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鎮鼓樓位於北鎮市區中心,坐落在中央步行街和北大街中間,雖然是文物古蹟,但已經被修整一新。鼓樓附近都是二層小樓的仿古式建築,沒有高大建築遮擋,其坐落中間,格外顯眼。
北鎮鼓樓中心有可通行的南北向門洞,上面各書四個大字,北面門洞為「冀北嚴疆」,南面門洞則為「幽州重鎮」,為1929年(民國十八年)增加!整個鼓樓看上去很新,缺少了一些古建築的感覺,加上周邊建築也都是新的,小廣場也是「油光蹭亮」,讓這個幾百年的古建築少了很多厚重的歷史感,但於城下仰望,仍不失威嚴莊重,敬畏之情也是油然而生。
據資料記載,北鎮鼓樓原為遼代顯州城南門,至明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明神宗朱翊鈞為表彰遼東大將李成梁的功績,命遼東巡撫周詠等人修建了這個鼓樓,距離今天已經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北鎮鼓樓的臺基為磚砌,東西長24米,南北寬20米,高8米;樓的上部有女牆,中有券門,門洞高6米,寬4.5米;北面有門,內有40級臺階可上樓臺;臺上正中為兩層閣樓,高8米,有樓梯可以攀爬至樓上,但現在好像已經封閉了。只要繞著鼓樓進行觀賞,或者從門洞穿越而過,感受一下「跨時代的旅行」,想要爬上去是不可能了。北鎮鼓樓在清末民初都進行過多次維修,建國後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鎮鼓樓無疑是北鎮古城的地標性建築,對研究明代鐘鼓樓的建築結構、形式,都有重要價值。它與其南側約30米處的李成梁石坊遙相呼映,成為北鎮著名的歷史文化旅遊場所。北鎮市對這個重要的歷史建築也是非常重視,在鼓樓周邊留出了相當面積的空地,建成了一片廣場,與南側的石坊之間也是北鎮最美麗、最繁華的步行街,散步逛街的人特別多,想必可以讓北鎮市民和過往遊客在休閒散步之餘,聆聽這座古城的悠久歷史。
北鎮鼓樓歷史上便是北鎮古城的著名景觀,以「鼓樓點將」被列為廣寧八景之一。廣寧城即現在北鎮城,始建於遼代,金元時期在這裡設置了廣寧府,明代設置了廣寧衛,為九邊重鎮之一,由總兵戍守。清代則為廣寧縣,民國初期改名為北鎮。北鎮境內除了鐘鼓樓和石牌坊,還有北鎮廟和崇興寺雙塔等文物古蹟,它們一同構成這座古城的歷史文化之魂,見證了這片土地千百年來的滄桑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