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9日,由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主辦、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承辦、北京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方正電子」)協辦的「新一代數位技術對科技期刊出版業態的影響」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在培育創建中國國際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本次研討會通過搭建科技出版與傳播行業的溝通交流平臺,邀請學術界、期刊界、出版界、企業界的知名專家和精英代表,通過院士觀點、主題報告、專家研討多種形式,從不同視角、不同維度,探討數位技術在科技期刊生產和運營管理、科技傳播和知識服務中的作用與能力,梳理不同環節的核心需求、關鍵技術和研發難點,為我國科技出版產業發展提供參考建議。
本次研討會設置了高峰論壇和圓桌論壇兩個環節,採用現場會、線上會和直播平臺多種形式,通過院士觀點、主題報告、專家研討多種形式,就新一代數字出版技術的特點和發展趨勢,結合中國國情分析數字先進技術在我國的實踐路徑,推動中國科技期刊行業通過技術整合實現產業升級,進行了熱烈和充分的討論。論壇贏得了科技期刊出版相關行業的關注,超過18萬人次觀看了直播。
嘉賓致辭:跨行業聯合加速國內期刊高品質發展
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院長吳一戎院士,中科院空間中心主任王赤院士、方正電子董事長邵行進行了嘉賓致辭,針對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的重要性、國際競爭態勢、發展路徑等進行闡述。
吳一戎院士在開幕致辭中指出:學術期刊是學術交流的平臺、發表成果的平臺,希望在新一代數位技術支撐下,改變提升期刊現在的出版形式,支撐我國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
王赤院士在發言中強調,我國科技期刊面臨著激烈的國際競爭,科技期刊要從傳統的信息服務向知識服務轉型,創新出版模式,積極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進行數據的規範化處理,挖掘數據間的關聯,才能滿足科研人員在科技創新過程中對知識服務的需求,成為科技進步的強大支撐。
方正電子董事長、總裁邵行分享了人工智慧、文本挖掘等新技術對學術出版行業產生的影響,為我國科技期刊未來的提出了建議。他認為,目前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處於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階段。科技期刊要利用多元化學術傳播手段重構學術傳播生態圈,擁抱網際網路,努力成為專業運營的主角。
重磅報告發布:技術為「用」,催動學術出版轉型
究竟哪些技術能成為科技期刊數字出版和知識服務轉型升級的「核心引擎」,它又將以怎樣的方式應用於科技期刊產業鏈和生態圈?4位國際、國內知名專家通過4份學術報告做出了詳細解讀。
《開放獲取:期刊出版的發展趨勢》: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崔天宏教授指出,開放獲取能夠有效促進學術傳播和科研成果應用,不僅推動了開放科學,也帶來了更加靈活多樣的商業模式。我國在開放獲取建設,既要實現優質內容的聚合,提升傳播能力、服務能力,也要注重開放獲取策略、運維、規模,探索合理的定義收費、付費模式。
《全媒體、學術出版與學科大腦》:中國教育電視臺總編輯胡正榮教授在報告指出科技期刊的發展態勢包括生產方式的數位化、知識傳播的網絡化和知識服務的智能化,認為知識服務是信息服務的高級階段,利用信息技術對原始數據進行加工處理,按照一定規範和用戶需求進行提取和分析,將隱性知識顯性化,並針對用戶需求提供深層次的精準服務。科技期刊可以基於垂直領域的內容資源,面向領域學者提供主動的、精準的內容服務,探索知識服務轉型。
《數位技術為學術出版注入新活力》:方正電子知識服務事業部副總經理趙婧在報告中跟蹤了全球範圍內STM出版的技術發展趨勢,建議我國科技期刊應加速推進數字出版的轉型升級,藉助XML一體化出版服務等數位技術,進一步探索數據出版的實施路徑,將可視化技術、虛擬仿真等技術,同學科領域的數據類型相結合,將科學數據、信息、知識進行有機關聯和立體組裝,呈現出全新的文章樣式和出版形式,為科研工作提供深層服務。
《智能媒體技術研究與展望》:北京大學王選計算機研究所趙東巖研究員的報告介紹了最新最熱的智能媒體技術,指出我國科技期刊開始通過紙媒、資料庫、集群站點、微信公眾號等渠道進行同步發布,但全媒體出版還處於內容聚合階段,未對學術資源的最大限度挖掘和利用,實現精準的個性化服務。科技期刊可進一步嘗試同技術公司緊密合作,在採集、編輯、發布、傳播環節解決多模態內容關聯的核心問題,通過大數據和智能產品開發,實現自動化信息關聯、抽取知識點實現跨媒體和渠道的有效聯動。
會議期間,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學會與期刊部主任閆珺、中國科協科技導報社副社長史永超、科學出版社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培一、中國雷射雜誌社有限公司總經理楊蕾、中華醫學會雜誌社新媒體部主任沈錫賓作為高峰論壇主持和嘉賓,同特邀報告專家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和互動。
圓桌討論:先進技術在我國科技期刊出版領域的實踐路徑
來自國內科技期刊出版領域、科研機構、技術研發機構的30餘位專家和代表參與了圓桌論壇的環節,對新興數位技術在我國科技期刊出版行業中的應用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和研討,大家普遍認為:我國信息技術應用在世界處於相對領先地位,但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和數字出版技術在我國科技期刊出版領域的應用,不僅遠遠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也落後於其他出版傳媒行業。關鍵技術應用受到科技期刊體量小、管理分散等因素制約,亟待通過政策引導、頂層設計、技術研發和資本投入共同推進,先進數位技術面向行業的應用,釋放科技期刊對於學術傳播和知識服務的巨大潛能和市場價值。會議期間,專家們針對上述問題,為先進技術在我國科技期刊出版領域的應用提出了建議。
第一、大力推進科技期刊數字出版和運營平臺建設,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建立大型數字出版和運營平臺,承載優質內容資源,提升學術影響力、品牌競爭力和持續運營能力。
第二、全面促進出版單位和技術公司的深度合作,建立長期、有效的行業協會或研究機構。在合作探索過程中,出版單位專注於內容的開發,關注服務對象訴求,基於科學研究和學術出版的生態鏈條,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服務,強調垂直領域領軍期刊的引領作用。技術公司堅持平臺化的設計思路,持續進行核心技術攻關、產品研發和應用實踐。
第三、積極探索關鍵技術的應用開發,在國際出版商競相發力的研究領域,如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大數據技術、分析工具進行持續的技術攻關和應用實踐。
第四、發展中文科技期刊應上升到國家高度,在促進科學知識傳播普及和科技成果推廣轉化,提高國民科學文化素質、惠及民生、推動社會進步等方面,發揮出不可替代和舉足輕重的作用。
與會專家學者們一致認為,科學研究正趨於全球化和跨界融合,我國科技期刊正在經歷深刻的數位化變革以及結構化變革,只有開放思維不斷的創新和加速推進數位化出版技術的升級與平臺建設,才能夠更好的發揮和釋放科技期刊在科學傳播以及知識服務方面巨大的潛能。
現在平臺技術滯後、服務能力慢進已成為制約我國科技期刊快速發展的瓶頸,也是影響科技出版產業規模化、規範化發展的掣肘。儘管中國科技期刊已基本完成了從傳統出版到數位化出版的轉型,但要在國際舞臺佔有一席之地,形成國際顯示度和話語權,與國際大型出版機構進行市場競爭,還有明顯差距,必須凝心聚力,大力推進加快學術出版和知識服務的數位化技術研發,進一步實現技術優化和產業升級,積極探索「做大」「做強」的發展路徑,為世界貢獻中國方案。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