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困擾你的問題和焦慮,如果不正面衝撞它,擊破它,它們會在你今後的人生中捲土重來。對於人而言是這樣,對於企業而言亦是如此。
閩系房企向來以激進著稱,在地產黃金年代,它們以槓桿擴張、積極拿地迅速崛起,成為國內房地產市場一支重要力量。銷售額到去年還不足200億元的大名城在閩系房企中並不引人矚目,倒是5年前,公司由地產賽道向資本賽道傾斜的舉動更引人關注。
著力發展金控業務後,其房地產銷售額排名開始下滑,在2019年克爾瑞房企銷售金額排行榜中大名城排在第100名。遺憾的是,在地產銷售排名下滑的同時,其在金控板塊的嘗試也以失敗收場。
2019年底,大名城結束了這次大膽嘗試後,重回地產業務。2020年上半年,其斥巨資拿下多宗地塊,下半年公司發布的公告中出現不少與還款和擔保相關的公告,公司資金鍊承壓的問題開始顯現。大名城2020年上下半年的表現側面反映出其存在的發展思路不清晰問題。事實上,該問題並非僅在今年出現。
金控布局一場空 現金流仍吃緊
12月4日,大名城發布公告稱,公司已將其中用於暫時補充流動資金的募集資金1000萬元歸還至公司募集資金專用帳戶。這已經是大名城就該筆資金第14次發布還款公告。
今年4月23日,大名城董事局會議通過《關於使用閒置募集資金暫時補充流動資金的公告》議案。該議案顯示,公司將7.8億元閒置募集資金暫時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大名城認為,此舉有利於降低公司的財務費用支出,提高閒置募集資金使用效率,提升公司的經營效率。
事實上,這不是大名城第一次將閒置募集資金暫時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大名城公布的《2020年半年度募集資金存放與實際使用情況的專項報告》顯示,2014年-2020年公司每年都會用閒置募集資金暫時補充流動資金,次數多達17次,涉及金額最多的為2017年,達到46.5億元,今年涉及金額雖最少,也達到9.85億元。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認為,大名城此舉說明其在募集資金時對資金用途沒有明確規劃。
新地產財經對公司募集資金用途一事向大名城進行諮詢,截至發稿前對方並未回復。
資金使用思路不明確或許只是大名城在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表象,從根本上看,還是其在發展過程中的思路並不明確。
1986年大名城在福州起家,逐漸發展成為一家從事住宅地產和商業地產開發的企業,但2015年,大名城發布「產業+資本」雙輪驅動協同發展戰略,並成立名城金控作為施行金融投資及租賃業務的平臺,發展重心轉向金控板塊。在成立金控平臺時,公司表示此舉目的是為了培育新的業務增長極。
回顧大名城2014年的業績,其營業收入雖達到53.8億元,同比增長82.99%,但存貨達到168億元,同比增47.37%;當期總負債144.1億元,同比增長35.59%;經營現金流繼續為負,達到 -26.37億元。可見大名城營收增長背後早早就潛藏著債務隱患。
然而,大名城所選擇的業務增長極並沒讓大名城在資本賽道起飛,而是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原點。
具體來看,布局金控領域的頭三年,金控業務的確是給大名城帶來了業績增長。2017年大名城金控業務收穫了12.1億元的收入,佔當期公司總收入的12%。但轉過年,受到穩槓桿及政策管控趨嚴的影響,大名城的金控業務急轉直下,加上對賭協議,使其不堪重負。2019年底,大名城發布公告稱,收到了中程租賃的股權轉讓尾款,完成轉讓中程租賃100%股權,於此同時,公司當期金控板塊的收入佔總收入比例近乎於零。面對這樣的轉變是否意味著大名城將徹底放棄金控板塊布局,大名城工作人員同樣沒有對新地產財經做出回復。
在金控板塊一番探索無果後,大名城的現金流壓力在今年進一步凸顯。
據新地產財經不完全統計,自4月23日發布用閒置募集資金補充流動資金以來,大名城已經14次歸還閒置募集資金,總額共計2.43億元,每次歸還資金金額不大,多為1000萬元。
柏文喜認為,這種操作方式的目的是充分利用企業的自有現金流,不佔運營資金,可以減少企業現金流壓力。
此外,今年大名城發債從60億元縮水至15.24億元才發行成功,公司股東、高管等質押公司股份,為子公司提供擔保的種種舉動都進一步表明公司的現金流壓力較大。
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大名城的短期借款為9.6億元,較一季度增長8.34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餘額為22.27億元,較一季度末縮減29.22億元;速動比僅為0.19,短期償債能力偏低。
對於公司現金流當下是否承受較大壓力,新地產財經向大名城進一步諮詢,截至發稿前大名城沒有做出回應。
7次密集拿地背後 毛利率低問題恐又現
重回地產板塊後,大名城在住宅板塊拿地表現頗為搶眼。
過去3年,大名城拿地數量共計8宗,而今年2-7月,大名城迅速拿下7宗地塊。儘管今年年初處於拿地窗口期,但是總拿地金額佔2019年總營收的60%,達到78.36億元的大名城還是略顯激進。
今年2月底,大名城率先以總價24.6億元,溢價30%的價格奪得福州金山片區的地王。此後,其又在上海陸續拿下6宗地,曾經出現兩天3次拿地的情況,並且拿地區域都是大名城多年未曾拿地的城市。
大名城在拿地後便馬不停蹄地開工建設。今年11月,大名城在福州所得地塊已經開盤銷售。但發展思路不明確的老問題再次暴露。
大名城在福州所拿地塊創造了今年該區域板塊樓面價新高,拿地後大名城欲在此打造高端豪宅——大名城紫金九號。但是此塊地在競拍之初就有限地價、控房價、公開搖號的規定。所以在開盤後該項目雖定位為高端豪宅,但因為控房價限制,該樓盤顯備案均價僅為3.2萬元/平方米,而該地塊平均樓面價則達到2.23萬元/平方米。顯然,大名城紫金九號的盈利空間相對有限。
其實,這一問題在今年中報中亦有所體現。2020年中報顯示,大名城開始出現增收不增利的情況。2020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76.69 億元,同比增長74.41%;淨利潤為 3.02 億元,同比增長9.78%。對此,公司歸結為綜合毛利率較上年下降影響,並強調主要因新增結轉項目中華東區域毛利率較低,且收入權重佔比更高有關。
公司進一步解釋華東區域毛利率低主要是結轉的南京大名城,紫金九號因為受限價調控等影響單價同比下降,而同時,華東區域本身的土地成本較高,項目預售證推遲也帶來資本化利息推高,一減一增,導致了毛利降低。當期,大名城在華東地區和東南地區的毛利率分別出現了66.47%和38.58%的下滑。
對此知名地產分析嚴躍進認為,因限價、土地成本過高影響盈利的問題企業肯定需要重視。而企業知道該地塊限價仍然去開發豪宅項目,可能與企業對限價的理解不到位,或者存在僥倖心理,認為有些地方仍可以突破有關。
除了限價之外,品牌競爭力也是大名城面對的挑戰。在福州紫金九號項目不遠處,就有國內前十開發商龍湖打造的項目,同樣70平方米左右的戶型,龍湖產品備案均價在2.8萬元/平方米。這也給紫金九號又增添了一份銷售壓力。
商業地產布局區域聯動性弱
商業地產是大名城在住宅地產開發外另一個布局點。在還沒發展金控業務以前,大名城在地產業務上就涉及商業業務。即使在2015年,公司提出「產業+資本」的發展方向後,商業地產板塊也沒有完全擱置,反而有一段時間動作頻頻。
2016年底,大名城的商業項目之一名城廣場在福州開業。項目集合20條商業街區,AOE MALL風情小鎮、永輝綠標Bravo精品超市、幸福藍海IMAX影院福建旗艦店、周杰倫餐廳等品牌。半年後,集團成立上海大名城商業管理有限公司,布局全國商業發展戰略,引入專業的商業人才和管理機制。
然而,這座體量達到12萬平方米購物中心在大名城的2019年年報中並沒有業績介紹。而在年報中出現的另一個商業項目蘭州名城廣場由於開業時間尚短,運營情況仍需要時間來檢驗。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當地年輕人心中,福州名城中心並非購物休閒遊樂首選去處。一位福州當地人士對新地產財經表示,對名城廣場並沒有太深刻的印象,平時和朋友購物遊玩更多去東方百貨、蘇寧廣場、萬達廣場。
從地理位置看,位於馬尾地區的名城廣場與上述商業項目分屬於不同的商圈,東百屬於東街口商圈,蘇寧廣場屬於蘇萬寶商圈,而名城廣場屬於馬尾名城商圈。
從商圈中項目組成數量看,馬尾名城商圈的商場數量暫時無法和東街口商圈和蘇萬寶商圈相比,名城中心在該地區幾乎呈現孤軍奮戰的局面。
盈石(北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周睿曾針對商圈發展問題表示,壟斷意味著同質化,意味著多樣性不夠。一個商圈需要更多經營者和經營思路出現。一家獨大從長遠來看並不是一個良性的狀態。
具體看來,東街口商圈有東方百貨、東百中心、大洋百貨等多個商業購物場所;蘇萬寶商圈聚集了蘇寧廣場、寶龍廣場、萬象九宜城等多個商業綜合體;而馬尾名城廣場附近僅有名城廣場一個大型商場。
暫時還孤軍奮戰的名城廣場雖然在馬尾地區是附近居民購物休閒的首選,但從長遠看想獲得持續穩定的高利潤還需要周邊商業環境的共同帶動。
其實,在名城中心附近,大名城曾參與投資福州大鞋城、名城匯花鳥市場、名城黃金珠寶交易中心等商業項目。
不過北京京商流通戰略研究院院長賴陽對新地產財經表示,上述商業項目和名城中心是不同時期的商業產物,其各自所面對的人群是不同的。早些年,商鋪業務有市場,大名城發展鞋城、黃金珠寶交易是一份不錯的生意,能很快地回籠資金,但隨著消費場景的變化鞋城等業態已經出現式微趨勢,客流量減少,其對帶動名城中心的發展促進作用有限。
5年時間,大名城從地產賽道出走又回來,面對的還是當年的老問題,地產業務不夠強大。這很大程度上,與公司發展思路不夠清晰與明確有關。如果發展思路明確,堅持發展地產業務,大名城或許不會中途向金控業務傾斜,在向金控業務傾斜的過程中,又成立商管公司發展商業地產業務,正是這種在發展思路的跳躍,分散了更多精力,導致大名城地產板塊業務錯失黃金髮展期,也錯失了做大做強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