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長沙人的字典裡,並沒有「微辣」這個說法。老一輩的湖南人做的湘菜確實是無辣不歡,不管青菜(湖南人叫小菜)蘿蔔湯,通通放辣椒。當然,青菜這類的素菜多是放湖南本地的剁辣椒。還有粉面,湯底是沒有辣椒的,碼子(也稱臊子)是肯定有辣椒的。隨著時代進步,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新派湘菜在老派湘菜的基礎上改良,就有了免辣、微辣、中辣、重辣、魔鬼辣等分法。粉面改良後,有部分碼子是沒有辣椒的,比如原湯系列。
湖南最能吃辣的地方有瀏陽地區,邵陽地區,湘西地區等。這幾個地區吃辣還各有特點:瀏陽地區偏向於幹辣,本地辣椒粉確實過癮;邵陽地區偏向油辣,重油重口;湘西地區喜食酸辣椒醬辣椒,一根根當蘿蔔吃。就大地區而言,能與湖南吃辣一拼的,感覺就只有江西人和貴州人了。江西與湖南一衣帶水,老俵關係,自然飲食口味接近。貴州的辣還蠻有意思,要不就一點不辣,要不就往死裡辣,特別是燒烤最具代表性。
猶記得到長沙上大學的第一天,來自五湖四海的舍友集聚一堂,一併去食堂打飯。撲面而來一片仿佛綿延不見盡頭的紅通通世界,空氣裡辛辣氣息無處不在。此一番奇景,直接震得兩位北方兄弟瞠目結舌。十五分鐘後,在食堂穿梭三個來回的兄弟,找到了唯一一份看似能吃的菜:清炒小白菜。甫一入口,噴了:「長沙人為什麼這麼喪心病狂,連炒青菜都放辣椒?!」
以為去小炒店點菜能有點自主權吧,仁兄很快就發現,理想是美好的,但現實極其骨感。無論你對服務員苦口婆心重複多少次「微辣、微辣」,端出來的萬裡江山一片紅,和鄰桌的純血湖南人,似乎也並沒有任何不同。
某次仁兄忍無可忍,直接跑到廚房,伏虎羅漢一般抱臂站在廚師身後監工。結果廚師口中還連連「知道知道知道」答應著他的不要辣要求,手中卻電光石火間撒下一把切碎的小尖椒。「我控制不住我自己。」廚師仰頭望天,幽幽地拋出了一個哲學回答。「不過你要微辣嘛,這就是微辣。我只放了一次辣椒。」廚師繼而釋然。
「湖南人理解的『微辣』,和我似乎不在一個世界。等等,只放一次辣椒是什麼意思?你們還要放幾次???」仁兄回到宿舍,憤憤地向一群純血湖南人控訴廚師。結果,我方隊友紛紛給敵軍打call:他說的對啊,一次辣椒就是微辣,我們扶蘭人,炒盤菜都放三次辣椒。第一次油鍋爆香、第二次和著菜炒,第三次起鍋前撒。
長沙是湘(湖南)文化、飲食、思想最集中、最多元化的地方,而作為"辣」派的代表,湘辣(湘菜中的口口辣)也是獨步華中 ! 正是辣椒與湖南妹子的形影不離和忠貞不渝,也成就了"辣妹子」的湘情化 ! 偏愛辣味的長沙人,此時對言於「微辣」,就如同是吃清淡口味的廣東人、碗裡卻平添了些少許的糖(江浙滬口味)一 一索然寡味 、意猶未盡 !又如同是原本辣味十足的大妹子,意外地多出了些含情脈脈、嗲聲娘(指溫弱)氣一 一失了往日的純真 !! 當然,長沙城內外,也不全是辣得惱火、辣得冒煙的,持"微辣」態度的市民也不在少數。在冬春寒氣溼冷的時候,長沙人(全國愛吃辣子的人)可以多放點辣、實行辣鍋燴,讓辣氣逼出我們體內的寒氣,讓滿面熱氣又透著幾分辣氣;夏秋時節,熱浪滔天、蟬嗓狗垂、溼熱難耐,還是微辣、少辣為好,以免內外火氣咄人,影響了個人的靜心靜意…你們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