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出版社:講好中國科學故事 推進科技期刊走向國際

2020-12-24 人民網傳媒

原標題:科學出版社講好中國科學故事 推進科技期刊走向國際

  70年來,隨著我國科技事業的蓬勃發展,我國的科技期刊也與祖國同行,同中國科學一起成長。對辦刊人來講,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大家一起回顧70年來期刊出版事業的發展,總結經驗,展望未來,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科學出版社作為中央出版機構,出版了以《中國科學》系列、《科學通報》為代表的300餘種科技期刊。近70年來,眾多在中國科技發展史上留下光輝篇章的院士和學者,其重要的科研成果幾乎都在「兩刊」上發表過。例如,屠呦呦及其團隊的《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袁隆平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等等。可以說,「兩刊」與新中國科技事業一路同行,見證和記錄了我國科技發展的歷程與成就。

  作為中國科技期刊出版的「國家隊」,著力提升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辦好科技期刊,推動科技文化走出去是國家對中國科技出版的發展要求,也是中國科技出版人義不容辭的責任與使命。同時,推動科技期刊發展,也是中國科技出版產業實現轉型升級、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所在。為此,在推動科技期刊發展過程中,科學出版社勇於創新,大力在推動科技期刊發展突破方面做出實踐。

  面向國際升級期刊建設

  根據科睿唯安公布的2018年度《期刊引證報告》,在科學出版社編輯出版的340餘種期刊中,有53種入選SCI。其中,18種刊物位居國際同領域期刊排名的Q1區。《中國科學》系列、《科學通報》英文刊以及《國家科學評論》《能源化學》等重點期刊SCI影響因子穩步提升,再創歷史新高。

  《國家科學評論》作為高端綜述性學術期刊,本年度影響因子提升41%,在國際多學科綜合類期刊排名中僅次於Nature和Science,躍居前三,逐步成為展示國內外重大研究進展的重要平臺、世界了解中國前沿科技活動的重要窗口。

  同時,《科學通報》英文刊影響因子取得跨越式提升,漲幅達到52%,躋身國際多學科綜合類期刊排名的第八位。《中國科學》化學輯等18種期刊均位於國際同領域期刊排名Q1區,佔全國Q1區期刊總數(48種)的37.5%。

  此外,科學出版社不斷加強重點學科和新興學科科技期刊的創刊工作,樹立起中國科技期刊的旗幟。2011年至今,科學出版社作為主辦單位創辦新刊18種,其中第一主辦6種;科學出版社下屬的科愛公司,創新辦刊模式,利用國際化平臺,5年來創辦了24種OA期刊,直接參與國際競爭。

  此外,科學出版社還圍繞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確定的重點方向,結合我國的優勢學科領域,著力打造學科期刊集群,實現期刊資源集聚工作的突破。

  圍繞中文刊打造品牌特色

  以《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為代表的中文刊致力於為華語科學界提供全面的科學研究動態,挖掘中國本土特色原創研究,講好中國的科學故事。《科學通報》,《中國科學》技術輯、物理輯中文刊陸續被EI、Scopus、ESCI等國際知名檢索系統收錄。各刊在歷年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綜合評價總分排名中也名列前茅。

  各刊充分發揮特色和優勢建設新欄目;結合香山科學會議等重要學術活動出版系列前沿論文;《科學通報》推出「Science125個科學前沿問題系列解讀」併集結成書,出版了「雜交水稻的輝煌五十年」「青蒿素研究與發展」等重要科學事件的紀念專刊等。2018年《科學通報》組織召開以「強化中文科技期刊在國家科技創新戰略中的作用」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引發了社會對中文科技期刊的關注和討論。

  近年來,科學出版社還研發了SciEngine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傳播平臺、期刊全流程數字出版平臺、中國科技期刊開放獲取平臺等數位化的期刊出版平臺。各系統間可自動銜接,並與外部Web of Science等多家第三方知名學術平臺對接,為學術期刊的國際傳播提供技術支持。該平臺已初步具備了國際知名科技出版平臺的功能,有望在不久的將來為推動我國科技出版「造船出海」發揮重要作用。該平臺還獲得國家「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資助,被評為「全國報刊媒體融合創新案例20佳」。

  鍛造專業隊伍增強核心競爭力

  目前,科學出版社擁有一支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較高的期刊編輯隊伍。以《中國科學》雜誌社為例,編輯隊伍學歷高,專業性強,有良好的奉獻精神、嚴謹的工作作風、豐富的編輯經驗,是一支有很強戰鬥力的團隊。科學編輯、新聞編輯、出版編輯、美術編輯、數字編輯50餘人,專業分工,協同合作。科學編輯中88%具有博士學位,有海外工作、學習經歷的或獨立從事過科研工作的佔48%,編輯平均年齡36.8歲。他們積極吸取新知識,掌握國內外學科發展動向,組織系列研究報導,推動學科的開拓與發展,起到了科研導向作用。

  近幾年,在國家和省部級期刊評獎中,科學出版社期刊屢獲殊榮,優秀論文、高被引論文、最具影響學術論文頻出,並獲得多項國家財政支持,如:《科學通報》蟬聯第二、三、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中國科學:數學》(英文版)和《中國科學:化學》(英文版)先後獲提名獎;《科學通報》、《中國科學》數學輯等6種英文期刊榮獲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7年全國「百強報刊」稱號;並有多篇論文入選第一、二、三屆「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遴選計劃」。2013—2015年,8個刊獲得中國科協「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一期支持。2016—2018年3個刊獲得中國科協「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二期支持;4個刊獲得「登峰行動計劃」支持。

  2018年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強調要以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為目標,科學編制重點建設期刊目錄,做精做強一批基礎和傳統優勢領域期刊,由此開啟了中國科技期刊的新徵程。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科學出版社也將緊緊抓住大好機遇,在各方支持下,與廣大優秀科學家一起,做大做強中國科技期刊,向著打造世界級的科技出版旗艦的目標不懈努力。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相關焦點

  • 2020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丨科學出版社「雲」書展,約起!
    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學出版社)組織精品圖書、版貿圖書、精品期刊等豐富內容入駐「BIBF雲書展」,邀請您足不出戶,雲遊這次特殊的書業盛會。電腦端瀏覽網址:https://www.bibf.net/。手機端APP:BIBF雲書展。雖然今年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採取線上形式,但閱讀推廣活動精彩紛呈,猶勝往年。
  • ...中國的國際一流科技期刊的幾點思考 |第三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專題
    當前,我國期刊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面臨巨大的挑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更應該不斷思考,我國本土期刊在向國際一流期刊的進軍過程中,需要學習哪些先進經驗,發揮好哪些優勢和特色,我們可能要在求同存異中奮勇開拓一條植根中國的國際一流科技期刊發展之路,以下與大家分享幾點思考。
  • 《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期刊座談會|走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20年12月17日,《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期刊編輯部在謝心澄主編的帶領下,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辦了期刊座談會,會議由封東來編委主持,60餘位知名科學家和青年學者出席了會議。
  • 中國科技期刊的"外患內憂" 怎樣能"搶到"好論文?
    不過,稍加梳理便會發現,其產出的學術成果一旦落到「紙面」上,不是《科學》(Science)就是《自然》(Nature),多被國際知名刊物所收錄。   當然,在國際學術舞臺上亮相、爭取話語權是值得鼓掌和叫好的。但從國內學術期刊的發展來看,有個疑問是人們所迴避不了的:正在崛起中的中國科技,能否帶著科技領域的學術刊物一同崛起?
  • 《中國科學數據(中英文網絡版)》編輯委員會成立會議在京舉行
    《中國科學數據》的創立是網絡期刊與科學數據公開工作上創新,《中國科學數據》將促進科學數據的開放、共享和引用,推進科學數據的長期保存與數據資產管理,探索科學數據工作的有效評價機制,推動數據科學的發展。郭華東同時呼籲,《中國科學數據》各個編委要積極履行好其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努力提升期刊質量與品牌影響力。
  • 論文寫好了,但投什麼期刊呢?學術期刊SCI、EI、C刊…到底是什麼?
    該索引收錄生命科學、物理與化學科學、農業、生物和環境科學、工程技術和應用科學等學科的會議文獻,包括一般性會議、座談會、研究會、討論會、發表會等。其中工程技術與應用科學類文獻約佔35%,其他涉及學科基本與SCI相同。ISTP收錄論文的多少與科技人員參加的重要國際學術會議多少或提交、發表論文的多少有關。
  • 國內三大常見核心期刊體系簡介——CSSCI、CSCD與中文核心期刊
    目前國內有7大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遴選體系:(1)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來源期刊」;(2)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3)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4)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又稱「中國科技核心期刊」);(5)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
  • 光明日報整版聚焦:中國科技期刊,離世界第一方陣有多遠
    中國科技期刊差在哪兒——差在「最好的文章」「一個期刊好不好,還是看最好的文章是不是發表在這裡。」《中國科學:數學》期刊主編袁亞湘院士介紹:「也就是說,重大的成果、重大的項目、重要的研究機構發的文章是不是在這裡。
  • 學術期刊的級別、種類、等級,這篇文章全講清楚了!
    CSSCI標識表示被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含擴展版)收錄。●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又稱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是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經過嚴格的定量和定性分析選取的各個學科的重要科技期刊,學科範疇主要為自然科學領域,是目前國內比較公認的科技統計源期刊目錄。
  • 視點|中國科技期刊,離世界第一方陣有多遠
    中國科技期刊差在哪兒☉差在「最好的文章」「一個期刊好不好,還是看最好的文章是不是發表在這裡。」《中國科學:數學》期刊主編袁亞湘院士介紹:「也就是說,重大的成果、重大的項目、重要的研究機構發的文章是不是在這裡。當年屠呦呦關於青蒿素的論文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個文章的SCI引用因子是多少,我們都記不住。
  • 最新國內科研期刊影響因子排名,國內期刊封面投稿特點,SCI必備
    4.National Science Review2017-2018影響因子9.408《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國家科學評論》)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主辦。
  • 掃盲篇:什麼是SCI、SSCI、CSSCI、核心期刊?
    目前,在國際科學界,普遍以被SCI、SSCI收錄的科技論文的多寡則被看作衡量一個國家的基礎科學研究水平、科技實力和科技論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評價指標。這也是我國高校機構與基地評估、成果評獎、項目立項、人才培養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標,更不要要說關係到我們個人的畢業、晉升和前途……那麼,究竟什麼是SCI和SSCI?什麼又是CSSCI?
  • 中國期刊:你能否扔掉「洋拐杖」—新聞—科學網
    但與之不相稱的是,優秀科研成果大多投給了國際期刊,而國內科技期刊發展則相對滯後。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所長薛勇彪看來,這個問題所帶來的深層次的隱憂,甚至可能關乎國家信息安全。 潑出去的論文,就收不回來了? 「由於國家考評體制等問題,我們的科學家總是把眼光瞄準國外的期刊。」
  • 高傑:履行編委職責,促進期刊更好發展
    2020年是《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創刊70周年,我們特別策劃了「我與《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系列訪談,邀請曾經關心指導或親身參與「兩刊」編輯出版工作的管理者、科學家、作者和讀者等回顧期刊發展歷史,同時展望未來,提出期望和要求。
  • 同濟大學主辦的《建成遺產(英文)》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收錄為...
    同濟大學主辦的《建成遺產(英文)》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收錄為核心期刊 來源: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時間:2019-05-31  瀏覽:
  • 中國全資收購的法國EDP Sciences出版社成立百年
    (科學出版社 供圖) 供圖 攝收購方、中國科學院所屬科學出版社(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當天在北京表示,未來,EDP Sciences將和科學出版社攜手共進,充分發揮協同效應,構建國際化的出版發布平臺,為中國科學家和學者提供高質量的學術出版服務,助力全球學術交流和科研創新。
  • 2014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排名發布
    原標題:2014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排名發布  日前,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與清華大學圖書館聯合開展研究,以國際化視野,檢索了6400多種中國學術期刊被1.4萬多種國際學術期刊的引證情況,並且通過計量分析和同行專家評議,研製了2014年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引證報告。這是2012年以來第三次發布該引證報告。
  • 全英文綜述類期刊《國家科學評論》正式推出
    牛津大學出版社宣布推出新刊《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該刊由中國科學院、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委託牛津大學出版社在全球出版,創刊的最初階段每年出版四期。該刊旨在刊載中國及世界科學和技術領域的最新進展,其內容涵蓋國際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包括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全球性的科學和技術發展問題及其對社會產生的廣泛影響。
  • 中國科協「新一代數位技術對科技期刊出版業態的影響」 學術研討會...
    會議期間,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學會與期刊部主任閆珺、中國科協科技導報社副社長史永超、科學出版社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培一、中國雷射雜誌社有限公司總經理楊蕾、中華醫學會雜誌社新媒體部主任沈錫賓作為高峰論壇主持和嘉賓,同特邀報告專家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和互動。
  • 世界地圖上的第四個紅點 是上海科技期刊人的自信
    李黨生笑了,「也在客觀上反映了中國科學研究水平和綜合國力的提升。」輕描淡寫下,是李黨生描述裡「積跬步致千裡」的努力和堅守。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副理事長、中科院院士張旭說,在細胞生物學學術會議上、在年輕課題組長交流會上,你總能看到一群「擅長社交」的人——《細胞研究》編輯部的編輯們。他們知道好論文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只能靠自己去「發現最好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