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瑞安
波羅的海三國為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總面積約17萬平方公裡;外高加索三國為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總面積約18萬平方公裡,三個國家加起來才相當於我們一個河南省的面積,實屬彈丸小國。近代歷史上,這6個小國都是在大國夾縫中艱難生存,最終還是被侵略擴張成性的俄國吞併,在兩次世界大戰後納入原蘇聯版圖。
上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後,波羅的海三國和外高加索三國紛紛獨立,如今都過上還不錯的小國寡民生活。相比波羅的海三國的穩定局勢和發展水平,外高加索三國顯得不那麼平靜且經濟欠發達,究其原因,這當然涉及到國家的體制政體、人口素質、民族宗教等諸多方面,但不得不說,「地緣決定命運」在這兩個地區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
波羅的海三國
沿波羅的海東岸,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自北向南排列。雖在地圖上不怎麼顯眼,這三個小國卻都有著坎坷而精彩的歷史。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個民族均形成於遠古新石器時代,一部從東方遷居至波羅的海沿岸,另一部從南方維斯瓦河及第聶伯河流域遷來,歷經千百年發展,這些居民的後裔逐漸形成代表自己民族的部落。
1、地理上,北臨芬蘭灣的愛沙尼亞和芬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事實上,該國主體民族愛沙尼亞人就屬於芬蘭-烏戈爾人,語言也與芬蘭語非常相似。
2、坐擁裡加灣,拉脫維亞的地理位置也相當不錯,早在12世紀,裡加就成為當時歐洲的主要貿易中心。作為主體民族拉脫維亞人的母語,拉脫維亞語是印歐語系中唯一僅存的波羅的語族語言。
3、立陶宛人在公元前就遷至波羅的海沿岸定居,12世紀起遭日耳曼人入侵,此後成立了立陶宛大公國。立陶宛與相鄰的波蘭在歷史是有著密切聯繫,而最著名的當屬曾打遍歐洲的波蘭立陶宛聯邦了。
從上圖可看出,波羅的海三國地理條件不可謂不優越,但地緣政治卻非常糟糕。歷史上,北邊的瑞典帝國對波羅的海東岸一直虎視眈眈,南邊的波蘭在強大時也躍躍欲試;西邊的日耳曼人不斷「東擴」,而東邊的俄國更是蠢蠢欲動。
因此,地處四戰之地的三個小國只能艱難生存在大國夾縫中,時而被強盛的「北海大帝國」丹麥統治,時而被叱吒北歐的瑞典王國徵服,時而又被日耳曼十字軍控制。直到20世紀初,三小國在列強反覆爭奪下最終被沙俄吞併。
如果不算波蘭立陶宛聯邦,波羅的海三小國在歷史上都沒有實現完全獨立,而真正改變三小國命運的還是上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
波羅的海三小國在一戰中的命運可謂大起大落。
1917年俄國革命後,新生的蘇俄單方退出了戰爭,隨即招來協約國一片叫罵。在次年3月籤訂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中,蘇俄把西部大片領土割讓給同盟國,波羅的海三小國就這樣轉給了德國。三小國還沒回過神來,自己的命運再次發生轉機。
僅過了8個月,德國於當年底投降了,與當時割讓的西烏克蘭、西白俄羅斯等地一樣,波羅的海三小國突然成了「無主之地」。歷史證明,如果一定要在俄國和德國之間選擇「跟誰」,波羅的海三小國會「兩害相權取其輕」選擇德國。
既然歷史給了它們一直夢想的獨立機會,三小國當然不會錯過。很快,波羅的海三國紛紛獨立,縱然有一百個不情願,內外交困的蘇俄也無暇顧及了。就這樣過了20年太平日子,1939年二戰爆發,隨著蘇德瓜分波蘭和史達林構築東方戰線,苦命的波羅的海三國又將面臨厄運。
1940年6月,蘇聯稱立陶宛破壞《蘇立互助條約》進行反蘇活動,責令其「立刻逮捕挑釁禍首」。同時,蘇聯要求在立陶宛駐軍並享有自由通行權。攝於蘇聯淫威,立陶宛只得答應。次日,蘇聯紅軍進駐立陶宛 。之後的一幕幕在蘇聯擴張領土的「運作」中時常出現,立陶宛的憲法被廢除,政府官員被逮捕,親蘇的新政府成立了。當年,立陶宛「自願」加入蘇聯,成為其一個加盟共和國,名曰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蘇聯故伎重演,拉脫維亞與立陶宛遭遇相似,都於當年以加盟共和國身份加入蘇聯。值得一提的是,為報復愛沙尼亞人在二戰中的反蘇行為,蘇聯將愛沙尼亞一部分領土「調劑」給俄羅斯,同時對其「俄羅斯化」,即把愛沙尼亞人流放西伯利亞並遷入俄羅斯人,到了戰後的1952年,愛沙尼亞人在國內的比例從1941年的90%下降到不足45%。
蘇聯清楚,無論從民族、宗教還是文化上,波羅的海三國與俄國都不是一路人。三國中多數人信奉的是天主教或路德派基督教,如立陶宛人大部分信奉天主教,愛沙尼亞人和拉脫維亞人大部分為路德派新教徒。
因此,宗教問題後來成為波羅的海三國反對「俄羅斯化」的導火索,其影響在三國爭取民族獨立運動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立陶宛的宗教勢力和波蘭一樣強大,天主教在蘇聯時期對立陶宛的影響很大,有資料顯示,80%的立陶宛人系天主教徒,在這個領土面積僅6.5萬平方公裡的國家裡,多達6個宗教中心領導著天主教的各個教區。
蘇聯解體前,當時波羅的海三國200萬人民組成的「人鏈」震驚了世界。不是一家人非進一家門,最終還是分道揚鑣。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率先宣布脫離蘇聯獨立,次年8月,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也宣布獨立。
此後,波羅的海三國陸續加入北約和歐盟,憑藉地緣優勢和較高的人口素質,三小國如今發展的還不錯,雖沒北歐等國富裕,但也比作為加盟共和國時期強多了。
外高加索三國
在黑海與裏海之間,呈西北向東南走勢的高加索山脈尤為壯觀,作為亞歐兩洲的地理分界線,大高加索山脈從黑海東北岸俄羅斯的索契直達裏海西岸亞塞拜然的巴庫,相隔不遠的小高加索山脈則幾乎與之平行。
高加索山脈北側稱前高加索或北高加索,南側稱外高加索或南高加索。其中,北高加索屬俄羅斯聯邦,外高加索則分屬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三國。
外高加索地區歷史悠久,這一地區在早期深受亞述等兩河流域文明的影響。喬治亞人的祖先為高加索當地部落,亞塞拜然人從東部的波斯高原上遷徙而來,其居住地與當時的波斯帝國有著密切聯繫,語言同為伊朗語。而亞美尼亞人則是從西部的小亞細亞半島遷徙而來的。
波斯化進程後,這一地區又迎來了亞歷山大大帝開啟的希臘化進程,直到公元11世紀,語言上更接近希臘而文化上更接近波斯的亞美尼亞最先贏得了獨立,並在日後的歷史進程中成為了希臘文化圈和波斯文化圈之間的緩衝地帶,形成了自己獨立的民族文化特色。
經歷了波斯帝國和馬其頓帝國的影響,外高加索地區又成為羅馬帝國的地盤,期間的公元3世紀,為了不被波斯人的拜火教所同化,雙方幾經拉鋸,最終使亞塞拜然以西的廣大區域成為亞美尼亞人掌權的緩衝地帶。
公元7世紀,崛起的阿拉伯帝國一度徵服了外高加索,但對其影響不大。公元10世紀,阿拉伯人被拜佔庭逐出外高加索。此後,突厥人開始成為這一地區統治者,羅姆蘇丹國、黑羊王朝、白羊王朝、奧斯曼土耳其紛紛亮相,最終,作為近代外高加索的三個主要民族,基督教的亞美尼亞、東正教的喬治亞、伊斯蘭教的亞塞拜然悉數登上歷史舞臺。
從三國信奉三種宗教就可看出,儘管外高加索地區交通不便,卻屬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兩河-阿拉伯、希臘、波斯、土耳其、俄羅斯等多個文明的交匯處,大國勢力在這裡不停博弈。俄羅斯帝國崛起後,這裡成為沙俄與奧斯曼帝國的角逐場。
喬治亞瀕臨黑海而離俄羅斯較近,自然深受其「影響」。誕生鋼鐵史達林的喬治亞自古民風彪悍,兇狠好鬥。獨立以來,喬治亞與俄羅斯的關係一直不怎麼樣,12年前還曾大打出手,如此亂局,除了西方勢力介入,長期的民族壓迫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亞塞拜然瀕臨裏海與伊朗較近,這個高加索三國中面積最大的國家早已完成伊斯蘭化。應該說,在對待外族入侵上,亞美尼亞的抵抗在三國中最為頑強。歷史上,波斯人、阿拉伯人、塞爾柱土耳其、拜佔庭帝國和蒙古相繼徵服過亞美尼亞,但對其「同化」都沒得逞,也沒能改變亞美尼亞人的宗教信仰。
比較了波羅的海三國和外高加索三國的歷史,由此看來,一個國家如同一個人,其命運往往由「出身」和地緣決定。雖然同處在大國夾縫中,獨立之後的波羅的海三小國在民族、宗教方面相對單一,擺脫外部勢力控制後容易獲得有利的地緣政治,輕鬆走上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
而外高加索三小國就不同了,地處閉塞的大山高原,歷史上深受周邊大國勢力的影響,其民族、宗教矛盾錯綜複雜,領土時有糾紛。從這方面來看,外高加索三小國確實沒有波羅的海三小國的命好。
原創不易,敬請關注,歡迎留言評論━(*`*)ノ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