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市科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著力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緊密圍繞中心工作,積極履行「四服務」職責,深入推進系統深化改革,團結帶領首都廣大科技工作者強化擔當、主動作為,工作成效顯著,科協事業跨上新的更高的平臺。
一、組織建設
(一)科協組織建設
各級科協17個,直屬單位23個。各級科協代表大會總人數3942人,其中委員會委員總人數1187人,常務委員會委員總人數355人。
各級科協從業人員690人,其中女性從業人員374人。各級科協本年收入[2]總額6.6億元。
企業科協[3]528個,個人會員43.9萬人。高校科協[4]23個,個人會員7.2萬人。鄉鎮科協(街道科協)[5]312個,個人會員2.0萬人。村(社區科協)[6]259個,個人會員268人。農技協[7]23個,個人會員6051人。
(二)學會組織建設
各級科協所屬學會318個,其中省級學會184個。省級學會理事會理事[8]10144人。
省級學會從業人員1062人。省級學會個人會員[9]43.4萬人,團體會員1.5萬個。省級學會本年收入總額4.6億元。
二、為科技工作者服務
(一)思想政治教育及能力提升
各級科協和省級學會舉辦各類思想政治教育培訓班及活動186次(期),共培訓17104人次,其中舉辦科協黨校主題教育培訓班62期,培訓757人次。
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活動[10]87次,宣講活動受眾人數1.5萬人次。
舉辦幹部教育培訓班84次,共培訓9505人次。
舉辦繼續教育培訓班1181場次,培訓結業人數9.2萬人次。
(二)表彰舉薦
各級科協和省級學會向省部級(含)以上科技獎項、人才計劃(工程)舉薦人才394人次,向省部級(含)以上科技獎項推薦項目數95項。
設立科技獎項數[11]67項,其中市科協設立2項,區科協設立2項,省級學會設立63項。表彰獎勵科技工作者1399人次,其中女性科技工作者557人次,45歲以下科技工作者927人次。
(三)媒體宣傳
通過媒體宣傳科技工作者2235人次,其中中央/省級媒體宣傳科技工作者967人次。宣傳媒介呈多樣化,通過電視宣傳416人次,通過紙質媒體宣傳403人次,通過網絡與新媒體宣傳1556人次。
(四)志願服務
在基層直接為公眾提供科技攻堅、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科技諮詢、科學普及等方面專職科普工作者(科普工作時間佔其全部工作時間60%以上的工作人員)1350人,兼職科普工作者9696人,科技志願者[12]10433人。
三、國際及港澳臺地區民間科技交流
各級科協和省級學會加入國際民間科技組織[13]27個。在國際民間科技組織中任職專家88人,其中擔任主席、副主席、執委或相當職務的高級別任職專家6人,其他一般級別任職專家55人。
參加國際科學計劃[14]3項。參加境外科技活動756人次,參加港澳臺地區科技活動318人次。接待境外專家學者1112人次,其中港澳臺地區專家學者473人次。
四、學術交流活動
(一)推進創新創業服務活動
開展推進創新創業活動851項,其中舉辦競賽、論壇、展覽等類型的活動221場次,開展諮詢、教育、培訓等類型的活動519場次,開展投融資、成果轉化等類型的活動84項。
(二)專家服務
各級科協指導組建專家工作站[15]203個,全年組織進站專家1996人次。組建專家服務團隊[16]203個,參加服務團隊專家4198人次。
(三)標準制定
省級學會研製技術標準[17]14個。省級學會研製團體標準[18]48個。
(四)學術會議
各級科協和省級學會共舉辦學術會議975場次,參加人數21.3萬人次,交流論文2.3萬篇。
舉辦國內學術會議[19]917場次,其中舉辦學術年會265場次。國內學術會議參加人數19.3萬人次,交流論文報告2.0萬篇。
舉辦境內國際學術會議[20]52場次。境內國際學術會議參加人數1.9萬人次,境外專家學者578人次,交流論文報告3488篇。
舉辦港澳臺地區學術會議[21]6場次。港澳臺地區學術會議參加人數842人次,交流論文報告101篇。
(五)學術期刊
各級科協和省級學會主辦科技期刊[22]25種。科技期刊總印數86.4萬冊,發表論文、文章數5732篇。
五、科學普及
(一)科普基礎設施建設
截至2019年底,各級科協擁有所有權或使用權的科技館[23]5個。總建築面積55700平方米,展廳面積21817平方米。已實行免費開放的科技館5個。科技館全年接待參觀人數50.7萬人次。流動科技館2個。科普活動站(中心、室)1126個,全年參加活動(培訓)人數176.0萬人次。科普畫廊建築面積(宣傳欄、宣傳櫥窗)[24]1.8萬平方米,全年展示面積5.0萬平方米。科普大篷車8輛,全年下鄉次數157次。科普大篷車全年下鄉行駛裡程2.1萬公裡,受益人數3.9萬人次。
(二)科普宣講活動
各級科協和省級學會舉辦科普宣講活動[25]4050場次,其中專家科普報告會2025場次,專題展覽349場次,科技諮詢909場次。科普宣講活動受眾人數419.1萬人次,屬於全國科普日、科普周活動580場次。科普宣講活動受眾人數419萬人次,其中屬於全國科普日、科普周活動受眾人數77萬人次。參加各類科普活動的科技人員2.8萬人次,。參加各類科普活動的學會、協會、研究會679個次。舉辦實用技術培訓441次,接受培訓人數3.1萬人次。推廣新技術新品種136項。各類科普活動覆蓋村(社區)3973個次。
(三)青少年科技教育
各級科協和省級學會舉辦青少年科普宣講活動1325場次,青少年科普宣講活動受眾人數117.6萬人次。舉辦青少年科技競賽118項,參加競賽的青少年83.2萬人次,獲獎人數3.8萬人次。舉辦青少年科學營[26]43次,參加人數4880人次。編印青少年科技教育資料11種,印數3.6萬冊。舉辦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和培訓1191場次,參加培訓人數20.1萬人次。通過中學生英才計劃[27]培養學生304人。
(四)科普傳播
各級科協和省級學會編著科技圖書93種,印數48.1萬冊。主辦科技報紙2種,印數4600份。製作科普掛圖46種,印數56.5萬張。
製作科技廣播影視節目總時長8906分鐘。製作科普動漫作品總時長83分鐘。
主辦科技傳播網站57個,全年瀏覽量1722.7萬人次。主辦科普APP 5個,下載安裝125.6萬次。主辦科普微信公眾號82個,關注數154.5萬個。主辦科普微博15個,粉絲數139.9萬個。
六、科技決策諮詢
(一)科技決策諮詢活動
各級科協和省級學會舉辦決策諮詢活動142場次,參與專家1188人次。開展科技評估[28]332項。組織參與立法諮詢7次。組織政協科協界委員協商或調研活動8場次。
(二)科技決策諮詢成果
提供決策諮詢報告93篇,其中獲上級領導同志批示的報告16篇。反映科技工作者建議465篇,其中獲上級領導同志批示的建議73篇。答覆人大政協代表(委員)提案17件。組織政策解讀活動78場次。發布政策解讀文章1篇。
注釋:
[1]本公報中部分統計數據因四捨五入的原因,存在著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公報中各種範圍所表述的含義:
各級科協:指北京市科協機關及直屬單位及各區科協。
學會:指各級科協所屬學會、協會、研究會。
省級學會:指北京市科協所屬省級學會。
科協基層組織:指各級科協在科技工作者集中的企業事業單位、高校院校和有條件的街道社區鄉鎮、農村等建立的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技術普及協會)等。
[2]各級科協本年收入:指本年度各級科協部門經費總收入,包括科協經費總收入和直屬單位經費總收入。考慮到統計調查數據的時效性,公報中的財務類數據,均按調查單位確定的時點數據或預計數上報。
[3]企業科協:指各級科協批覆由企業成立的科協基層組織。
[4]高校科協:指各級科協批覆由高等院校成立的科協基層組織。
[5]鄉鎮科協(街道科協):指在鄉鎮、街道成立的科協基層組織。
[6]社區科協(社區科協):指在村、社區成立的科協基層組織。
[7]農技協:指在民政部門登記、經本級科協正式審批接納的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農技協)和在科協登記備案的各類農村專業技術研究會(農研會)。
[8]理事會理事:指經學會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學會理事會理事。
[9]學會個人會員:指在學會註冊登記,並取得本學會會員資格的人員(包括外籍會員)。
[10]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宣講活動:指各級科協和省級學會主辦或牽頭組織宣講科學精神、科學道德、科學倫理和科學規範等的活動。
[11]科技獎項:指省級及以上科協組織和省級學會設立的科技獎項,涵蓋人物獎和成果獎,科技獎和科普類獎項等。不包括一般的表揚鼓勵和專門針對本單位工作人員的表彰獎勵。
[12]科技志願者:指不以物質報酬為目的,利用自己的時間、科技技能、科技成果、社會影響力等,自願為社會或他人提供公益性科技類服務的科技工作者、科技愛好者和熱心科技傳播的人士等。統計包括:各級科協及學會登記註冊的科技志願者人數,以及原註冊科普志願者。
[13]國際民間科技組織:指各級科協和省級學會代表國家、地區或學科加入的,經所在國正式註冊、具有法人資質的國際民間科技組織。
[14]國際科學計劃:指各級科協和省級學會及所聯繫的專家參與國際民間科技組織發起或主導的國際科學計劃。
[15]專家工作站:指各級科協組織和省級學會協同有關單位,為高層次專家直接參與經濟建設和社會服務而組建的科技服務機構。
[16]專家服務團隊:指各級科協和省級學會根據項目合作需要,按專業特點牽頭組織的專家服務團隊,主要承擔科學普及、科技攻關、決策諮詢、工程論證、技術指導、科技扶貧等相關合作項目。
[17]技術標準:指省級學會針對具有普遍性和重複出現的技術問題,對標準化領域中需要協調統一的技術事項所制訂的標準。
[18]團體標準:指省級學會按照團體確立的標準制定程序自主制定發布,由社會自願採用的標準。
[19]國內學術會議:指在我國境內由各級科協和省級學會主辦或牽頭主辦的以學術交流為目的,由國內有關專家、學者及科技人員參加並提交學術論文的學術研討會、交流會、報告會和論壇等。
[20]境內國際學術會議:指在我國境內由各級科協和省級學會主辦或牽頭主辦以及受國際組織委託承辦的以學術交流為目的,與會代表來自三個或三個以上國家或地區(不含港澳臺地區)的研討會、交流會、報告會和論壇等。
[21]港澳臺地區學術會議:指由各級科協和省級學會與港澳臺地區有關組織聯合主辦的以學術交流為目的,來自港澳臺地區的與會代表人數佔總參會人數三分之一以上的研討會、交流會、報告會和論壇等。
[22]科技期刊:指由各級科協和省級學會主辦或合辦,具有固定刊名、刊期、年卷或年月順序編號,以報導科學技術為主要內容的連續出版物,包括學術期刊、綜合期刊、技術期刊、科普期刊和檢索期刊等,不包括各類內部刊物。
[23]科技館:指各級科協擁有所有權或使用權的具備展覽教育、培訓教育、實驗教育等功能,面向公眾常年開放的社會科技教育固定設施。
[24]]科普畫廊展示面積:指各級科協和省級學會單獨或牽頭聯合有關單位共同建設的科普畫廊(宣傳欄、櫥窗)中,展示科學技術信息圖片、文字的實際面積。按實際展示面積計算,單面的計算單面面積,雙面的計算雙面面積。單個年展示面積之和等於年展示總面積。單個年展示面積 = 每次展示面積 × 展示次數。
[25]科普宣講活動:指各級科協和省級學會單獨或牽頭組織的單次或系列化的以報告會、廣播、電視、報刊、網絡或其他形式舉辦的科普講座和報告,以陳列實物及展示圖片等形式舉辦的各類科普展覽,以及相關專業專家組成智力團體,向社會和公眾提供的智力服務等活動。
[26]青少年科學營:指由中國科協、教育部共同主辦,旨在充分利用重點大學的科技教育資源,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培養青少年的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
[27]中學生英才計劃:指中國科協和教育部聯合開展,為落實「支持有條件的高中與大學、科研院所合作開展創新人才培養研究和試驗,建立創新人才培養基地」的要求,選拔一批品學兼優、學有餘力,具有創新潛質的中學生走進大學,在自然科學基礎學科領域的著名科學家指導下參加科學研究項目、科技社團活動、學術研討和科研實踐等活動。
[28]科技評估:指各級科協和省級學會獨立或牽頭開展,遵循一定的原則、程序和標準,運用科學、公正和可行的方法,對科技活動有關的政策、計劃、項目、成果、專有技術、產品機構、人才等進行專業判斷的評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