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協「新一代數位技術對科技期刊出版業態的影響」 學術研討會...

2020-12-24 中國青年報

2020年8月19日,由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主辦、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承辦、北京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方正電子」)協辦的「新一代數位技術對科技期刊出版業態的影響」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在培育創建中國國際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本次研討會通過搭建科技出版與傳播行業的溝通交流平臺,邀請學術界、期刊界、出版界、企業界的知名專家和精英代表,通過院士觀點、主題報告、專家研討多種形式,從不同視角、不同維度,探討數位技術在科技期刊生產和運營管理、科技傳播和知識服務中的作用與能力,梳理不同環節的核心需求、關鍵技術和研發難點,為我國科技出版產業發展提供參考建議。

本次研討會設置了高峰論壇和圓桌論壇兩個環節,採用現場會、線上會和直播平臺多種形式,通過院士觀點、主題報告、專家研討多種形式,就新一代數字出版技術的特點和發展趨勢,結合中國國情分析數字先進技術在我國的實踐路徑,推動中國科技期刊行業通過技術整合實現產業升級,進行了熱烈和充分的討論。論壇贏得了科技期刊出版相關行業的關注,超過18萬人次觀看了直播。

嘉賓致辭:跨行業聯合加速國內期刊高品質發展

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院長吳一戎院士,中科院空間中心主任王赤院士、方正電子董事長邵行進行了嘉賓致辭,針對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的重要性、國際競爭態勢、發展路徑等進行闡述。

吳一戎院士在開幕致辭中指出:學術期刊是學術交流的平臺、發表成果的平臺,希望在新一代數位技術支撐下,改變提升期刊現在的出版形式,支撐我國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

王赤院士在發言中強調,我國科技期刊面臨著激烈的國際競爭,科技期刊要從傳統的信息服務向知識服務轉型,創新出版模式,積極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進行數據的規範化處理,挖掘數據間的關聯,才能滿足科研人員在科技創新過程中對知識服務的需求,成為科技進步的強大支撐。

方正電子董事長、總裁邵行分享了人工智慧、文本挖掘等新技術對學術出版行業產生的影響,為我國科技期刊未來的提出了建議。他認為,目前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處於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階段。科技期刊要利用多元化學術傳播手段重構學術傳播生態圈,擁抱網際網路,努力成為專業運營的主角。

重磅報告發布:技術為「用」,催動學術出版轉型

究竟哪些技術能成為科技期刊數字出版和知識服務轉型升級的「核心引擎」,它又將以怎樣的方式應用於科技期刊產業鏈和生態圈?4位國際、國內知名專家通過4份學術報告做出了詳細解讀。

《開放獲取:期刊出版的發展趨勢》: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崔天宏教授指出,開放獲取能夠有效促進學術傳播和科研成果應用,不僅推動了開放科學,也帶來了更加靈活多樣的商業模式。我國在開放獲取建設,既要實現優質內容的聚合,提升傳播能力、服務能力,也要注重開放獲取策略、運維、規模,探索合理的定義收費、付費模式。

《全媒體、學術出版與學科大腦》:中國教育電視臺總編輯胡正榮教授在報告指出科技期刊的發展態勢包括生產方式的數位化、知識傳播的網絡化和知識服務的智能化,認為知識服務是信息服務的高級階段,利用信息技術對原始數據進行加工處理,按照一定規範和用戶需求進行提取和分析,將隱性知識顯性化,並針對用戶需求提供深層次的精準服務。科技期刊可以基於垂直領域的內容資源,面向領域學者提供主動的、精準的內容服務,探索知識服務轉型。

《數位技術為學術出版注入新活力》:方正電子知識服務事業部副總經理趙婧在報告中跟蹤了全球範圍內STM出版的技術發展趨勢,建議我國科技期刊應加速推進數字出版的轉型升級,藉助XML一體化出版服務等數位技術,進一步探索數據出版的實施路徑,將可視化技術、虛擬仿真等技術,同學科領域的數據類型相結合,將科學數據、信息、知識進行有機關聯和立體組裝,呈現出全新的文章樣式和出版形式,為科研工作提供深層服務。

《智能媒體技術研究與展望》:北京大學王選計算機研究所趙東巖研究員的報告介紹了最新最熱的智能媒體技術,指出我國科技期刊開始通過紙媒、資料庫、集群站點、微信公眾號等渠道進行同步發布,但全媒體出版還處於內容聚合階段,未對學術資源的最大限度挖掘和利用,實現精準的個性化服務。科技期刊可進一步嘗試同技術公司緊密合作,在採集、編輯、發布、傳播環節解決多模態內容關聯的核心問題,通過大數據和智能產品開發,實現自動化信息關聯、抽取知識點實現跨媒體和渠道的有效聯動。

會議期間,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學會與期刊部主任閆珺、中國科協科技導報社副社長史永超、科學出版社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培一、中國雷射雜誌社有限公司總經理楊蕾、中華醫學會雜誌社新媒體部主任沈錫賓作為高峰論壇主持和嘉賓,同特邀報告專家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和互動。

圓桌討論:先進技術在我國科技期刊出版領域的實踐路徑

來自國內科技期刊出版領域、科研機構、技術研發機構的30餘位專家和代表參與了圓桌論壇的環節,對新興數位技術在我國科技期刊出版行業中的應用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和研討,大家普遍認為:我國信息技術應用在世界處於相對領先地位,但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和數字出版技術在我國科技期刊出版領域的應用,不僅遠遠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也落後於其他出版傳媒行業。關鍵技術應用受到科技期刊體量小、管理分散等因素制約,亟待通過政策引導、頂層設計、技術研發和資本投入共同推進,先進數位技術面向行業的應用,釋放科技期刊對於學術傳播和知識服務的巨大潛能和市場價值。會議期間,專家們針對上述問題,為先進技術在我國科技期刊出版領域的應用提出了建議。

第一、大力推進科技期刊數字出版和運營平臺建設,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建立大型數字出版和運營平臺,承載優質內容資源,提升學術影響力、品牌競爭力和持續運營能力。

第二、全面促進出版單位和技術公司的深度合作,建立長期、有效的行業協會或研究機構。在合作探索過程中,出版單位專注於內容的開發,關注服務對象訴求,基於科學研究和學術出版的生態鏈條,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服務,強調垂直領域領軍期刊的引領作用。技術公司堅持平臺化的設計思路,持續進行核心技術攻關、產品研發和應用實踐。

第三、積極探索關鍵技術的應用開發,在國際出版商競相發力的研究領域,如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大數據技術、分析工具進行持續的技術攻關和應用實踐。

第四、發展中文科技期刊應上升到國家高度,在促進科學知識傳播普及和科技成果推廣轉化,提高國民科學文化素質、惠及民生、推動社會進步等方面,發揮出不可替代和舉足輕重的作用。

與會專家學者們一致認為,科學研究正趨於全球化和跨界融合,我國科技期刊正在經歷深刻的數位化變革以及結構化變革,只有開放思維不斷的創新和加速推進數位化出版技術的升級與平臺建設,才能夠更好的發揮和釋放科技期刊在科學傳播以及知識服務方面巨大的潛能。

現在平臺技術滯後、服務能力慢進已成為制約我國科技期刊快速發展的瓶頸,也是影響科技出版產業規模化、規範化發展的掣肘。儘管中國科技期刊已基本完成了從傳統出版到數位化出版的轉型,但要在國際舞臺佔有一席之地,形成國際顯示度和話語權,與國際大型出版機構進行市場競爭,還有明顯差距,必須凝心聚力,大力推進加快學術出版和知識服務的數位化技術研發,進一步實現技術優化和產業升級,積極探索「做大」「做強」的發展路徑,為世界貢獻中國方案。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有獎徵文 | 11種期刊聯袂支持第三屆創意城市國際學術研討會
    ,落實《中國製造2025》提出的創新驅動基本方針,把握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機遇,探索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在新基建與後疫情時代背景下,探索智慧文旅、文創、康養、民宿、鄉村旅遊、工業旅遊、紅色旅遊、數字經濟、數字媒體、網絡營銷、直播帶貨……聚勢賦能創意城市發展之路。
  • 關於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選育高水平辦刊人才子項目-青年人才...
    關於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選育高水平辦刊人才子項目-青年人才支持項目申報的通知2020-10-29 18 : 43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版權所有各有關科技期刊: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辦好一流學術期刊的指示精神,落實《關於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加快建設高水平辦刊人才隊伍,夯實我國科技期刊事業發展根基
  • 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與Scopus中國學術委員會籤署合作備忘錄
    4月30日,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與Scopus中國學術委員會舉行在線籤約儀式,就深化科技期刊國際交流、建立選刊推薦機制、助推更多中國科技期刊進入Scopus資料庫達成合作意向。目前中國科技期刊在Scopus資料庫中佔比約2.5%,與20%左右的科研文獻貢獻量極不相稱。希望通過此次合作,讓更多優秀中國期刊被收錄,通過Scopus平臺服務國際學術交流。  劉興平在籤約儀式上表示,中國科協與中圖公司和愛思唯爾在科技期刊領域均有著友好往來。Scopus資料庫收錄中國科技期刊700餘種,其中200種由中國科協主管。
  • 科學出版社:講好中國科學故事 推進科技期刊走向國際
    《國家科學評論》作為高端綜述性學術期刊,本年度影響因子提升41%,在國際多學科綜合類期刊排名中僅次於Nature和Science,躍居前三,逐步成為展示國內外重大研究進展的重要平臺、世界了解中國前沿科技活動的重要窗口。   同時,《科學通報》英文刊影響因子取得跨越式提升,漲幅達到52%,躋身國際多學科綜合類期刊排名的第八位。
  • 《植物學報》英文版:探路學術期刊國際化—新聞—科學網
    在中國科協委託中國植物學會認定與發布的《植物科學領域高質量期刊分級目錄》中,JIPB入選T1(Top 1),在全球560種學術期刊中居於前3.8%。種康表示:「JIPB正迅速進入世界一流學術期刊行列。」 專家辦刊 「JIPB的重大改革之一是率先實施專家辦刊,學術把關完全由一線科學家負責。」
  • 《文化和旅遊產業前沿》學術支持第三屆創意城市國際學術研討會
    論叢已連續出版六輯,專輯涵蓋以下幾大板塊內容:文化傳播板塊聚集世界視野下我國對外文化交流與傳播、「一帶一路」文化傳播;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版塊著重研究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等;文化科技版塊預判我國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趨勢,人工智慧以及大數據對文化和旅遊產業影響等;文化數據版塊探討我國出版產業和文化產業版權保護等內容
  • 視點|中國科技期刊,離世界第一方陣有多遠
    對於提升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長馮士新建議:「要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推進國際科學交流合作,充分發揮海外專家學者的智力支持,聚焦共性問題,解決共同難題,深度融入國際學術交流圈。加強與境外出版發行企業互利互惠、合作,提高市場開拓和競爭能力,切實提高科技期刊的國際化運作程度,推動我國學術走出去,積極發出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智慧。」
  •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誌》入選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中國學術...
    10月15日,中國科協公示第二批臨床醫學領域科技期刊分級目錄,中山一院副院長曾進勝教授擔任主編的《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誌》入選中國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此次評選經統一部署,遵照同行評議、價值導向、等效應用原則,中華醫學會通過科技工作者推薦、專家評議、結果公示等規定程序。
  • 上海學術期刊全球"能見度"漸高
    原標題:上海學術期刊全球「能見度」漸高 目前,上海有19種科技類學術期刊被科學引文索引(SCI)收入,其中《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達15.606,已連續兩年超過國際同領域頂級期刊;《亞洲男性學雜誌》自2015年起一直位居SCI收錄的國際同類學科期刊排名第一。
  • 光明日報整版聚焦:中國科技期刊,離世界第一方陣有多遠
    「我國被SCI收錄的期刊近年有較大比例增加,但是因為總量和基礎較小,與歐美國家的差距還非常大。例如說中國SCI期刊的佔比現在僅僅停留在2.58%,而十年前是1.63%。在SCI的期刊數,美國3000多種,而中國目前才幾百種。」錢旭紅院士表示,儘管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中處於影響因子排序二、三級期刊相對較多,與傳統的國際大刊的影響因子差距巨大。
  • 2019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在京舉辦
    中國期刊協會會長吳尚之表示,建設一流學術期刊是新時代科技、文化與學術發展的需要。針對推進一流學術期刊建設,吳尚之提出五點建議:一是要全力抓好學術期刊的內容和質量建設。他提到,要提高站位,辦出導向,把學術研究引導到解決現實問題、注重學術創新的方向上;要立足優勢,辦出特色,各類期刊應認真思考自身定位,形成符合自身特點優勢的發展路徑;要嚴格標準,辦出質量,提升內部管理運作水平,贏得優秀作者的認同,持續穩定推出高質量稿件;要培育品牌,辦出影響。
  • 中國編輯學會第二十一屆年會暨「新業態 新挑戰 新思維」高峰學術...
    本報訊 (記者尹琨)12月17日—18日,中國編輯學會第二十一屆年會暨「新業態 新挑戰 新思維」高峰學術論壇在雲南昆明舉行。年會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圍繞「建成文化強國」遠景目標,深入研究後疫情時代出版業態新走向、新挑戰,編輯的新使命、新擔當,並就如何規劃好「十四五」時期出版工作等重要話題展開探討。
  • 中國科協 民政部印發《關於進一步推動中國科協學會創新發展的意見...
    科協發學字〔2020〕31號中國科協所屬全國學會、協會、研究會:現將《關於進一步推動中國科協學會創新發展的意見》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不斷強化政治引領、政治吸納,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科技社團發展之路;要突出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化培育一流學會、一流科技期刊和一流學術品牌,深度融入全球科技治理體系;要提升科技戰略支撐能力,持續打造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學術組織,不斷提升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質量和效能;要更緊密地團結廣大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
  • 中國科協組織架構:學會學術部
    副部長:宋 軍(主持工作) 劉興平、範 唯 副巡視員:王曉彬 職能簡介 按照《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負責對中國科協所主管的全國性學會、科技類社會團體進行監督管理;負責綜合性重點學術交流的組織協調工作,指導有關學會的學術活動;負責有關學會學術類期刊的業務指導和管理工作
  • ...學術期刊未來論壇」在京召開 開啟「打造世界舞臺,提振中國期刊...
    【環球網】11月22日至11月23日,「2017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在京隆重召開。超過8000名各界人士首次通過現場和同方知網網絡平臺同步觀看會議,並圍繞「新時代、新思路、新發展---開創中國學術期刊新紀元」的主題,共同在線上下參與探討中國學術期刊發展與實踐中的新模式、新業態、新路徑。
  • 中國科技期刊的"外患內憂" 怎樣能"搶到"好論文?
    後者作為首次記錄並傳播原始科研成果的載體和平臺,也關乎科技強國目標的實現。   在前不久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項昌樂披露了這樣一組數據:截至2016年,我國科技期刊總量雖達到5000種,但被SCI收錄的不到200種。「總量不少,但高水平期刊有限。」項昌樂說。   「外患」:能否從國外期刊手裡搶到「好論文」?
  • ...中國的國際一流科技期刊的幾點思考 |第三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專題
    2019年啟動的「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被認為開啟了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新徵程。  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Science》《Cell》等為代表的期刊,長期以來引領了科技期刊的發展,佔據了國際一流期刊的地位,也形成了科學界和期刊界對一流期刊的廣泛共識。
  • 北京市科協系統2019年統計公報
    2019年,北京市科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著力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緊密圍繞中心工作,積極履行「四服務」職責,深入推進系統深化改革,團結帶領首都廣大科技工作者強化擔當、主動作為,工作成效顯著,科協事業跨上新的更高的平臺
  • 2020年北京市科協十佳影響力學術會議經驗交流會舉行
    經各單位自薦、綜合評議、徵求意見等環節,產生了本屆市科協十佳影響力學術會議:北京化學會承辦的2019北京地區廣受關注學術成果報告會(化學學科),北京圖象圖形學學會承辦的第18屆IEEE混合與增強現實國際研討會(ISMAR2019),北京電子學會承辦的2019國際自主智慧機器人論壇,北京測繪學會承辦的2020新型測繪技術研討會,北京農業工程學會承辦的2019大循環—農業農村有機汙染防治國際研討會,北京畜牧獸醫學會主辦的第五屆北京畜牧獸醫工程科技高峰論壇
  • 中國首份SCI收錄藥劑學期刊,影響因子已超5分
    Asian J Pharm Sci是中國第一個SCI收錄的藥劑學期刊,連續三年位於JCR Q1區,目前的即時影響因子已達到5.4。在近日發布的《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2020)中,期刊入選"2020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是唯一入選的遼寧省高校期刊,位列37種高校入選期刊的第1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