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科普讀物市場,業內有兩點共識:第一,需求大;第二:原創難。
作者 李崢嶸
有趣的動物圖畫書
「科普讀物已成為兒童文學和低幼讀物之後,最受家長與小讀者青睞的童書品種。與兒童文學中原創作品比例佔絕對優勢的狀況不同,暢銷科普讀物幾乎一邊倒地由進口書唱主角。」中少總社李學謙社長在接受《北京晚報》書香周刊採訪時說,「原創科普難在:好文本難、體例創新難、高品質繪畫難等一系列的操作之難。」
在三「難」情況下,中國最老牌的少兒科普期刊《我們愛科學》卻開始進軍科普圖畫書市場了,首先推出面向5~9歲小讀者的「趣味科學圖畫書o有趣的動物故事」叢書。接下來還將出版面向4~7歲兒童的「趣味科學圖畫書o奇妙的人體」叢書,面向小學中低年級的「精品科普漫畫叢書」,面向小學中高年級、注重培養動手能力的「創意科學實驗室叢書」,面向中小學生讀者的「探秘大自然叢書」,面向少兒攝影愛好者的《用鏡頭看世界》等。
「趣味科學圖畫書·有趣的動物故事」叢書的責任編輯李曉平向《北京晚報》書鄉周刊介紹了「老期刊」的「新意思」。
《我們愛科學》雜誌創刊於1960年,已經56歲了,是我國最早創刊的少兒科普期刊,陪伴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成長呢。《我們愛科學》目前月發行量達140萬冊,在同類少兒期刊中發行量遙遙領先。雖是老牌科普期刊,但《我們愛科學》不斷創新發展,例如,為更好滿足不同年齡段讀者的閱讀需求,《我們愛科學》分為了少年版和兒童版;關注新技術的發展,率先在刊物中引入二維碼、語音碼、AR等多媒體技術。讀者通過雜誌上的二維碼、語音碼和圖片,能在手機、Ipad等數碼設備上看到與雜誌內容相關的視頻、動畫,能用語音筆聽到音頻內容;關注國內外科技熱點,尤其是重大科技新聞事件,找到少兒科普的突破點,講述新聞背後的科技知識,刊發了許多時效性非常強的少兒科普文章,例如針對引力波的發現,刊發了《聽!宇宙的「聲音」》,針對馬航MH370客機失聯事件刊發了《尋找空難的真相》,針對天津大爆炸事件刊發了《隱藏在我們身邊的炸藥桶》,針對山東非法經營疫苗案刊發了《明明白白種疫苗》……
剛剛推出的「趣味科學圖畫書·有趣的動物故事」與圖書市場上的圖畫書有什麼不同呢?
我手上有一套「趣味科學圖畫書·有趣的動物故事」叢書,「趣味科學圖畫書」顧名思義,就是要「有趣有味有科學」,故事性和知識性的融合是其最大特點。每冊分別以河馬、北極熊、狗、袋鼠、大象、駱駝、吼猴、樹袋熊、黑猩猩、松鼠為主角,根據不同動物的特點編寫故事,將該動物的身體特徵、生活習性等知識點融入故事情節中。
「趣味科學圖畫書」還有一個關鍵詞是「圖畫」,圖畫書的圖畫質量必須要保證,而且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李曉平說:「這套書的圖全部採用手繪,富有童趣,特色鮮明,還格外注重形象的科學性,要符合相應動物的基本特徵。所以選擇繪畫作者的時候,我們格外」挑剔「,當然我們也給繪畫作者提供了充足的圖片資料,並向他們詳細地說明了要繪製的動物角色的特徵以及格外要注意的細節,比如有多少個腳趾和手指等,絕對不能出錯。」
都知道做原創科普難,市場上已經有了很多優秀的引進版科普圖書,為了做好這套原創科普圖畫書,李曉平研究了引進版科普圖書的成功之處:一,圖文並茂,使知識講解形象化;二,故事生動,貼近生活;三,知識講解深入淺出,與故事內容緊密結合。所以在做原創科普圖畫書的時候,不僅吸收了這些引進版優秀科普圖書的優點,還努力打造自己的特色,比如書中安插了知識小問答板塊,對當前頁面講述的重點知識進行即時註解;每冊書還配有知識詳解頁,對該動物進行進一步系統深入的講解,並延伸介紹與它相關的其他動物的知識,可以滿足讀者對更多精細化知識的需求。最後,每冊書的末頁配有知識小測試,讓讀者加深知識印象。在故事頁面插入知識板塊,不只是向小讀者介紹科學知識,其實也是在引導孩子思考:為什麼故事中的人物會有這樣的行為?同時引導孩子注意故事中的關鍵性信息,進行思考和推理,而不是完全被動地接受故事。這實際上是一個科學思維培養的過程。
既然是「新意思」,營銷推廣也要用上新的傳播手段,這套圖畫書剛推出,中少總社就在7月的中國童書博覽會上舉辦了「趣味小故事 動物大百科——趣味科學圖畫書新書分享會。20名微信招募的小讀者與北京廣播電臺著名主持人小雨姐姐一起,以互動式體驗閱讀的方式誦讀有趣的故事,發現動物們的奧秘,探索奇妙有趣的動物世界!還邀請小雨姐姐為這套書做了配樂播講,在微信公眾號中發布了故事的音頻。僅在中國童書博覽會上就賣出了2000多本圖畫書。
以上,我們以56歲《我們愛科學》進軍原創科普圖畫書市場為例,觀察了原創科普圖書出版的潛力。雖然目前原創性科學繪本數量還不夠多,開發難度也比較大,但是七八年前少兒文學市場也是引進版佔有絕對優勢,現在兒童文學市場已經是原創作品的天下了。只要能深入調研,切實把握讀者的閱讀需求,精耕細作,深入推廣,勇於創新,原創少兒科普圖書市場依然有巨大的開發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