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大連線 | 指尖展技藝 巧手助脫貧 致敬這些傳統「守藝人」

2020-12-20 天山網

  主持人: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夏青

  鑄刀、造紙、刺繡、制琴……這些傳統手工藝在我區各地熠熠生輝。我區各級政府多方發力,讓傳統製造不斷延續發展,保持生機和活力。讓我們連線各地,一探傳統手工藝如何歷久彌新、大放異彩。

  小刀工藝升級換代

  連線人:英吉沙縣融媒體中心 餘飛

  英吉沙縣芒辛鎮喀拉巴什蘭幹村是遠近聞名的「小刀村」。12月15日,在小刀村老師傅手工藝品製作農民專業合作社內,老手藝人、合作社負責人艾合買提·買買提正精心打造刀柄上的花紋,在他身旁,一位20多歲的小夥在認真觀摩。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英吉沙小刀製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的艾合買提,家裡祖祖輩輩都以小刀製作為生。艾合買提從10歲起便跟隨父親學習小刀製作,從少年到中年,從學徒到帶徒弟,小刀製作的手藝在傳承,也在進步。

  「以前就是家庭式的小作坊,那會的工具是木質的砂輪、大榔頭,費一天勁,也製作不了幾把小刀。」摸著手邊早已成為「古董」的製作工具,艾合買提回憶道。而在不遠處,合作社的手藝人正用砂輪機、電動大鐵錘等製作小刀,效率大大提升。

  近年來,英吉沙縣支持和幫助手藝人走出去開闊眼界、創新工藝。2019年,當地扶持艾合買提等手工藝人成立手工藝品製作農民專業合作社,讓小刀製作走出小作坊,成就大市場。

  「有政府的支持,我們發展很快,也就兩年間,小刀從開始的三四個種類到現在200多個種類,從小作坊發展到合作社。」艾合買提感慨道。

  雖是寒冬,銀裝素裹的「小刀村」依然有不少遊客,他們只為買一把英吉沙小刀,刻上自己的名字,為一段旅程留下美好的回憶。

  英吉沙縣創新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讓英吉沙小刀、土陶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放光芒,吸引了各地遊客來觀光遊覽,當地手藝人成為受益者。

  「來旅遊的人多了,知道我們小刀的人也越來越多,有很多內地朋友打電話過來想要買,我太開心了。」艾合買提說。

  今年7月,艾合買提在政府的引導下開起了網店,帶動周邊手藝人共同受益。目前,「小刀村」已成立手工藝品製作農民專業合作社8家,帶動手藝人150餘人。

  桑皮紙技藝重放光彩  

  連線人:墨玉縣融媒體中心 劉紹斌

  12月14日,走進墨玉縣普恰克其鎮桑皮紙製作一條街上的桑皮紙傳承中心,只見布再乃普·斯瑪依正在石桌上用力捶搗剛剛煮出來的桑樹皮,木槌在她手裡顯得穩健有力。布再乃普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桑皮紙製作技藝的第11代傳承人。「桑皮紙顏色和質感完全取決於去皮的乾淨程度和對每個環節控制的精細程度。」布再乃普深有感觸地說。

  產自墨玉縣的桑皮紙,古時被稱為「漢皮紙」,在紙上書寫、印花、作畫可保存上千年。傳統桑皮紙的製作過程包括剝桑樹皮、浸泡、鍋煮、捶搗、發酵、過濾、入模、晾曬、粗磨等9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

  「製作桑皮紙要選用一到兩年的嫩桑枝條,和田和吐魯番的白桑最好。」布再乃普邊用力捶搗邊從桑皮紙的原料開始介紹,「用桑樹嫩皮做出來的桑皮紙,韌性好、拉力強、質地軟、吸水性強,歷經千年而不褪色。」

  布再乃普說:「我們家祖輩都製作桑皮紙,但以前靠這個吃不飽飯。如今,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僅製作桑皮紙,每年就有2萬多元的收入,還有不少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這項製作技藝還去韓國參加過展會,接了不少訂單。」  如今,在桑皮紙製作一條街,布再乃普家的桑皮紙作坊升級為桑皮紙傳承中心,成為傳承技藝的集散地。

  「喜歡製作桑皮紙,買桑皮紙用於書法、繪畫的人都可以來我這裡體驗學習,我會繼續將最原汁原味的桑皮紙製作技藝傳承下去。」布再乃普說。

  哈密刺繡煥發新生

  連線人:哈密日報融媒體中心 馬志娟

  12月15日,位於哈密市伊州區陶家宮鎮卡爾蘇村的「伊州之花」刺繡廠生產熱度不減,這個廠在南北疆有10多個代銷點,承接來自疆內外的訂單,不少產品還走出了國門。

  在哈密市精心打造和大力支持下,刺繡不斷得到延續發展,煥發生機和活力。「伊州之花」刺繡廠就是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創辦的,其核心技術來自當地一個刺繡家族,其創辦人艾尼帕依·尕力是這個刺繡家族的第六代傳承人。

  當天,艾尼帕依坐在繡架前,與幾名繡娘一起趕製訂單。小小的繡花針和細細的絲線到了她的手裡,靈動地上下穿梭,繡出的一顆石榴令人望之生津。

  艾尼帕依9歲起就跟著奶奶和母親學習刺繡,她從一花一葉繡起,慢慢學會繡飛禽走獸、山川河流。以前艾尼帕依以為刺繡登不了大雅之堂,繡品多是自家用或送人,自從得到當地政府重視和支持後,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2008年6月,哈密刺繡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3月,文化部在哈密設立全國首個傳統工藝工作站,還請來業內專家和知名企業代表,制定發展方向,洽談合作方案。哈密刺繡從此成為一個品牌,走出哈密。

  「政府把一批批繡娘先後送到上海、杭州、蘇州等地學習,回來後就在各鄉鎮文化站和刺繡工作室傳授技藝,培養更多的專業繡娘。這幾年哈密刺繡的舞臺越來越大,繡娘也越來越多了。」艾尼帕依說。如今,哈密刺繡融合了蘇繡、湘繡等多種技法,圖樣更加生動細膩,配色更加協調雅致,展示的載體也越來越多樣。

  為了大力推廣哈密刺繡,讓其品牌效益產生經濟價值,帶動更多少數民族婦女就業,2018年12月,哈密市與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並邀請全國多家媒體,採用「直播+電商」的形式,推廣哈密刺繡,搭建刺繡營銷平臺。

  目前,哈密市有刺繡企業10餘家、刺繡合作社200餘家、專業繡娘5000多名,大批繡娘搭上了「網際網路+」快車,繡品遠銷全國各地。

  民族樂器奏響致富曲

  連線人:阿克蘇地區融媒體中心 龔喜傑

  「今天我們終於把今年最後一個訂單完成了,今年收入100多萬元,我們要好好地慶祝一下。」12月15日晚,新和縣玉奇喀特鄉阿孜那巴扎村演奏者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阿布來提·尼亞孜說。

  2016年9月,阿布來提創辦了演奏者農民專業合作社,專門製作獨它爾、彈撥爾等民族樂器,社員是村裡的10多名村民。

  「我給合作社起這個名字不為別的,一是我們本身就是愛好音樂的演奏者,另外要為家鄉父老演奏一曲致富曲。」阿布來提說。

  作為樂器世家的傳人,阿布來提從祖父和父親那裡學到了民族樂器的製作技術,曾做過8年樂器。「2010年前後,我一年要做近300件樂器,可銷售情況並不好。」阿布來提說。

  傷心之餘,阿布來提到城裡打工,憑著吃苦耐勞過上了安穩日子。「我經常彈奏彈撥爾,可心裡總是空落落地。」阿布來提說。這時候村幹部找到他,讓他把祖傳的手藝拾起來,帶著村民創業致富。

  村幹部的話說到了阿布來提的心坎上。他回到村裡,組織了5名懂木工的村民,嘗試著做起彈撥爾。

  村黨支部書記熱合曼·塔依把自家和嶽父家臉盆粗的白桑樹都砍了,給他做木料,還四處打聽銷路,籤回了120把的訂單。

  阿布來提感動了,到烏魯木齊、喀什等地考察後,把獨它爾、彈撥爾等樂器定為主打產品。如今,社員每月多的能掙到8000多元,少的也有2000多元。

  負責上漆的熱汗古麗·艾則孜每月在合作社可以掙3000元工資,她非常滿意:「家裡地少,我以前是貧困戶,自從到合作社打工,生活就好起來了。」

  現在,合作社每月能做300多把樂器。新和縣教科局駐該村「訪惠聚」工作隊幫助合作社宣傳推廣,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售賣,贏得了大批訂單。

  「我準備再研製二胡、揚琴等新的樂器,開發適合演奏和擺放的產品,明年通過網絡把業務做到全國各地。」阿布來提信心滿懷地說。

相關焦點

  • 「草原巾幗助脫貧、巧手編織幸福夢」
    為深入推進草原巾幗脫貧行動,進一步拓寬婦女就業創業渠道,推動手工藝技能的發展和傳承,12月3日,集寧區婦聯走進泉山街道通州社區,舉辦了以「草原巾幗助脫貧、巧手編織幸福夢」為主題的2020年婦女手工技能培訓班,旨在進一步提升城鄉婦女自主創業能力,提升婦女審美情趣,感受編織藝術的魅力,
  • 【最美家庭】任新芳家庭:夫妻同心 傳承技藝助脫貧
    【最美家庭】任新芳家庭:夫妻同心 傳承技藝助脫貧 2020-05-01 02: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張義瓊驚豔亮相:把指尖脫貧的故事講給世界
    張義瓊身穿帶有蠟染、苗繡等手工元素的傳統民族服裝,佩戴設計精妙、工藝細膩的「苗揪揪」重工頭冠和銀絲頸項。她從貴州的大山深處走來、帶著富有藝術美感和文化內涵的民族技藝,向世界展示著「穿在身上的史詩」的中國魅力,更用創業脫貧的精彩故事讓人們感受到,我國婦女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中的貢獻和力量。
  • 傳統弓箭「守藝人」(7)
    新華社照片,瀋陽,2020年4月21日傳統弓箭「守藝人」鄂建燁在調整弓形(2019年10月19日攝)。竹子、木料、牛角……位於瀋陽市于洪區的一間平房裡堆滿各種製作傳統弓箭的原料。這間房子的主人,今年45歲的鄂建燁是瀋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錫伯族弓箭傳統製作技藝的傳承人。鄂建燁出身於制弓世家,15歲開始跟隨爺爺學習製作錫伯族傳統弓箭。
  • 秀指尖技藝 展非遺魅力 | 指尖上的東區—手工燈籠
    秀指尖技藝 展非遺魅力 | 指尖上的東區—手工燈籠 2020-07-24 17: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守藝人」鄭銀聘做客線上文化交流會直播間 暢談中式家具、工藝...
    ,將潘山木雕技藝不斷發揚光大。介紹文創作品《閩南風 世界情》  用心專注,做好「守藝人」  「技藝的傳承與發展,不僅要了解傳統文化,還要保持興趣,持之以恆地去認真鑽研,更要緊跟時代的發展腳步,將傳統與創新相結合。」
  • 墩繡剪紙串珠等指尖上的技藝展在市民文化中心展出,快來免費觀賞
    中國是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傳統手工藝可謂是門類繁多個個光彩奪目元旦來臨之際鹹陽市民文化中心婦女兒童活動中心以圍繞「止滑促升、決戰收官」為主題主線舉辦「感受指尖魅力 悅享幸福生活」指尖上的技藝展為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手工藝文化,進一步展示鹹陽婦女手工藝品的悠久歷史及深厚文化底蘊,為人民美好生活增色添彩。
  • 發現指尖技藝守護傳統文化,「百村百匠」《守藝人》來了!
    「欄目組將以貴州100個古村落的100位鄉村手藝人為主題內容,深入挖掘貴州傳統手工藝文化資源,以全新的視野和呈現方式來解讀貴州100位鄉村手藝人與100個古村落的文化密碼,探尋根植在鄉土空間裡中華文化的『根、魂、夢』。」
  • 甘肅又一個脫貧宣傳周啟幕 融媒展清水縣脫貧成效
    本網訊(記者 田野)9月28日,甘肅省清水縣「脫貧攻堅宣傳周」發布活動暨脫貧攻堅主題成就展在蘭州啟動。這是由甘肅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公室、省扶貧開發辦公室、甘肅日報社共同主辦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甘肅省脫貧攻堅縣(區)宣傳周」第九場發布活動和成就展。甘肅省委宣傳常務副部長高志凌出席並宣布成就展開幕。
  • 南鄭藤編:從「指尖技藝」到「指尖經濟」
    「指尖」輕輕一點,南鄭區黃官鎮的藤椅、藤扇、吊籃椅等藤編產品隨即準備「啟程」前往全國各地。黃官鎮盛產青藤,青藤是質地堅韌、身條極長的藤本植物,外皮手感平滑,彈性極佳。以前,當地家家戶戶都會些藤編手藝。水井村村民陳良順從父母手中繼承了這門手藝。他7歲開始學習藤編技藝,現如今已有40多年。
  • 「網紅街」牽手精品展 傳統技藝煥新生
    6月3日至5日,安陽文化旅遊產業精品展與「網紅」古街倉巷街完美「牽手」,「『網紅街』+非遺展示+文化產品」的組合,給古都安陽的文化旅遊業增添了一抹亮色。  傳統技藝煥新生  6月5日,倉巷街6號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區,整個東廂房氤氳在嫋嫋青煙之中,古琴藝人毛景生十指聯動,託、擘、挑、勾,一曲動人心弦的《長相思》引得諸多遊人駐足欣賞。
  • 助力脫貧攻堅|| 萬榮「河東巧姐」解雲仙:巧手捏麵塑 指尖傳非遺
    經過幾千年的傳承,花饃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萬榮花饃線條簡練、富有形式美感,在當地婚喪嫁娶、節日祭祀等活動都離不開花饃,可謂「有饃就有事,有事就有饃」。今天,讓我們走進「河東巧姐」、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解雲仙,看看她是如何用一雙「巧手」捏出她的絢爛人生。
  • 「通遼巧娘」 指尖開出「幸福花」
    還有這些掛飾、擺件,造型可愛、工藝精美,這都是我們『通遼巧娘』編織的。」近日,通遼市婦聯領導變身「宣傳員」「推銷員」,提著袋子把裡面裝的「鮮花」「瓜果梨桃」「牛羊貓狗」分發給身邊的同事鄰居。  手工產業作為以婦女為從業主體,具有市場需求大、附加值高、資源消耗少、綠色環保等特點,發展手工產業有助於脫貧增收、就業創業、促進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
  • 展我巧手,創新生活丨清水縣巧手作品網上展示(十二)
    展我巧手,創新生活丨清水縣巧手作品網上展示(十二) 2020-03-18 17: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錦繡計劃,巧手脫貧——黃果樹旅遊區蒙多彩公司2019年錦繡計劃培訓...
    黃果樹旅遊區婦聯副主席郭聃,龍宮鎮黨委委員、婦聯主席楊波出席開班儀式,蒙多彩公司教師及學員共計60餘人參加了開班儀式。在開班儀式上,出席的領導表示,希望在座的繡娘能夠珍惜寶貴的培訓機會,傳承民族文化和技藝,認真學習,積極思考,勤於練習,不斷磨鍊和提升手工技藝;希望「錦繡計劃」培訓項目的承辦企業能夠抓住機遇,立足長遠,在企業挖掘優秀繡娘的同時,帶動當地婦女巧手脫貧,推動地區經濟發展。
  • 香港非遺辦與THEi合辦長衫製作課程 教授傳統技藝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2018年與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合作,舉辦由資深長衫師傅教授的長衫製作課程,藉以將傳統技藝帶給年輕一代。有學員希望未來能將技藝運用於時裝設計,推廣香港的文化。「守藝傳芳-香港中式長衫製作技藝傳承計劃2018」的學生展示他們的長衫作品。
  • 【融媒走村看脫貧】風車小鎮的春天來了
    【融媒走村看脫貧】風車小鎮的春天來了 2020-12-22 19: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臨江市:傳統村落「火絨溝」巧手編出「富裕路」
    用藤條、柳條編出來的菜籃、提籃、花籃惟妙惟肖,用玉米葉編出來的座墊、牆壁掛飾、手工藝品讓人愛不釋手,這些都是臨江市六道溝鎮火絨溝村草編示範基地裡村民們編制的作品。火絨溝村村民依託資源優勢,不斷開拓創新,靠一雙巧手編出了脫貧富裕路。
  • 國家級非遺花絲鑲嵌製作技藝展亮相沈城
    國家級非遺花絲鑲嵌製作技藝展亮相沈城 作者:張寧 常晟罡 2019-09-10 09:27   來源:瀋陽晚報   這句話形容的是著名非遺技藝——燕京八絕。9月9日,「燕京八絕」之一的花絲鑲嵌技藝展亮相瀋陽新世界博覽館,吸引眾多非遺文化愛好者的目光。
  • 衡水地毯傳統編制 巧手織出「軟黃金」
    衡水地毯傳統編制 巧手織出「軟黃金」 2016-01-07 09:50:36 來源:衡水新聞網 作者:崔玉玲 王耀 衡水地毯傳統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