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覺,最近幾年 Reebok 每逢時裝周話題度都很強,可回歸日常生活中卻存在感全無,身邊的弄潮兒們也不再像五六年前人手一雙 Instapump Fury,轉換之快讓人不禁想問,是 Reebok 潮不動了還是我們變了?
要說 Reebok 的家底一直很在線,作為最早一批與時尚品牌建立合作的運動品牌,又手握眾多經典鞋型,從跑鞋到籃球鞋領域一應俱全,又有 adidas 這個大東家在背後做靠山,不火都沒道理。
可事實就是這幾年 Reebok 無論聯名還是復刻都不溫不火,明明十年前隨便復刻一次 「年輪」、「火山」 都能讓 Sneakerhead 們徹夜排隊,現在卻只剩打折促銷,今天我們就來客觀的分析分析到底為什麼大部分消費者逐漸對 Reebok 提不起興趣。
聯名很強,可惜售價和貨量沒把持住
=
Reebok 的聯名對象向來以穩準狠著稱,首先我們來梳理梳理上半年 Reebok 的聯名對象:有著長期合作關係的 Pyer Moss、A BATHING APE 的高端支線 BAPE BLACK、分趾頂流 Maison Margiela、新老街頭品牌 Awake NY 和 Billionaire Boys Club、韓國先鋒設計師 Juun.J 、VETEMENTS、MOUNTAIN RESEARCH、KANGHYUK、Brain Dead、JJJJound 等等。
粗看這些聯名對象就可以發現,Reebok 選擇的都是自我態度鮮明的品牌。火了許久的 Maison Margiela、VETEMENTS、Pyer Moss 等品牌自然不必多說,值得稱道的是 Reebok 對 MOUNTAIN RESEARCH 和 Brain Dead 這類小眾品牌的選擇。
MOUNTAIN RESEARCH 前身為日本設計師小林節正於 1993 年創立的 General Research,2006 年轉型後主攻戶外時尚;而作為街頭新銳的 Brain Dead,於服飾、家具、藝術等多個領域動作不斷,在當今主流品牌合作共贏的大環境下,Brain Dead 只關心如何玩的更酷。
Reebok 的聯名對象每一個都值得稱道,可為什麼在市場上並沒有掀起多少波瀾呢?核心問題出在三個關鍵點:售價、發售模式、前期營銷。
最直觀的售價問題,Reebok 很迷惑地捨棄了長久以來的價格優勢,BAPE BLACK 系列兩雙 ELECTROLYTE 和 AZTEC 96 分別為 2599 和 2299 -,Pyer Moss 合作系列保持在 250 美金上下,VETEMENTS 合作系列均保持在 600 到 800 美金範圍;Billionaire Boys Club x Answer V 與 MOUNTAIN RESEARCH x RBK 屬於常規售價 1249 。大部分聯名一眼看去直接價格勸退,同價位的選擇那麼多,如果不是死忠粉,真的很難按下付款鍵。
假設你能夠接受以上鞋款價格,那麼還有下一道坎橫在你面前:國內不發售或僅指定門店發售。與 Nike 等主流品牌相反,Reebok 的聯名款往往選擇在聯名方平臺發售,而不是自身旗艦店。
Reebok x KANGHYUK
國內上架的多是並沒有太高關注度的聯名,比如 MOUNTAIN RESEARCH 或 Billionaire Boys Club。而像備受關注的 Brain Dead x Classic Leather 國內發售,貨量又僅有約 144 雙。
最後再看前期營銷,品牌間的聯名講究各取所需,運動品牌與時尚品牌聯名,前者能夠提升品牌形象,後者則能夠提高品牌多元性,同時這種合作更加注重影響力和傳播性。最好的例子就是 Reebok 的競品 Nike,作為最會講故事的品牌,Nike 無論是飢餓營銷營造話題度,還是展現合作方過人之處都是一等一的好手,每每聯名發售前半年就開始造勢,拋出曝光諜照、媒體報導、設計師回應、貨量預測等,話題度炒熱後雙方皆獲利。
Reebok 卻沒有將充足的精力放在造勢營銷上,更多的是寄希望於聯名方的熱度和知名度幫助自身。但對於運動品牌與時尚品牌的聯名,靠的就是自身輻射範圍極廣傳播能力,而不是銷售能力,限量發售模式產生的營業額對於品牌來說幾乎等於沒有,如果 Reebok 無法提供完善的營銷戰略,勢必會對未來的合作產生不小的影響。
復刻很對,但時機貌似不太對
上半年 Reebok 復刻的腳步一刻也未停歇,將自家包括 「火山」 Reebok Kamikaze II、「年輪」 Shaqnosis、「滑翔機」 Avant Guard OG、「問題」 Question 系類等鞋款全線帶回。甚至把現任 YEEZY 鞋款設計總監 Steven Smith 在 Reebok 任職時設計的未市售樣品 Pump Court 搬上生產線。
這些復刻讓很多老 Sneakerhead 興奮不已,但是 Reebok 貌似忘了一件事,這些鞋款都是指向性極強的功能性鞋款,大部分都是籃球鞋。而籃球鞋生活化的浪潮,早在五六年前就結束了。
Reebok 籃球鞋的巔峰期集中在90年代到千禧年間,那個時期的籃球鞋以厚重、寬大為主,與現在的輕量化截然相反,這也導致了後來籃球鞋生活化的轉變。其中 Jordan Brand 最為成功,通過球迷基礎和生活鞋款定位的轉變,將 Air Jordan 系列打造成了吸金力十足的休閒支線。
同理 Nike Foamposite 系列也是轉型成功的例子,作為一體成型和雙層緩震為賣點的籃球鞋,Foamposite One 和 Foamposite Pro 都轉變成為弄潮兒腳下的壓馬路用鞋。
Reebok 也想做到這樣的轉變,但是消費者對每雙鞋所代表的東西已經有了固有形象。當時不論是 「火山」 還是 「年輪」 亦或是 「問題」,背後代表的是球場上的 「雨人」 Shawn Kemp、「大鯊魚」 Shaquille O'Neal、啟發一代追風少年的 Allen Iverson,這些球員是消費者第一時間會聯想到的。
Michael Jordan 無可匹敵的全球影響力可以將 Air Jordan 從球場帶到時裝周,從美國帶到巴黎,但 Reebok 不行。平心而論人們對 Shaquille O'Neal、Allen Iverson 的認知就是知名籃球運動員,想依靠 「年輪」、「問題」 再火一把,很難。
同時隨著潮流指向的轉變,人們對球鞋的需求已經不再是復有年代感的厚重。這一趨勢從 Jordan Brand 復刻的選擇就可以看出,最受青睞的復刻鞋款多是 Air Jordan I、III、IV、V、VI 以及 XI、XII、XIII 這些適合日常穿搭或更加生活化的鞋款,從 15 代往後的 Air Jordan 功能性和外形都受到局限,近些年幾乎都見不到後面幾代的復刻。
但除去籃球鞋領域,Reebok 復古跑鞋領域的復刻還是較為成功,Pump FURY、DMX 系列、Leather Stomper 等鞋款的復刻恰好迎合了近幾年大熱的復古跑風格,加上經典的 DMX 10 連通氣囊等科技,市場反響遠比籃球鞋好很多。
現在的 Reebok 就好像是拿了一手好牌,卻不知該如何打出。出彩的聯名被發售、營銷等因素擾亂,經典的復刻又未趕上時機,導致不少 Sneakerhead 脫粉。從瘋搶到滯銷,你覺得 Reebok 到底得罪了誰?
From 潮流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