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在中國指的是封建時期靠冷兵器行軍打仗,善武術的士兵。而對於日本來說,武士是他們的一種民族文化,是上流階級人士養在身邊的使者,不僅要對他們絕對忠誠,還要擁有一身過硬的本領保護他們的人身安全。隨著時代的演變,日本武士精神也逐漸成為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核心思想。這些善戰的武士也成為了政要人士侵略他國或維護自己統治地位的一支軍事力量。
日本武士最早源於平安時代,此時日本朝廷管理散漫,各地宗族之間爭權奪利的行為日益激發。身在最底層的窮困人家,為了免於在這些宗族打戰之間受到牽連或是在這亂世擁有一身本領討飯吃。於是,他們苦練武藝,還拉幫結派圈養自己的一片領地。沒過多久那些殘殺的宗族就出錢找上了他們,僱他們替自己去爭奪宗族權力。因此,一個為了錢一個為了權,雙方很快就達到了共識。到了十世紀,日本政府眼看宗族勢力越來越大,卻無力去鎮壓,於是將主意也打到了這些武士身上。就這樣,在政府的擁護下日本武士從宗族花錢僱傭的打手一躍成為了得到中央認可的日本特權統治階級。
幕府時期,武士的地位得到了更大程度地提升,一度超過了日本政府統治者。不過,此時的武士還只處於武道的階段。到了江戶時代,日本武士在吸收了中國的儒家思想以後,武士精神才開始慢慢形成。從此以後,日本武士不在只講究拿錢辦事這個死條款了。他們更加注重誠信,忠誠,禮義廉恥,擁有了自己的思想,也開始踏足於政治領域了。12世紀,日本武士勢力迅速崛起,貴族勢力開始急速下降,武士集團打敗皇室和藤原氏政治勢力登上政治舞臺。
登上政治舞臺以後,武士們不再只局限於武術的精進了,他們還要學習文學知識,講究文武雙全。同時,作為一個國家的政治集團,溫飽問題已經不是他們考慮的重點了,他們要做的就是從小就培養起一批批的優秀武士供集團使用。因此,那些被選中參與培遠的兒童從小武道上就要學習劍道、馬術、騎射等,文學上要研究兵法、會識字寫文,最重要的是要鍛鍊出一顆殘暴的性子。這樣,即使戰爭之上敵人將你的親人抓去做制衡你的俘虜,你也能狠下心不管不顧。其中最可怕的是,這些武士中還有女武士的存在。她們長相清秀,平均身高在1米6左右,論心狠和上陣殺敵的本領不比男武士差。不過,在培養武士的過程中,日本更注重武的培養,畢竟作為一個以軍事集團出生的統治階級,他們更加注重以武治國的效用。
到了日本法西斯時期,日本武士成為日本天皇手下一支殺傷力極強的軍事力量。他們仿佛是沒有靈魂的死士,一心為日本帝國的侵略賣命,就算被抓也是一句刨腹自盡保留自己的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