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7-11為例,談談便利店商品管理

2020-12-21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作為便利店從業者、零售從業者們在商品管理層面有哪些工作要做,哪些問題需要思考呢?

提到便利店,就不得不提7-11,作為便利店乃至零售業的標杆,7-11不僅僅給消費者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更是影響了一大批的行業從業者;提到7-11,就不得不提商品管理特別是單品管理,從最初的靠店員一筆一筆清點、記錄,到現在的深入到每一位7-11員工心中,可以說,7-11的強勢體現在了每一件商品上。

那麼,作為便利店從業者、零售從業者們在商品管理層面有哪些工作要做哪些問題需要思考呢?筆者整理出個人思考,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商品管理層面有哪些工作要做?

1. 雙重視角

每一位便利店經營者都兼具從業者及消費者雙重身份,也有經營思維定勢及習慣,從業時間越長,越要多站到消費者角度來看商品。

任何人離開工作,都是一名普通消費者,回歸到平常生活,就不難理解顧客的心理和需求,打破思維定勢,忘掉自己是個「專業人士」,就會看到更多需求,看到更多商品。

2. 定位

商品的組合、選擇一定是遵從整個便利店的定位,要和整個店整個體系的定位匹配,如果想著一家店的商品照顧到全部客層、全部客群,很有可能哪個客層也服務不好。

定位不是說說就可以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前期準備工作做的越細緻,定位可能越準確,另外對於創業者、新入者而言,越是資金有限,越要做好各種準備工作如調研、規劃。

社區便利店、商業區便利店是定位嗎?是,專注年輕人的便利店是定位嗎?也是,但這個定位太寬了,從商品角度,只能說是為我們的商品選擇做了一個最粗的篩選。

3. 消費者研究

做零售的樂趣之一就是消費者研究。

我接觸過不同的行業精英,有的喜歡研究商品,有的喜歡研究對手,而消費者的研究,幾乎是每個人每家企業都在做。我們所有的核心點是消費者,出發點是消費者,終端點同樣是消費者。

想要做好便利店的商品管理,研究消費者喜歡特別是消費者心理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

消費者具有哪些特性呢?

消費者都有特定的喜好及購物習慣,消費者特質越接近,這些喜好及習慣越接近;每一位消費者都不是理性經濟人;對於便利店經營者、零售從業者而言,從眾心理是一把雙刃劍。

4. 布局

不論我們處於何種發展階段,是只有一家店還是已經超過百家店,是新進入者還是已經從業多年,都應該做好商品的布局工作。

一是要做好整個商品架構的布局,然後依據整個架構布局填充品類、品項,做好相應的管理;二是要做好至少中期的商品布局,不能用停滯的觀點來管理、布局商品。

5. 利用但不迷信各種工具

現在幾乎所有的便利店都在用系統,用各種軟體,在商品管理層面,更要利用好各種工具。但要注意的是,既然是工具,單純的靠工具是管理不好商品的。

便利的工具可以幫我們提供想要的信息,提升我們的效率,但想僅僅靠工具就做好商品的管理,幾乎是不可能的。

如何利用好各種工具提供的信息來做好商品管理工作?

第一、 善於搜集各種信息:利用工具,搜集各種商品信息,保留合理、有效信息,完善數據信息,是這項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信息不正確,後續動作全是無用功;第二、 真正會分析各種信息:信息正確的前提下,分析相關數據信息,找到信息背後的本質、原因,為下一步做好準備工作;第三、 合理利用各種信息:所有的信息、數據,不能運用的工作中的話,都是一堆毫無意義的文字、數字,有效的和工作結合,才是硬道理。

6. 強大的學習改良能力

這是我在接觸或經歷了一些優秀的零售企業後,關於如何做好商品管理給不少人的建議。

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是7-11,也不是所有企業一開始就可以具備完善的體系、流程、系統,如何在很多前置條件不具備的前提下做好商品管理乃至做個整個項目?我的建議就是:學習、模仿、甚至抄襲都可以,然後改良成適合自身發展的東西。

並不是所有的創新都是從無到有,已經被證明過有效的東西,我們可以拿過來改良後繼續使用。

當然,我們還是鼓勵創新,但我們更鼓勵保持永遠學習的心態、開放的心態。

以上的六點,可以看做我們在做商品管理時的前置條件,或者說屬於普遍適用的條例,那麼,作為便利店本身,在商品管理有哪些需要特別注意的呢?

商品管理有哪些問題需要特別注意?

1. 商品閉環

商品的管理是整個鏈條的循環管理,不能僅僅只關注到一個環節,比如只關注商品銷售,只關注商品引進等。從業者要做的是把控好商品的整個環節,從商品引進,到新品試銷,再到銷售管理、主推、促銷、清退等,都是我們需要持續關注、精耕細作的工作。

2. 架構、品類、品項

商品可選擇面越多,越豐富,對於商品管理者們而言可選擇餘地越大,但也越考驗從業者們的眼光、專業水準,如何避免陷入「亂花漸入迷人眼」的境地?

遵循從架構到品類管理再到品項管理的管理順序,會讓我們的商品管理的邏輯清晰很多。

整個架構沒有規劃好,或者不合理,後續的商品管理會一直處於混亂狀態。架構合理,搭配合理的品類,正確分類,再細緻到單品管理,整個商品的管理流程也會順暢很多。

至於如何做好品類管理,單品管理,不在本文做闡述,後續會單獨闡述。

3. 關注商品貢獻率

便利店的空間有限,這就要求從業者們特別關注商品貢獻率,商品貢獻率包含以下幾個維度:銷售貢獻、毛利貢獻是兩個基礎貢獻率指標,也是完全可以用數據考量的指標。

口碑貢獻、引流貢獻、服務貢獻等屬於隱性的商品貢獻率,是一線管理者特別關注並反饋到商品管理的上層工作中的重要指標。

4. 快速是便利店商品管理的重要法寶

便利店,特別是社區便利店,相對而言服務的消費者相對固定,在面積有限、來客不易突破的情況下,如何保持對顧客的吸引力,如何讓顧客多次光臨?

快速,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對於新商品的快速引進,滯銷品快速淘汰,顧客需求快速反應,顧客意見快速回饋等等,都是便利店保持競爭力的重要法寶。

最後,最重要的:適合的才是好的。

身邊有些便利店經營者問我:為什麼去上了培訓課,去參觀了競爭店,學習的時候心潮澎湃,感覺學到了很多東西,但回到自己的經營中,又回到原點,感覺學到的東西沒法用或者無從下手呢?

個人認為:

一是思維定勢、習慣問題;二是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好的東西不一定適用,保持學習能力是必須的,更重要的是學到了,可以融會貫通,改良成可以植入自身的東西。商品的管理是便利店也是所有零售業態的重要工作,是需要持之以恆完善優化的,指望著短期內產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只能是天方夜譚,想的美好一些,做的踏實一些,持續堅持下去,總會有成效。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wN-kIgnW5V_dlUvKpEibag

本文由 @聯商網資訊 授權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7-11便利店簡介
    日本7-11把各單體商店按7-11的統一模式管理。自營的小型零售業,例如小雜貨店或小酒店在經日本7-11許可後,按日本7-11的指導原則改建為7-11門店,日本7-11隨之提供獨特的標準化銷售技術給各門店,並決定每個門店的銷售品類。7-11連鎖店作為新興零售商特別受到年青一代的歡迎,從而急速擴張。全日本有16000多家7-11商店。
  • 7-11鮮食魅力在哪裡?完美冷鏈下的便利店美味
    研究過7-11經營模式的人都知道,7-11的毛利的50%都來自鮮食,中國的7-11源自日本的零售業巨頭(佔日本便利店份額的40%),也是世界最大的連鎖便利店品牌,在日本和全球擁有大量的便利店零售業似乎掀起了一個風潮,學習7-11把控市場,研製新品之道,模仿7-11的加盟和自營店的管理策略。今年,又是一個便利店行業(模仿or轉型)新的風暴年。因為7-11,鮮食食品的風暴現在年輕人中愈發熱烈1)鮮食商品的魅力在哪裡?
  • 7-11便利店人均創收117萬 創造便利店神話
    這麼一個小小的便利店是如何和阿里巴巴肩並肩,創造出便利店界的神話呢?下面,就讓商道君帶你走近日本7—11吧!成立近百年,它如何成為最會賺錢的便利店?日本7—11這家公司,是從美國引進的。1927年,第一家7—11美國德州達拉斯創立,初名為南方公司,主要零售冰品牛奶和雞蛋。
  • 物流配送,7-11便利店是怎麼做的?
    2.集約化配送階段隨著7-11便利店規模的不斷擴大,這種分散化的由各個批發商分別送貨的方式無法再滿足7-11便利店的需要,7-11便利店開始和批發商及合作生產商構建統一的集約化的配送和進貨系統,在這種系統之下,7-11便利店改變了以往由多家批發商分別向各個便利店送貨的方式,改由一家在一定區域內的特定批發商統一管理該區域內的同類供應商
  • 揭密:7-11、羅森、全家便利店最賺錢的商品
    走進一家日式便利店一定能滿足你大部分的生活所需,你可以依靠便利店而解決一日三餐永遠熱氣騰騰的早餐、品種多樣的便當、水果拼盤、即食小食應有盡有。7-11、羅森、全家這些日系便利店都是便利店行業內的標杆,它們的成功的奧秘:產品結構、規模效應和開放加盟。
  • 京東「挖角」7-11管理層,為線下便利店提供更多支持
    ,同時「挖腳」部分7-11的高管。挖掘7-11管理層員工為便利店發展做人才儲備國內現階段,600萬夫妻店,而品牌連鎖便利店才10萬家,國產連鎖便利店佔比就更少。7-11建立了大規模的門店網絡,實現輕資產模式運營,形成了類似電商的規模效應。截止至2016年底,世界最大的連鎖便利店集團7-Eleven擁有61554家門店。那麼與電商便利店相比,711這種日系便利店有什麼不同之處呢?作為傳統便利店品牌,711 又如何在電商衝擊下成功經營呢?
  • 面對物流配送,7-11便利店是怎麼做的?
    02 集約化配送階段隨著7-11便利店規模的不斷擴大,這種分散化的由各個批發商分別送貨的方式無法再滿足7-11便利店的需要,7-11便利店開始和批發商及合作生產商構建統一的集約化的配送和進貨系統,在這種系統之下,7-11便利店改變了以往由多家批發商分別向各個便利店送貨的方式,改由一家在一定區域內的特定批發商統一管理該區域內的同類供應商
  • 以7-11等為例反思新零售:加盟便利店的終極出路
    1)電商和便利店之爭從日本的發展經驗來看,電商和便利店之間,階段性地呈現此消彼長關係,但近期又開始融合,很難說誰一定比誰更先進。以日本為例,樂天電商一開始發展迅猛,像7-Eleven這樣的便利店連鎖,曾和中國的許多零售企業一樣感到焦慮。
  • 7-11等外資便利店「挑三揀四」高標準絆倒加盟路
    據了解,7-11在成都去年就放開了加盟,加盟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帶店加盟型」,加盟者需要自己找店鋪、裝修、辦理營業執照,7-11提供店鋪運營所需設備,加盟者需支付給7-11總部約28萬餘元,包括加盟費、培訓費、開店準備費、保證金與首付貨款。另一種加盟方式門檻稍微低一些,「運營管理型」加盟者需要「首付」26.5萬元,包括加盟費、培訓費以及保證金。
  • 日本7-11便利店市場擴張戰略分析
    日本7-11連鎖便利店把自己定位於為居民提供方便的便民店,它的商品都是一些暢銷的名牌日常用品,價格也高於一般的平價商店,但它最大的服務特色就是24小時營業,它的服務對象是那些早出晚歸、貪圖方便、收入較高的職業人士,7-11便利店通過在這一細分目標市場創立自己的服務差異化,以取得與其他零售業態顯著不同的競爭優勢。  零售業是一種以規模出效益的行業,小型便利店要取得一定的規模,必須走連鎖經營的道路。
  • 本土便利店:鮮食與自有品牌商品是方向?
    提起7-11、羅森等日系便利店,其最大的特色來自於各種鮮食與自有品牌商品,這二者也成為日系便利店形成差異化競爭的利器,更是利潤的重要來源。以7-11為例,在中國市場,其鮮食與日配商品的銷售佔比達61.6%,毛利佔比達60.4%。《2017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目前國內便利店生鮮及半加工食品佔比低,自有品牌佔比低,商品結構亟待提升。報告建議,便利店應緊密圍繞鮮食半成品與自有品牌,實現商品的差異化。事實上,一些本土便利店正在加碼鮮食產品。
  • 乾貨分享| 7-11/全家/羅森三大便利店品牌便利店設計借鑑
    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大陸陸陸續續引進了三大國際便利店巨頭——7-11,全家Family Mart,羅森。 二十年過去,三家連鎖便利店在大陸都經營得有聲有色,而它們先進的管理、經營方式也為內資便利店提供了發展的範本。
  • 日本7-11不止是便利店 它如何融入消費者生活?
    第一個是7-11是做什麼的,第二個是7-11的商品力為何強,第三個是7-11的微改善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首先是7-11是做什麼的?估計在座的人都會說7-11是做便利店的,我曾經以為7-11是開便利店的,當然是以便利店為載體。但7-11到底擁有多少家店鋪,是我想說7-11是做什麼的話題。店鋪有多少家,店鋪歸誰所有,可以從很多角度看,從資本角度和經營權的角度看。
  • 一窺便利店王國三巨頭7-11、全家、羅森的「秘密」
    以2016年上半年日均銷售為例,7-11為66.7萬日元,羅森為54.7萬日元,全家為52.9萬日元。西日本地區原來的便利店老大是1975年在大阪起家的羅森,到2016年7-11店鋪數達到2539家,而羅森降為2388家,羅森16年的先入強勢被剝奪,7-11是1991年才進入西日本市場的,為什麼市場轉化這麼快?
  • 7-11全球擁有6.15萬家門店 它是如何玩轉便利店?
    1927年,美國南方公司在售賣冰塊的基礎上增加雞蛋、牛奶等商品,並延長營業時間,改為早上7點到晚上11點。1946年,店鋪正式更名為7-Eleven。   單品管理,是指以單個SKU為單位進行成本和銷售業績管理。便利店營業面積較小,而且保質期短的鮮食佔很大比重,一旦備貨不合理,容易造成大量損耗,商品缺貨也會損失銷量和影響客戶體驗。
  • 這7個問題,可以判7-11便利店加盟模式的「死刑」
    7-11的加盟店模式在中國電商和外賣的夾擊下,也逐漸顯得水土不服。不僅要維持較高的人工成本,在中國便利店行業逐年更加充分的發展、向飽和狀態靠攏的情況下,同行的激烈競爭中7-11直營店和加盟店也都不夠適應和靈活,反應遲緩,商品的品質和價格不夠有競爭力。部分加盟店甚至打破了7-11既有的24小時營業規則,縮減為16小時。
  • 加盟7-11便利店:撿鋼鏰前先避坑
    以最早推行加盟制度的便利店品牌7-11為例,其在北京地區分為特許加盟連鎖和經營委託加盟兩種方案。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需要加盟商提供店鋪和裝修,以及自備80萬元的資金。後者的店鋪、裝修和設備由7-11提供,資金要求也降低至35萬元,但相應的毛利分成比例也較低,一般只能拿到32%,並且加盟商還要承擔人工、商品廢棄等成本。
  • 7-11是如何做到門店數、銷售額均為日本第一的?
    據統計,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日本的10家連鎖便利企業銷售總額達到90,487億日元,前3家企業(7-11、羅森、全家、)佔比達75%,其中7-11佔比為38.3%,成為銷售額排名第一的便利店。
  • 羅森、7-11等24小時便利店裡的秘密
    回想下每家便利店門口都有的麵包櫃吧,它們甚至還有特殊的燈光烘託!這是因為大部鮮食屬於衝動型商品,放在進門處引誘因為感覺飢餓走入店鋪覓食的你。你最常去便利店購買的商品,一定是那些熱氣騰騰的便當和新鮮麵包。此類商品被他們統稱為鮮食——雖然鮮食在所有商品品類中佔比僅三成,但據統計,60%至70%的消費者都會進店購買鮮食。
  • 單店日銷36444元,便利店之王7-11你學不會
    那麼,7-11在中國一直保持領先的經營方式是怎樣的?在品質研發、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的亮點在哪裡?為此,《中國經營報》記者獨家專訪了7-11中國董事長內田慎治。鮮食商品佔總毛利的50%作為便利店業態,7-11的產品和其他便利店的最大差異在哪裡?內田慎治:最大的差異在於鮮食,這也是我們最具差異化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