斥資近80億元。大名城正是想要補上中國經濟實力最強的區域之一,華東板塊布局的缺口。現在再看開頭所說的事件,就清晰了很多。
只是,大名城這次亡羊補牢式的花錢買地背後,財務壓力也不小。
3月11日,大名城發布公告稱擬申請發行總規模為不超過60億元(含60億元)的公司債券。5月21日發債規模驟然縮水至20.24億元,7月7日再次縮水至15.24億元,不及申請的三分之一。此外,為了給子公司提供180億擔保額度,還向大股東借款50億。並且,公告顯示大名城股東、高管等多次質押公司股份,以實現公司募資需求。以上種種,兩個字概括就是「缺錢」。
從2019財報來看,大名城總資產419.53億元,較上年減少12.31%;2019年末公司負債總額276.8億元,有息負債88.8億。最新數據,2020年一季度,公司在手現金為56億,一年內需償還負債10.8億,值得關注。
樓市資本論認為,房企在土儲上「節衣縮食」,乃至重點區域「裸奔」,對業績發展可不是好現象,也希望大名城這次破釜沉舟般的補救能加速企業回歸正軌。
【三】領導人迷茫:福清老鄉俞培俤與曹德旺相較
事實上,所有的迷茫歸根究底都是人的迷茫。芝麻沒撿著還丟了西瓜的大名城,與其掌舵人俞培俤命理氣運有莫大關係。
樓市資本論了解到,俞培俤生於1959年,現年61歲,屬豬。印尼華僑,祖籍福清三山鎮嘉儒村。據中國命理學,59年出生的俞培俤,五行屬土,性格特點是目標易散,同時又重情義,責任感強。
俞培俤
縱觀俞培俤的一路發展,常常是風往哪邊吹,勁往哪邊使,隨波逐流的痕跡十分明顯。
據了解,早在民國時期,其父俞炎金便到印尼白手起家。俞培俤後隨父到印尼,並子承父業。當時俞培俤在印尼投資創辦了三力品牌,從事機電貿易,憑藉豐富的人脈和市場資源,逐漸發展壯大,一度成為東南亞家電市場的「老大」。
1986年,在政府鼓勵華僑到家鄉投資辦廠之際,俞培俤回鄉在福州投資創辦名城企業集團,投身於福州城市建設中,開發的首個項目就是「大名城」。隨後緊接著「名城花園」、「東方名城」、「名城國際」等紛紛崛起,「名城」品牌在福州就此打響,得到了不少家鄉父老及海外鄉親的青睞。
從機電貿易到房地產開發再到金融投資,可以說改革開發40年以來的熱門行業,俞培俤都深度參與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俞培俤的福清老鄉曹德旺則完全走出另一條路。1946年出生的曹,20歲入職玻璃廠當採購員,到1987年創辦福耀玻璃,再到1993年福耀玻璃在A股上市,產品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已經達到70%。隨後拓展海外市場,2016年福耀玻璃的美國工廠竣工投產。曹德旺50多年只專一行,如今終成全球知名的玻璃大王。大名城卻還在地產行業100名徘徊。
福布斯公布的2019中國400富豪榜上俞培俤排名第216位,財富值120.9億元。與此同時,據胡潤慈善榜統計,曹德旺迄今捐款累計已超110億元,單是財富也較同鄉俞培俤超出許多。
在樓市資本論看來,不論是同行業房企相比,還是與曹德旺同鄉比較,同為閩系商人,一個向左一個向右,俞培俤與大家完全走出來兩條不同道路,根源還是在戰略聚焦的堅持。不得不說,企業和企業的差距,最後都是戰略的差距。
不過,俞培俤責任感強,重情義,也常被人稱道。
樓市資本論注意到,在最新的大名城的高管中,不少是俞培俤的親信。其妻陳華云為公司股東;其長子俞錦為董事局副主席兼總經理;女兒俞麗及次子俞凱均為非獨立董事。
樓市資本論認為,缺錢又缺地的大名城,目前亟待堅定中國房地產行業升級環境下的戰略聚焦,帶領下一代放手一搏。希望年過60的「福清哥」俞培俤,這一次豪擲80億的補倉,能為大名城的未來找到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