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初,因為新冠病毒疫情而閉館三個多月的法國羅浮宮博物館重新開門迎客。
隨著宮前由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設計的金字塔形入口的再次開放,羅浮宮,這座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重新開始接受世界各地的歷史與藝術愛好者們的「朝聖」。
身處中國的我們,現階段可能還難以親赴法國一睹羅浮宮珍藏。所幸,還有紀錄片。
無論中外,講述羅浮宮的紀錄片非常之多。
法國人自己拍攝了紀錄片《羅浮宮之旅》《羅浮宮200年》,以文藝電影一般唯美的講述,介紹了這座皇室之宮殿、現代藝術之殿堂。
BBC高分紀錄片《羅浮宮的珍寶》相較而言就對普通觀眾更友好,介紹了羅浮宮的歷史和一些重要的展品,文化與藝術相互穿插,條理清晰還不失風趣。
而我國也有一部專門前往羅浮宮拍攝的經典紀錄片——《當羅浮宮遇見紫禁城》。
該片以藝術史為線索,根據羅浮宮的館藏分類,分別演繹兩河流域,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等主題。
每一集都在展現西方藝術的同時向觀眾呈現不同時代中國的藝術;每一集中都有一位重量級的中國當代藝術家或藝術史研究者與西方同行進行相互探討,達到不同文明之間對話的創作實踐。
《當羅浮宮遇見紫禁城》總撰稿人、
北大教授朱青生
這是羅浮宮第一次對中國攝製組大規模開放;
這也是第一次用中國的眼光,
解讀羅浮宮與紫禁城兩大文明符號。
當羅浮宮遇見紫禁城,兩種文明相交相融。
穿越地球的兩端,以現代中國的觀點,
通過歷史了解藝術,通過藝術反思文明。
前六集從宏觀的角度對比中西歷史、文化。
《遇見》。羅浮宮與紫禁城,1792年5月22日、1925年10月10日,先後從皇家宮殿變為普通民眾的博物館,《遇見》講述兩座博物館的前世今生。
《逐蕩兩河》。故宮內收藏著甲骨文、羅浮宮內收藏著楔形文字泥板漢莫拉比法典,通過對兩種文字的比較,揭示出世界文明發端時已然走向不同的道路。
漢謨拉比雕塑
《永恆天沙》。尼羅河所孕育的古埃及文明和黃河所孕育的古華夏文明,兩相對比,追尋人類文明的起源。
《典雅千古》。從羅浮宮鎮館之寶談起,探究希臘雕塑與中國書法形象的巨大差異,尋找東西文明的不同路徑。
《鐵血長風》。羅馬帝國與秦漢王朝,拿破崙與乾隆,羅浮宮的凱旋門,紫禁城的午門。文治武功,開疆拓土,帝國的神韻傳揚千年。
《神聖無上》。中世紀的基督教,中國的佛教,宗教、宗教藝術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度,以不同的形式撫慰著人類的心靈。
後六集分別選取一位歐洲畫家與一位中國畫家進行比較,探究中西藝術的異同。
《完美人生》。走入文藝復興,讓達文西與同時代的中國藝術家倪瓚相遇。他們對生活和藝術的理解有什麼不同,又如何一直影響到今天?
倪瓚的樹和達文西的樹
《激越內心》。倫勃朗與八大山人,倫勃朗筆觸狂放的《牛肉》讓人聯想到了寫意的中國畫,他們有著相似的激情。
倫勃朗和八大山人
《東西對望》。羅浮宮中洛可可時期的畫作,紫禁城中帶有中國畫特徵的油畫,探尋兩種文化如何被相互影響和誤取。
《再造往昔》。趙孟頫學習古典,普桑崇尚古希臘羅馬的古典美;前者是中國文人畫的宗師,後者被看作法蘭西繪畫之父。他們從各自的傳統中悟到怎樣的真傳。
《生於浪漫》。德拉克洛瓦用死亡表現激情,徐渭摒棄了色彩、只用水和墨繪畫,他們在各自的國度開創了一個激情自我的時代。
《人間關切》。19世紀,鴉片戰爭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有識之士開始關注西方文化。徐悲鴻旅歐,帶回中國不曾有的現實主義風格美術。此時的羅浮宮已經走向西方傳統的終結,把柯羅之前的藝術藏入了博物館。
今晚起,紀實人文頻道就將播出這部藝術生必看的經典紀錄片。一起「雲遊覽」羅浮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