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圖上的第四個紅點 是上海科技期刊人的自信

2020-12-10 新民晚報

「科學家們公認的世界三大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倫敦、《科學》在華盛頓、《細胞》在波士頓。」《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常務副主編李黨生指著一張世界地圖說,「希望不久後,中國上海能因為《細胞研究》成為地圖上的第四個紅點。」

作為中國自主創辦的期刊中,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的「領頭羊」,《細胞研究》剛剛度過了30歲生日。在「生日會」上,即將成為《細胞研究》主編的李黨生代表邁入「而立之年」的期刊許下了「生日願望」: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創建世界一流期刊。

圖說:《細胞研究》今年邁入「而立之年」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起步:影響都談不上

今年6月,由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主辦的英文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提升至20.507,這是中國自主創辦的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

三十年前,中國生命科學整體處在發展初期,科研工作與國外的交流剛剛起步,在國際英文期刊上發表文章非常困難。建立一個促進我國與國際間細胞生物學交流的平臺顯得極為關鍵。在這樣的局面下,留學歸來的中科院原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姚錱院士創辦了《細胞研究》,並為之辛勤耕耘十餘載。這份期刊的創立為中國生命領域科學家提供了對外學術交流的窗口,為日後參與國際競爭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李逸平曾擔任原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的領導,他回憶,《細胞研究》剛起步時,一季度能出一期就很不容易了。「起步那會兒別說『影響因子』,連影響都談不上。」影響因子是目前國際上通行的一項客觀的期刊評價指標,即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當年的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總數。但姚錱院士帶領的團隊心中有個執著的信念:要讓中國科學家掌握學術話語權,取得相對公平的地位。這份堅守,陪伴《細胞研究》度過了最艱難的日子。

圖說:《細胞研究》創刊號

春天:發現最好的發現

李黨生放出了一張幻燈片,五顏六色的線條裡,大紅色的向上曲線最引人矚目。這條曲線起點的橫坐標是2006年,縱坐標是2.161——那是14年前,時任中科院原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的裴鋼院士接任主編時,《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幻燈片裡,另一本《自然》旗下子刊排在了《細胞研究》之前,縱坐標「穩穩」落在了10-15的區間裡——差距顯而易見。

大紅色曲線的終點不用多說——橫坐標是2020年,縱坐標「逆襲」成為第一:20.507。「這是一條自信之路。」李黨生笑了,「也在客觀上反映了中國科學研究水平和綜合國力的提升。」

輕描淡寫下,是李黨生描述裡「積跬步致千裡」的努力和堅守。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副理事長、中科院院士張旭說,在細胞生物學學術會議上、在年輕課題組長交流會上,你總能看到一群「擅長社交」的人——《細胞研究》編輯部的編輯們。他們知道好論文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只能靠自己去「發現最好的發現」。

在《細胞研究》編輯部的堅持下,他們「賺到了第一桶金」。2007年2月7日,《細胞研究》發表了原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陳正軍課題組關於DNA修復的一篇論文。在李黨生看來,這篇文章完全有能力登上影響因子超過20的期刊,但中國科學家做出了不一樣的選擇:信任。而《細胞研究》要做的,就是不辜負這份信任。果然,文章發表後,同時得到了《細胞》和《自然·細胞生物學》的點評。「有點兒『一戰成名』的意思。」

圖說:《細胞研究》走出了一條自信之路

發展:相見時難別亦難

回到那張幻燈片,有人關注到,2013年同樣是個關鍵節點。那一年,《細胞研究》成為第一個影響因子超過10的中國科技期刊。而圖裡其他幾條曲線則多少有點「萎靡不振」,大家開始擔心,這是否已經是《細胞研究》的「天花板」?

事實勝於雄辯。越來越多的國內外科學家,選擇將《細胞研究》作為自己研究成果的「首發陣地」。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張辰宇於2008年在血液中發現了microRNA,這一原創發現在國際頂尖期刊上投稿遇到了極大的阻力。《細胞研究》編輯部在高標準審核後,讓論文快速通過評審程序並在線發表。如今,這篇論文已是期刊的「金字招牌」之一——單篇引用量最高。

2014年,清華大學教授俞立觀察到一個新的細胞器,但當時尚無功能性數據支撐,被國際頂尖期刊拒稿。《細胞研究》認為這是一個原始創新,大膽予以刊發。5年後,俞立拿出了功能性數據,他所開拓的新領域也成為國際「熱門」。

今年獲得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楊運桂研究員曾表示,如果讓他選自己五篇最有影響力的文章,有兩篇是在《細胞研究》上首發的。

「近年來《細胞研究》發表了一批具有高度創新性、學術水平相當於《自然》《細胞》的原創成果。」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劉小龍自豪地說,「《細胞研究》發展成為國際頂級期刊有效地保障了我國科學家的國際學術話語權,同時也為推動我國生命科學的原始創新做出了重要貢獻。」

「我是2006年加盟《細胞研究》的,當時我們的『參照物』還不是幻燈片裡的幾本期刊,如今這些參照物都已經『再見』了,當然一定是『再也不見』。」李黨生的話引來一陣會心的笑聲,「如今的『參照物』,是『相見時難別亦難』,但我們有信心有朝一日也和它們說再見。」

圖說:《細胞研究》的未來目標

未來:發表諾獎級別成果

「生日會」後,進入「而立之年」的《細胞研究》更需要冷靜思考,未來發展之路該如何走好。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經驗是有的,《細胞研究》編輯部很樂意和中國科技期刊人共享。李黨生列出了關鍵三條:多渠道拓展高質量稿源,提高期刊論文的學術影響和學術地位;加強科技期刊優秀人才的培養;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和國際合作,提升期刊的國際影響力。

「早在2005年,《細胞研究》就與英國自然出版集團達成合作,借船出海,它也成為自然出版集團在亞洲合作辦的第一本學術期刊。」李黨生說,「而《細胞研究》近年培養的編輯,不少可以在國際頂尖期刊編輯部站穩腳跟甚至成為骨幹。」

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高級業務主管徐雁龍介紹,我國能稱為科技期刊大國,但遠不能稱為科技期刊強國,相當多的優秀科研成果發表於國外英文科技期刊,我國科技期刊發展明顯滯後科學研究產出的增長。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仍然任重道遠。

科技期刊是學術交流的平臺,擔負著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引領科技發展的重要使命。科技期刊工作者是學術論文質量的守護者,是高水平科技期刊的建設者,是學風道德的捍衛者。就在前不久,包括李黨生在內的12位院士和專家發出《不忘職業初心,耕耘科技期刊事業》的倡議書。倡議書提出,要牢記使命,恪守「科學守門人」職業初心;要精益求精,踐行編輯出版專業精神;要守正創新,深耕科技期刊崇高事業。

「《細胞研究》未來的目標也絕不僅僅是著眼於影響因子的提升,而是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李黨生表示。在他看來,「人無我有」的核心競爭力是秉持「來自中國,服務世界」的科學情懷、「科學優先,科學家優先」的辦刊理念和「追求卓越」的實踐精神。

《細胞研究》所有編輯都希望,能帶動其他科技期刊的發展,進一步提升中國科研在全球的影響力,並為世界科學研究的發展和科學文化的建設提供中國期刊的貢獻。「當然,要吸引更多能登上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獎頒獎地點)的成果在我們期刊首發。」李黨生說。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相關焦點

  • ...中國的國際一流科技期刊的幾點思考 |第三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專題
    2019年啟動的「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被認為開啟了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新徵程。  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Science》《Cell》等為代表的期刊,長期以來引領了科技期刊的發展,佔據了國際一流期刊的地位,也形成了科學界和期刊界對一流期刊的廣泛共識。
  • 視點|中國科技期刊,離世界第一方陣有多遠
    作為科技成果同行評價、交流、展示的載體,打造國際化、高水平的科技期刊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應有之義。從某種意義上說,誰掌握了科技期刊,誰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科技話語權。早在2018年,中共中央就通過了《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我國科技期刊綜合實力躍居世界第一方陣,建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期刊和出版集團,有效引領新興交叉領域科技發展、科技評價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明顯提升,成為世界學術交流和科技文化傳播的重要樞紐。那麼,我國科技期刊目前在什麼水平?如何能讓我國科技期刊躋身世界第一方陣?
  • 光明日報整版聚焦:中國科技期刊,離世界第一方陣有多遠
    早在2018年,中共中央就通過了《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我國科技期刊綜合實力躍居世界第一方陣,建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期刊和出版集團,有效引領新興交叉領域科技發展、科技評價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明顯提升,成為世界學術交流和科技文化傳播的重要樞紐。那麼,我國科技期刊目前在什麼水平?如何能讓我國科技期刊躋身世界第一方陣?
  • 第七屆西部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渝召開 西部科技期刊聯盟
    開幕式上,西部科技期刊聯盟宣布成立,重慶市版權保護中心與重慶市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籤署了版權保護戰略合作協議。  據了解,此次論壇以「服務科技創新,建設一流期刊」為主題,分設10場特邀報告、1場圓桌論壇、2場學術沙龍、1場座談會、2場刊社參觀交流會。來自重慶、四川、雲南、貴州、廣西、陝西、甘肅等全國各地的416名科技期刊工作者參加了本次論壇。
  •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調查
    近日,本報刊文描述我國科技期刊之怪現狀:優秀文章紛紛出國,國內期刊無好米下鍋。上述網上點讚量最高的讀者留言,道出了一些科研人員內心的苦處——指揮棒如此,如何能苛責他們投稿時「無問西東」?   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朱維群前不久在某學報上發了一篇自己的研究成果論文。連編輯都跟他說,你這個研究很有意義,但發在我們這裡,意義就不大。   朱維群不指望拿這篇論文作為評獎或評職稱的籌碼,只是留個證明。「日後要是我的技術方案得到認可,它可以證明我的原創性。」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朱維群這樣,坦然接受「論文沒用」的結果。
  • ...學術期刊未來論壇」在京召開 開啟「打造世界舞臺,提振中國期刊...
    「文化自信」、「學術自信」、「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學術期刊國際話語權」成為各位專家、學者發言內容出現的高頻詞。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邦芬強調研究成果的首發認定,認為「發表才是硬道理」。為了使中國期刊能夠快速發表與傳播,要為中國學者提供一個及時發表的國際競爭舞臺,即不因發表時效,埋沒任何一位潛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 話說科技出版國際英文科技期刊的同行評議(上)
    本文試圖比較系統地介紹一下現階段國際英文科技期刊出版過程中,與此話題相關的具體環節,大致的前後由來和進展狀況,供大家參考。也可以權當是面鏡子,折射出國內目前科技期刊領域的評議現狀和有可能改進的方方面面。
  • 上海學術期刊全球"能見度"漸高
    以中國光學、光電子領域為例,有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和光學相關的科技期刊約有50種,共有出版單位34家,其中1家出版單位擁有3種及以上期刊的只有2家,佔5%;1個出版單位只出版1種刊物的有25家,佔74%。
  • 一個地圖上搜不到的地方,為何能成上海首個四史教育網紅打卡點?
    在手機地圖軟體上,其實搜不到楊樹浦驛站電廠黨群服務站這個地方。最近的定位是「卡其樂園」,這座兒童樂園原是國棉十二廠,一度以生產卡其布而聞名。但就是這個地圖上搜不到的地方,卻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點。
  • 中國科技期刊的"外患內憂" 怎樣能"搶到"好論文?
    「中國」的而被人忽略   --------------------------------------------------------   在中國科技界,有個令人頗為尷尬的現象屢屢被提及。不過,稍加梳理便會發現,其產出的學術成果一旦落到「紙面」上,不是《科學》(Science)就是《自然》(Nature),多被國際知名刊物所收錄。   當然,在國際學術舞臺上亮相、爭取話語權是值得鼓掌和叫好的。但從國內學術期刊的發展來看,有個疑問是人們所迴避不了的:正在崛起中的中國科技,能否帶著科技領域的學術刊物一同崛起?
  • 科學出版社:講好中國科學故事 推進科技期刊走向國際
    70年來,隨著我國科技事業的蓬勃發展,我國的科技期刊也與祖國同行,同中國科學一起成長。對辦刊人來講,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大家一起回顧70年來期刊出版事業的發展,總結經驗,展望未來,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 中國期刊的記憶:解析我國期刊二百年發展脈絡
    1905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黨人在日本東京創辦了《民報》。 (三)科學報國思想促進了科技期刊的發展 隨著西方的科學技術知識在中國廣泛傳播,最早接觸西方科學文化的新式知識分子、青年學生以及大批海外留學生,出於對現狀的不滿與改革當時的政治、經濟及科學技術的要求,紛紛成立社團,創辦科技期刊,以求「科學報國」「實業救國」。
  • 期刊引誘投稿人在中國地圖上刪去臺灣及南海,投稿人回應:你不配
    咱們今天要聊一聊的期刊是英國期刊PeerJ(ISSN:2167-8359),創刊於2012年,2014年才獲得首個影響因子,可見是一本比價年輕的期刊。PeerJ不同的領域審稿時間不一樣,我們從官網上給出的時間可以看到,生命醫學和環境學領域,從提交到第一個決定需要30天!所以,無論是對於著急畢業的小碩,還是職稱晉升的醫生,都是不錯的選擇。審稿速度快、OA期刊、收錄範圍十分廣以及國人投稿比例巨高等因素,是不是讓你有些似曾相識的感覺,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攤牌!它家和水刊鼻祖PLOS ONE家是有些淵源的。
  • 專訪科技期刊《分子植物(英文版)》常務副主編/編審崔曉峰:卓越...
    2.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的實施對中國科技期刊意義何在?入選領軍期刊,對本刊的意義在哪裡?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以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為核心目標,針對我國科技期刊系統構建支持體系,對於中國科技期刊的長期發展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中國科協「新一代數位技術對科技期刊出版業態的影響」 學術研討會...
    在培育創建中國國際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本次研討會通過搭建科技出版與傳播行業的溝通交流平臺,邀請學術界、期刊界、出版界、企業界的知名專家和精英代表,通過院士觀點、主題報告、專家研討多種形式,從不同視角、不同維度,探討數位技術在科技期刊生產和運營管理、科技傳播和知識服務中的作用與能力,梳理不同環節的核心需求、關鍵技術和研發難點,為我國科技出版產業發展提供參考建議
  • 上海交大創辦英文國際學術期刊《納米/微米通訊》
    高水平的科學研究需要一流的專業期刊和快速交流的載體。
  • 戴著「行政化」腳鐐跳不了「市場化」的舞——中國科技期刊現狀調查
    文杰說,有關部門對期刊的管理甚至細緻到每個編輯每年要有多少個小時的業務培訓,而且培訓內容都有嚴格規定。  「我感覺國內科技期刊的壓力近幾年越來越大。」一家中文核心期刊的編委陳冬(化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究其原因還是期刊沒有自主權,這就導致層層管理和限制,幾年前我們就考慮出英文期刊,但由於領導意圖、審批等原因,這件事現在還沒做成。」
  • 中國要建設那麼多英文期刊,給誰看?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叫做《我國需要更多英文科技期刊》,意思是中國目前十分欠缺英文期刊,急需要大力發展英文期刊。該文作者還對比了全世界各國SCI期刊的數量:從這個表格中可以看出,美國和英國毫無疑問是SCI期刊的巨頭,這跟這兩個國家都是英語為主有莫大關係。再看看中國,只有不到美國十分之一的SCI期刊,說明中國國內確實缺乏在全世界範圍內有影響的科技雜誌,當然要看是和誰比了。
  • 第四屆世界生命科技大會中醫藥分論壇在濟南舉行
    新華社客戶端濟南11月9日電(記者王志)6日—8日,「2020第四屆世界生命科技大會」在濟南舉行,20餘位院士、千餘名國內外醫學界、科技界、產業界精英人士等出席大會。期間,第四屆世界生命科技大會中醫藥分論壇圍繞「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主題,聚焦中醫藥循證的優勢與證據,圍繞循證醫學、發展理念下體現出的中醫藥優勢以及臨床評價經驗等進行了高層次學術交流。  此次中醫藥分論壇由山東中醫藥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樹蘭醫療管理集團聯合主辦。
  • 不同人眼中的上海地圖
    上海,一座有著「魔都」之稱的城市東方巴黎、夜上海,說的也都是它世界各地來到這裡的人數不勝數各種不同的印象和標籤都深深地烙印在了這座城市上田子坊人多到炸了,武康路麼物是人非了,網紅書店麼拍照的比看書的還多。1933老場坊還不錯,大概是地方大,所以顯得人很少...普陀區的M50創意園區一直是文藝青年的寵兒。上海博物館,去過的人都知道有多牛X,請你了解一下?上海的展還是很多的,三天一小展,五天一大展,一月來一次快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