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便利店從業者、零售從業者們在商品管理層面有哪些工作要做,哪些問題需要思考呢?
提到便利店,就不得不提7-11,作為便利店乃至零售業的標杆,7-11不僅僅給消費者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更是影響了一大批的行業從業者;提到7-11,就不得不提商品管理特別是單品管理,從最初的靠店員一筆一筆清點、記錄,到現在的深入到每一位7-11員工心中,可以說,7-11的強勢體現在了每一件商品上。
那麼,作為便利店從業者、零售從業者們在商品管理層面有哪些工作要做,哪些問題需要思考呢?筆者整理出個人思考,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商品管理層面有哪些工作要做?
1. 雙重視角
每一位便利店經營者都兼具從業者及消費者雙重身份,也有經營思維定勢及習慣,從業時間越長,越要多站到消費者角度來看商品。
任何人離開工作,都是一名普通消費者,回歸到平常生活,就不難理解顧客的心理和需求,打破思維定勢,忘掉自己是個「專業人士」,就會看到更多需求,看到更多商品。
2. 定位
商品的組合、選擇一定是遵從整個便利店的定位,要和整個店整個體系的定位匹配,如果想著一家店的商品照顧到全部客層、全部客群,很有可能哪個客層也服務不好。
定位不是說說就可以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前期準備工作做的越細緻,定位可能越準確,另外對於創業者、新入者而言,越是資金有限,越要做好各種準備工作如調研、規劃。
社區便利店、商業區便利店是定位嗎?是,專注年輕人的便利店是定位嗎?也是,但這個定位太寬了,從商品角度,只能說是為我們的商品選擇做了一個最粗的篩選。
3. 消費者研究
做零售的樂趣之一就是消費者研究。
我接觸過不同的行業精英,有的喜歡研究商品,有的喜歡研究對手,而消費者的研究,幾乎是每個人每家企業都在做。我們所有的核心點是消費者,出發點是消費者,終端點同樣是消費者。
想要做好便利店的商品管理,研究消費者喜歡特別是消費者心理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
消費者具有哪些特性呢?
消費者都有特定的喜好及購物習慣,消費者特質越接近,這些喜好及習慣越接近;每一位消費者都不是理性經濟人;對於便利店經營者、零售從業者而言,從眾心理是一把雙刃劍。
4. 布局
不論我們處於何種發展階段,是只有一家店還是已經超過百家店,是新進入者還是已經從業多年,都應該做好商品的布局工作。
一是要做好整個商品架構的布局,然後依據整個架構布局填充品類、品項,做好相應的管理;二是要做好至少中期的商品布局,不能用停滯的觀點來管理、布局商品。
5. 利用但不迷信各種工具
現在幾乎所有的便利店都在用系統,用各種軟體,在商品管理層面,更要利用好各種工具。但要注意的是,既然是工具,單純的靠工具是管理不好商品的。
便利的工具可以幫我們提供想要的信息,提升我們的效率,但想僅僅靠工具就做好商品的管理,幾乎是不可能的。
如何利用好各種工具提供的信息來做好商品管理工作?
第一、 善於搜集各種信息:利用工具,搜集各種商品信息,保留合理、有效信息,完善數據信息,是這項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信息不正確,後續動作全是無用功;第二、 真正會分析各種信息:信息正確的前提下,分析相關數據信息,找到信息背後的本質、原因,為下一步做好準備工作;第三、 合理利用各種信息:所有的信息、數據,不能運用的工作中的話,都是一堆毫無意義的文字、數字,有效的和工作結合,才是硬道理。
6. 強大的學習改良能力
這是我在接觸或經歷了一些優秀的零售企業後,關於如何做好商品管理給不少人的建議。
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是7-11,也不是所有企業一開始就可以具備完善的體系、流程、系統,如何在很多前置條件不具備的前提下做好商品管理乃至做個整個項目?我的建議就是:學習、模仿、甚至抄襲都可以,然後改良成適合自身發展的東西。
並不是所有的創新都是從無到有,已經被證明過有效的東西,我們可以拿過來改良後繼續使用。
當然,我們還是鼓勵創新,但我們更鼓勵保持永遠學習的心態、開放的心態。
以上的六點,可以看做我們在做商品管理時的前置條件,或者說屬於普遍適用的條例,那麼,作為便利店本身,在商品管理有哪些需要特別注意的呢?
商品管理有哪些問題需要特別注意?
1. 商品閉環
商品的管理是整個鏈條的循環管理,不能僅僅只關注到一個環節,比如只關注商品銷售,只關注商品引進等。從業者要做的是把控好商品的整個環節,從商品引進,到新品試銷,再到銷售管理、主推、促銷、清退等,都是我們需要持續關注、精耕細作的工作。
2. 架構、品類、品項
商品可選擇面越多,越豐富,對於商品管理者們而言可選擇餘地越大,但也越考驗從業者們的眼光、專業水準,如何避免陷入「亂花漸入迷人眼」的境地?
遵循從架構到品類管理再到品項管理的管理順序,會讓我們的商品管理的邏輯清晰很多。
整個架構沒有規劃好,或者不合理,後續的商品管理會一直處於混亂狀態。架構合理,搭配合理的品類,正確分類,再細緻到單品管理,整個商品的管理流程也會順暢很多。
至於如何做好品類管理,單品管理,不在本文做闡述,後續會單獨闡述。
3. 關注商品貢獻率
便利店的空間有限,這就要求從業者們特別關注商品貢獻率,商品貢獻率包含以下幾個維度:銷售貢獻、毛利貢獻是兩個基礎貢獻率指標,也是完全可以用數據考量的指標。
口碑貢獻、引流貢獻、服務貢獻等屬於隱性的商品貢獻率,是一線管理者特別關注並反饋到商品管理的上層工作中的重要指標。
4. 快速是便利店商品管理的重要法寶
便利店,特別是社區便利店,相對而言服務的消費者相對固定,在面積有限、來客不易突破的情況下,如何保持對顧客的吸引力,如何讓顧客多次光臨?
快速,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對於新商品的快速引進,滯銷品快速淘汰,顧客需求快速反應,顧客意見快速回饋等等,都是便利店保持競爭力的重要法寶。
最後,最重要的:適合的才是好的。
身邊有些便利店經營者問我:為什麼去上了培訓課,去參觀了競爭店,學習的時候心潮澎湃,感覺學到了很多東西,但回到自己的經營中,又回到原點,感覺學到的東西沒法用或者無從下手呢?
個人認為:
一是思維定勢、習慣問題;二是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好的東西不一定適用,保持學習能力是必須的,更重要的是學到了,可以融會貫通,改良成可以植入自身的東西。商品的管理是便利店也是所有零售業態的重要工作,是需要持之以恆完善優化的,指望著短期內產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只能是天方夜譚,想的美好一些,做的踏實一些,持續堅持下去,總會有成效。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wN-kIgnW5V_dlUvKpEibag
本文由 @聯商網資訊 授權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