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頭部散發碧綠光芒的羅紋鴨現身福田紅樹林啦~
雄性羅紋鴨現身
在12月1日的鳥類普查中,福田紅樹林保護區觀鳥船觀測到西邊遠處的紅樹林邊沿有一群鴨類漂浮在水面上,它們在低潮時已經吃飽喝足,大多在埋頭休息。經過仔細觀察,在這些鴨類中,大部分是赤頸鴨和針尾鴨,還有一隻鴨類與眾不同,在陽光的照射下,頭部散發出碧綠的光芒。
▲羅紋鴨(雄性,圖中綠色頭)。拍攝:張高峰 戎燦中
原來這是一隻雄性羅紋鴨。雄性的羅紋鴨很好識別,頭部亮綠色比較顯眼,與其他鴨類明顯不同。
這隻頭部亮綠色的鴨並不簡單,被列為近危鳥類,不多見。
羅紋鴨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近危鳥類。在福田紅樹林保護區,它們難得一見,上一次觀測到是在2018年3月。從2005年至今,在保護區只有10多次觀測記錄,單次最大數量為5隻。根據香港的文獻數據,在上個世紀80年代,羅紋鴨在深圳灣比較常見,最高記錄有400多隻,但現在羅紋鴨為不常見冬候鳥,最多也只有幾隻。
▲羅紋鴨(雄性,圖中綠色頭)。拍攝:張高峰 戎燦中
一個地方鳥類數量的變化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增加或減少都不能直接反映出棲息環境的變化。一些地方鳥類的增多可能是由於周邊生境被破壞而聚集,一些鳥類的減少可能是這些鳥類選擇更北的越冬地。
近些年來,深圳灣羅紋鴨、骨頂雞的數量在減少。但從它們的棲息環境上看,深圳灣變化不是很大,和它們棲息習性相近的其他鴨類,如赤頸鴨、琵嘴鴨等都沒有出現這樣急劇的變化,可能是這些鳥類由於氣候、種群總數等的變化,而沒有較大的種群來深圳灣越冬,只有一些零星的個體跟隨其他鴨類而來,因此它們在深圳灣就難得一見。
▲赤頸鴨等在水面休息。拍攝:吉祥
「稀客」頻繁現身,愛上福田紅樹林,不是沒理由。
今年以來,福田紅樹林記錄到不少罕見鳥類的身影,如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珍稀水禽黃嘴白鷺,以及難得一見的羅紋鴨。很多候鳥對棲息地環境條件要求很高,如覓食水域要食物豐富,水質清澈。這些「稀客」的現身,說明福田紅樹林優化生態環境效果顯現,越來越多的野生鳥類喜歡上了這裡。
▲黑臉琵鷺等在基圍魚塘覓食。拍攝:柳柳
近年來,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不斷加大鳥類保護力度,明顯改善鳥類棲息環境。
▲成群的黑翅長腳鷸。拍攝:柳柳
包括開展深圳灣濱海紅樹林溼地生態修復工程,系統地修復了深圳灣濱海溼地,恢復了紅樹林生態功能,改善了越冬或過境候鳥的棲息生境;實施基圍魚塘生境主動式改造管理,採取人工營造高潮位鳥類棲息地、科學調控水位、控制蘆葦自然擴散、降低魚塘周邊植被高度、減少人為幹擾、科學引導遊客參觀等措施,為遷徙過境和越冬的數萬隻水鳥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棲息地。在深圳這座寸土寸金的城市腹地保留下一塊綠色淨土、一片原生態的保護區。
文稿丨張高峰、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