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不僅是藝術,還能養生治病。
觀畫可以治病的例子,在古時不勝枚舉,如隋煬帝欣賞《梅熟季節滿園春》,使煩渴症不藥而愈;宋代詞人秦少遊常觀唐代詩人王維《輞川圖》,腸胃病逐漸好了起來;明代唐伯虎一幅《仕女圖》治癒了書呆子的單相思病;清代王時敏觀賞王石谷《秋山紅樹圖》後,咳嗽霍然消失。此類例子在中國還有許多。
我們來分析一下王維《輞川圖》,原作已無存,現只有歷代臨摹本存世。
《輞川圖》主畫面亭臺樓榭掩映於群山綠水之中,古樸端莊。畫面以別墅為主體與中心,向外展開。別墅外,山下雲水流肆,一條小河在門前流過,小河中有一位船夫正撐船經過.船中有三兩人,畫面自然而閒適,呈現出悠然超凡的感覺,使人精神上很輕鬆愜意,還帶來了身心上的審
美愉悅,也陶冶了觀賞者的情操,令人有清新脫俗之感。
《輞川圖》裡的人物,弈棋飲酒。投壺流觴。一個個的都是儒冠羽衣,意態蕭然。
《輞川圖》開啟了後人詩畫並重的先河。
宋代詞人秦觀曾患腸胃病,久治不愈,後因日觀王維的《輞川圖》,置身於山清水秀的畫境之中,頓感心曠神怡,其病不治全愈。
為什麼觀畫能夠治病呢?觀畫是欣賞藝術,它必然引起病人的想像,而想像必然調節交感神經系統,直接影響免疫力。
從科學角度分析,「觀畫治病」類似於「望梅止渴」,具有心理暗示的療效,人的生命是生理與精神相互依存,精神愉悅勢必促進生理的協調。
韓金遠畫
觀畫者由於觀畫入迷,進入了怡然舒適的境界,從而促使人體分泌一些有益於健康的激素、酶等物質,起著調節血液流量,興奮神經細胞和增強免疫機能的作用。積極的暗示還可幫助被暗示者穩定情緒、樹立自信心,戰勝困難和挫折。
比如篆書使人舒暢,隸書使人恬靜,楷書使人平和,行書使人瀟灑,草書使人亢奮。
傳統的花鳥「五君子」題材,畫梅可散去肝鬱積悶,畫蘭令人心曠神怡,畫竹可排除胸中怒氣,畫菊可助人不畏艱難,畫松則可令人胸襟廣闊。而傳統的山水畫則是一次佳構山水的心靈之旅,在青山綠水與鳥語花香的筆墨世界中,使人忘卻世間的紛繁俗慮,心靈得到淨化。
所謂「志有所專,即是養生之道」。傳統書畫藝術的功能之一是養生。無論是書法經典的《蘭亭序》,山水佳構《輞川圖》,還是八大、石濤富有禪意的花鳥畫,其本質都是追求一種人與自然、人與物象的合一之境,即「天人合一」的書畫之道,這種境界的核心就是養心與養生。
一代大師黃賓虹憑藉他對於傳統藝術精髓的學術理解,把書畫藝術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黃賓虹先生提出「藝術是最高的養生法,不但足以養中華民族,且能養成全人類的福祉壽考也!」
毫無疑問,在書畫領域極度市場化與功利化情境之下,書畫家背離「養心與養生」傳統而熱衷於書畫經濟的今天,提倡「書畫養生」有著更為現實的意義!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社會的養生時代已經來臨。越是物質豐富的時代,越是注重生活品質的時代。在物慾橫流、功利浮躁、信息加速與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中,現實中人們往往容易迷失自我,物質日益發展與精神日益荒蕪,在這種環境之下,恰恰最需要讓心靜下來。
中國傳統的書畫藝術無疑為當代社會的人們提供了一個足以承載「生理」與「心理」的港灣。關於書畫與養生的問題,自古以來就有定論,許多傳統醫書把書畫作為「愈疾良方」。
因此大家應該多給自己一些積極的暗示,例如在房間裡掛上優美的國畫,不時地欣賞,不僅養眼,還能養心治病。
中央級大報六次整版報導,頭條號韓金遠書畫
採訪頭條號原創作者「韓金遠書畫」
哇塞!免費贈送拍賣萬元的書法,著名畫家韓金遠感恩回饋頭條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