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湖廣總督與兩廣總督裡的「廣」,是指同一個地方嗎

2021-01-07 騰訊網

大清王朝地方行政官吏最高職務為「總督」,其全稱通常為「總督某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從其全稱可以看出,總督對其所管轄地區行政、民生以及軍務有全權之責。

有清一朝,地方總督共九處,每處設一人職,共有九人。這九位總督所轄省份數目並非一致,有一至三省之不同,同時更也以轄區重要程度不同而區分地位的高低。如直隸總督,雖然僅督轄直隸一省,但因直隸乃畿輔之地,重要程度絕非他省可比。尤其是到了晚清,更是兼職北洋大臣,因此直隸總督也成為了總督之首。

上圖_ 前往總督衙門的清朝官員

由於總督全稱冗長,因此對其都以簡稱稱之,也就是以所督轄省份(簡稱)冠以總督之前而名之,如上文舉例的直隸總督。對於我們後人來說,大部分的總督以這種簡稱便可知其所督轄省份,但是個別總督的名稱就會令我們對其所督轄區產生混淆,甚至是搞不清楚。如湖廣總督所督轄區域究竟為哪幾個省份?同時還有一個兩廣總督,這與湖廣總督的「廣」又是不是一個地方呢?倘若不是又各指何處?

想要解答問題,我們先得搞清楚這湖廣總督的督轄範圍。湖廣總督,全稱「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顧名思義,湖廣總督所督轄區域為湖北與湖南兩省,似乎與「廣」並沒有關係,這個「廣」從何而來呢?

上圖_ 元代分省圖

實際上「湖廣」是一個地名。大元王朝統治中原時期,將全國劃分為十個「行中書省」,乃國家一級行政單位,其中「湖廣等處行中書省(簡稱湖廣行省)」乃其中之一。

元朝時期湖廣行省轄境區域十分廣闊,包含了現今的湖南、湖北大部分,廣西、海南全境以及貴州、廣東一部分,治所(首府)設在武昌。其名「湖廣」也因地而來,兩宋統治時期,行省級以「路」為稱,以洞庭湖為界,分為「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與「荊湖南路」(簡稱湖南路),廣西地區所屬行政區域為「廣南西路」(廣東地區所屬行政區域為「廣南東路」),故此而名之。因此在元朝時期,「湖廣」中的「廣」確與廣西有關。

上圖_ 明朝 湖廣布政司

大明王朝統治初期,「湖廣」這一行政區域依然存在,並設有「湖廣承宣布政使司(簡稱湖廣藩司)」,地位等同於元朝的「行中書省」。但是明朝並沒有完全沿襲元朝行中書省的行政區域,就「湖廣」而言,其轄區照比元朝已經有了很大變化,首先,廣西等地已經脫離「湖廣」而單獨成為行省,而今湖北與湖南全境並在一起成為一個「藩司」,僅沿用元朝「湖廣」名稱而已。也就是說,明朝時期,「湖廣」的「廣」已經與廣西無關(與廣東就更沒有瓜葛了)。

大清王朝建立之後,在沿襲明朝藩司劃分的基礎上,重點對明朝的兩個藩司之轄區進行了大的改變,實際上就是分割,一個是南直隸和西北腹地湖廣。為什麼清王朝會重點對這兩個地區下手呢?這兩個地方有兩個共同之處:一個是富饒;另一個是明王朝帝王的龍興之地。顯然後者被清王朝統治者所忌憚。

上圖_ 明朝 南直隸 輿地圖

南直隸作為前朝的副都所在地,可謂是地域遼闊。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王朝之後,一度任性地要將帝國都城放在他的出生地鳳陽,但是現實的地理環境以及薄弱的經濟基礎,最終在群臣直諫之下,不得不放棄了這個「戀家的想法」,改為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儘管沒能夠將鳳陽定位首都,但是老朱皇帝還是不遺餘力地建設著家鄉鳳陽。在行政等級上,鳳陽為「府」與應天府、蘇州府等全國14個府平級,為最高城市等級,並將鳳陽、應天與蘇州三府併入一個藩司,也就是明王朝南直隸,也是最初的直隸。

後成祖朱棣遷都順天府(今北京),但應天府都城並未廢黜,僅保留機關編制,為了區分直隸所在地,就有了南北直隸之分。後來清王朝入關之後,就將南直隸更名為江南行省。顯然,此地為明太祖朱元璋的龍興之地。

南直隸也就是江南行省為朱元璋的龍興之地,作為開國之君這不難理解,那麼湖廣藩司又怎麼成了另一個龍興之地了呢?這個「龍」指的就是明世宗朱厚熜,也就是著名的嘉靖皇帝。眾所周知,嘉靖皇帝以二代親王身份嗣承大統。在上位之後,尤其是在「大禮儀事件」全面勝利之後,嘉靖皇帝大權在握。嘉靖十年,嘉靖皇帝將其出生地湖廣安陸州(今湖北鍾祥市)升級,並親自命名為承天府,成為與順天府、應天府齊名的明朝三大「天」府之一,地位之高可見一斑。「承天」自然也就成了龍興之地。

上圖_ 1820年,清朝總督巡撫轄區圖

大清王朝康熙年間,清王朝統治逐漸趨於穩定之後,對於這兩個明王朝龍興之地的藩司進行了分割,將南直隸(江南行省)分為安徽省和江蘇省,將湖廣藩司分為湖南省與湖北省,每個省設置巡撫一名,負責管理本省民生事物與官員考核。

儘管清王朝對全國一級行省做了更細緻的劃分,也許是出於軍、民政務分開與權力分散等方面考慮,在一級行省之上跨省設置總督,也就是文章開篇提及的分九處轄區設置九位總督,其中督管湖南和湖北兩行省的總督,沿用明朝湖廣藩司舊稱,稱之為「湖廣總督」,總督府設在武昌。

由此可見,武漢作為四通八達的中原西南腹地,乃歷朝歷代重點經營之所,其重要程度絕非浪得虛名。

上圖_ 1900年的兩廣總督府

而另外一個督管廣東和廣西兩行省的總督,取「廣」字名之,稱之為「兩廣總督」。就是說到了大清朝,這「湖廣」與「兩廣」雖都有一個「廣」,但是完全是兩個地方,兩碼事兒了。

除了湖廣總督沿用明朝藩司舊制簡稱之外,還有一個「兩江總督」也與明朝藩司行政區域劃分有關。這兩江總督督管安徽、江蘇與江西三個行省,乃督轄行省區域最多總督,因為安徽與江蘇在順治初乃一個行省為江南行省,因此取兩個「江」字而定名「兩江」。

此外,再多說一點,這九位或九處總督並非覆蓋了全國所有行省,比如河南省與山東省就沒有總督。僅在雍正朝時期,雍正皇帝為了照顧寵臣田文靜臨時設置過「河東總督」,乾隆皇帝繼位之後即裁撤,僅曇花一現,不值一提。這也是清王朝地方官員頂層架構比較複雜、混亂的因素之一。

文:王金百

參考資料:

【1】《明太祖實錄》《明世宗實錄》《清史稿》

【2】《地圖上的中國史》 李蘭芳/編著 中國地圖出版社

【3】《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 楊啟樵/著 嶽麓書社出版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清代的兩江總督是指哪兩江?江蘇和江西嗎?
    總督是起源於明代的一個地方官職,入清之後成為定製,是地方最高軍政長官,管轄三省、兩省或一省的軍政要務,官銜從一品。在清朝中前期,地方總督共計有八個,分別是:直隸總督兩江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雲貴總督(清代八大總督管轄地區)在這八個總督中,直隸總督的地位最高的,畢竟北京就在直隸,地位自然是超越其他督撫。
  • 清朝八大總督的差距,直隸總督搶不上,雲貴總督沒人當
    為了管理某一個省或者其他省,清朝和明朝不同的是,設立了八個總督。然而這八大總督雖然都是平級,但是由於地域不同,風土人情不同,清朝八大總督還是有差距的。直隸總督、兩江總督搶不上在清朝皇帝最看重的是直隸總督,直隸總督主要的職責就是:管理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直隸總督還有一項特別的任務,就是保護紫禁城的安全,換句話說就是保護皇帝的安全。
  • 故事 | 肇慶兩廣總督
    今日開講,「肇慶兩廣總督的故事」明代篇。因為駐肇慶的總督經歷有40人,故事只能精選了。    [引子]    兩廣,起源於明代宗景泰三年,是中國廣東、廣西兩省地名合稱,當時兩廣總督管轄的範圍較廣,相當於如今的廣東、廣西、海南和越南、湖南、貴州、福建部分地區。
  • 西江風|為什麼兩廣總督要在肇慶開府建衙?
    《明史·職官志二》云:「永樂二年(1404年),遣給事中雷填巡撫廣西」,「十九年(1421年),遣郭碹、艾廣巡撫廣東」,地方文武官員均受節制。巡撫的設立,實際上打破了三司分治制度。兩廣巡撫各有側重。廣西巡撫側重圍剿瑤、僮,廣東巡撫側重抗擊倭寇。
  • 兩廣總督駐肇慶的輝煌時期前,原來還有這樣一段古
    今期《宋城懷古》就跟大家談談設置兩廣總督的緣起「兩廣」地區原來同屬於嶺南,自唐代起,始分為廣東、廣西。在中國歷史上,它是第一個兩廣提督(總督)部院署。太祖高皇帝疆理天下,設官分職,兩廣各置都、布、按三司統治之。永樂,廣西置鎮守內臣,總兵武臣。景泰、天順間,廣東置如廣西。然各守一方,不相統制,而兩廣總府之名未有。自是以後,軍務兼用文臣,或總督或提督替理,或兼理巡撫或不兼,又或專巡撫不加督理,而總督兩廣軍務兼理巡撫之名,亦不多有。成化改元初,聖天子念兩廣生民久罹害,累徵不能平,乃命將出師。以今太監陳公王宣監督軍務,雍替理,來問叛夷之罪。
  • 「湖廣」的「湖」字,是指現在的兩湖,「廣」字指的又是哪兒呢?
    「湖廣」的「湖」字,是指現在的兩湖,「廣」字指的又是哪兒呢?湖南和湖北原本是一個省,後來為何被拆分了?在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民間就有「湖南熟,天下足」的說法。據《古謠諺·湖廣諺》載:「諺曰『湖廣熟,天下足』,言土地廣沃,而長江轉輸便易,非他省比。」
  • 廣東廣西講東西:兩廣總督,到底是什麼來頭
    為了加強地方管治,鞏固地方政權,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我們常常在電視、小說裡看到的「兩廣總督」的身影。總督的前身是巡撫,即中央派出的欽差大臣,地方文武官員均受其節制。明朝巡撫的設立,實際上打破了三司分治制度,但兩廣巡撫各有側重。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邱浚云:「兩廣同為嶺南地,其地勢土俗大段不同。
  • 清朝的總督要比巡撫官職大,可為何地方巡撫經常與總督對著幹呢?
    總督和巡撫是清朝管理地方的兩個要職,總督與巡撫都是地方大員、一屆封疆大吏,但總督是正二品(加兵部尚書銜後為從一品)、巡撫是從二品,總督的管理範圍、權利也要比巡撫大一點,可清朝卻經常出現巡撫不聽總督命令、不把總督放在眼裡的情況,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位高權重的封疆大吏:清代總督
    清代在各個地方行省上設置總督,總管一省或者數省的軍事和民政事物。明代後期,總督一職已經出現,最初僅是朝廷派往地方進行軍事巡查的虛職,到清代變成常駐地方的封疆大吏。總督的正式官銜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某地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尊稱為「督憲」、「制軍」、「制臺」等,官階為正二品,但可通過兼任兵部尚書頭銜高配至從一品。初期各總督多由旗人出任,後期總督以漢人為主。
  • 明朝封疆大吏之總督、巡撫
    盧象升:曾任宣大總督宣大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宣大山西等處軍務兼理糧餉。總管宣府巡撫、大同巡撫、山西巡撫的軍民政務。總督署駐宣府。陝西三邊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陝西三邊軍務。總管陝西巡撫,寧夏巡撫,甘肅巡撫,延綏巡撫的軍民政務。總督府駐固原。陝西巡撫:正式官銜為巡撫陝西地方贊理軍務。陝西巡撫駐地在西安。寧夏巡撫:正式官銜為巡撫寧夏地方贊理軍務。
  • 清朝時期,總督到底是多大的官職?怎樣才能成為赫赫有名的總督
    導讀:清朝時期,對統轄一省或者數省經濟、行政、軍事的最高長官稱「總督」,也就是影視劇中我們常能夠聽到的「制臺」。一般情況而言,除了例如河道總督等專職總督外,清朝共有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四川總督、閩浙總督、雲貴總督、陝甘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和東三省總督共計「九大總督」。
  • 湖南湖北的「湖」是洞庭湖,廣東廣西的「廣」指什麼?鮮為人知
    比如湖南湖北的「湖」以洞庭湖為界;河南河北的「河」以黃河為界;廣東和廣西,眾人只知兩廣地區歷史悠久、經濟發達,和湖廣地區相對的它起源於明朝時期,雖然此地人盡皆知,但廣東廣西的「廣」又是指什麼?關於「廣」卻鮮為人知。
  • 為什麼將廣東廣西稱為「兩廣」,兩廣的歷史由來是什麼?
    兩廣毋庸置疑是說廣東和廣西,那麼兩江和湖廣又是哪幾個省份呢? 兩江是指江南省和江西省,清初曾設江南省,後來又分成了兩個省,即安徽省和江蘇省,所以兩江實際上是江西、安徽和江蘇三省,這也是今日幾乎不再沿用兩江之稱的原因。
  • 義和團運動時兩廣總督李鴻章曾有讓兩廣獨立的打算,後又為何放棄
    義和團面對如此複雜的形勢 ,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涉入與孫中山領導的反清革命力量—興中會秘密籌劃「兩廣獨立」之事,那義和團運動時兩廣總督李鴻章曾有讓兩廣獨立的打算,後又為何放棄?一、李鴻章可能考慮到,「萬一與孫中山為首的革命力量—興中會聯合策動兩廣獨立後,清廷假如沒有因義和團運動而被八國聯軍滅亡。那清廷下一步絕對會調動軍隊南下鎮壓兩廣獨立運動。而兩廣地區並無多少親近自己的武裝力量。
  • 廣西、廣東兩廣的「廣」字指的是哪裡?
    ,梧州在三江合攏之地,平原遼闊,意為廣,廣字就這樣沿用下來了。廣字來源有兩個。一是楚國設置「蒼梧郡」之前,派員考察嶺南。該員考察後向楚威王呈書說:「嶺南廣漠之地,可藏龍臥虎」。二是南越國被滅後,漢武帝說:「應廣而信之。」楚蒼梧郡治所封開被漢改為廣信。以廣信為界,宋代始分兩廣。
  • 末代總督奮鬥史:從「京城三惡少」到湖廣總督,身後為何不堪如此?
    琦善29歲便當上了獨當一面的河南巡撫,在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指擅自同意將香港許予英國並同意通商,因此被免其兩廣總督之職,送至京城治罪,籍沒家產。刑部定為當斬,道光皇帝念情開恩,改發浙江軍營效力。琦善在道光末年竟能東山再起,再任巡撫、總督、協辦大學士,1853年逝世後被鹹豐追諡為太子太保。
  • 此人是湖廣總督,為了袒護一個兇犯,他當眾向布政使下跪磕頭
    總督,在清朝為地方的最高級別長官,總管一省或二三省軍政大事,官階是從一品或正二品。在總督之下就是巡撫,其次就是布政使。布政使,官階是從二品,掌管一省的財政、民政,以及考核府、縣各級官員;管理全省各府戶籍、田數等民事內容。湖廣總督的正式官銜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因這兩省在明朝時同屬湖廣省,因此通稱為湖廣總督。
  • 清朝八大總督的差距有多大?一個被人搶破頭,一個沒人看得上
    明朝時期為了便於管理全國,在全國設立了若干個總督,而總督一詞也成為了」封疆大吏「的代言詞彙,當時總督的權力究竟有多大呢?簡單來說就是軍政一把抓,平時管理地方,必要時甚至可以派出軍隊。清朝後來入關之後,也學習了明朝這套行政制度,將全國設立了八個總督,以便管理地方。
  • 清朝九大末代總督結局,有人經商當了富豪,有人投敵做了漢奸
    明清時期實行督撫制度,一般以巡撫或者總督為地方一把手,統管轄區內行政、軍事以及經濟大權,堪稱封疆大吏。而在巡撫和總督兩個職務中,又以總督地位稍高一籌,其無論是官銜還是轄區範圍,往往都要高於巡撫。比如巡撫一般只節制一省,而總督則是監管數省。
  • 總督和巡撫哪個權力更大
    保定直隸總督府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實行的是督撫制。即總督和巡撫,那麼總督與巡撫是什麼關係,總督和巡撫總要負責什麼呢? 一、總督的來歷與職責 總督在清代為地方最高級長官,總管一省或二三省,一般都在一省以上,明末時有管轄五省、七省者;總督級別較巡撫高,總督一般為從一品到正二品,巡撫為從二品,地方總督多由部院正官中推選。在明代政治中,總督舉足輕重,入則為朝廷顯官,出則為一方軍政之首,故時人稱文帥第一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