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公認的世界三大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倫敦、《科學》在華盛頓、《細胞》在波士頓。」《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常務副主編李黨生指著一張世界地圖說,「希望不久後,中國上海能因為《細胞研究》成為地圖上的第四個紅點。」
作為中國自主創辦的期刊中,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的「領頭羊」,《細胞研究》剛剛度過了30歲生日。在「生日會」上,即將成為《細胞研究》主編的李黨生代表邁入「而立之年」的期刊許下了「生日願望」: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創建世界一流期刊。
圖說:《細胞研究》今年邁入「而立之年」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起步:影響都談不上
今年6月,由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主辦的英文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提升至20.507,這是中國自主創辦的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
三十年前,中國生命科學整體處在發展初期,科研工作與國外的交流剛剛起步,在國際英文期刊上發表文章非常困難。建立一個促進我國與國際間細胞生物學交流的平臺顯得極為關鍵。在這樣的局面下,留學歸來的中科院原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姚錱院士創辦了《細胞研究》,並為之辛勤耕耘十餘載。這份期刊的創立為中國生命領域科學家提供了對外學術交流的窗口,為日後參與國際競爭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李逸平曾擔任原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的領導,他回憶,《細胞研究》剛起步時,一季度能出一期就很不容易了。「起步那會兒別說『影響因子』,連影響都談不上。」影響因子是目前國際上通行的一項客觀的期刊評價指標,即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當年的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總數。但姚錱院士帶領的團隊心中有個執著的信念:要讓中國科學家掌握學術話語權,取得相對公平的地位。這份堅守,陪伴《細胞研究》度過了最艱難的日子。
圖說:《細胞研究》創刊號
春天:發現最好的發現
李黨生放出了一張幻燈片,五顏六色的線條裡,大紅色的向上曲線最引人矚目。這條曲線起點的橫坐標是2006年,縱坐標是2.161——那是14年前,時任中科院原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的裴鋼院士接任主編時,《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幻燈片裡,另一本《自然》旗下子刊排在了《細胞研究》之前,縱坐標「穩穩」落在了10-15的區間裡——差距顯而易見。
大紅色曲線的終點不用多說——橫坐標是2020年,縱坐標「逆襲」成為第一:20.507。「這是一條自信之路。」李黨生笑了,「也在客觀上反映了中國科學研究水平和綜合國力的提升。」
輕描淡寫下,是李黨生描述裡「積跬步致千裡」的努力和堅守。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副理事長、中科院院士張旭說,在細胞生物學學術會議上、在年輕課題組長交流會上,你總能看到一群「擅長社交」的人——《細胞研究》編輯部的編輯們。他們知道好論文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只能靠自己去「發現最好的發現」。
在《細胞研究》編輯部的堅持下,他們「賺到了第一桶金」。2007年2月7日,《細胞研究》發表了原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陳正軍課題組關於DNA修復的一篇論文。在李黨生看來,這篇文章完全有能力登上影響因子超過20的期刊,但中國科學家做出了不一樣的選擇:信任。而《細胞研究》要做的,就是不辜負這份信任。果然,文章發表後,同時得到了《細胞》和《自然·細胞生物學》的點評。「有點兒『一戰成名』的意思。」
圖說:《細胞研究》走出了一條自信之路
發展:相見時難別亦難
回到那張幻燈片,有人關注到,2013年同樣是個關鍵節點。那一年,《細胞研究》成為第一個影響因子超過10的中國科技期刊。而圖裡其他幾條曲線則多少有點「萎靡不振」,大家開始擔心,這是否已經是《細胞研究》的「天花板」?
事實勝於雄辯。越來越多的國內外科學家,選擇將《細胞研究》作為自己研究成果的「首發陣地」。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張辰宇於2008年在血液中發現了microRNA,這一原創發現在國際頂尖期刊上投稿遇到了極大的阻力。《細胞研究》編輯部在高標準審核後,讓論文快速通過評審程序並在線發表。如今,這篇論文已是期刊的「金字招牌」之一——單篇引用量最高。
2014年,清華大學教授俞立觀察到一個新的細胞器,但當時尚無功能性數據支撐,被國際頂尖期刊拒稿。《細胞研究》認為這是一個原始創新,大膽予以刊發。5年後,俞立拿出了功能性數據,他所開拓的新領域也成為國際「熱門」。
今年獲得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楊運桂研究員曾表示,如果讓他選自己五篇最有影響力的文章,有兩篇是在《細胞研究》上首發的。
「近年來《細胞研究》發表了一批具有高度創新性、學術水平相當於《自然》《細胞》的原創成果。」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劉小龍自豪地說,「《細胞研究》發展成為國際頂級期刊有效地保障了我國科學家的國際學術話語權,同時也為推動我國生命科學的原始創新做出了重要貢獻。」
「我是2006年加盟《細胞研究》的,當時我們的『參照物』還不是幻燈片裡的幾本期刊,如今這些參照物都已經『再見』了,當然一定是『再也不見』。」李黨生的話引來一陣會心的笑聲,「如今的『參照物』,是『相見時難別亦難』,但我們有信心有朝一日也和它們說再見。」
圖說:《細胞研究》的未來目標
未來:發表諾獎級別成果
「生日會」後,進入「而立之年」的《細胞研究》更需要冷靜思考,未來發展之路該如何走好。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經驗是有的,《細胞研究》編輯部很樂意和中國科技期刊人共享。李黨生列出了關鍵三條:多渠道拓展高質量稿源,提高期刊論文的學術影響和學術地位;加強科技期刊優秀人才的培養;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和國際合作,提升期刊的國際影響力。
「早在2005年,《細胞研究》就與英國自然出版集團達成合作,借船出海,它也成為自然出版集團在亞洲合作辦的第一本學術期刊。」李黨生說,「而《細胞研究》近年培養的編輯,不少可以在國際頂尖期刊編輯部站穩腳跟甚至成為骨幹。」
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高級業務主管徐雁龍介紹,我國能稱為科技期刊大國,但遠不能稱為科技期刊強國,相當多的優秀科研成果發表於國外英文科技期刊,我國科技期刊發展明顯滯後科學研究產出的增長。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仍然任重道遠。
科技期刊是學術交流的平臺,擔負著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引領科技發展的重要使命。科技期刊工作者是學術論文質量的守護者,是高水平科技期刊的建設者,是學風道德的捍衛者。就在前不久,包括李黨生在內的12位院士和專家發出《不忘職業初心,耕耘科技期刊事業》的倡議書。倡議書提出,要牢記使命,恪守「科學守門人」職業初心;要精益求精,踐行編輯出版專業精神;要守正創新,深耕科技期刊崇高事業。
「《細胞研究》未來的目標也絕不僅僅是著眼於影響因子的提升,而是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李黨生表示。在他看來,「人無我有」的核心競爭力是秉持「來自中國,服務世界」的科學情懷、「科學優先,科學家優先」的辦刊理念和「追求卓越」的實踐精神。
《細胞研究》所有編輯都希望,能帶動其他科技期刊的發展,進一步提升中國科研在全球的影響力,並為世界科學研究的發展和科學文化的建設提供中國期刊的貢獻。「當然,要吸引更多能登上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獎頒獎地點)的成果在我們期刊首發。」李黨生說。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