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源《溪岸圖》(傳)領銜,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近觀中國書畫

2020-12-06 澎湃新聞
2020逢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開館150年,澎湃新聞獲悉,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前不久陸續推出一系列大展,除了計劃於3月底開幕的回顧性大展外,一些重量級的展覽已經陸續開幕,其中就包括前不久開幕的「近觀中國書畫」(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Up Close),從其官網顯示的信息看,展覽展出作品有李公麟《孝經圖》、馬遠《月下賞梅圖》、黃庭堅《草書廉頗藺相如傳》(卷)、趙孟頫、趙雍、趙麟的《三世人馬圖》(卷)、吳鎮《蘆灘釣艇圖》等,以及最為重量級的(傳)董源(元)《溪岸圖》。單從創作者的名字,就大抵可以了解展覽的級別,也將分前後兩期展出這些脆弱的、年代久遠的中國畫作品。

(傳)五代董源(元)《溪岸圖》

「近觀中國書畫」這是此次展覽的名字,眾所周知,在古代中國,書畫是貴族和士大夫階層的把玩之物,這從中國畫的裝幀和呈現方式就可窺見大概,手卷的觀看方式是一手展一手卷,三五好友一起如同探討一部由創作者布局的「故事片」。而卷後的題跋則記錄下文人墨客們在觀看之餘的體悟。所以,中國畫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或是好友間的樂事,或抒發個人的感懷,也有一些出自宮廷畫師之手,為封建統治者服務。

總之,中國書畫在千百年間一直是小眾的,也幾乎沒有人會想到在近百年間,這件作品會陳列於公共博物館的展櫃之中,無數人隔著玻璃、依次觀看。

(傳)五代董源《溪岸圖》(局部)

從欣賞方式而言,中國書畫是「近觀」的,而中國書畫的研習過程更需要「近觀」、臨摹。在Met的展覽介紹中,甚至認為「近觀」是中國書畫的核心。

通過「近觀」,學藝者了解何為「墨分五色」、何為線條的韌性,再觀花葉草叢之間的一個頓挫、山頭之上的一個苔點,筆筆皆非一時的功力。

或是帶著這樣的理解,Met在展覽中將書畫原作與放大的局部一同展示。因為Met的大部分藏品屬於公有領域(Public Domain),其版權開放,並提供大圖下載,所以通過電腦也可大約感受到展出的作品中筆法與線條的些許細節。

(傳)五代董源《溪岸圖》(局部):前景繪臨水一亭,一位文士坐倚亭檻,靜觀風起雲湧,旁側其妻抱子,有僕童侍立。

從《溪岸圖》看唐代以後山水的轉型

在展覽中,(傳)五代董源的《溪岸圖》看到中國山水畫南宗的形成:

公元907年唐代滅亡後,中國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的混亂時期,其中南唐(937–975)政權統治長江下遊,董源的繪畫就在這樣的時代和地域中孕育。除了Met的《溪岸圖》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董源的《瀟湘圖》、上博藏有其《夏山圖》,《夏口待渡圖》、《龍宿郊民圖》等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溪岸圖》也被認為是早期董源風格的縮影,相比《瀟湘圖》,這件作品依舊有唐畫的影子,雖依舊保有北方山水的氣派,但線少且不重,並以渲染表現山體,且還未見大量苔點。但其中著色輕淡,依稀可見披麻皴,並以細膩柔軟的筆觸模寫江南的山丘。

(傳)五代董源《溪岸圖》(局部)

《溪岸圖》尺幅宏偉,是現存中國早期山水畫中最高的作品之一。此畫因年代久遠,絹色已經暗沉。畫中前景繪臨水一亭,一位文士坐倚亭檻,靜觀風起雲湧,旁側其妻抱子,有僕童侍立。亭外溪岸上長松落木,水面波瀾如網。亭後山勢陡峭,巨石嶙峋。主人一家則聚於溪岸亭內,恰似隱喻亂世中一個安全的避風港灣,山水畫代表隱士的理想。

(傳)五代董源《溪岸圖》中的雁陣

這件作品原為王季遷藏,後唐騮千(Oscar L. Tang)購入,2017年3月正式捐贈給Met。然而,這件作品是否來自董源,一直有爭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高居翰認為此畫不是10世紀的作品,而是張大千的偽作。因為這件作品在王季遷之前,被張大千隨身把玩了三十年。Met還曾為這件作品專門召開學術研討會。邀請全世界的頂尖學者討論其真偽。大多數專家認為,《溪岸圖》的作者雖不可確定,但此圖的藝術成就非常之高,也有學者認定這是10世紀作品。Met為這件作品做了紅外線檢測,發現它經過3次裝裱,3次補的絹都不一樣。且其上還有南宋賈似道、明末的袁樞等人的印章。所以張大千偽造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也有學者認為這件作品原為屏風,在大約14世紀被裝裱為捲軸形式,並激發了元以後的文人畫。

(傳)五代董源《溪岸圖》(局部)

宋代書畫,道德宣傳、個性表達、書法功底兼具

在宋代,書畫不僅是感官體驗的記錄,還是畫家思想的反映、個性的揭示和價值觀的表達。這種觀念改變了宋以後的中國藝術,李公麟就是倡導者之一。他的作品也代表了當時文人墨客的時代特徵:道德宣傳,博覽眾長和書法功底。

北宋 李公麟 《孝經圖》(局部) 約1085年

《孝經》創作於約公元前200~350年,作為儒家經典和傳統道德的基石延續至今,在宋代孝道被推崇備至。

李公麟以「白描」的方式,將《孝經》故事的文字與圖像交替出現,兩者互為解釋,並以藝術的形式勸誡世人。尤其在文字部分將《孝經》與宋代理學相互關聯。

北宋 李公麟 《孝經圖》(局部) 約1085年

說到李公麟的《孝經圖》,很多人會聯想到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在《孝經圖》中也有宮廷的一幕。圖中皇后緊立皇上旁邊,臣下站地稟報,畫中人物的衣紋,均為沉著的「鐵線描」。除了表達勸誡的主題相似外,在繪畫技法上,李公麟也受顧愷之的影響,在發揚了顧愷之的平均而完整的線條和吳道子輕重轉折的筆法後,他既不用色彩,也不用渲染暈淡,而只以線條運轉通變。

北宋 李公麟 《孝經圖》(局部) 約1085年

《孝經圖》的書法也似魏晉小楷,道德力量和教誨語言都表現在李公麟的筆墨之間,同時又傳達出回歸樸實生活的訴求。

宋代 「蘇黃米蔡」四位書家均有多重身份,其中黃庭堅除書法家外,更是文學家和詩人,在書法創作中,他認為書法應該是自發的。Met所藏黃庭堅《草書廉頗藺相如傳》(卷),雖無黃庭堅款印,但為其真跡無疑。全書近1700字,是其現存書跡中最長之卷。

北宋 黃庭堅《草書廉頗藺相如傳》(局部)約1095年

黃庭堅曾自述:「餘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僧懷素、高閒墨跡,乃窺筆法之妙。」其中可見張旭、懷素的草書對其的影響。此後,明代沈周、文徵明也推崇黃庭堅的書法,可見在中國書法史中,黃庭堅是一位承上啟下的人物。同時在中國古代,從經歷、品格、才幹、功力等多重標準的書法評定法則中,黃庭堅也透露出其比書跡更崇高的品質。在《草書廉頗藺相如傳》結尾處一句「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被認為是借司馬遷之口控訴黨爭,也成為他1094年被貶黜的原因之一。全文最後一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也」意味綿長,超越了筆墨。

北宋 黃庭堅《草書廉頗藺相如傳》(局部)約1095年

南宋畫家馬遠和夏圭被稱為「馬一角、夏半邊」,他們的作品常用大量留白表達視野的遼闊,也被後世認為是將南宋只剩下的半壁江山的藝術影射。其中馬遠在南宋畫院中深受賞識,且從其曾祖馬賁之至其子馬麟共五世在畫院供職。

南宋 馬遠《高士觀瀑圖》 冊頁 絹本 12世紀晚期至13世紀早期

此次展出的是馬遠的《月下賞梅圖》和《高士觀瀑圖》均顯示其藝術風格:繼承北派山水的畫風,並用大斧劈描畫山石,樹幹用焦墨,多橫斜曲折之態。

《月下賞梅圖》的主角是一株枝幹蒼勁的老梅,張牙舞爪地伸向天空;近處坡上做著倚杖的高士,望月賞梅,身後小童抱琴侍立。這件作品用色簡單,在石塊、樹枝處用赭墨,花青渲染天空外,無過多色彩,但細看可見枝頭應原有代表梅花的粉點,但日久已無。如今只能想像南宋月下白梅的意境。

南宋 馬遠《月下賞梅圖》團扇 13世紀早期

元代:隱退避世之中為書畫主流

看到趙孟頫、趙雍、趙麟的《三世人馬圖》,對應想到的是李公麟《五馬圖》,《五馬圖》在2019年春天在東京國立博物館的顏真卿大展中重見天日,比較之下,其畫法用色及其相似,趙雍部分馬花紋的畫法似乎直接照搬,但毋庸置疑,李公麟更高一籌。

《三世人馬圖》趙雍部分,1359年

中國畫馬的傳統以唐代曹霸為宗,《照夜白》的作者韓幹為其弟子,同時代的韋偃也善畫馬,李公麟一張《臨韋偃牧放圖》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趙氏來自李公麟,而趙孟頫、趙雍、趙麟祖孫,自然是趙孟頫名氣最大,他在《三世人馬圖》中畫的馬,馬身肥圓,類似他的另一件作品《二羊圖》,其實在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中也有馬運用類似「透視」的畫法。

《三世人馬圖》趙孟頫部分,1296年

當然畫馬也有「伯樂相馬」的意味。而趙孟頫的仕途上的伯樂為程鉅夫。元朝初期,蒙古統治者限制了對漢人的聘用。趙孟頫作為宋皇室後裔,被行臺侍御史程鉅夫舉薦出仕,以安江南文人。這件作品也被認為有可能是趙孟頫的自畫像。

《三世人馬圖》趙麟部分,1359年

另一位趙宋宗室趙蒼雲同樣沿襲李公麟白描的風格,此次展出一卷《劉晨阮肇入天台山圖》以漢代代劉晨、阮肇入天台山採藥,遇仙人留他們住了半年回家時發現已經過七世,這種天堂與人間的反差也喚起了宋朝滅亡後許多文人在蒙古統治下的疏離感。據稱,趙蒼雲年輕時比他的同宗趙孟堅、趙孟頫更有名氣,但後歸隱山林,不婚不仕,生平資料也沒了記載。

趙蒼雲《劉晨阮肇入天台山圖》(局部)13世紀晚期至14世紀早期

趙蒼雲《劉晨阮肇入天台山圖》(局部)13世紀晚期至14世紀早期

宋元時期還有一位畫魚名家,周東卿。對於他的生平也是記載甚少。只知他是文天祥交情匪淺,元代建立,成為南宋遺民的周東卿隱退江西。這幅完成於1291年的《魚樂圖》為周東卿傳世的孤本。 《魚樂圖》的名字源於《莊子》,畫家自題到「非魚豈知樂,寓意寫成圖。欲探中庸奧,分明有象無。」

元 周東卿 《魚樂圖》(局部) 1291年

這件淡雅的作品,並不是絹本,而是紙本。這也是宋元兩代繪畫的一大變化。畫中有一種超脫的氣氛,令觀者宛如身處於霧中賞魚。並署名「臨江周東卿」。臨江距道教中心龍虎山不遠,雖無記載,很多學者認為他可能受到道教的影響。

元 周東卿 《魚樂圖》(局部) 1291年

「元四家」之一的吳鎮也是過著隱居的生活,他生前並不為人所知,到了明代他的風格卻廣泛被推崇,其中最著名的是沈周。

《蘆灘釣艇圖》自題一詞:「紅葉村西夕照餘。黃蘆灘畔月痕初。輕撥棹,且歸歟。掛起漁竿不釣」,並署名「梅老戲墨」,這或許也正是梅花道人所愛的水墨遊戲,對於文人畫家而言,漁夫也被作為自由的象徵,「漁樵文化」也同官場形成對比。

元 吳鎮《蘆灘釣艇圖》約1350年

吳鎮的早期作品現幾乎已不存,這件《蘆灘釣艇圖》應是其後期作品,畫中兩筆點出漁夫專注的神情,一葉小舟看似隨意,其實解構清晰;懸崖老樹堅實茂密;水波似推著扁舟而動。雖自稱「戲墨」,實則是爐火純青的顯現。

元 吳鎮《蘆灘釣艇圖》(局部)約1350年

明清時代的書畫常被認為是對宋元傳統的追溯,在Met網站上列出的此次展覽展出的明代作品主要有呂紀的《鴛鴦芙蓉圖》(軸)、林良的《二鷹圖》(軸),清代為王翬等的《康熙南巡圖(卷三: 濟南至泰山)》。

明 呂紀 《鴛鴦芙蓉圖》(軸)

呂紀和林良均為明代院體畫家,呂紀的作品帶著明顯的南宋院體畫的風格。林良不同於一般院體花鳥的刻畫雕琢,作為廣東人,林良雖對鳥類有所研究,並嘗試以的單色表現,用筆粗勁,但又不像文人花鳥推崇文雅含蓄的美學理想。但對於水墨寫意花鳥畫的確立,則具有啟迪的作用。後來的沈周、唐寅等的花鳥也有從林良的作品中獲得啟發。

明 林良《二鷹圖》(軸)15世紀中期

明 林良《二鷹圖》(局部)

但以沈周為代表的文人畫家卻對呂紀的花鳥提出了異議,他們認為書畫應是從心的產物,而呂紀類的花鳥只是「手上功夫」,「心」與「手」比較也成為明代文人畫家與專業畫家的差異。

明 呂紀 《鴛鴦芙蓉圖》(局部)

在此次展覽中,清代以王翬等的《康熙南巡圖(卷三: 濟南至泰山)》為代表,雖片面,但也看出西方社會對於中國封建統治和中國畫傳統的理解。這件作品中的泰山,應是基於中國傳統地圖和木刻版畫中對泰山的描繪,且君王登泰山也是封建時代的傳統。作者將歷史傳統與特定地點的形象結合在一起,並採用的「青綠山水」來強調帝王的江山。

清 王翬等的《康熙南巡圖(卷三: 濟南至泰山)》(局部) 完成於1698年

當然清代以「四王」為的正宗山水,承襲的還是南宗以來的文人畫體系,除此之外「四僧」、「揚州八怪」直至後來的海派都記錄著時代之中的書畫之變。Met策展團隊選取哪些作品作為代表,還得至現場「近觀」。此次展覽分為上下兩期展出,前期作品展出時間為2020年1月25日-2020年7月19日,後期為2020年8月1日-2021年1月3日。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亞洲部崛起的背後推手
    六、關於王己千舊藏《溪岸圖》   《溪岸圖》的來龍去脈,需要簡單交代一下。該畫作者傳為董源,五代南唐畫家,生年不詳,大約卒於962年。南唐中主李璟時期,董源曾任後苑副使,後苑即北苑,故董源又有「董北苑」之稱。
  • 上海齊白石書畫院院長-少白湯發周詳解:溪岸圖·中國的蒙娜麗莎!
    ——它是漫長歷史留下的吉光片羽,是中國的蒙娜麗莎。紐約,曼哈頓,第五大道82號街,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庫房中,靜靜沉睡著一幅來自中國的古老山水——《溪岸圖》。唐宋山水的珍貴遺存中,這幅畫作顯然不如臺北故宮《溪山行旅圖》那樣聞名,也不如北京故宮《千裡江山圖》璀璨奪目,甚至不為許多人所知,但凡是瞻仰過它的人,無不被它的古雅所撼動。
  • 《溪岸圖》激辯背後的張大千:臨摹之功超真跡
    《溪岸圖》引發一場長達15年的國際性大辯論  日前在上海博物館露面,再度成為關注焦點  一幅名畫激辯背後的偽作大師張大千  從來沒有一幅中國古代繪畫作品,像董元(亦作「董源」)的《溪岸圖》那樣,會引發一場長達15年的藝術界國際性大辯論。
  • 張大千書信中的《溪岸圖》
    1944年春,張大千於借觀《溪岸圖》之後的第六年,委託好友張目寒將《金農風雨歸舟圖》贈與徐悲鴻,完成交換事宜。至遲至1945年5月,張大千最終獲得《溪岸圖》,這幅讓他「驚奇不已,必欲攜之入川」的「天下第一北苑」。  劉振宇  在中國藝術史上,從來沒有哪幅畫像《溪岸圖》那樣傳奇,獲得如此多的關注,讓無數東西方畫家、收藏家、研究者為之痴迷。
  • 九月的眺望:董源《寒林重汀圖》(傳)等名跡現身日本岡山
    展覽分為三個單元,共計展出55件(組)的中國宋元、日本室町時代——明治時期的書畫名品,以及現代畫家山部泰司的山水畫作品。「身臨其境的山水:眺望廬山古今的目光」特展其中,「山水禮讚」單元,主要介紹宋元時代的山水畫名品,及山部泰司從中獲取靈感而製作的作品。
  • 他將眾多國寶賣給了美國博物館 因故宮給錢少
    收藏家張伯駒 然而,有一位和張伯駒不分伯仲的大收藏家,卻並不如此:據說故宮曾想收藏他的書畫藏品,專門找他協商,但是因為他要價太高而沒談攏;後來他反而將自己收藏的大批國寶級中國書畫賣給了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四大「鎮館之寶」:件件珍貴,最後一件來自中國!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四大「鎮館之寶」:件件珍貴,最後一件來自中國! 四、《溪岸圖》。
  • 董源 | 山水畫也分南北?
    溪岸圖宋四家之一的那個米芾,出了關鍵性評論:「董源平淡天真多,唐無此品,在畢宏上,近世神品,格高無與比也。峰巒出沒,雲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真;嵐色鬱蒼,枝幹勁挺,鹹有生意;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這兩位粉絲用自身的影響力為董源做了加持。「平淡天真,唐無此品」成為後世被反覆咀嚼的一句評語,而「用筆草草」、「不裝巧趣」等特徵,也正是後來文人畫所推崇的特徵。
  • 上海博物館紀念建館60周年
    在引介世界優秀文化的同時,上海博物館還積極開展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先後在英國、美國、日本、法國、瑞士、俄羅斯、阿根廷、韓國以及中國香港、澳門、臺灣地區舉辦中國古代文物珍品展。這些展覽一方面促進了各國、各地區人民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也成為上海博物館向世界遞出的「名片」,打開了一扇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窗口。
  • 臺北故宮看大千:傳董源《江堤晚景》是他一生未嘗割愛的畫作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獲悉,展覽除精選大千先生各時期的代表書畫、自用印章及相關照片之外,還展出了臺灣歷史博物館目前因休館整修而寄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畫作,這些畫作多有過去未曾公開展示、且對大千先生意義非凡的珍罕作品。
  •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裡的中國風
    歷史上,包括中華文物在內的亞洲文物收藏,一直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短板。直至20世紀70年代,在博物館成立100周年之際,該館定位要建成一個百科全書性的博物館,從而作出重大決定要著重收購亞洲文物。1973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從旅美華裔收藏家王季遷手中收購了25件中國珍品名作,其中不乏《照夜白圖》《夏山圖》之類的絕世珍品。
  • 大都會博物館半日閒見
    紐約疫情見好,博物館陸續開始重新開放。周一去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算是搬到紐約兩個月來首次正經出門。
  • 山野水濱的隱居之所——溪岸圖
    慶元精品民宿推薦——溪岸圖地處人傑地靈的月山村,名字取意於董源的《溪岸圖》,主人一家的藝術氛圍濃鬱,要說溪岸圖是慶元最具文藝氣質的民宿,想來並不為過。溪岸圖的早餐,營養美味,落胃得很,讓入住過的客人都念念不忘。芋頭、番薯、土雞蛋來自月山農家,保證綠色無汙染,饅頭是一大早現蒸的,紅米粥在其他地方少有,因為受海拔以及土壤的影響,紅米是舉水鄉一帶的「特供」,用最傳統的方式種植,營養價值高,畝產量低,幾乎都是按需求量播種,所以每年播種前,吳學平都要到種植戶家中提前預定。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局部
    「紐約,曼哈頓,82 街,大都會博物館。」陳丹青在《局部2》裡的深情開場白,令我們對這個博物館的驚鴻一瞥突然變得清晰。然而,我們深懂,無論歷史遺骸怎樣浩瀚瑰麗,在人類文明漫長的進程中,都只是局部光芒。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 小人之澤,五世而斬。」
  • 賞畫 | 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的江南風格
    夏景山口待渡圖  五代·南唐董源絹本淡設色  50x319.8cm 遼寧省博物館藏《夏景山口待渡圖》,被認為是董源江南風格的典型作品之一。此圖曾入南宋內府、元內府,後相繼為明代項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額圖和清內府收藏,民初被末代皇帝溥儀挾逃出宮,今藏遼寧省博物館,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國寶。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元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
  • 走進大都會博物館,100多件中國珍品高清詳解,必看!
    位於美國紐約5號大道上的82號大街,與著名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遙遙相對。佔地面積為13萬平方米,它是與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法國巴黎的羅浮宮、俄羅斯聖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的列寧格勒美術館(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也稱冬宮音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齊名的世界四大美術館之一,共收藏有300萬件展品。現在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型博物館。
  • 大都會博物館中國書畫展:準備了100年
    原標題:大都會博物館中國書畫展:準備了100年   韓幹《照夜白》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為紀念其亞洲藝術部成立100周年舉辦中國古代書畫精品展,分兩期推出110件展品。10月30日舉行媒體預展,展覽定於31日向公眾開放。
  • 看展 | 大都會博物館
    位於紐約曼哈頓島的大都會博物館,就像是一本百科全書。它與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法國巴黎的羅浮宮、俄羅斯聖彼得堡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並稱為世界的四大博物館之一。作為涵蓋六千年世界藝術史的大都會博物館,這尊「青年雕像」依舊算是展出品中的元老級珍藏了。從某種意義上,這座「青年雕像」,也是大都會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